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與班級經營相關之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與班級經營相關之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研究

影響性別刻板印象的因素有家庭、學校、同儕、大眾媒體等,根據本研究的 研究目的,在這一節只針對班級經營相關的性別刻板印象研究做探討,包括課程 教材、環境空間、師生互動、親師溝通四個部份。

一、課程與教材

教科書內容的編排,亦是影響性別刻板印象因素之一。我們的教科書 中,女性出現的頻率、章節、角色及地位,在在都呈現出性別角色刻板化與 觀念的扭曲等現象(吳嘉麗,1998;黃政傑,1994;歐用生,1994;謝小岑、

王秀雲,1994;蘇芊玲、劉淑雯,1997)。因幼稚園在課堂上經常使用圖畫 書因此本研究將圖畫書的性別相關研究放進來討論 。

黃玉梅(1889)曾以包括玩具、遊戲活動、人格特質、職業及家務工作 等四大類為內容的性別角色態度量表及實驗法來探討新竹地區中、大班男女 幼兒 117 名,不同類型幼兒讀物對其性別角色態度的影響。其研究結果發現:

幼兒讀物的類型對幼兒人格特質刻板化、職業刻板化及總體之性別角色態度 具有影響性。而接受刻板化幼兒讀物的幼兒其性別角色態度越傾向刻板化,

反之則較不刻板化。而江麗莉(1984)針對坊間的幼稚園兒歌讀本圖文所隱 含的兩性社會角色、角色扮演及工作內容分析。結果指出,男女的比例相當 平均,但是角色扮演及工作內容仍依循「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未能反 映社會變遷與真相。

王雅各(1995)以美勞教學指引為範圍,分析其圖文所呈現的性別認同、

性別行為和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發現教材中的圖文符合男尊女卑、男外女 內、男強女弱的傳統性別觀,因此男的活動廣寬多變,女性的活動卻狹窄有 限。

林惠枝(2000)「性別角色教材分析及國小高年級幼兒性別角色刻板印 象」之研究中發現,在教材上男性出現之次數與比例均高於女性;男性出現

之職業類別較女性多樣性,且社會地位較高;男女角色方面,成人女性最常

二、環境空間

Kinsman 和 Berk(1979)在一項研究中,幼稚園教師將傳統上分為兩個 區域的積木和娃娃家合併,結果「沒有任何跡象顯示出對遊戲區域的喜愛與 性別歸類有關」。男孩和女孩都偏好積木,玩積木的次數是娃娃家用品的兩 倍,女孩使用積木的方式和男孩相似(引自 Loot,1994/1996)。

國內外學者如莊明貞(1997)及 MacNaughton(2006)都發現幼稚園教 室學習區的安排具性別區隔的現象:在扮演區通常只看到女生扮演互動遊 戲,而積木區也只看到男生專屬的活動;男生的遊戲佔領了大部分的區域,

其中有侵略、暴力的活動,這些遊戲無形中形成一道牆,將想進入的女生攔 阻了。

李靜琪(2005)指出學習區是幼稚園教室中普遍的環境規劃,但在規劃 積木區時,常以單位積木為教具,配件也都為人偶、動物偶、汽車、火車、

房舍等,這些配件都是男生較喜愛的配件,無形中便吸引男生加入。扮演區 也是一樣,小家具、烹飪用具和娃娃家等玩具較吸引女生進入遊戲;所以學 習區內擺放的教具可能是形成性別區隔現象的原因。

蘇芊玲(2002)提供善意安全的學習場所是學校的責任,然而從性別的 角度而言,這樣的要求常常不合格。許多學校的基本設備與空間規劃常不考 慮女學生的需求譬如學校廁所地處偏僻、間數不足,造成女生憋尿的習慣影 響健康及其上課情緒,或甚而隱藏威脅和危險。學校的操場、球場也常為男 生霸占,女生缺乏活動空間,不利其身心發展。校園死角及照明設備不足,

