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二、 、 、 、華語讚美回應 華語讚美回應 華語讚美回應 華語讚美回應

二 二

二、 、 、 、華語讚美回應 華語讚美回應 華語讚美回應 華語讚美回應

除了英語之外,華語算是讚美研究文獻最豐富的語言,以下介紹最有代 表性的研究論文來探討華語回應讚美的部分。Chen (1993) 運用「話語完成 測驗」22 (Discourse Completion Test, DCT),分析來自中國大陸以及美國的 大學生回應讚美的策略。美國人的部分,Chen 歸納出四個大的回應策略(「接 受」、「反讚美」、「轉向」、「拒絕」),但因爲筆者主要回顧 Chen 針 對大陸受試者回應策略的分類,在此先忽略美國人的部分。針對在中國大陸 搜集到的 292 筆讚美回應,Chen 將之分爲三個大類別以及五個小類別,詳 細説明如下 (Chen, 1993: 55/56)23

「拒絕」(rejecting):

(1)「不同意並貶低」(disagreeing and denigrating),例:“No. I was so nervous.”

(2) 「表示羞恥」(expressing embarrassment),例:“No. I didn’t do it well. I’m embarrassed.”

(3) 「解釋」(explaining),例:“No. There were some things I tried to understand but still didn’t .”

「感謝並貶低」(thanking and denigrating):

(4) 「感謝並貶低」(thanking and denigrating) ,例:“Thanks. I’m sure I bored you for an hour.”

「接受」(accepting):

(5)「只有感謝」(thanking only) ,例:“Thanks.”

22 有關於此問卷調查法的説明以及運用利弊,請見本文第三章。

23 Chen 在此提供的是大陸受試者讚美回應的英語翻譯,筆者列出的例句是受試者針對以

下的讚美回答的話:“That was a great presentation. I really enjoyed it.” (Chen, 1993: 70)。

28

由於「接受」與「拒絕」是兩組對象通用的策略,比較兩組使用這兩個 策略有助於了解兩組較明顯的回應差異。美國語料中有 39.28%,但大陸部 分只有 1.03% 爲「接受」的回應。「拒絕」策略佔美國人的 12.70%,中國 人有 95.73%以「拒絕」策略回應讚美。可見,美國大學生與中國大學生回 應讚美的語用策略大相徑庭。Chen 接著一一討論 Brown 和 Levinson (1987)、

Gu (1990),以及 Leech (1983) 關於禮貌的理論,並把自己的研究結果套進 該三種理論。結果發現,雖然 Gu 的禮貌原則可以用於解釋中國人的讚美回 應,它卻不適於解釋美國部分。反之,Brown 和 Levinson 的理論因爲太偏 重西方文化的個人主義,則不能拿來解釋中國人的部分。根據 Chen 的看法,

Leech 的禮貌原則可以解釋中國人的回應策略,也可以解釋美國人的回應。

因爲美國人以約 40 的百分比「接受」他人的讚美,因此這就符合 Leech 的 贊同準則 (Agreement Maxim)。24 中國語料中幾乎所有的回應爲「拒絕」策 略的回應(約 96%),因此就可以拿 Leech 的謙遜準則 (Modesty Maxim) 來 解釋這個特別高的比率。值得一提,Leech 該兩個準則,以及 Pomerantz (1978) 有關於受到讚美所提出的心理衝突,是相同的原則。也就是說,美國人可能 比較重視於贊同對方的話,因此回應讚美時以「接受」爲主要的策略(贊同 準則)。但中國人反而比較重視謙虛的行爲,因此幾乎都用「拒絕」的方式 來回應他人的讚美(謙遜準則)。

2010 年 Chen 和 Yang (2010) 一起研究來自中國大陸大學生回應讚美的 語用策略,結果發現,與 Chen (1993) 十七年來的研究相比,來自同一個地 區(西安)的受試者已有相當大的改變。2010 年的研究中,西安大學生不 再以「拒絕」爲主要的回應策略。他們反而以 62.60%「接受」他人的讚美,

作爲語料中比率最高的策略。1993 年最受歡迎的「拒絕」策略,則從約 96%

(1993 年) 降至約 9.13% (2010 年)。因此可見,1993 年的受試者還是十分注 重謙虛一事,到了 2010 年受試者就比較注重與對方的贊同,多數「接受」

24 表面上,Chen (1993) 關於美國人接受他人讚美的結果與 Pomerantz (1978) 不同,但 Pomerantz 沒有提供研究結果的百分比,兩個研究則難以比較。

29

他人讚美。兩位作者認爲,此變化主要是因爲受到大學生本身自信心的增加,

以及西方外來文化的影響。Chen 和 Yang 的這項研究可視爲讚美研究中,首 次注意到時間距離的長期變化的研究,其研究結果對於讚美回應領域確實有 所貢獻。

Ye (1995) 是第一篇全面研究華語讚美語的論文,通過話語完成測驗,

分析來自中國大陸的受試者提出讚美以及回應讚美的策略。分析讚美回應部 分,他將讚美回應策略分爲五大類以及 16 小類,五大類分別如下:「接受 並修正」(acceptance with amendment),47.2%;「接受」 (acceptance),24.4%;

