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性別角色發展的理論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性別角色發展的理論

一、性別角色的意涵

性別角色一直是心理學、社會學與教育學家們所關心的主題之一。男女 生皆被視為社會所建構的產物,由其行為表現中來確定自我性別,並依角色 來表現男生或女生之特質,以符合社會之期望與需求。

陳皎眉(1999)於「性別角色」一文認為,性別角色乃指文化根據性別 為其成員規劃的行為藍本,包含了成文與不成文規定,男生女生個別應該扮 演哪些角色。王敏如(2000)認為針對性別角色一詞的解釋意涵,通常可從 個人與文化兩層面來說明其意義:就個人而言,性別角色指的是個人透過自 我的行為表示其所屬的性別,或是認同社會所接受的兩性行為模式的一種歷 程,而從文化的角度來看,性別角色是指個人在文化的期許下,表現出適合 男女兩性的行為模式。而 Huston(1983)認為性別角色的內容包括以下層面:

1.生物學上的性別:生理的不同而產生性別差異。

2.活動和興趣:包括玩具、遊戲、職業、家務工作以及成就領域,例如語 言、數學和空間能力等。

3.個人與社會屬性:包括人格特質和社會行為型態,例如攻擊、支配性、

依賴、養育性等。

4.以性別為基礎的社會關係:包括朋友、性伴侶、模仿或認同對象,以及 依附對象的選擇都是性別化的指標。

5.典型的和象徵的特性:是指隱含性別化的手勢、非語言行為、語言型態 以及象徵的形態和屬性。例如:姿態、聲音大小。

綜合以上學者的看法,本研究者認為性別角色是社會文化所賦予該性別 的特徵與規範,是一種約定成俗的想法。例如女生應該文靜、柔弱,男生是 好動、勇敢的,男主外女主內等觀念皆受社會文化環境的影響所形成的。

二、性別角色之發展理論

人類自父母的性染色體決定了幼兒個體的生理性別,而性別角色的發展 卻是生理與社會環境交互作用產生的結果,以下從生物學、心理學及社會學 觀點,探討有關性別角色發展的理論:

(一)生物學理論(biological theory)

生物學理論取向認為男人與女人之間的差異是與生俱來的,他們採

「生物決定論」(biological determinism theories)之主張,認為染色體決 定一個嬰兒生下來是男是女,也因為在性染色體、荷爾蒙、性腺組成、

內在生殖系統、外在生殖器官的差異,導致了男女性別屬性(gender attributes)與行為也有明顯之不同,而這些不同又導致人們對待他們有所 差異;循環影響的結果,使得兩性間的差異愈來愈大(陳皎眉,2000)。

因此本理論認為社會之所以對男女有差別的待遇是由於男女先天生理特 質不同所造成之結果。

(二)心理分析理論(psychoanalytic theory)

心理動力論強調的是幼兒早期如何經驗到照顧者對其性格的形 塑;這些經驗會影響到心智的深層精神結構(潛意識),並且持久不變。

Freud將個人由出生至成熟的發展分為五個階段,在最初的口腔期及肛門 期兩性的分化並不清楚,到了性器期性別的分化才逐漸明朗。這個時期 男童出現了因愛慕母親而以父親為競爭對手的戀母情結,女孩則出現因 愛慕父親視母親為競爭對手的戀父情結,男、女孩在發現彼此的性器官 不同時,男孩會對父親產生閹割恐懼、女孩則對父親產生陽具妒羨此種

又愛又恨的心理衝突。幼兒通常會在3-6歲之間,經由認同歷程形成其性 別角色,由開始的依賴母親的認同,到化解戀母情結、戀父情結,各自 向同性別的父母去模仿認同他們的行為(劉秀娟,1998)。也就是說,

心理分析學者強調對於同性父母的性別角色認同與扮演,認為角色的形 成是因兒童透過認同同性父母所形成的。

(三)社會學習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

社會學習論認為幼兒性別角色學習是經由觀察、模仿和直接獎賞、

懲罰二個過程學習而來,也可以透過再學習的歷程而加以修改。強調環 境對幼兒性別發展的重要性。Bandura是社會學習論的代表人物,認為孩 子會經由觀察同樣性別的人因扮演適性的角色行為獲得獎賞,而模仿學 習其性別特性。模仿對象包含父母、老師、同儕、大眾傳播媒體、電視 節目、兒童讀物等,也提供「楷模」(model)讓孩子模仿合乎性別之行 為也同樣獲得獎賞,產生增強作用後,將確定其性別角色之發展方向(毛 萬儀,2001)。個體性別角色的發展是在社會化的過程中,經由直接被 教導或獎賞適性行為,懲罰不適性行為,或觀察、模仿適性行為而學到 的,著重在個人內化的歷程的。此派的學者相當強調外在的獎懲及同性 楷模示範的重要性。

(四)認知發展論(cognitive development theory)

Kohlberg 以Piaget 認知發展論為基礎而提出性別角色發展歷程的看 法,認為幼兒的性別概念,是性別化過程中最重要的中心,而性別化的 獲得,主要是依據幼兒認知發展的程度。Kohlberg 指出幼兒最開始先建 立穩定的性別認同,然後主動的找出相同性別的模範及其他資訊來學習 如何成為一個男孩或女孩。幼兒在社會化的歷程中,其性別角色概念的 形成,Kohlberg 認為主要經過三個階段:

