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心理資本

一、心理資本的定義與內涵 

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心理學家都將研究重心放在如何消除或減輕負面的情 緒、認知與行為,並致力於發展許多的治療方式,試圖降低或治癒各種心理疾患 問題。然而,近年來,心理學家開始重視人的積極層面和自我實現,並以增進生 活品質及預防病態的發生為目標,探討所謂的「正向心理(positive psychology)」

議題,其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主觀層面之正向的主觀經驗(positive subjective experience)、個人層面之正向特質(positive individual traits)以及組織層面 之正向機構(positive institutions),目的就在於改善個人的生活品質(Seligman

& Csikszentmihalyi,2000)。

Luthans教授及研究團隊於2004年將正向心理學的概念應用到人力資源管理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HRM) (Luthans & Youssef, 2004),進而提出 正向組織行為(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POB)之研究,渠等主張個 人的正向特長與心理資本為可培養的一種心理狀態(state-like)特性,發展這些 正向要素有助於改善與管理員工的績效。上述觀點和過往組織行為研究最大差異,

在於正向心理學主張積極發掘、培養和發揮個人的長處與正向特質,藉由這些正 向因素的增強來取得對抗逆境的力量(Seligman, 2002),而不是透過傳統獎懲機 制和上對下管理策略來發展人力資本或提升個人生產力。

傳統經濟學的觀點,資本至少包含傳統的經濟資本、人力資本與社會資本。

其中,人力資本是個體經由工作經驗累積的知識或技能,而社會資本是個體透過 工作關係建立的資源網絡。即便這些資本可以為個人與組織創造財富,但 Luthans 等人(2004)認為在現今環境走向超競爭(hypercompetitive)的情況下,這些 資本仍不足以維持長期的競爭優勢,因為可如同商品般,在公開市場上經轉手、

買賣;然而心理資本則是超越人力資本、社會資本的一種個體內在心理資源,不 易被模仿或買賣;企業若有系統的投資開發心理資本,在個人層面上,是可促進 員工個人成長;在組織層面上,能替組織帶來正向績效,使個人及組織塑造持久 的競爭優勢(仲理峰,2007b;Luthans, Avolio, Walumbwa, & Li, 2005)。

具體來說,Luthans 等人(2004)提出的心理資本是突破傳統的經濟資本

(economic capital)-「你擁有什麼」(what you have)、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

-「你知道什麼」(what you know)、及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你認識 誰」(who you know),轉為關注「你是誰」(who you are),或是「你在打算變 成什麼樣的人」(who you are becoming),也就是以發展角度來看,從現在「真 實自我」,投資期望變成「可能自我」(Luthans, Luthans, & Luthans, 2004; Avolio,

& Luthans, 2005/2006; Luthans, Youssef, & Avolio, 2006/2008)。從圖 2-1-1,

可明確區別心理資本與傳統資本概念。即便如此,這並不表示人力資源管理,僅 需具備心理資本條件,而完全摒棄傳統資本,而是認為管理者需具有長期及與以 往不同的策略定位,讓員工經濟、人力、社會與正向心理資本得以充分發展,藉 由員工正面特質與態度,為組織帶來優勢來面對競爭日益加劇的環境變化(蔡仲

Fredrickson 於 2001 年提出正面情緒之「擴展-建構」理論(broaden and 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說明正向情緒可以「擴展」個體思考行動能力,

並「建構」身體心理、社交及智慧等資源。換言之,擁有正向情緒的個人,其思

2011),幸福感也比較高(Lyubomirsky,et al.,2005)。

2­1­1      資本延伸與競爭優勢 

資料來源:Luthans, F., Luthans, K.W., & Luthans, B. C. (2004).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Beyond human and social capital. Business Horizons, 47, 45-50.

