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3. 心理表徵

所謂的表徵即是將某件事物「重新呈現(represent)」的意思,可以分為外 在表徵(external representations)及內在表徵(internal representations),外在表 徵是實際上出現的事物,如地圖、文字…等,而內在表徵則是在該事物實質上並 沒有出現的情形下,出現在我們腦海裡的事物,內在表徵及外在表徵皆可以區分 為命題的及類比的。(Eysenck & Keane, 2000)

命題表徵就像是語言般觀念化、抽象的內容,而類比表徵往往是視覺的,也 有可能是聽覺、嗅覺、觸覺、味覺的,其中視覺的類比表徵即是心像(mental imagery),以下內容探討心像及文獻中對於心像的操作。

2.3.1. 何謂心像

以上提到的視覺內在類比表徵即是心像,心像是心裡頭的圖畫或景物,每個 人都多多少少會產生心像,兩千多年前,亞里斯多德於《心靈論》中提出把心像 當成是思考的主要媒介,他說:「心中沒有畫面根本無法思考」,許多增進記憶的 方法都仰賴心像來達成記憶增強的目的,心像雖然是事物在心裡的視覺表徵,但

心像與實際上存在的物品卻又存在很大的差異,因為心像可隨著意願改變大小、

形狀,如圖 2-4 中顯示當不同的兩種動物一起想像,同一種動物就會在想像時產 生不同的細節層次。

圖 2-4 產生心像時所產生的不同細節層次。(參考 Ghost in the mind’s machine:

Creating and using in the brain, Kosslyn, 1983 繪製)

在神經科學實證方面,以腦部掃描發現心像與視覺知覺的運作都可引起腦部 同一區域的反應(Kosslyn et al., 1993),意味著心像的確是一種「用心看」的經 驗,另外 Kosslyn 的研究也顯示我們經常使用心像去解答一些問題,對於問題所 涉及的物體加以視覺化,並在心中重現這些影像,而根據研究指出每個人操弄心 像的能力則有高低之分。

2.3.2. 心像的操弄

早期的心像研究是由 Gelton(1883,引自 Eysenck & Keane, 2000)要求受試 者想像自己當天早上用餐的餐桌,但由於太過於依賴內省證據(introspective evidence),以致未能留下重要成果,後來認知心理科學的出現更要求精確、實證,

因而將心像研究推展至實徵的階段,其中對於心像操弄的主要實徵方法包括:心

像旋轉(mental rotation)、影像掃描(image scanning),以下介紹的古典心像操 弄實驗主要是想要驗證真實物件所擁有的一切屬性,心像是否也一一具備,例如 心像是否可以佔據心裡的空間、被旋轉及移動,以及心像的存在是否具備了神經 心理科學方面的證據,以下即針對各項做簡略的說明:

2.3.2.1. 心像旋轉作業

心像旋轉作業是驗證心像是否與真實物件一樣可以被旋轉,並且旋轉的角度 是否與所花費的時間成正比,研究者使用了各種不同的物件來驗證這個假設,例 如數字、字母(Cooper & Shepard, 1973,引自 Kozhevnikov, Kosslyn & Shephard, 2005)以及積木(Shepard & Metzler, 1971)等,心像旋轉作業也替後期研究建 立了測量空間心像能力的標準,以下便介紹一些重要實驗的作法:

1. Shepard & Metzler(1971)

實驗內容給予受試者兩個從不同視角繪製的圖形,亦即其中一圖的物件為另 一圖的物體旋轉若干角度之後的結果,受試者必須判斷這兩個圖形是否為同 一個圖形,結果發現受試者判斷的時間是和旋轉的程度成正比。

Shepard 等人認為這樣的結果顯示受試者會先在腦海中建立標準圖中物體的 心像,再將此心像作旋轉以與另一圖作比對,兩圖中的物體角度相差越大,

則心像旋轉時間也花費越久。

2. Cooper & Shepard(1973)

Cooper & Shepard 使用字母 R 及 L,其中有正常、鏡射、顛倒,要求被試者 判斷字母圖形是否為正常版或鏡像版,其結果亦顯示圖形旋轉的反應時間和 圖形被旋轉的角度大小呈線性關係。

正常字母 鏡像字母

圖 2-5 Cooper & Shepard(1973)使用字母做為心像旋轉作業的刺激圖片

2.3.2.2. 影像掃描

以上心像旋轉作業證實了心像具有特殊的空間屬性,影像掃描作業(Image Scanning)亦是驗證心像是否與生活中真實物件與活動的種種屬性相類似的問 題,包括心像的移動是否也與實際的物體相同,心像掃描時間是否跟地點與地點 間在地圖上的實際距離有直線關係存在。

Kosslyn 等(1978)首先給予受試者一個假想島嶼的地圖(圖 2-6),要求受 試者學習地圖上物體的準確位置,移開地圖後受試者按照主試者的要求用想像的 方式掃描地圖尋找物體,有些的物體是地圖上所沒有,找到即按鍵、找不到按另 一個鍵,結果發現,掃描時間會隨著兩點之間的實際距離成比例增加。

圖 2-6 影像掃描作業中所用的假想島嶼

2.3.2.3. 神經心理學方面的實驗證明

Kosslyn(1993)使用 PET(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進行腦部造影,

發現心像運作與知覺的運作都會引起視覺皮質區的興奮,證實了以上對於心像與 真實物件在生理運作層次類似。

根據 Jankowiak et al.,(1992,引自 Bartolomeo, 2002)以及 Behrmann, Winocur

& Moscovitch(1992,引自 Bartolomeo, 2002)對於物體辨識不能症的病人研究 顯示,這些病人的心像能力並無減低,也能形成及操弄心像,表示雖然心像與真 實物件的運作機制相同,但辨認物件能力所涉及的層級較高,以致於心像能力還 能有所保留,而辨認物件的能力已經喪失了。

2.3.3. 心像的限制

在心像操弄的相關文獻中說明了心像就像真實物件一樣,可以某種方式占用 某種形式的心理空間,但心像還是有其限制,當想像的物件變得比較複雜的情況 下,受測者就比較無法在它旋轉時對外觀做出正確的判斷(Rock, 1973,引自 Eysenck & Keane, 2000),而真實物件在做物理旋轉時就不會發生誤判的情況。

Chambers & Reisberg(1985,引自 Eysenck & Keane, 2000)研究在受試者詮 釋曖昧圖形時,若是詮釋成兔子的受試者就難以將兔子想像成鴨子,反之亦然(圖 2-7),因此在詮釋時對影像建構所產生的命題碼在心像建構的過程中有很大的影 響。

圖 2-7 曖昧圖形(參考 Chambers & Reisberg, 1985 繪製)

以上是對訊息儲存的方式以及心像的議題進行文獻探討,雖然我們能夠依照 外界的知覺刺激形成心像,研究證實心像能與真實物件一樣能夠進行物理操作,

但是心像仍然需要儲存進入短期、長期記憶才能加以運用,並且心像也有被遺忘 及變形的可能;接下來對於認知風格的探討則是關於個體對於訊息處理方式的偏 好,此偏好可能會影響到繪畫的表現,此外心像能力也在文獻中被區分為空間心 像及物件心像,究竟是哪種類別的心像在繪畫的認知中扮演關鍵角色,也是一個 值得探討的問題,以上皆對於本研究提供理論上及作業方法上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