1. 基本性別認同階段(Basic gender identity)

2歲左右,幼兒能夠理解自己是男孩或女孩,但還不能瞭解性別是一 個不變的特質。此時幼兒是根據外表的特徵來分別男生或女生,例

如,這個人是女生,因為她有長頭髮、穿裙子。若這些外表特徵改 變,性別亦隨之改變。

2. 性別穩定階段(Gender stability)

3到4歲,幼兒會瞭解到男女性別是穩定的特質,不會隨時間而改變。

男孩長大必然成為男人,女孩長大將成為女人。然而,此時期的幼 兒仍無法瞭解性別是一個固定不變的特質,他們會認為男生從事「女 生的」活動,會變成女生。

3. 性別恆定階段(Gender consistency)

性別概念到目前已經發展完全,幼兒瞭解的性別經過時間和各種情 況後仍然是穩定的;5~7歲的幼兒通常屬於這個時期,他們不再受外 表的矇騙,知道一個人的性別不會因裝扮或參與跨性別的活動而改 變(引自Shaffer,1999/2006)。

(五)性別基模論(gender schema theory)

Bem(1981)提出性別基模理論,認為性別分化的訊息處理過程是結合 了社會學習與認知發展特徵。會接收外界訊息再加以分門別類,並將相 關訊息加以結合,歸在相同的基模結構中。此理論者相信孩子有一內在 動機,會主動尋找有關性別差異之訊息,獲得一致之價值觀、興趣與行 為,而形成自我之性別基模,作為行為判斷的標準,而性別角色印象也 在此過程中形成(引自劉秀娟,2000)。

綜觀所述,本研究者站在教育的立場,認為「生物學理論」說明了 男女生性別先天上的基本差異,此乃無法改變的事實,再者「心理分析 論」指出性別角色的認同亦是幼兒學習的重要過程。我們可藉由「教育」

的功能,來改變「社會學習」的部分,才能使學生建立好的「性別的基 模」及學習「性別認知的發展」,並破除性別角色刻板化,消弭家庭與 社會傳遞的不合理刻板印象,建立性別平等的概念。

三、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內涵

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是社會上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意指一般人對男女性 別行為刻板區分的心理傾向,亦即社會裡的成員對男孩、女孩或男性、女性 所持有相當固定且不具彈性的信念、想法或態度,包含了人格特質、活動興 趣、玩具遊戲、家事分配、行為表現、學科能力、成人角色、價值等等(白 博仁,1999;劉淑雯,1996)。蘇芊玲(2003)提出性別刻板印象,乃人們 依生理構造而有男女之分,再依性別特質、家庭角色、教養方式等,而有不 同的期待模式,如:男生養家、女生相夫教子;男生允許較富攻擊性特質、

女生則被動順從。李卓夫(2000)認為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的內涵包含了三個 層面:1.與生俱來的性別差異。2.根據不同性別所發展出的認知及行為模式。

3.與傳統文化互動而形成的一種不易改變的態度。

本研究者依據上述加以綜合歸納,所謂的性別刻板印象就是社會上對於 男女生在自我認知與看法下,未能充分考量性別差異、人格特質、實際生活 經驗與真實生活中的狀況,而設定對於兩性不具彈性的期望、要求與對理想 的實現。

四、性別刻板印象之理論基礎

(一)真實核心論(The kernel of truth)

真實核心論的基本假設是:性別角色刻板印象具有實徵效度,

也就是說,兩性的行為原本就存在著差異,而刻板印象只是將這些差異 加以誇大而已。Martin(1987)以139位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對32個與性 別類型有關的特質進行勾選,找出哪些特質屬於大學男生,哪些特質屬 於大學女生,結果發現所有特質都如預期般地呈現差異,因此大多數的 刻板特質,是某些不明顯的群體差異被過度簡化或誇大所致。所以Shaffer

(1996)認為,即使研究上發現男女兩性之間有差異,也只能說是群體 平均(group average)上的差異,不能忽略個體的差異,否則容易產生偏 見或歧視,甚至低估或高估自己的潛力與發展,這都是兩性差異刻板印 象惡行循環的結果(引自Brsow,1992/1996)。

(二)社會角色論(Social-role theory)

社會角色論認為,刻板印象的產生是由於男女所採用的社會角 色典型不同所致。一般人認為男性喜歡玩槍,知道如何更換輪胎、割草 皮,長大後會去從事類似的工作;而女性善長於烘焙、換尿布、玩洋娃 娃,成年後可能會從事管家的工作。然而Eagly和Steffen(1984)認為這 一類的差異是因為人們對男性及女性的內在特質與能力有些基本假定,

而刻板地從事不同的活動之故。

圖2-1-1是有關性別刻板印象及社會行為中,性別角色差異的社 會角色理論摘要。兩性間的工作分工來自於對男女兩性期待的差異(性 別刻板印象),也就是女性被期待要表現大眾性(因為她們是屬於家庭 性的角色),而男性被期待要表現統馭性(因為他們屬於職業性的角色)。

圖2-1-1是有關性別刻板印象及社會行為中,性別角色差異的社 會角色理論摘要。兩性間的工作分工來自於對男女兩性期待的差異(性 別刻板印象),也就是女性被期待要表現大眾性(因為她們是屬於家庭 性的角色),而男性被期待要表現統馭性(因為他們屬於職業性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