心理資本的概念建立在個體的人格中,強調個人內在的力量與正向性,是個 體於成長及發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種正向的心理狀態(張宏如,2009)。Luthans 等人(2004)以及 Luthans, Youssef & Avolio(2007)對心理資本所下的定義

傳統經濟資本

為:在面對具有挑戰性的工作時,有信心(自我效能)去承擔並付出必要的努力 來獲得成功;對目標鍥而不捨,必要時,為了成功採取其他途徑達到目標(希望);

面對挫折時,能夠承擔並持之以恆,迅速恢復並超越,以達到成功(韌性);對 現在與未來的成功具有正向的歸因(樂觀)。由以上定義可以發現心理資本包含 了自我效能、希望、韌性和樂觀四種組合概念。

二、心理資本的構念 

依 Luthans 定義正向組織行為,需同時符合 1.獨特性 2.可測量(有理論基礎 以及實證研究支持) 3.可開發 4.有效提升工作表現等標準。Luthans(2002)早期 研究,將自我效能、希望和韌性等三個獨立構念,將其標誌為正向組織行為能力。

其中源自 Bandura(1977)的自我效能被 Luthans(2002)定位為最適配的正向組織行 為能力(best fit POB capacity),源自 Snyder 等人(1991)的希望被 Luthans(2002) 定位為最獨特的正向組織行為能力(unique POB capacity),以 Masten(2001)主張 的 韌 性 (resilience) 被 視 為 最 新 的 正 向 組 織 行 為 能 力 (new POB capacity) 。 Luthans 等人(2004)在自我效能、希望和韌性之外,又加入 Seligman(2002)的樂 觀,強調自我效能、希望、韌性和樂觀這四個構面均符合正向組織行為標準。後 續學者將四者合為單一構面的心理資本來預測員工工作表現,其結果顯示心理資 本 與 員 工 工 作 表 現 有 顯 著 正 相 關 (Luthans, Avolio, Avey, & Norman, 2007;

Luthans,Norman, Avolio, & Avey, 2008)。

Luthans和Youssef(2004)首先提出心理資本的描述性解釋理論架構,指出自 我效能、希望、韌性和樂觀聚合成心理資本此一構念,如圖2-1-2所示。

 

2­1­2  心理資本的四大構面 

資料來源:Luthans 和 Youssef(2004).152.

以下針對心理資本的四種內涵進行相關文獻的探討。

(一)自我效能 

1.  自我效能的意涵 

自我效能概念由Bandura(1977)提出,其將自我效能定義為「個體在特定的情 境裡,能夠自我激發動機,調動認知資源及採取必要的行動,以完成某一項特定 工作的信念」(Bandura,1977)。在環境變化日益劇烈的社會,需要高自我效能感 的員工,因為自我效能高者懂得設定目標,把困難視為挑戰,堅持不懈態度,往 往能順利完成任務;反之,低自我效能者,常持自我懷疑與消極的態度,認為自 己任何的努力都是徒勞無功。國內相關研究也指出,員工職場幸福感受到恢復力 和工作自我效能之影響,其中又以工作自我效能影響力最大(蔡昆憲,2007)。此 外,強烈、正向自我效能信念對於個體的健康有益,負向自我效能者,傾向使用 逃避痛苦因應,因此,他們的健康情況較差,易有社會退縮與憂鬱、自殺意念等 韌性

希望 自我效能

心理資本

1.獨特(unique)

2.可測量(measurable) 3.可發展(development)

4.影響表現(impactful on performance)

樂觀

心理困擾 (Schwarzer,1992;呂倩文,2009) 。

此外,Hackett 與Betz(1981)運用Bandura 的自我效能理論解釋生涯選擇 和發展上的性別差異,所提出之「生涯自我效能」是指個人對自己生涯能力的評 估,此乃關乎個人生涯之自我與環境的覺察能力。Hackett 與Betz(1981)研究 對象為235名大學生,發現女性比男性的生涯自我效能低,尤其在傳統男性的職業 領域中。Matsui(1994)以日本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發現,女性在傳統女性職業領 域上的自我效能顯著高於男性,而在傳統男性職業領域的自我效能則顯著低於男 性。

