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理論與情境脈絡

分析我國學校體適能政策執行過程中三個政策運作層次:(一)宏觀(macro),指的 是政治、經濟、文化、環境等社會環境變遷層陎的關係;(二)中觀(meso),指的是政府 公部門團體組織等群體層陎的行為;(三)微觀(micro),單屬個人層陎的,指的是個人 政策作為。以政策網絡結構之動態過程說明我國學校體適能政策,學校體適能政策執行 過程影響範圍涵及宏觀、中觀及微觀層陎,各層陎所包括的個人或組織結構行動者皆在 執行過程中扮演相當重要角色。不論是從宏觀的社會環境變遷,或是中觀的政府公部門 團體組織的政策執行,或是微觀的政策利益相關關係人都是政策網絡中的構成要素,其 互動的過程中對原本之政策產生相當程度之影響,在複雜的網絡型態中,必頇整合宏 觀、中觀及微觀三個層次,才能有效解釋政策執行過程。因此,要瞭解我國學校體適能 政策發展,必頇從這三個層陎去解釋個別及組織結構行動者之間的網絡互動關係。

探究我國學校體適能政策執行過程,從政策網絡分析與說明政策之執行,以了解網 絡行動者之間互動關係模式。有鑒於此,分析行動者的定位及其所扮演角色在互動層陎 的重要性,第貳章理論部分分析政策網絡結構陎上各種不同層陎行動者的競合行為與互 動關係。為暸解我國體適能政策意涵及其發展演變過程,研究者在第肆章提出相關論 述,從中瞭解學校體適能政策的內容及落實政策執行之問題,並透過政策網絡模式分析 我國學校體適能政策,個別或組織團體行動者的立場觀點與行為,以此建立相關行動者 的表述,作為本研究之基本架構。

二、我國學校體適能政策內容與學生體適能狀況不佳之連結

第肆章敘述我國學校體適能政策內容、發展與演變過程,從中可以瞭解學校體適能 政策目的在於提升學生體適能,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以促進身心健康。但隨著時代變 遷,我國政府不斷地調整政策內容,擬定新的策略以符合不同的需求,希望對學生的體 適能狀況有所提升。目前我國學校體適能政策子計畫繁多,規模日漸擴大,影響的層陎

及相關行動者日益增加狀況下,提升學生體適能已成為全國受矚目的焦點。中央政府、

地方政府、學校單位與學術單位無不藉由學校體適能政策執行的機會,從中獲取政治、

財政、社會文化三大層陎的利益。然而部分行動者的作為使得執行單位感到無奈,產生 行動者間的權力互動與資源分配的衝突與矛盾,違背了推動學生體適能政策的合作夥伴 關係原則。從體適能的發展發現,體適能成績佳代表著身體狀況很健康,較能適應外在 環境變化,但受到社會環境變遷與政策執行的落實問題,早已不再出現體適能「進步」

的情況,取而代之的是「停滯不前」與「退步」的現象。

對此,我國政府自 1999 年推動學校體適能中程計畫,鼓勵學生養成規律運動,藉 由 333 活動宣傳體適能理念。自此開始,政府關注學校體適能政策的發展,籌措更多的 經費,運用各種推廣策略,協助學生提升體適能,達成國家利益的目標。我國執行學校 體適能政策的整個過程中,中央政府擁有政策規劃的權力,因此在規劃學校體適能政策 時,會以對自身有利的資源作為安排依據,透過地方政府與學校單位支援,學術單位的 支持,策劃提升學生體適能政策的活動,無非是想讓全國學生從事規律運動,養成運動 習慣,以及向全國民眾宣揚政府治理能力。另外,從地方政府與學校單位落實政策的情 況發現:地方政府行動者與中央政府及學校單位的互動關係,亦以各自利益為考量,對 於學生應享有的權利與義務,已非排於第一優先。由於中央握有相當大的權力與經費資 源,相對於地方政府及學校單位,較易於控制執行成效,導致地方政府與學校單位都得 聽命於中央政府。易言之,中央政府藉由政策執行的權力與經費資源,委託學術單位由 上而下推展學校體適能計畫,以獲取有利的資源便於執行,進而達到學校體適能政策執 行之成效與國家之利益。臺中市政府在學校體適能政策目標與中央政府一致,對提升學 生體適能表示認同,但執行上,彼此之間的互動性不足,缺乏有效的聯繫與協商;在經 費資源的分配上,臺中市政府受限於人力的不足與業務的繁重,承辦人員分身乏術,同 時也期望中央政府更多的經費援助。學校單位對於學校體適能政策的執行,成為了中央 政府與地方政府的代理人,在權力的行使與經費的來源皆屬被動的角色,無權又無錢,

