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情緒表達

第二節 情緒表達

本節旨在探討情緒表達與情緒表達規則的定義,以及幼兒在情緒表達規則 發展的研究,茲分述如下。

一、情緒表達的定義

張春興 ( 1989 ) 在張氏心理學辭典中,對情緒表達的解釋是指個體在情緒 狀態時,在生理上、心理上以及外顯行為上所表現的一切變化或活動。劉秀娟 ( 2004 ) 認為的情緒表達是伴隨著情緒狀態,在臉上、身體、聲音、動作上產 生的一些可見的改變,有些是天生的反應,有些則是經由外在模仿學習而來的。

情緒表達若細分來看,它可分為生理角度、心理角度和文化角度來定義情緒表 達。在生理上的表達,可能是外顯動作上一些可見的改變;在心理上是內心的 情緒感受;在文化上,也會因每個人各自生長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影響表達的方 式,以下將整理學者們在生理、心理與社會文化上,對於情緒表達的解釋。

在生理的解釋上,張進上等人 ( 2005 ) 提出情緒表達能力是指個體能用適 當的言語、或非語言的表情、肢體動作來傳達自己及對他人情緒感受的瞭解。

在基本的表達情緒方式,個體會以臉部表情、姿勢、身體語言、帶有情緒意味 的聲調和語彙來表達情緒 ( Magai & McFadden, 1995 ; Marion C. Hyson,

1999 )。而 Nairne ( 2000 ) 也提到多數的研究人員相信,臉部的情緒表達是全球 共通的。例如章淑婷 ( 1993 ) 的研究中對表達的方式提出,在快樂情緒的表達 上,表情反應為笑嘻嘻;在生氣情緒的表達,反應為哭;在害怕情緒的表達,

表情反應是哭或大叫;在傷心情緒的表達,表情反應為哭、流淚。Nairne ( 2000 ) 提到,根據跨文化的研究結果顯示,情緒的面部表情可能源自生理或遺傳因素,

因為人類從嬰孩時期起即能做出各種面部情緒表情。

在心理的解釋,張春興 ( 1991 ) 在現代心理學一書中提到所謂的情緒表 達,是指個體將其情緒經驗,經由行為活動表露於外,從而顯現其心裡感受,

並藉以達到與溝通的目的。洪婉萍 ( 2005 ) 認為情緒表達是指個體將內在的情 緒感受,透過外顯行為表現出來,稱之為情緒表達。薛靜茹 ( 2005 ) 認為情緒 表達能力意指個體能夠適當的表達自己對情緒的感受,並能控制該情緒引發的 衝動行為。所以情緒表達的成分包含了情緒經驗、情緒表達能力與情緒控制。

Mayer, DiPaolo 和 Salovet ( 1990 ) 提到情緒的表達方式分為語言和非語言兩 類。語言是情緒評估和情緒表達的重要媒介,同時也是表達情緒的工具,必須 清楚的說出心中的感受,讓他人明確、清楚的了解自己的感受,並且能與他人 互動與溝通。

從社會角度上,余思靜 ( 2003 ) 認為情緒的表達是幫助嬰兒和互動的同伴 間愈來愈瞭解對方的過程,當孩子能清楚的表現不同的情緒,對方就愈能了解 孩子情緒表現的目的。就人際上來說,情緒表達意思是指各體能具有同情心與 同理心,且能正確的表達、同理關懷他人所顯現的情緒,以及主要的訴求和需 求。章淑婷 ( 1993 ) 提到情緒表達的基本是溝通和感受,幼兒必須能聽取、注 意他人,使用適當的語彙,否則無法介定釐清,產生觀念,無法與人磋商、溝 通,當兒童有了基本的語言概念適宜的表達自己,正確的理解他人,過程就容 易多了。

綜上所述,情緒表達是指個人因情緒的產生,而在臉部表情、聲音或肢體 動作上,向對方表現出內心的感受,而能達到使對方了解以及溝通的目的。在 本研究中,是依非語言線索(書中圖畫)和語言線索(書中文字)來分析人物情緒表 達,藉此在圖畫書引導上,以能幫助幼兒表達能力。

