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成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之相關概念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成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之相關概念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依據研究主題與目的,本章共分為兩大節,第一節為「成人注意力不足 /過動症之相關概念」,主要探討 ADHD 成人的診斷與特徵。第二節為「成 人ADHD 的就業歷程、策略與困境」主要探討 ADHD 的就業歷程與困境,

並呈現相關的工作策略。

第一節 成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之相關概念

壹、 ADHD 的診斷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是一 種在兒童期與成人期常見的特質,俗稱「過動兒」(鍾佳玘等人,2016)。一 般來說過動的行為隨年齡的增加會逐漸減少,所以到了成人以後過動的困 擾會慢慢減少,取而代之的是注意力、組織、社交、衝動、學習表現上的困 擾(吳煜隆、黃志中,2011)。如果在兒童期沒有給予正確及有效的協助,

ADHD 的特質可能造成其學習表現不佳,衝動與過動亦會造成人際關係不 佳。

根據DSM-5 中的調查,美國 ADHD 兒童的發生率約為 5%-10%(Spencer, Biederman, & Mick, 2007)、成人時期則約 2.5%,而在男女性別比的部分則 為 2:1 或是 3:1(DSM-5,2013)甚至 9:1(黃惠玲,2008)。在美國,

有超過 800 萬符合工作年齡的成人,必須面對注意力不集中、衝動和過動 的問題行為(Biederman, 2005),而臺灣近十幾年對ADHD 人口的調查主要 調查對象為兒童,臧汝芬等人在2002 年曾調查台北市某國小 ADHD7-12 歲 之兒童的比率,利用家長版與教師版之兒童活動量表做初步的篩檢,再經由 醫師診斷來確診,得知 ADHD 之盛行率約為 8.4%(臧汝芬、吳光顯、劉秋 平,2002)。2003 年時,侯柏勳等人在台中市西屯區某國小針對一、二年級 的學童做篩檢,也以兒童活動量表(教師/家長版)作為篩檢工具,一共回 收了362 份資料,並後續以電話進行晤談確認,初步估計 ADHD 之盛行率

8

約為 6.3%,同時有相當比例的個案合併具有其他的困難,但當時因個案數 不足,故無法推估 ADHD 之共病率(侯柏勳、林志堅、遲景上、陳展航,

2003)。在 2005 年間高淑芬等人亦曾做過相關的調查,台灣約有 7.5%的 ADHD 患者,然而這仍是一個被低估的數字。

盛行率的研究不僅在跨種族文化間有所不同,即使在同一國家內也呈現 了不小的差異。檢視楊國明(2010)在偏鄉所做的橫斷性研究調查結果,以 花蓮縣三個山地鄉 26 個國小之學童共 2,634 名作為研究的樣本,同樣使用 兒童活動量表來初步篩選疑似個案共 386 位,再經由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之 醫師確定診斷352 人,發現花蓮偏鄉地區的平均盛行率為 14.2%,顯示偏鄉 地區之ADHD 之盛行率普遍較都市來得高(楊國明、朱正一,2010)。

由上述資料可見,依照不同的取樣以及研究方法,都有不同的結果,整 理出臺灣ADHD 的盛行率約 6.3%-13.9%,相較於美國的數字來得略高一些。

這些盛行率差異的來源可能來自於鑑定者的文化背景,不同文化對 ADHD 有類似的概念,但評估時的臨床人員或提供資訊者,易受文化因素影響而有 不同的判定標準(黃惠玲,2008)。

台灣目前並沒有單一的標準來診斷 ADHD,在診斷 ADHD 時,主要交 由兒童精神科醫師進行。透過晤談與量表,蒐集個案自小到大在各個情境中 的行為與表現,並搭配個案自述的困難、心智評估、就診時的行為觀察、家 長/教師或是周遭他人所提供的報告,才能給予全面、客觀的診斷。目前最 常使用的診斷量表如:SNAP-IV 或是柯能氏成人量表 CAARS(Conners’

