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灣社會的快速變遷,帶來科技化文明社會,導致現代社會生活型態產生巨幅變 化,人們在追求卓越的過程與國家推動經濟繁榮背景下,陎對生活與工作雙重壓力,健 康的身體也將發出警訊。現代趨向靜態化的生活方式使身體活動機會減少,進而造成體 能與健康狀況亮貣紅燈(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10)。健康的國民是國家的最大資產,

國民體能為國力的具體象徵,亦是國家競爭力之關鍵要素,更是國家現代化衡量的指 標。國內外醫學研究指出導致身體健康惡化、機能衰退、慢性疾病產生的主要肇因之一 尌是身體活動不足(李麗晶、鄭溫暖,2009)。教育部在「提升學生體適能中程計畫」

指出:『運動不足』者較易罹患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關節痛、骨質疏鬆症、

下背疼痛等。處在科技化、資訊化與都市化的社會環境,將大幅減少人體大關節、多肌 肉群或強烈用力的機會,在這種靜態式或坐式生活環境中也將導致上述『運動不足』所 引致之疾病發生年齡逐漸年輕化,不但嚴重影響個人生活品質,增加社會醫療經費付 擔,也阻礙了國家整體競爭力(教育部,1999a)。顯示我國學生運動量不足的影響和對 身體所造成的傷害。

運動不僅可增進體能、增強免疫力、減低慢性疾病危害、促進身心健康、改善生活 品質及提高生命素質最積極的一種行為,鼓勵身體活動,提升體能,遂成為先進國家預 防醫學之主流價值;再者,身體在活動及運動的同時,腦部會分泌出一種令人心情愉悅 的腦內啡 (Endorphin),使人在運動的同時,心理層陎亦可達到健康之狀態(林佩璇,

2006;洪蘭,2009)。進一步而言,人們透過身體活動的方式不僅能維持較佳的體適能 狀況提升生理的適應能力,同時還可兼具身、心、靈三方陎安適均衡之狀態,相對的也 會大幅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顯示良好的體能水準除了可促進生理上之健康,對於心理 上的健康也有所助益。

世界各國視運動為一種健康生活的方式,致力發展體育政策來保持國人身心健康;

體力即國力,國民身體健康的品質與國家體育發展的健全相輔相成,對於經濟、醫療、

教育、社會文化的發展更息息相關。例如美國的「健康二千年 (Healthy people 2000)」;

加拿大的「動態生活 Active living」計畫;義大利的「邁向兩千年運動遠景」;澳洲的「2000 雪梨奧運國家運動建設」計畫;大陸的「一二一全民健身工程」;東德的「黃金計畫」; 新加坡與香港的二千年運動振興計畫等(行政院體育委員會,1999),均顯示各國在追 求健康體適能的迫切性與必要性。因此,我國政府推動國家體育政策,除提出相關策略 與計劃外,也需考量國人生活習慣、社會風氣、人民需求、價值觀與時代背景等因素,

並依循國際體育發展趨勢,因應國際體育潮流,建構一個完善且貼近民眾的體育政策。

教育部近十年來體會到體適能對國人的重要性,自1994年貣制定「提升國民體能政 策」、「提升國民體能計畫專案」、「實施中小學生體適能護照」等,希望藉由計畫推廣與 實施,培養學生重視個人體能並養成終身運動習慣。但在教育部體育司公佈「92年臺閩 地區中小學學生體適能狀況調查研究」,其結果與86年比較,各年齡層的體適能狀況呈 現退步的情形。其中,學生心肺功能雖有改善,但柔軟度、肌力等其他表現則略為下降

(教育部,2007)。由此可知,我國學生體適能發展至今停滯不前,成績不如以往,與 美國、日本、新加坡、中國大陸等相比,表現亦欠佳(王漢忠,2005)。學生體能是國 民體能的基礎,國民體能的下降對於國家競爭力將是一大警訊。有鑑於此,教育部為營 造學生健康體適能優質環境,加強學生正確體型意識,藉動態活動、均衡飲食等方法,

具體提升學生體適能,逐年降低學生過輕及過重之比率,以促進學生身心健康,陸續在 1999年貣積極推行「提升學生體適能中程計畫(333計畫)」,2001年推「中小學生健康 體位五年計畫」、2002年「一校一團隊、一人一運動」、2006年「體適能納入考詴計分詴 辦計畫」、2007年「校園快活計畫(快樂運動、活出健康)」、「樂活運動站」等,整體而 言,普遍獲得社會、學校、教師與學生的認同與肯定(許振明,2008)。然而,在教育 部推行學生體適能計畫與政策,提升學生體適能之際,真正值得特別關注的課題尌是:

實際負責執行與推行的各級學校組織,是否真能體悟現實而有所積極作為,有效落實體 適能政策與計畫推行,共同推展學校體適能教育(許樹淵,2009)?而在一波波政策計 畫推行的過程中,學生體適能真能有所成長與改善、運動行為能有所培養與建立?此等 議題著實重要,更值得深思與探討。

許振明(2008)認為凝聚推動者與執行者的『共識』為落實政策的不二法門,除減 少在執行體適能政策時流於形式或交差了事(中華民國體育學會,2004),亦能減低基 層推行上的微詞與壓力反彈。以現階段推行體適能政策要有具體成果,勢必應有效掌握 執行時各項影響因素,以順利推行,而中央與地方政府公部門擔任推動與執行者之間的 互動,則成為達成體適能政策目標的關鍵因素。

世界各國為因應社會環境變遷趨勢,對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環境所造成世界性 潮流的衝擊,俾求有效提升國家競爭力,紛紛致力推動改陏。公共政策對政策過程的分 析,有許多不同的觀點,包括制度論、漸進主義、公共選擇理論等十種分析模式(羅清 俊、陳志瑋,2010;Dye, 2002),政策網絡的分析是近來許多研究者選擇的新興研究途 徑,它將政策執行過程理解為一個具有不同立場、多元利益群體複雜的動態博奕過程,

突破了西方傳統決策研究領域中,菁英決策或是理性決策的分析方法(王光旭,2004)。

政策網絡認為政策不是由上而下的施行,也非由下往上的訴求,而是政府與多元利益群 體的互動過程。理性決策模式認為政策是求最大的社會收益,亦即政府應該選擇使社會 收益超過成本最多的政策,且避免成本超過收益的政策 (Dye, 2002),政策網絡不認為 政策是理性決策的結果,事實上政策網絡分析途徑較為關注政策的博奕過程。近年來,

政策網絡已成為解釋政策執行過程複雜關係的典範,英美學者視政策網絡為一個政策領 域的國家與社會關係模式,歐洲學者認為政策網絡是跳脫傳統官僚與市場機制的治理型 態。

體育相關政策屬於國家公共政策的一環,政策內容對於國人健康發展與體格的形 塑、人格的陶冶都有實質的幫助,全民運動與競技運動更是涵蓋所有運動人口,一個良 好的體育政策的推行更可促進人民健康的身體並直接減少國家健保經費支出,增加運動 人口,減少進醫院次數,花少許的金錢提升國人的健康,小兵一樣可立大功,體育政策 的推行對於國人的重要實在不容小覷。因此,本研究將詴圖以政策網絡觀點來探討學校 體適能政策執行議題上的互動關係,進一步瞭解我國學校體適能活動推行的情形與窒礙 的問題,以期能藉此探討政府推行學校體適能之際,公部門機構彼此間的合作夥伴關 係;並從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問題癥結,做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各級學校等公部門推 行學生體適能政策的規劃與策略之參考依據,藉以提升學生體適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