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1994 年我國政府體認到體適能對國人及學生的重要,著手制定「提升國民體能政 策」、1995 年公佈「中小學健康體適能調查報告書」、1996 年辦理「提升國民體能計畫 專案」,希望透過國民體能常模的建立,提升國民參與身體活動。續於 1999 年特別研訂

「提升學生體適能中程計畫」,並將提升國小學童的體適能視為學校首要課題,進而增 進運動能力與提升運動技巧、培養規律運動參與習慣及興趣,以促進身心發展均衡。同 時配合各縣市擬訂提昇學生體適能的相關計劃,企圖改變學生們「有體重、無體能」的 窘境(陳建勳、賴曉婷、張涵筑,2007)。教育部 1998 年及 1999 年的體適能檢測結果 發現:我國大、中、小學生的體適能不及美、日、新加坡、中國大陸等國家,且有 15%

至 20%的國小學童超重,大專生心肺耐力不如高中生,且規律運動人口僅佔 17.9%。因 此,提升各級學校學生體適能及健康水準,成為我國教育政策施政重要項目。於是配合 行政院「挑戰 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擬訂「學校體育發展中程計畫」,推動「一人 一運動、一校一團隊」,希望透過計畫活絡校園體育活動,拓展學生運動機會,培養運 動參與習慣,促進健康與體適能(經建會,2002)。此外,強化學生體適能教育充實運 動場館設施,打造優質運動環境並且落實輔導訪視制度,提升學校體育的實際效能(教 育部,2002)。

教育部自 2002 年開始實施「九年一貫課程」,將「健康與體育」列為七大學習領域 之一,實施之後發現學童體育教學時間有減少的趨勢,尤其國小情況更為普遍,對此種 變化實應審慎應對,於是在 2003 年推動「增加學生運動時間方案」(教育部,2003)。

同年,教育部於在健康與體育領域討論會議中決議,健康與體育課程時間分配以 1:2 為原則,各校應儘量利用學校自主時間及課外時間安排體適能及其他休閒活動,每週至 少實施三次,鼓勵學生參與運動競賽、表演、與欣賞等活動,亦鼓勵學生多走路、騎自

行車上學等,以提升學生體適能及培養學生健康休閒生活的觀念(教育部,2003)。至 2004 年,教育部發現全國近 15%的國小學童體重過重,有 12%國小女生體重過輕之情 形,開始推動 5 年期「中小學生健康體位計畫」;此計畫係以推動學生健康體型意識、

養成規律動態生活及攝取健康飲食為陎向,期能達成提昇學生體適能,逐年降低學生過 輕及過重比率,以促進學生健康(教育部,2004a)。

2006 年教育部推動多元入學,擬訂「體適能納入考詴計分可行性計畫」,將學生體 適能成績納入高中職申請入學特別條件加分,藉由升學加分之誘因引導學校、學生及家 長重視體適能,以提供有力的誘因,促使學生除了在校重視學業的成尌外,亦能加強自 身的體能,在其一生中能盡量保持身體的健康,進而改善生活品質(洪嘉文,2006)。

此外,為提升學生體適能檢測具「執行能力與標準化」公信力之檢測,訂定「大專校院 體適能檢測站設置計畫」,並設置標準化之體適能檢測場所;同時「體適能指導員培育 計畫」之配套因應而生,期待透過點而陎的方式,推展至全國各級學校,使其教師均具 有體適能指導之能力,進而提升教職員工生之體適能狀況(教育部,2005b)。

2007 年根據教育部公布的 94 學年度中小學體適能評估結果,無論在身體質量指數

(BMI 值)或心肺耐力檢測等項目的表現,我國學生均落後鄰近地區的中國大陸、日本 及韓國等地學生。調查資料亦顯示,國內近 6 成的學生不熱愛運動(教育部,2005a),

且未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雖然世界各國學生體適能均呈現下滑狀態,但我國學童的體 適能表現更是不如其他國家。究其原因:靜態生活型態之改變、學生規律運動習慣比例 逐年下降、中小學體育課實施時間較少、學生參運動社團人數比例偏低,致使學生參與 運動的習慣無法持續養成(教育部,2007)。鑑此,「快活計畫」的推動,解決我國學生 身體活動不足之現況,此外,美國科學研究證實,運動不僅能促進人類全方位的健康、

預防心血管疾病,還能提升人的智力,預防老年癡呆症的發生(洪蘭,2009);換言之,

規律的身體活動可以活化腦部機能,使大腦運轉得更快、更有效率,因此,「運動可以 促進快樂、長高變聰明」已不是口號。

依據教育部調查資料顯示:臺灣地區學生多數學生未養成每週至少三天的規律運動 習慣。以 2006 年度為例,僅 52.9%的國小學生有規律運動習慣;而國中為 37.5%;高中 25.4%;大學 20.93%(程瑞福等,2007)。即便國小學生身體活動比率最高,也僅是些 微過半而已;同時伴隨年齡增加,學生運動參與比率有大幅遞減的現象,這種情形令人

憂心,突顯我國對於提升學生身體活動參與仍有極大的努力空間。2007 年的「樂活運動 站」計畫,是善用近年來受到少子化衝擊,而空餘出的學校閒置教室,拓展成為校園室 內運動空間。讓原本不愛運動的學生盡情享受。儘管近年政府財政困難,教育部仍持續 推動,期盼能讓更多學校的學生在校園內能夠享受樂活運動站所發揮的效益(古博文、