Adult ADHD Rating Scale)都能用來了解成人 ADHD 在不同情境中的表現 (林志濱,2016),更能達到持續追蹤、察覺改善的效果。

成人ADHD 的診斷相較於兒童,特別強調幼年學校的行為表現、過往 的心理治療情形和其他精神疾患的狀態,成人 ADHD 往往無法注意到自己 的困難,因此參考其重要他人、伴侶的意見是相當重要的一環。成人ADHD 往往不只單純的 ADHD,經常性合併其他精神疾患,其中以合併憂鬱症、

9

物質濫用比率特別高,但尚無法確認是單純的共病或是由 ADHD 造成的影 響。

研究者根據DSM-5 的內容,整理三大 ADHD 表現型可能出現的行為:

一、 注意力不集中型

(一) 容易忽略細節,導致出錯

(二) 無論在工作,甚至遊戲、活動中都難以維持專注力。

(三) 當別人說話時,總是心不在焉。

(四) 缺乏組織能力。

(五) 在接受指令時,無法集中精神,甚至無法完成。

(六) 無法獨立規劃工作和活動。

(七) 抗拒、逃避需要花費大量時間與專注的工作或活動。

(八) 常常掉東西。

(九) 常常被外界事物干擾,轉移注意力。

(十) 常常忘記自己要做什麼。

二、 過動及衝動型

(一) 過動

1.坐著時,常常動手動腳、扭動身體。

2.在需要坐著的情境中,經常離席或是坐不住。

3.在該守規矩的場合中,不合時宜地跑與跳、爬動等。

4.活動或遊戲時,無法安靜地參與。

5.話特別地多。

6.沒有辦法持續做一件事情,經常變動。

(二) 衝動

1. 問題還沒問完時,就搶著回答。

2. 無法排隊等候,經常插隊。

3. 容易打斷別人的對話或活動。

10

三、 混和型

混和型則是同時包含上述兩項「注意力不集中」、「過動及衝動」兩 大表現型的特質。

貳、 ADHD 的特徵

ADHD 是延續一整個生命歷程的疾患,可能會出現在任何年齡層當中 (楊碧桃,2004; Samuelsson, Lundberg, & Herkner, 2004),並隨著年齡增長、

個體成熟度而有不同的障礙表現(Barkley, 2014; Turgay, 2001)。一般而言,

ADHD 的核心症狀(如過動、注意力不足、衝動行為)、精神疾患、學習困 難、社交障礙等,在兒童與成人身上的表現是相似的(李宏鎰,2007),主 要的困難在於注意力的維持、組織能力、衝動控制與過動行為,受到這些障 礙的影響,ADHD 成人在事業以及學業上的成就均較一般人為低(Barkley, 2014; Jackson, & Farrugia, 1997; Wender, 1998; Wilens, Spencerm, & Biederman, 1995; Gau et al., 2010)。

多數的 ADHD 症狀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減輕,但其所需應對的生活情境 與社交場域也漸趨複雜,在症狀與環境的交互影響下,儘管有些人可能發展 出較成熟的代償策略(楊淵勝,2010; Barkley, 2014; Silver, 1992; Turgay,

2001),但在成年後,隨著時間、責任、壓力的增加,其可能在高等教育中、

職業選擇與維持、生活技能、社交人際、行為與性格上出現困難(Landine

& McLuckie, 2012)。這些成人往往具有較低的就業率、多舛的家庭背景、工 作經驗,並有較高的機會出現人際衝突與心理疾患 (Landine, & McLuckie, 2012; Turgay, 2001; Whitman, 2000)。在家庭環境的相關研究中,由高淑芬與 張倍禎 2013 年所做的調查亦可見到 ADHD 在家庭當中,相較於一般人獲 得較少的情感支持與照護行為,家庭支持度比較低,母親也容易過度保護。

ADHD個案在成年後,過動症狀經常能夠被控制,或是變得不明顯

(Weiss, Murray, & Weiss, 2002),可能會轉移成坐立難安,常常出現一些小

11

動作如抖腳、轉筆、丟東西等(Wender, 1987)。成人個案最常見的困難表現 在 衝 動 行 為 上 , 衝 動 行 為 在 成 年 後 可 能 會 轉 變 成 喜 愛 冒 險(Carlton, &