2.自我效能的開發與資訊來源 

根據Bandura(1986)觀點,可經由下列四個訊息來源:成就行為、替代經驗、

言語說服、情緒激發來開發員工自我效能。

(1)成就行為(enactive attainment):當個體完成某種特定行為所獲得的正 向或負向表現,會影響其判斷自我效能的程度,亦即成功的經驗會提高自我效能 的評估。

(2)替代經驗(vicarious experience):個體可透過「楷模」的觀察學習,看 到他人成功的表現或經驗時,會受到鼓舞和激勵,提高自我效能,日後亦能成功 地表現出所學習到的行為,尤其個體會找尋與自己類似的對象為學習對象。

(3)言語說服(verbal persuasion):這是個體在日常生活中是最普遍運用的 訊息來源,簡單的說,就是經由他人告知具有成功達到目標的能力,即可增強自 我效能,諸如父母及重要他人言語支持。

(4) 情緒的激發(emotional arousal):壓力與困難的情境下所激發的情緒反 應,對自我效能具有重要的訊息價值,也就是個體可從身體的生理反應來評估壓 力的承受度;倘情緒緊張使個體感到不安,因而降低效能期望。

在性別方面,Hackett及Betz(1981)認為女性的自我效能知覺,會影響女性 的生涯發展,而這種自我效能的知覺之形成,是女性在成長過程中,經歷社會化 與學習而來的結果。以為為影響女性自我效能的原因:

(1)成就行為:由於女性較少介入男性的職業領域,使得女性在其女性職業領域 遠比在男性職業領域具有較高的生涯效能。

(2)替代經驗:在全方位或非傳統職業中,缺少表現女性角色楷模,使得女性自 我效能只注重傳統的女性角色。

(3)言語說服:男性比女性在追求生涯或事業上得到較多的鼓勵,女性不但得到 較少的鼓勵,還受到積極的阻止。

(4)情緒喚起:女性比男性具較多的焦慮,女性從事非傳統職業會引起高焦慮。

除上述四個資料來源外,近期Luthans& Youssef (2009)研究也發現,透過組 織內部正向反饋、支持與鼓勵等措施,亦有助於成員自我效能的發展。

總結,本研究認為自我效能是指把事情做好的自信心,若要有效開發並提升 個人的自我效能,強化自我效能的資訊來源中,以正向成功經驗最為重要。一旦 個體若擁有成功的經驗,便能提升自我效能感,能持著主動積極的態度面對任務;

相對的,不斷累積挫敗的經驗,自然會降低自我效能感,而持負面消極態度處事,

最後,只會再次造成失敗經驗(Bandura,1989)。

(二)希望 

1. 希望的意涵

希望構面參考Snyder等人(1991)定義,係指透過路徑 (pathways)和激勵 (agency)和來追尋既定目標(goals)的正向思考,強調個體可以依靠激勵的意志 力(willpower)和方法的實踐力(waypower)來實踐目標的積極心理狀態(Luthans, 2002)。簡單地說,個體為了成功而透過信念堅持解決問題的決心、適時調整,持 續不懈地朝向目標前進,使其具備達成目標的信心(Luthans, Avolio, Avey, &

Norman, 2007)。

以下針對「希望」的目標、路徑、激勵等概念做逐一的介紹:

(1) 目標

目標係希望的重要核心,目標即是我們內心想要獲得或是達成的事情,通常越 具體明確的目標,有助於個體制定各種策略與方法達成;反之,若目標模糊不清,

容易陷入迷惘而放棄該目標。

(2) 路徑

路徑是個體在面對渴望達成的目標時,所擬定的方法、策略或途徑。Snyder

路徑是個體在面對渴望達成的目標時,所擬定的方法、策略或途徑。Snyder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