•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945 年 8 月,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國民政府從日本手中收復了殖民五十年 的臺灣。事實上,日本殖民統治期間因奉行「工業日本、農業臺灣」的政策,並 沒有太多工業和社會經濟方面的建設,1貧富差距仍大,加上太平洋戰爭階段的 摧殘與破壞,臺灣整體環境滿目瘡痍,百廢待舉,因此政府主要工作便是戰後的 重建與經濟民生的恢復。然而戰後初期,因為政府當局的失政、省籍的矛盾衝突,

加上其後國共內戰的影響,反而造成臺灣巨大的通貨膨脹,經濟陷入崩潰邊緣,

情勢更加雪上加霜。

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京成立,中央政府播遷臺灣,兩岸展開軍事 對峙。方其時,風雨飄搖、人心未定,但就在國家面臨最為艱難處境的狀況之下,

政府當局卻能重起爐灶,藉由 1950 年 6 月韓戰爆發,美援有了較為積極地挹注 以外;同時在內政上也起用新人;在財政、經濟方面則進行土地分配、幣制、稅 制、外匯等各層面的銳意改革。而在這當中,一批批財經技術官僚相繼的出現,

2他們有為有守,勵精圖治,遂使整個情勢轉危為安,步上坦途,臺灣的經濟發 展也由農業到工業,管制到開放。

進入 1960 年代,臺灣經濟邁入起飛階段,經濟高速成長,經濟的轉型與升 級,使臺灣贏得了「亞洲經濟四小龍」的美譽。

對這樣經濟發展的成績,誠然,學者專家褒貶不一。早期學者不乏正面表述,

認為這是一項「經濟奇蹟」3;晚近,日本學者評價這是國民黨統治「開發獨裁」

1臺灣的工業化從 1930 年代初就被認為有其必要性,進一步以中日戰爭為契機,臺灣工業化又被 日本作為「國策」而正規化了,但這基本上是軍國主義所要求的軍需工業化,是隨對外膨脹政 策的「南進」而工業化。在這一工業化過程中,本地資本除極少數外,幾乎沒有參與的餘地,

同時因為戰爭的拖延,工業化反而與戰時統制經濟合為一體而展開。總之,日本殖民的時期,

臺灣的經濟是在日本資本主義統治下進行殖民地開發的,而其成就的根本意義是對日本資本主 義的貢獻。儘管日本對臺灣的經營,從客觀看,也相應地留下了積極經濟開發基礎的遺產,但 對臺的殖民地經營也存在著總督府專制、日本壟斷資本支配體制以及戰時統制經濟等消極作用 的「遺產」,而這些正負面遺產都在戰後或多或少的被繼承,例如總督府專制被國民黨專制繼承,

日本壟斷資本支配體制和戰時統制經濟也搖身一變而為國家資本(官營企業)支配體制,這些都 成為臺灣在現代化過程中需要克服的問題,制約了戰後時期的方向。見劉進慶,凃照彥,隅谷 三喜男著;雷慧英等譯,《臺灣之經濟:典型 NIES 之成就與問題》,臺北市:人間,1993,頁 21-26。

2本篇論文接受的技術官僚定義如下:「技術官僚是一個受過科學、技術等相關學科大學以上高 等教育者,擁有專業的知識經驗,掌握政治上權力並傾向推動理性化決策機制,致力發展社會 經濟」,相關討論參見張鈞智,《中共政治領導精英之研究—技術官僚制的興起與影響》,國立政 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頁 24-29。

3重要著作如美籍學者高立夫(Ralph N. Clough)所著的《Island China》一書,高立夫以專章敘述臺 灣的經濟發展及肯定其成就。相關敘述見第三章,Ralph N. Clough, Island China.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pp.69-94,中譯本:高立夫著;艾思明譯,《臺灣的探索─

M.E.Sharpe,c1986,pp.4-5;122-123,中譯本:高棣民著;胡煜嘉譯,《從國家與社會的角度觀察 -臺灣奇蹟》,臺北:洞察出版社,1987,頁 3-6;220-221。臺灣學者方面有王作榮,《我們如何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策內容之所以成功,則如美國土耳其裔經濟學家丹尼.羅德里克(Dani Rodrik)所 分析的,他認為和其他拉美和非洲國家因獨裁統治而導致錯誤的經濟政策相比,

臺灣與韓國這兩個經濟體,在改革之初都具備了特殊而又相類似的條件,因此經 濟得以起飛:其一,是到了 1950 年代後期,東亞地區的勞工多半有較好的教育 水準,這樣的基礎有助於政府建立有效率的文官體系,提高生產力,促進私人投 資;其二,整個 1960 年代,當地人民的所得與財富分配相當均等,貧富差距極 小,這也有利於政府的統治。6

本篇論文無意在這些前人研究成果之外重開視角,另作新解,而是想從重要 財經官僚人物研究的角度,探討臺灣經濟發展的過程。而其中,嚴家淦就是這些 技術官僚當中相當重要的人物之一。

嚴家淦(1905-1993),字靜波,江蘇省吳縣人,歷任福建省建設廳長、財政廳 長、臺灣省政府財政廳長、財政部長、臺灣省主席、行政院長、副總統、與中華 民國第五任總統。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嚴家淦往往在政治上給人「唯唯諾諾」、「溫 良恭儉讓」、「沒有聲音」,甚至是「沒有骨頭」的印象,卻忽略了他在財政經濟 上的作為,同時嚴家淦在政府來臺初期已降到他榮登大位的三十年過程中,臺灣 的整體經濟環境也如同他的官運一樣,扶搖直上,平步青雲。