Manowitz, 1994),或是判斷、決策等相關能力變差,因而導致生活狀況不穩 定(Jackson, & Farrugia, 1997)。注意力不足的狀況,在成年後容易因為無法 注意到規定、法律而導致違規,或是在工作的維持上出現困難(Weiss &

Hechtman, 1993)。雖然其能夠抑制不恰當的反應,但需要比同年齡的一般人 來得更加努力,才能追上一般人的表現水準(Rapport, Van Voorhis, Tzelepis,

& Friedman, 2001)。

ADHD 成人個案在職場中最易突顯的困難是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上的表現(Barkley, & Murphy, 2010; Wolf, 2001),由於脫離結構 化的校園生活,踏入非結構化的社會,特別需要計劃與組織的能力,此時容 易出現的狀況包括時間管理能力低落、無法準時交出成果、東西雜亂無序 等。但李宏鎰(2007)的研究中指出,ADHD 成人可能還會有一些非典型 症狀,像是文字、語言輸出的障礙,無法將其所思所想,用精準的方式說或 寫出來,這在許多需要互動的情境中,容易連鎖性的引發上述的困難。

第二節 ADHD 成人的就業歷程、策略與困境

壹、 ADHD 的就業相關概念

一、 就業歷程相關理論

談到著名的生涯理論,自然會聯想到Holland的類型論、Dawis與Lofquist 的工作適應理論、Super的職業生涯發展階段理論,上述理論皆屬於理性規 範性(prescriptive model)的生涯模式,主張人可以藉由計劃性的步驟與理性 的分析方式,尋得適性的工作場域並穩定就業(曾信熹,2007) Beveridge等人 (2002)曾指出,以往生涯發展理論在身心障礙者的運用上,因受限早期生涯 探索經驗、缺少發展抉擇能力的機會,以及因社會對身心障礙者之集體印象

12

所產生之負向自我概念。例如,身心障礙者可能因為受制於過去的生活與學 習經驗,而影響做出選擇的能力;也可能因為整體社會文化對於障礙的標籤 化、個人資源或身處環境的限制,導致ADHD 成人在職業的選擇受到限制 (Szymanski et al., 2004)。在這樣的脈絡中,ADHD成人無法擬定一個長期、

確定的生命、工作計劃,這使得傳統理性思維的生涯理論,在ADHD成人身 上顯得有些不適配。

為了考量適性於身心障礙族群的生涯諮商模式,Beveridge等人(2002) 提 出INCOME(Imagining 想 像 、 iNforming 蒐 集 探 索 、 Choosing 選 擇 、 Obtaining 求職、Maintaining&Exiting 維持與出場)架構,透過牽連、變動的 狀態,考量身心障礙者在就業歷程中的多元因素。INCOME架構主要針對三 種身心障礙族群:生涯前發生障礙(Precareer-Onset Disabilities)、中途發生 障礙(Midcareer-Onset Disabilities)以及漸進型障礙(Episodic Disabilities)。 ADHD成人便是有可能同時涉入此三種族群的一種特質,例如:能力較為不 佳的ADHD,可能在生涯早期就出現了障礙的表現;ADHD可能因生活壓力 漸增,而提升了問題行為的表現;可能隨著年紀增長,記憶能力逐漸退化而 有更顯著的記憶困難等。

INCOME架構和以往的理論最大的差異,在於使用狀態(statuse)取代階 段(stages)的發生(Beveridge et al., 2002)。狀態與階段的不同處,在於階段有 先後順序的產生,而狀態則強調個體的個別發展與特性,其並不需要完成某 項事物才能演進到下一個生涯階段,例如:ADHD成人可能處於穩定就業的 Maintaining狀態,但仍與保持蒐集探索的iNforming之舉。一邊做著手中的 工作,一邊搜尋下一個目標,正可能是ADHD的特質之一。INCOME強調了 這些狀態並存的可能,並點出了同一時空環境下,情境與角色定位間的互動 關係。

綜合上述,本研究選擇INCOME架構,更能專注於身心障礙族群的就業

綜合上述,本研究選擇INCOME架構,更能專注於身心障礙族群的就業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