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二、 、 、 、自我評估 自我評估 自我評估 自我評估

二 二

二、 、 、 、自我評估 自我評估 自我評估 自我評估

Knapp et al. (1984) 曾研究過美國人讚美與回應讚美言語行爲,在此研 究中介紹一個相關的理論,並稱之爲「認知相符理論」(cognitive consistency theory)。這一理論主要被拿來解釋美國人的讚美回應,其重點假設爲,人們 只會根據個人的自我評估來進行讚美回應。換句話說,在自己認同讚美内容 的情況之下,受試者就會「接受」該讚美。相反的,不贊同讚美内容時,他 們就不會正面「接受」此讚美。爲了解此理論是否也適合用來解釋本研究三 組受試者回應策略的選擇,問卷中設計了兩個情境:在第一個情境中,説話 者贊同對方提出讚美的内容,受試者認爲自己報告得很不錯;在第二個情境 中,説話者不贊同該讚美内容,受試者會認爲自己的報告不太好。根據受試 者選擇的策略,筆者欲分析出兩種情境對受試對象回應讚美的影響。以下爲 在正面自我評估的情況之下,三組受試者的統計結果,依序爲主類策略和次 類策略的分析。

74

75

圖四-16 爲各組使用次策略的統計結果,大多數回應皆集中於「結合 接受」,另加上「感謝」,每一組受試者此兩種策略高達 60% 以上的比例,

德國人甚至達到 80%。單用「感謝」策略,台灣人比例爲最高(28.3%),

學習者這一策略只有三筆語料(15%),這方面學習者就比較像德國人的表 現。除了「感謝」以及「結合接受」之外,三組受試者沒有任何次策略超過 10% 的比例,德國人甚至有十個次策略毫無語料。爲能夠了解三組回應上 内在是否有差異,筆者進一步分析各組「結合接受」策略的組合。首先可發 現,三組同樣僅有少數回應不含有「感謝」策略的元素。德國人一半以上「結 合接受」策略皆以「感謝+説明」而組成,「感謝+高興」的組合也是相當 受到歡迎,例句如下:

例 51:德國人「結合接受」次類策略

“Danke schön, ich habe auch echt gut was dafür getan!”

“謝謝,我也真的付出了很多!”

例 52:德國人「結合接受」次類策略

“Danke! Ich habe mich auch sehr gut vorbereitet.”

“謝謝!我準備得很好。”

例 53:德國人「結合接受」次類策略

“Vielen Dank, das freut mich zu hören.”

“謝謝,聽你這樣說我很高興。”

台灣人「結合接受」的語料比較多樣,他們除了「感謝+説明」之外,

還用了相當多「降值+感謝」以及「疑問+感謝」這兩種組合,例句分別如 下:

例 54:台灣人「結合接受」次類策略

“畢竟我也只會報告,謝謝妳啦。”

76

例 55:台灣人「結合接受」次類策略

“真的嗎?謝謝你的誇獎。”

值得一提,台灣人接近 40% 的「結合接受」如上例 38 含有「疑問」

策略,德國人這一策略反而卻只出現了兩筆語料,這是兩者內在很明顯的差 異。學習者「結合接受」也有 20% 含「疑問」這一策略,介於台灣人與德 國人之間,以下爲學習者「疑問+感謝」次類策略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回應:

例 56:學習者「結合接受」次類策略

“你覺得嗎? 謝謝你!”

例 57:學習者「結合接受」次類策略

“有嗎? 謝謝你!”

除此之外,德國人只出現了一筆「接受」以外的回應(「微笑」),但 台灣人與學習者還是以 20% 以上的比例使用「修正」策略。可見,儘管本 身贊同讚美的内容,後兩組仍有五分之一以上的受試者還是不會正面「接受」

該讚美。學習者在這題的表現大致上達到與台灣人相似的結果。

2.消極自我評估消極自我評估消極自我評估消極自我評估

在消極自我評估的情況下,受試者回應讚美時是否會顯出策略選擇上的 差異,這就是以下欲分析的重點。在此首先觀看受試者在這部分主類策略的 統計結果:

77

78

與正面自我評估的情境不同,圖四-18 表示,受試者選擇的次策略不再 完全集中於「結合接受」。在消極自我評估的情況下,他們主要用「結合修 正」、「降值」、「結合接受」以及「拒絕」四種不同的策略,其中有八種 次類策略一筆語料也沒有。台灣人是三組中「結合接受」比例最高的(26.7%),

搭配的策略大多數爲「降值+感謝」,此類回應例句如下:

例 58:台灣人「結合接受」次類策略

“謝謝,但還有很多需要改進。”

例 59:台灣人「結合接受」次類策略

“但我覺得還好耶,不過還是謝謝妳。”

由例 59 可見,這位受試者將 “但” 一詞當作回應的開頭,表示他不大 同意讚美内容,不過最後還是「感謝」對方提出讚美一事。「修正」策略部 分,「降值」即唯一單獨使用,且比例又偏高的次類策略。至此這一策略幾 乎都是學習者爲三組最高的比例,但在這個情況下,德國人使用的頻率反而 比其他組都高,以下爲該策略的例句:

例 60:德國人「降值」次類策略

“Naja, hätte besser sein können. Ich war heute irgendwie nicht gut drauf. Habe mir eigentlich mehr erhofft.”

“其實可以做得更好,今天不是很順,本來希望可以做得比較好。”

例 61:德國人「降值」次類策略

“Naja, es war nicht optimal, aber ich hoffe es hat dem Professor gefallen.”

“沒有很好,但我希望老師喜歡。”

德國人大部分這類回應都帶有 “naja” 一詞當作句子的開頭,雖然它語 義上沒有意思,不過本身就帶有「降值」的意味, 而常被説話者拿來表達 不是完全認同的感覺。學習者同德國人在「降值」及「結合修正」策略上常

79

用 “不滿意” 來表達自己的想法,但台灣人卻完全沒有這樣的回應,可見學 習者在此,詞面上將德語中的話語移到華語裡面。

「結合修正」的比例,德國人以及學習者兩者達到 30% 以上,但台灣 人比例只達 8.3%。有意思的是,德國人每一筆「結合修正」的語料都以「疑 問+降值」而組成,學習者除了一筆之外也是相同,但台灣人使用這一組合 次數很低,故可視爲學習者語用遷移的現象。以下爲德國人「疑問+降值」

的例句:

例 62:德國人「結合修正」次類策略

“Wirklich? Ich fand es eher mittelmäßig.”

“真的嗎?我覺得普通而已。”

例 63:德國人「結合修正」次類策略

“Ehrlich? Ich war nicht so zufrieden!”

“真的嗎?我沒有很滿意。”

如上例所示,德國人語料中,含有「疑問」策略的回應約佔 47%。可 見接近一半的德國受試者,在自己認爲表現得不太好的情況下,都會用「疑 問」策略來表達對讚美内容的懷疑。學習者含「疑問」策略的回應也高達 30% ,台灣人約 27%,兩組差異在於,學習者像德國人一樣,使用這一策 略時主要與「降值」搭配,但台灣人主要搭配的是「拒絕」策略,搜集到如 下列的句子:

例 64:台灣人「拒絕」次類策略

“真假?我覺得我講得不好耶!”

例 65:台灣人「拒絕」次類策略

“真的嗎?我覺得蠻差的。”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