張家昌、王宗進、張俊一、陳俐蓉,2009)。

教育部從 2008 年貣,將全國國中小學納入健康促進學校,投入經費並編撰和健康 議題有關的讀本及繪本,並建立校園全方位菸害防制計畫,要求各級學校全陎為學童健 康把關,減緩學生體重過重或肥胖盛行率,並逐年下降過瘦比率(教育部,2008b)。依

「補助地方政府辦理學校衛生與健康促進實施計畫」,補助地方政府推動符合該縣市學 生健康需求及校本位之健康促進學校計畫,並頒定與執行校園性教育計畫、學生身體健 康促進計畫,推動「健康體能及健康飲食」、「健康體位」校群學校,經由中央、地方輔 導團隊的培力,結合「跨領域專業」和整合運用資源,透過培訓學員,提供有效的教材、

教案,幫助關心自己及學生體重之學員,助人助已,並從前測與後測瞭解「跨領域專業」

的介入之進步情形。

2009 年教育部為使國中、小學生養成規律運動習慣、提升體適能,尤其是讓不愛運 動的學生體會運動的樂趣,以普及化、樂趣化、生活化及班級組隊為核心,推動「國中 小學生普及化運動」。運動選項考量各學齡學生成長發育身體協調發展因素,兼顧普及 化運動「普及性」、「趣味性」、「團體性」、「安全性」、「活動性」及「易學性」的基本精 神,以及「場地便利性」等特性之運動項目,從班際、校際(縣市內)到分區(全國性)

之競賽。國小 1-4 年級實施健身操;國小 5-6 年級推動樂樂棒球;在國中 7-9 年級選擇 大隊接力項目。2010 年教育部持續推動「99 終身學習行動年 331」的計畫(每天至少閱 讀 30 分鐘、運動 30 分及日行一善),鼓勵每個人每天至少運動 30 分鐘,強化心肺功能、

鍛鍊肌耐力,還可以促進新陳代謝、燃燒脂肪;除此之外,運動時身體會分泌腦內啡,

使人產生快樂、放鬆的感覺。因此,如果可以掌握運動的正確方式,定期規律的運動,

可享受健康帶來的益處。

「終身運動」的概念,源自現今「終身教育」的思潮,運動能夠促進健康、提昇競 爭力及提高生活品質,因此,若沒有終身運動所獲得的健康效益做基礎,尌難有終身學 習的活力與成果。此外,依據 98 年度運動城市調查發現,目前我國「有運動人口」已

占全國人口數的 80.5%。同時國內規律運動的人口,也自 92 年的 12.8%,倍增至 98 年 的 24.4%,但與鄰近日本(男性 33.3%、女性 27.5%)相比,仍有相當的努力空間(行 政院體育委員會,2010)。

2011 年教育部商請中華民國體育學會研議「2011 年體適能專案」,將配合「體適能 十年躍昇至 60%」(10 年內提高四項檢測均達常模百分等級 25(含)以上之人數佔完成四 項體適能檢測項目的人數的比率達 60%,則每年提升檢測達常模百分等級 25(含)以上之 比率應為 2.4%。)之政策,根據學生體適能現況規畫三大陎向之執行計畫:(一)揚昇 計畫:「體適能推廣及人才培育計畫」,建置體適能優質運動設施及培育專業人才。(二)

揚帆計畫:「體適能介入性計畫」,成立體適能縣市輔導團,強化學校體適能活動推廣,

且加強「體適能不佳族群」參與機會。(三)陽光計畫:「體適能研究發展性計畫」,建 置學校體適能資訊系統,強化學校體適能宣導教育(訪談 A,2011/05/12)。綜合以上內 容整理如表 4-1。

表 4-1 學校體適能政策背景介紹

2011 2011年體 體適能十年躍昇至60%。(10年內提高四項檢測均達常模百分等級 25(含)以上之人數佔完成四項體適能檢測項目的人數的比率達60%,則

1.揚昇計畫:體適能推廣及人才培育計畫。2.揚帆計畫:體適能介入性

計畫。3.陽光計畫:體適能研究發展性計畫。 教育部

適當的身體活動可提升國民的體適能狀況,並進而減少許多慢性病的罹患機率,對 於提升國民健康、降低醫療支出與社會成本都有極大的幫助,因此,歐美各先進國家近 年來紛紛訂定提升國民運動習慣的政策,並陸續進行大規模的體適能檢測與身體活動量 分析,以追蹤這些政策的成效(陳全壽、劉宗翰、張振崗,2004)。教育部為普及校園 運動風氣,提升學生健康體適能,積極推動各項計畫,對於提升運動人口,培養國民運 動習慣,雖漸有成效,然因社會變遷影響學生生活形態,導致體適能表現不佳,規律運 動習慣有待加強;而升學導向之教育環境,致使中小學健康與體育課實施時間較少,體 育專業師資不足,社會經濟地位與參與身體活動的限制因素等資料,都可能是影響學校

適當的身體活動可提升國民的體適能狀況,並進而減少許多慢性病的罹患機率,對 於提升國民健康、降低醫療支出與社會成本都有極大的幫助,因此,歐美各先進國家近 年來紛紛訂定提升國民運動習慣的政策,並陸續進行大規模的體適能檢測與身體活動量 分析,以追蹤這些政策的成效(陳全壽、劉宗翰、張振崗,2004)。教育部為普及校園 運動風氣,提升學生健康體適能,積極推動各項計畫,對於提升運動人口,培養國民運 動習慣,雖漸有成效,然因社會變遷影響學生生活形態,導致體適能表現不佳,規律運 動習慣有待加強;而升學導向之教育環境,致使中小學健康與體育課實施時間較少,體 育專業師資不足,社會經濟地位與參與身體活動的限制因素等資料,都可能是影響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