資本,即所謂的「官商資本」。這個官商資本,在本質上,它是一種與權力結合的官僚資本乃至 政商資本。就其生成史而言,它是臺灣殖民地遺制與中國國民黨官僚資本的私生子。由這幾點 看來,顯然地,戰後臺灣經濟構造的特殊性,是受其特殊的歷史社會過程所制約。原來戰後巨 大的國家資本,是將殖民地時代的日本獨占資本全面國有化才生出來的東西,這就是將殖民地 經濟一舉朝向國家資本主義體制變化的飛躍過程。嗣後,公業獨佔體制一直與國民黨官僚資本 的階級利益強固地結合在一起,變質轉化為「官僚支配」的半封建社會(由黨官僚所代表)所不 可或缺的經濟基礎。臺灣經濟一方面對外從屬於美日資本主義而發展,另一方面在推進殖民地 的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自然會帶來私業的發展,而私業的發展又會反過頭來,轉化成與公業 的對立物。因此最後,在統一兩者的官商資本的確立階段中,戰後不斷重組的臺灣新殖民地-

半封建社會經濟體制也終見確立。見劉進慶著,王宏仁、林繼文、李明峻譯,《臺灣戰後經濟分 析:修訂版》,臺北:人間出版社,2012,頁 19-20;另外,陳玉璽所著的《臺灣的依附型發展:

依附型發展及其社會政治後果;臺灣個案研究》一書,把臺灣放在一個世界性的宏觀架構中,

以「依附研究」和跨學科研究的方法,探索臺灣依附型經濟發展的動力及其對政治和社會變動 的影響。本書從國民黨政權自五十年代末期起在美國的壓力和協助下推行經濟改革、發展私營 部門和工業生產力,從而為臺灣工業資產階級的崛起創造條件的歷史過程,論證臺灣的工業資 產階級其與國家政權和跨國力量的關係是依附的、共生的,而不是壓迫和對抗的;三者資本的 聯合是推動臺灣依附型工業發展的動力。並進而認定臺灣的經濟發展是屬於「庸屬發展」

(dependent development)的型態,一方面處於被大國支配或影響的地位,另方面又有較高度的發 展水平;而在當中龐大的企業階級因為有了廣泛的資本勾連、「技術合作」和貿易關係,乃至美 日文化的滲透,使臺灣的企業階級成為一個相當國際化的社會階級,企業者民族主義意識淡漠,

只要有利可圖,並不在乎外國的經濟控制。見陳玉璽著;段承璞譯,《臺灣的依附型發展:依附 型發展及其社會政治後果;臺灣個案研究》,臺北市:人間,1992,〈漢譯版自序〉頁 3-5;191;

208。

6丹尼.羅德里克舉出三點說明貧富差距小有利於政府統治的理由,分別是 1.如此,政府就不需 要和強有力的產業或土地利益團體競爭,政策的制定和執行就可以超然於這些壓力之外;2.如 此,政府不需要立即從事於再分配的工作,而能集中注意力於把餅(經濟發展的果實)做大;3.

政府高層因此也可不受經濟目標的限制,而以緊密監督的立場面對官僚階層,卻不妨礙企業家 精神,從而避免了文官體系在政策制定過程中常見的繁文縟節,甚至成為利益集團的俘虜,干 擾了經濟活動。見 Dani Rodrik, ‘Understanding Economic Policy Reform’.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Vol.34(March 1996),pp. 17-2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首先就具體的政策而言,若粗略的劃分,嚴家淦在接任行政院長前,多是服 務於財經領域,在此期間,嚴家淦憑藉著財經專業的身分歷練,籌畫發行新臺幣、

建立預算制度、妥善運用美援、協助推動外匯改革、獎勵投資、平衡財政赤字;

在接任行政院長之後,則盱衡大局,進行賦稅改革,推動九年國民教育,注重人 才培育使國力充實、經濟轉型,讓臺灣從落後的農業環境能對外資本輸出,展開 國際貿易合作。

而另就嚴家淦的從政生涯考察,更可發現嚴家淦竟可謂是行憲後,中華民國 政治人物中公職資歷最完整的一個人,迄今亦還沒有像他這樣資歷完備的第二人。

7

表 1-1 嚴家淦重要學經歷簡表

年代 名稱

1926 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獲理學士學位

1931 任鐵道部京滬、滬杭甬鐵道管理局材料處處長

1938 福建省建設廳長

1939.08 福建省財政廳長

1945.01 戰時生產局採購處長

1945.12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交通處長

1946.04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財政處長兼日產處理委員會主任

委員、臺灣銀行董事長(5 月)

1947.05 臺灣省政府委員兼財政廳長、臺灣土地銀行董事長

1950.01 經濟部長兼美援運用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1950.03 財政部長

1954.06 臺灣省政府主席、行政院經濟安定委員會主委(8 月)、

行政院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主委(11 月)

1957.08 調任行政院政務委員兼美援運用委員會主任委員

1957.08 調任行政院政務委員兼美援運用委員會主任委員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