亦對女生帶來危險。整體而言,校園空間對女生較不友善。

根據以上學者的研究看來,在校園空間裡存在著一些性別刻板印象的 問題,亟待大家去重視與解決,如女廁數量太少,女學生上廁所須大排長龍;

球場、遊樂器具大都被男生所佔據,女生缺乏活動的空間等。

三、師生互動

教師在教學歷程中因性別偏見而產生態度與期望的雙重標準,對學生

的學習與人格發展將會有所影響。在一個性別區隔的教室中,無論是教室座 男生的批評則多於女生。Serbin, O'Leary, Kent, & Tonick(1973)對十五位 托兒所教師的觀察研究中指出,教師對男孩有較多的實際的教導,男孩接受 到較多個別化的教導,使得他們較有能力自謀生計而且較能解決問題。(引 自 Brsow,1992/1996)

Serbin, Connor, 和 Citron(1981)證實教師行為對學生的重要性,在一 項幼稚園班級的實驗研究中,教師在自由遊戲以及學生互動時坐在預先設定

的指責,常受到較多的關注;女生表現較安靜、乖巧讓教師較放心,但對女

Beal(1994)與 Sadker 和 Sadker(1994)等人觀察到,幼稚園教師讚美 學生時,會因其性別特質來讚美,如讚美女童的外表看起來很美麗;稱讚男

位男教師與 30 位女教師,加上學校高年級中 853 名男學生和 953 名女學生 作研究,男生在數學課與自然課程師生互動中受到的關注比女生多,而女生 則在國語課與社會課中,師生互動上女生較男生為多。在教師給予學生思考 時間長短方面,研究發現男學生在課堂中平均互動思考時間幾乎為女生的兩 倍。

趙明松(2001)探討在教學歷程中,國小女性級任教師與男性級任教師、

女學生的語言互動行為與非語言互動行為。發現教師與男女學生課程上互動 的多寡,受教師本身性別差異因素所影響。如教師會認為女生國語能力好,

男生數學反應佳;在回答時,女生較完整,男生較不完整;男生的反應較快,

女生較被動、專心、守規矩,因此互動機會較少等。溫麗雲(2003)以教室 觀察及訪談方式研究花蓮縣某國小一年甲班師生互動情形,研究結果發現男 生和教師的互動以負面居多,男生比女生更具依賴心,需要教師的協助與支 援,男生獲得的鼓勵比女生多。

綜合國內外研究指出,國中、國小或幼稚園男學生與教師的互動頻率 及受到教師的批評或鼓勵都明顯高於女生,使得女學生喪失合理的學習環境 與機會,也就是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因為性別不同而在教學行為或學業要 求上有明顯的差異,因此限制了學生充分學習發展的機會。

四、親師溝通

朱珊妮(2002)發現幼兒母親常為教師溝通的對象,家長與教師的個性 特質、彼此的期望差距、家長的職業別、過去經驗及個人社會網路,皆是親 師溝通的影響因素。而黃美香(2004)也發現主動與教師溝通的家長大多數 為女性,其原因是女性家長的時間較彈性,也是學童主要照顧者,另一因素 是學童的班導師大都為女性,電話聯絡上教師自然且習慣性請女性家長聽電 話。任秀媚(2005)則認為要鼓勵父母都要參加親職活動、親子活動、義工,

各種通知都註明給「父母」;教師也不要只限於和幼兒的母親互動。爸爸是 教養孩子的重要人物,教師把幼兒的父親納入幼兒的教育,不僅可以促進父 子或父女的關係,也可以消彌孩子的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若能邀請父親到幼

稚園擔任義工,便可以成為男性的性別角色楷模。

綜上所述,研究者發現因小學及幼稚園教師以女性居多,加上學童的 主要照顧者大都為女性,因此在親師溝通上大都和媽媽互動,缺乏與父親的 互動。因此在親師溝通上應加強與父親的溝通與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