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 、 、 、德國漢學系華語教材分析 德國漢學系華語教材分析 德國漢學系華語教材分析 德國漢學系華語教材分析

一 一

一、 、 、 、德國漢學系華語教材分析 德國漢學系華語教材分析 德國漢學系華語教材分析 德國漢學系華語教材分析

根據德國大學開設漢學相關的學士課程現況調查的結果,這些系所主要 使用四套華語教材,排列如下 (Bermann & Guder, 2010: 135-136):

1. 劉珣(主編)(2002)。《新實用漢語課本》(30% 學校使用)50 2. Cremerius, Ruth (2001). 《Chinesisch für Deutsche》

3. 楊寄洲(主編)(2006)。《漢語教程(修訂本)》

4. 吳中偉(主編)(2003)。《當代中文》

50 海德堡大學漢學系至 2009 學年以此本爲主要的華語教材,故本研究來自海德堡大學的 華語學習者皆用過此教材。

108

爲得知德國籍華語學習者回應讚美的表現是否受教材内容所影響,以下 表五-4 至表五-7 分別列出四套教材與讚美回應行爲相關的課文摘錄,並討 論教材如何教導學習者以華語適當地進行讚美回應。

表 五-4、《新實用漢語讀本 1》之讚美回應課文摘錄 摘錄(151 頁):

A: 您的漢語很好。

B: 哪裡,我的漢語不太好。

説明(155 頁):回應讚美時,“哪裡” 表示謙虛的意思,爲了表達懷疑 也可以用 “是嗎?”,例如:“是嗎?我的漢語不太好。”,這樣的回答爲 中華文化中很適當的讚美回應。

表 五-5、《Chinesisch für Deutsche 1》之讚美回應課文摘錄 摘錄(51 頁):

A: 哦,你會漢語!你的漢語很好!

B: 哪裡,哪裡!我只會幾個句子。

説明(52 頁):“哪裡”:謙虛地拒絕讚美。

表 五-6、《漢語教程(修訂本),第一冊(下)》之讚美回應課文摘錄 摘錄(129-130 頁):

A: 你學得不錯,有很大進步,漢語水平提高得很快。

B: 哪裡,我發音發得不准,說得也不流利。

109

説明(133 頁):“哪裡” (I am flattered.):回答別人稱讚時說的客套話。

也說 “哪裡,哪裡”。

表 五-7、《當代中文,第二冊》之讚美回應課文摘錄 摘錄 1(54 頁):

A: 今天你穿得真漂亮啊。

B: 我今天有 “外事” 活動。

説明:無

摘錄 2(90 頁):

A: 空氣新鮮,環境優美,真是個好地方。51

B: 好什麽呀!交通一點兒也不方便。你家也在農村嗎?

説明:無

摘錄 3(104 頁):

A: 我聽我朋友說,你普通話說得很標準,英語也說得非常流利。

B: 哪裡哪裡。我的英語閲讀還可以,聽力和口語都不太好,寫作也不行。

所以,我想找一位母語是英語的外國人,練習練習聽力和口語。

説明(116 頁):爲表達謙虛的行爲,即使説話者贊同讚美内容,還是要 以 “哪裡哪裡” 的回應拒絕該讚美。這樣的回應爲傳統的回應方式,不 過,現代年輕人也會以 “謝謝” 或是 “還可以” 來回應讚美, 後者是指

“我真的很不錯” (I’m really pretty good.)。

51 此摘錄的讚美焦點爲對話者 B 的家鄉。

110

從以上德國漢學系最常用的華語教材可知,四套教材都具有與讚美回應 相關的内容,顯示此一言語行爲在華語教學中的重要性。換句話說,使用此 教材的學習者,皆能學到華語讚美回應的特色。“哪裡” 一詞,也就是華語 中常規化的「拒絕」回應,原則上被視爲最適當的讚美回應。根據教材的説 明,這一回應最符合中華文化重視謙虛的回應方式。除此之外,《新實用漢 語讀本 1》還提出「降值」的回應策略:“是嗎?我的漢語不太好”,並同樣 將之視爲適當的回應。《當代中文》一書中,對待讚美言語行爲具有較多樣 的範例,共可找出三個讚美語境:第一,受到讚美的人沒有根據讚美内容進 行回應,而直接換一個話題,故用「迴避」策略來回應;第二,“好什麽呀!

交通一點兒也不方便。” 這一回應可視爲「拒絕」策略,但書中並未針對這 點提出説明;最後,第三個範例中的讚美回應,與其他教材例句相同爲 “哪 裡,哪裡”。 儘管《當代中文》將後者視爲最傳統的回應,但教材另外提到,

年輕人可能也會進行如 “謝謝” 或是 “還可以” 的讚美回應,因此不再進行

「拒絕」策略的回應。

從上段説明可見,除了《當代中文》之外,其他三套教材皆以「拒絕」

爲中華文化主要的讚美回應。雖然《當代中文》針對其前兩個範例並沒有提 出任何解釋,但書中最後向讀者補充說明另外兩個常見的回應,這是這套教 材的優勢。儘管中國人一味「拒絕」讚美,仍然符合 Chen (1993) 的研究結 果,但是,最近幾篇研究指出,華人不再僅以「拒絕」策略回應讚美,而其 回應策略反而變得越來越多樣 (Chen, 2003; Tang & Zhang, 2009; Chen &

Yang, 2010)。

作爲本文研究對象之一的德國籍華語學習者,經常採用「拒絕」策略作 爲回應,特別在以能力爲主題和公開場所的情境下,但德國人使用德語時卻 很少用此類回應。因此可歸納出,這些學習者顯然地在某程度上受到教材内 容的影響。在德國的華語教師如何教導德國學習者,以現代華語適當地進行 讚美的回應,這就是筆者在本論文最後一階段的重點。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