「不接受」 (non-acceptance),13.5%;「結合」 (combination)25,9.0%;「沒 有回應」 (no response),5.9%。儘管 Ye 指出,屬於非接受的回應一般爲中 華文化規範的回應,兩種接受策略爲語料中最常見的回應方式。而 16 小類 中「降值」(downgrade) 爲比率最高的策略(17.2%),他認爲這就是受試 者一種避免自我讚揚的回應策略 (Ye, 1995: 251),符合作者所認爲的中華文 化規範的回應。然而,16 小類中「感謝」策略 (appreciation) 佔整個語料第 二高的位置(16.4%),與「降值」策略相差不到 1% 的差距,這卻不符合 所謂中華文化規範的回應,Ye 認爲這是因爲受試者接觸不同文化與社會變 化的影響。觀察主題對讚美回應的影響發現,雖然受試者以能力爲主要讚美 的主題,他們反而也會以相當高的比率用「不接受」的策略來面對這一主題 的讚美(18.8%)。關於兩性回應讚美的差異,最常用的都是「接受並修正」

策略,但值得注意的是,女性第二重要的策略爲「接受」策略(31.7%),

男性此策略的比率不到女性的一半。此外,男性「不接受」策略的比率高於

「接受」策略,因此還比較接近所謂規範的回應方式。Ye 接著在結果討論 部分指出,雖然「不接受」不是受試者特別常用的策略,但它還是華語一種 常規化 (routinized) 的回應策略。他認爲,「不接受」並不代表拒絕讚美,

儘管語義上帶有不同意的意味,但語用上反而具有接受該讚美之意。語料中 最常見的「降值」策略也符合這個解釋,也就是說,受試者以「降值」策略

25 「結合策略」指的是受試者用兩個以上的不同策略來回應讚美。

30

降低讚美的程度,不是直接拒絕對方提出的讚美,而只是強調被讚美那一事 物的弱點。

Yuan 在 2002 年所出版的論文也是篇全面研究讚美及回應讚美的文章,

這位學者分析的是昆明華語,也就是華語的地區方言。Yuan 運用的研究方 法有話語完成測驗、自然觀察法 (natural observational notebook data),以及 受試者面談三種。作者將讚美回應分爲 12 個策略,其中九個屬於「接受」

大類別,「降值」與「不同意」屬於「拒絕」一大類別,最後一策略爲「沉 默不語」。結果發現,43.28% 話語完成測驗的回應爲「説明」(explanation)26 策略,其次爲「降值」 (16.55%) 與「不同意」(12.38%)。Yuan 認爲,「説 明」可納入接受的範圍,但人們通過「説明」的回應不是直接地接受他人的 讚美,而是間接並含蓄地接受此讚美。因此可見,加上「接受」這一策略(7%), 超過一半的回應都屬於接受性策略的範圍。通過自然觀察法,兩個「拒絕」

策略共佔語料的 34%,「説明」策略降至 15.63%,但「接受」策略增到與

「説明」相同的比率(15.63%)。Yuan 認爲,接受讚美的回應方式,將來 在中華文化中很可能變得越來越普遍。

Yu (2003) 的文章是分析台灣人與美國人回應讚美策略的研究,以分析 中華與美國文化的禮貌差異。針對來自兩個文化中的受試者,Yu 歸納出六 種主要的策略,並將前三個策略另外細分爲不同的次策略,六大分類説明如 下 (Yu, 2003: 1688):

(1)「接受策略」 (acceptance strategies):表示認同讚美的話語(包含四種次策 略)。

(2)「修正策略」(amendment strategies):表示認同讚美並修正的話語(包含七 種次策略)。

(3)「不接受策略」(non-acceptance strategies):拒絕、疑問或玩笑讚美内涵的話 語(包含四種次策略)。

26 「説明」策略的範例(受到新台電視機的讚美):“這電視畫面大,看起來舒服,感覺 好” (Yuan, 2002: 194)。

31

(4)「面子策略」(face relationship related response strategies):非接受、非修正或 非拒絕的話語,例如:“不好意思”。

(5)「結合策略」(combination strategies):結合前四種策略其中兩個以上的話語。

(6)「沒有回應」(no acknowledgment):受到讚美的人沒有任何回應。

Tang 和 Zhang (2009) 透過話語完成測驗來分析澳洲英語與華語回應讚 美上的差異,澳洲受試者皆爲在澳洲出生的英語母語者,華語對象皆爲當年 在澳洲念書的大陸人。問卷設計的情境中,讚美的人地位與受試者相同,讚 美主題有外表、個性、能力,以及財物四種。兩位學者在分析的過程當中,

利用 Holmes (1986) 的分類加上 Yu (2003) 的「結合」策略。從宏觀的角度 來看,兩組受試者「接受」策略的比率最高,其次爲「逃避」策略,「拒絕」

策略比率最低。兩組相比,澳洲人接受讚美比大陸人多,但用「逃避」與「拒 絕」的策略比大陸人少。大陸人「接受」策略的比率接近 50%,呈現出與 Chen 和 Yang (2010) 很相似的現象,也就是,來自大陸的受試者在此兩個 研究中大量用「接受」策略來回應讚美。Tang 和 Zhang 進一步進行微觀的 分析發現,華語組針對外表的讚美以 40% 的比率用 “謝謝” 之類的「接受」

策略,但此策略的比率針對能力(27%)、財物(17%)以及個性的讚美(4%)

不斷下降。大陸人的外表被讚美時,就比較能夠接受該讚美,但面對個性的 讚美,他們以「讚揚轉移」爲主要的回應策略。整體而言,大陸人面對能力 與外表的讚美主要用「接受」策略,但面對個性與財物的讚美則以「逃避」

策略爲主。兩位作者認爲,受到集體主義的影響,大陸人認爲幫助朋友是應 該的,而並不值得被讚美的小事,故他們就不會接受此方面的讚美。27 同 樣的,他們認爲財不露白,對自己的財物應該表示謙虛,不值一提。

27 問卷中的這一題,情境爲幫助朋友照顧孩子 (Tang & Zhang, 2009: 343)。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