二、情緒表達方式

進化論的創始人達爾文指出:情緒表現是人類進化與適應的產物。比如啼 哭時嘴角下彎的表情,是人類祖先在困難時求援的適應性動作;憤怒時咬牙切 齒和鼻孔張大等表情,是人類祖先及將進行搏鬥時的適應性動作 ( 陳幗眉,

1994 )。提到情緒表達,其表達方式是透過臉部表情、肢體動作與語彙、聲調 來顯現。在表情與肢體動作表現上,Goodenough ( 1931 ) 將七個月到七歲十個 月的嬰幼兒與兒童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發現會走路的幼兒在生氣情緒的反應 是站著頓腳、跳躍、躺在地上並雙腳做出踩輪樣、足蹬地板,或者忍閉著呼吸 ( 引自馮觀富,2005 )。王怡又 ( 2000 ) 在研究中提到,在年齡發展上,二至 三歲的幼兒除了能善於使用臉部表情及肢體語言來表達情緒之外,也已發展出 一些情緒的想法,意即幼兒已形成用某些情緒表達方式,能夠獲得他人不同情 緒反應的概念,同時也能用語言、裝扮遊戲及其他工具來表達情緒,透過這樣 的表達管道,使表達變得更豐富。

Gesell ( 1929 ) 的研究中,六歲的幼兒在產生生氣情緒時,在行動或語言 上,會出現強烈的攻擊態度,例如在地上打滾、踢打、謾罵、會摔東西、虐待 小動物和年幼幼兒等 ( 引自馮觀富,2005 ) 。Izard ( 1995 ) 等人在一項嬰兒臉 部情緒的研究中得出在各種情緒的臉部表情結果,害怕時嘴巴會縮回、眉毛平 坦且上下動,眼皮向上舉;生氣時嘴角平坦、眉毛緊縮下沉,眼睛直視前方;

難過哀傷時嘴角垂下、眉頭上揚;高興快樂時眼睛明亮、雙頰上舉,嘴巴微笑 ( 引自 David R. Shaffer,2005 )。

而隨著幼兒年齡漸長,肢體動作發展愈趨精細,在表達情緒時的肢體動作 也比嬰幼兒其較精細複雜。例如高興會拍手,腳步輕盈,及手舞足蹈;生氣時 會握拳、叉腰、蹬腳、用一根手指頭指著別人,動手打人抓人咬人,丟東西或 摔東西等;在難過時,會低頭,雙肩下垂,雙臂貼身下垂,或蜷縮著身體像要 把自己藏起來;而害怕時會肩膀聳起,雙臂抱胸或擋在胸或臉前,手指會抓緊,

甚至會發抖 ( 簡淑真,2001 )。

另外,在表達情緒時的語彙及聲調上,簡淑真 ( 2001 ) 的研究中發現大多 數的幼兒在正向情緒時常用的語詞有「高興」、「高興的哇哇叫」、「開心」、「開 心死了!」「快樂」、「像小鳥一樣」、「太棒了」、「好耶!」、「哇!」、「耶!」「怎 麼這麼好!」、「滿不錯的嘛!」、「帥!」;在身體反應方面,主要是大叫 YA、

蹦蹦跳、跳起來、拍手叫好、跳舞等。而在負向情緒的反應上,語彙有例如「生 氣」、「氣死我了!」、「氣炸了」、「好氣喔!」、「難過」「好難過」、「害怕」「好 害怕」等;在身體反應上,生氣為「叉腰、打、跺腳、踢、握拳、雙手環臂」,

難過為「哭泣、躲藏」,害怕為「做惡夢、不敢睡覺、發抖、找爸媽、開燈、抱 棉被或娃娃、躲進棉被裡或跑到別的地方使自己不怕等。

綜合上述結果,表達情緒的方式有哭喊、大笑、謾罵等,從上述中可知幼 兒從二歲開始便會以五官和肢體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在成長的過程中,幼兒很 容易受到模仿或成人的教導,依照情境來判斷其適合的表達方式,在發展上,

四歲之前較尚未有明顯的表達,約從五歲開始,便能清楚的描述情緒的表達,

在六歲時情緒表達能力開始發展較快,同時知道外部的情緒表達可以跟自己內 心的情緒體驗不同。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