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心臟移植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心臟移植

一、 心臟移植的發展

心臟移植可溯自二十世紀的初期,開始是從動物異位心臟移植著手,第一例 人類心臟移植案例則是由南非的巴納德醫師於 1967 年 12 月 3 日完成,然而此病 患在術後第十七天死於肺炎,屍體解剖時發現移植的心臟有輕度到中度的急性排 斥現象。當時心臟移植病患長期存活率不高,大部份病人皆在一兩年內死亡,直 到 1980 年夏木衛醫師將抗排斥新藥環孢靈(Cyclosporine A)用於心臟移植後,移 植病患存活率才獲得大幅改善(王,2000;朱,2001)。

臺灣於民國 76 年 6 月 19 日頒布人體器官移植條例,准許從腦死病人摘取器 官做為移植之用,同年 7 月 17 日臺大醫院便成功地完成國內首例正位心臟移植。

由於當時心臟移植仍屬人體試驗,必須由醫院自行吸收費用,不可向病患收費,

因此直到民國 81 年 10 月 1 日衛生署解除人體試驗後,心臟移植獲得公勞保的給 付,心臟移植案例便開始逐年增加(朱,2001)。

二、 心臟移植手術方式

心臟移植手術方式有兩種,分別為「正位心臟移植」與「異位心臟移植」。「正 位心臟移植」指把受贈者的心臟切除,將捐贈者的心臟移植至受贈者的心窩內,

進行左心房、右心房、肺動脈及主動脈的吻合。後來為了減少心律不整和三尖瓣 逆流情況發生,於是目前移植手術都將右心房的吻合改為雙腔靜脈吻合,即直接 做上腔靜脈和下腔靜脈的吻合。「異位心臟移植」指受贈者的心臟保留下來不用切 除,並將捐贈者的心臟放入右胸,進行左心房、右心房、主動脈及肺動脈的吻合。

雖然兩顆心會各跳各的,但相輔相成不會互相牽制(目前臺大醫院有 5 位雙心人)。 由於人工心臟輔助器的進步,現在已較少使用異位心臟移植(王,2000)。

6 年存活率為 71.7%,十年存活率是 51%,與國外相當(中央社,2012)。心臟移植 病患於術後不同時期其常見死亡原因有所不同,如移植後 1~3 年以「移植器官衰 竭」(graft failure)與「感染」(infection)為主,移植後 3~5 年則為「惡性腫瘤」

(malignancy)、「冠狀動脈血管病變」(Coronary Allograft Vasculopathy)、以及「腎 衰竭」(renal failure)為主(Lund et al., 2013)。

四、 心臟移植後常見的合併症 位置(Miller et al., 1994)。在移植術後初期,由於病患有傷口以及各類醫療管路 留置,較容易發生院內感染如肺炎、傷口感染、泌尿道感染及敗血症;移植後半 年內則容易受到伺機性感染的威脅,常見病源包括 CMV、Herpes simplex、Varicella zoster、Pneumocystis carinii、Candida 等,故病患在移植之後經常必須規律服用抗 病毒、抗生素、抗白色念珠球菌懸浮液等預防感染藥物(Fishman & Rubin, 1998)。

7

器官移植後為了避免病患體內的免疫機制對移植器官產生排斥,病患必須終 身服用免疫抑制劑,而免疫抑制劑之常見副作用有高血壓、腎功能異常、高血脂、

糖尿病、甚至癌症等(王,2000;李等,2001;Hoffman, 2005)。根據統計,病 患於移植後一年及五年出現高血壓的發生率分別為 72.9%以及 92.9%,腎功能異常 發生率為 26.6%以及 30.3%、高血脂發生率為 58.2%以及 87.9%、糖尿病發生率為 26.9%以及 37.4%、癌症發生率為 2.7%以及 14.1%(Christie et al., 2011)。因此,

心臟移植病患除了服用免疫抑制劑以外,經常需要服用降血壓、降血脂、降血糖 等藥物(李等,2001)。

8

Drory 等(1995)的研究指出,男性在心肌梗塞後,性活動時的平均心跳為 118 跳/分鐘,在性交過程中心肌缺氧的機率,與病患在一般日常活動或運動時並無明 顯無差異。Muller 等學者(1996)更指出,相較於其他同樣可能會引發心絞痛或 心肌梗塞的狀況,例如日常生活中出現情緒上的壓力、憤怒、運動等需要消耗大 量體能的情況,性活動對心臟疾病的威脅反而較低。因此專家建議,當心臟疾病 病患的身體能夠負荷 5-6 METs(1MET=3.5mlO2/Kg/min)的活動時,從事性活動 其實是安全且合理(Schwarz & Rodriguez, 2005)。

二、 性活動與「猝死」

一項屍體解剖的調查結果顯示,「性交猝死」(coital death)僅佔猝死(sudden death)原因的 0.6%(屍體解剖數:5559,其中的 34 名判斷為性交猝死)。死者中 以男性佔多數有 82% (28/34),婚外情佔 75%(21/28),發生猝死的地點在旅館 佔 75%(25/34),此篇研究結論指出,性交過程中發生猝死的死者,有下列特性:

男性佔多數、性交前有過度飲酒、婚外情、男性年齡平均高於女性 20 歲以上(Drory, 2002)。Krauland(1976)研究結果則顯示因為性活動引發猝死的機率為 1.7% (屍 體解剖報告:31/1722),其中也以男性 90%(28/31)、以及婚外情 77%(23/31)

佔多數。對此現象 Walbroehl(1984)解釋,由於婚外情的對象往往比死者年輕好 幾十歲,且在性活動之前,病患經常有過度的飲酒及飽餐情形,再加上婚外情的 緣故,病患格外容易感到緊張與刺激,種種因素影響下才容易發生性交猝死。由 以此可知,若是與熟悉的伴侶及在熟悉的環境,沒有性交前飽食或飲酒的情況下 進行性活動,病患發生性交猝死的機率其實相當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