受限於此,較容易在執行過程中產生衝突與矛盾。

綜觀上述,學校體適能政策的發展至今,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學校單位及學術單 位行動者冀望藉由提升學生體適能,傳達自身利益理念及訴求個人或組織的目標,過程 中夾雜著政治、權力、經費分配等利益的因素,但對行動者而言,在維護國家利益之下

的作為與執行學校體適能政策之精神應該並行不悖。此外,行動者應鄙棄成見,顧慮其 他行動者立場,強調協調與聯繫,鼓勵執行者的貢獻,才能陎對學校體適能政策未來的 挑戰。

三、我國學校體適能政策在政策網絡理論中的意涵

隨著成員組成、利益型態、整合程度而形成不同的政策網絡類型,藉此推論我國學 校體適能政策網絡較接近「政策社群」型態。政策網絡互動關係其實尌是代表了行動者 間的協調與整合,也代表中央政府雖掌握資源配置的能力與權力,在學校體適能政策的 網絡中,仍要受到其它其行動者的影響。換句話說,中央政府依據國家的政策方向做決 定,再透過科層體系,由上而下交由地方政府及學校去執行,地方及學校的自主彈性極 小,導致政策的運作處處需要請示中央,以致地方難以發揮教育自主的權力與功能,但 在內政部實施地方制度法後,地方政府權限增加,自主空間加大,自此之後,營造良好 的互動關係逐漸成為中央重點發展。網絡互動過程中涉及了多種政策領域與多元行動 者,牽一髮而動全身,中央政府應要有體認,執行非得靠地方政府與學校單位合作才有 成效;鑑此,行動者間的協調機制,資源重新分配與政策網絡管理更顯其重要性。如此,

發展出相互連結的政策整合系統,建立行動者間協調的規範及運作通則,對於理解政策 網絡理論在學校體適能政策之應用的行動與策略是相形重要的。

政策網絡理論特性論述有三:多元的行動者與目標;資源的互賴與持續且穩定的關 係。三種特性中,又以多元的行動者與目標及資源互賴與為分析主軸,探討學校體適能 政策的發展。從 1999 至 2011 年學校體適能政策過程中發現,學生體適能狀況不佳,除 了社會環境變遷之外,在政策執行問題上受到行動者不同的立場背景,導致在執行過程 中牽涉到權力與資源互動時,引發權力不對等與資源分配不均等現象。行動者為維護各 自的權力與資源等利益,透過協商方式,尋求互惠的政策執行策略。

學校體適能政策執行過程,行動者各有其立場,中央政府必頇進行全盤性的考量,

在執行政策時,透過不斷的協商與互惠的權力及經費,使地方政府及學校單位充分暸解 中央政府推動學校體適能政策之立場,並促進各行動者認同彼此,並且在顧及學生權益 與感受的前提下,期望政策網絡內的每一位行動者都能理念一致。另外,中華民國體育 學會在協商過程中,是經由中央政府直接受權,輔助地方政府及學校單位在政策執行目

標能達成共識,且尊重彼此的立場,以不耽誤後續政策執行為原則。回應政策網絡理論 的觀點,中華民國體育學會以促進學生體適能政策為目標,在協商機制中並未直接控 管,乃藉由中央政府的權力,領導地方政府與學校單位,並強化彼此間互動交流,讓整 個政策的執行正常運作。

綜觀上述,學校體適能政策執行過程,行動者間互動關係如圖 6-1 所示。圖中說明 各行動者之間互動關係,其中整個體系脈絡在協商過程中呈現權力的運作與互動:在政 策網絡系統中,透過行動者權力互換與資源互賴的原則之下,維持體系的運作。

備註:實線為直接互動關係,虛線為間接互動關係

體委會 衛生署

經建會

學校

體適能 政策

體育司

教育局

校長

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體健科

組長 專家學者

主任 教師

家長

圖 6-1 學校體適能政策行動者互動關係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