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二、 、 、 、教學建議 教學建議 教學建議 教學建議

二 二

二、 、 、 、教學建議 教學建議 教學建議 教學建議

據研究結果得知,華語學習者的整體表現比起德國人,較接近於台灣人。

由於參與本研究的學習者皆具有中高級華語能力的條件,且至少有一年居住 在華語地區的經驗,這樣的研究結果並不令人驚訝。也就是說,達到與母語 者很相似的中介語,就代表著成功的教學。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若將 本章第二節的中介語分析以及上述的教材啓示結合在一起,就會顯出彼此之 間不可忽略的關係。如從上述的教材分析所得知,德國漢學系現行的華語教 材,關於回應讚美行爲,仍主要教學生「拒絕」這一回應策略。不同於德語,

常規化的「拒絕」爲華語特有的回應方式,因此來自德國的學習者在這方面 就需要特別的指導。問題在於,如果教材内容以及教師的教導太過於偏重或 完全只會教謙虛的回應和「拒絕」策略,那麽就很容易導致 Selinker (1972) 所 謂的「教導遷移」(transfer-of-training) 的現象。此現象不同於語用遷移,不 是指將母語的語言現象移到目標語,而是指將太過於簡單化的教導 (training) 内容移到目標語。本研究結果發現,華語學習者的回應針對不少讚美情境,

在「修正」以及「拒絕」策略比例高於台灣人,其整體表現則來得比台灣人 還謙虛,故學習者的表現可歸咎於教導遷移。

除此之外,從本研究台灣受試者的結果可知,只有 11.8% 的回應爲「拒 絕」策略,表示用這一策略並不是台灣人最規範的回應方式。儘管台灣人的 許多回應仍帶有如「降值」或「疑問」比較謙虛的元素,但他們大致與德國 母語者相同,傾向於「接受」主類策略的回應。但是這個現象並未反映在德 國現行的華語教材中,這正是現今華語教材中應改進之處。Kasper 和 Zhang (1995) 也指出,教材内容往往與現實有所差距,故會造成學習者用目標語 進行言語行爲的困難。

有關於回應讚美語用教學的意義,先前不少學者發現,此方面的教導有 助於使外語學習者能夠學會,或是至少意識到目標語此一言語行爲的模式與 特色 (Billmyer, 1990; Rose & Ng, 1999; Huth, 2006)。若要使德國大學生按照

112

目標語的常見策略來進行回應,那麽就要讓他們知道,除了常規化的「拒絕」

策略之外,現代華語存在著許多不同的回應方式,而正面「接受」讚美並不 是失禮的行爲。在有關於教導外語學習者目標語的言語行爲方面,Saito 和 Beecken (1997: 372/373) 曾提過教學方式的三個步驟:一、教導學生目標語 中被視爲典型且規範的言語行爲;二、提出適當的策略來進行該言語行爲;

三、讓學習者練習該言語行爲並鼓勵他們自己選擇適當的策略。

應用於本研究回應讚美這一言語行爲,並以本文德國籍華語學習者的研 究結果爲例,這三個步驟可用來提出以下的教學建議:在第一個步驟,也就 是開始教讚美以及讚美回應言語行爲時,由於其常規化的特性,教師應該先 告知學習者華語中常聽到如 “哪裡,哪裡” 的回應,同時教導他們以這樣的 方式,説話者是謙虛地回答讚美,並不是不感激對方的讚美。但是,教材的 指導通常就停在此階段,而不做後續的指導。因此,在第二個步驟,教師必 須告知學習者,這並不是唯一可行的回應方式。第二個步驟主要目的在於,

確保學習者意識到華語和德語回應讚美上之異同之處。如本研究台灣人使用 的回應策略所示,「結合接受」爲台灣人最常用的策略,而「感謝」和「降 值」此兩種次類策略比例上也高於「拒絕」。從此可見,適當的讚美回應並 不侷限於單一的「拒絕」策略,若不清楚告知學習者,容易造成他們過於偏 向某一策略的回應。

除了舉例若干華語中常見的回應策略之外,在第二個步驟也應特別提醒 學習者,不同的讚美主題以及社會變項對於策略選擇的重要性。舉例説明,

面對外表爲主題的讚美時,本研究的台灣人僅以 11.7% 的比例選擇「修正」

主類策略,但學習者該策略的比例反而高達 40%。故在此可以告訴學習者,

台灣人針對此類讚美主要以「接受」主類策略進行回應,並常常回答像 “真 的嗎?謝謝。” 的話。理所當然,教師不能讓學習者覺得,針對某種讚美只 能用固定的策略來回應,但教導時還是要提醒學生注意到整個讚美的語境,

以免太過於簡單且與語境沒有相關的教學 (Günthner, 2002)。由於華語教材 通常不會替代教師準備相關資料,因此教師可能需自己準備此方面的補充教

113

材,並讓學習者在課堂上練習(例如:角色扮演),以使得他們充分準備目 標語的溝通模式。

確保學生掌握前兩個步驟之後,教師在第三個步驟就可以鼓勵學習者,

面對讚美時還是以自己的判斷爲主,選擇適當的讚美回應。實際上,本研究 中台灣人與德國人使用的回應策略基本相似,只顯出比例上的差異,故德國 華語學習者在策略選擇上不會遇到太大的問題。因此,教學目的單純在於避 免學習者在使用目標語的情境中,不自覺地違反該語言的規範。這樣教師給 德國籍華語學習者的教導就會更有效了。

114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