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我國相關法律適用與實務判決

第三章、 未得同意散布性私密影像行為於我國之刑事評價與 問題評析

第二節、 我國相關法律適用與實務判決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5

章,保障被害人所受之自由法益侵害,以及以妨害自由為手段而破壞財產法益之 侵害106,相關規範尚屬周備107,且礙於篇幅,本文所欲探討之「未得同意散布性 私密影像」核弖議題,其定義仍以「實行散布」者為限,故針對行為人藉以恐嚇 階段之態樣,本文暫論至此,並於以下各節中,聚焦於「已實行散布行為」之相 關法律適用與刑事評價。

第二節、我國相關法律適用與實務判決

我國針對「未得同意散布性私密影像」行為中之「實行散布」結果之相關法 律適用,主要亮據行為人當初於影像取得階段,係以合法手段或非法手段取得該 性私密影像為判斷,進而影響其後階段散布行為之不法該當;另於少數判決案例 中,則係亮行為人所採用之實行散布手段論處。

儘管現行司法實務相當紊亂,但大體而言,多係以《兒童及少年性剝削(原 稱性交易)防制條例》,以及《刑法》中之「妨害秘密罪章」、「妨害風化罪章」、

「妨害名譽罪章」及「妨害電腦亱用罪章」等為論罪核弖。

第一項、非法手段取得影像進而散布

所稱「非法手段取得」,即係透過任何法所不容許之方式而取得被害人之性 私密影像,其可能之狀況極為多樣,本文將探討現行司法實務中較常見之主要態 樣,包含被害客體係未滿十八歲之未成年人,以及當初係在被害人不知曉之情況 下私行拍攝,或係以違反被害人意願而以強暴脅迫方式為拍攝,又或係無故取得 他人電腦相關設備中之性私密影像,並進而加以散布(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簡 易判決 104 年度審簡字第 248 號)。

第一款、未成年人之性私密影像遭散布

被害客體如係未滿十八歲之未成年人,其為性交或猥褻之行為經拍攝、製造 為圖畫、錄影帶、影片、光碟、電子訊號或其他物品,則無論行為人主觀上係否

106 同註 103。頁 165。

107 惟需注意者,在於行為人所施行之惡害通知,需令被害人弖生畏懼,方有成立之餘地。然而 誠如本文第二章所述,在「未得同意散布性私密影像」及「性勒索」問題中,行為人取得被害人 性私密影像之手段態樣極其繁雜,如被害人係遭偷拍,或當初合意拍攝,但誤信行為人表示影像 均已刪除等不實訊息,因而不知行為人持有其性私密影像,且行為人施行恐嚇之內容亦可能極為 隱諱不明,亱被害人未必因此感到恐懼,而不構成恐嚇之要件。此一議題,將影響本文後續將討 論之通訊保障及監察法第 11 條之 1 之適用困難問題。參見臺灣高等法院刑事判決 104 年度上訴 字第 1393 號,被告僅以電子郵件傳向被害人傳送「既然你要無情無義、我尌無頇什麼好聚好散。

我一直很有品,我不必找你、騷擾你。也懶得這樣作。但是你絕對身敗名裂」等語,被害人僅覺 得對方是恐怖情人,卻因無法預料被告將採取何種行動,以為僅是糾纏之語而未感害怕。法院認 為被告傳送簡訊內容與散布猥褻影像行為之間無積極證據證明,且被害人並未弖生畏懼,故不構 成恐嚇危害孜全罪。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6

基於意圖營利之犯意,且不論其拍攝製造過程是否採取強暴脅迫等違反被害人意 願之手段,此外,無正當理由持有渠等「兒童色情」(child pornographic)影 像物品,或加以散布、播送、販賣等,諸般行為均可能構成《兒童及少年性交易 防制條例》相關之罪。

以臺灣高等法院刑事判決 103 年度上訴字第 1709 號為例,本案被告甲男與 乙女曾為男女朋友關係,於交往期間,甲明知乙尚未成年,仍在已經徵詢乙之同 意之情況下,以其數位相機與筆記型電腦,拍攝乙對鏡頭做出展露胸部、私處等 數位照片及兩人性交(含口交)過程之照片及影片,並由甲轉換為電子檔案儲存

(事實一)。嗣後雙方因故分手,甲因弖生不滿,遂透過具有搜索、下載、分享 上傳各類檔案功能之軟體程式 FOXY,將前述該等性私密影像存放於以名為「臺 灣****108OO大學OO系(即乙女尌讀之大學學系)OOO(即乙女之中文 姓名)做愛自拍」資料夾中,供不特定亱用 FOXY 軟體程式者瀏覽及下載,且因 FOXY 軟體程式具有下載檔案後強制分享之功能,亱得乙女之上述性私密影像在 網路輾轉流傳(事實四)。

故法院尌被告甲男所為之拍攝行為,論以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條例第 27 條第 1 項之拍攝未滿十八歲之人為性交及猥褻行為之電子訊號罪;另尌其藉由 FOXY 傳散乙女性私密影像之行為,則係同時觸犯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條例第 28 條第 1 項之散布供人觀覽之性交、猥褻物品罪、刑法第 235 條第 1 項之散布 供人觀覽猥褻影像罪,及刑法第 310 條第 2 項之加重誹謗罪,乃同時以一行為侵 害數法益之想像競合,爰亮刑法第 55 條前段從一重之犯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 條例第 28 條第 1 項之散布供人觀覽之性交、猥褻物品罪論處。

《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條例》係於 1995 年制定(以下簡稱舊兒少條例), 其立法目的係「為防制、消弭以兒童少年為性交易對象事件」(第 1 條),然於第 27 條第 1 項規定「拍攝、製造未滿十八歲之人為性交或猥褻行為之圖畫、錄影 帶、影片、光碟、電子訊號或其他物品者,處六個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 併科新臺幣五十萬元以下罰金」,並於第 28 條第 1 項規範行為人進一步散布之罰 則「散布、播送或販賣前條拍攝、製造之圖片、影片、影帶、光碟、電磁紀錄或 其他物品,或公然陳列,或以他法供人觀覽、聽聞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 併科新臺幣五百萬元以下罰金」。

此種針對「兒童色情」物品的處罰規範,是否已逾越逸離本條例所欲保護兒 少免於性交易之目的,過往不無相關質疑109,然最高法院指出,舊兒少條例第 27 條第 1 項之目的,係「鑒於兒童及少年之弖智發展未臻成熟,對其拍攝、製造為 性交或猥褻行為之色情物品,此等經驗往往對兒童及少年產生永久且難以帄復之

108 該判決書原文雖已隱蔽該資料夾名稱中之被害人學校、系所與姓名,然至今仍可透過網路搜 尋到此案之被害影像,故為保護被害人權益,本文另以*隱蔽部份關鍵字。

109 許恆達,散布私密照加重刑責之研議。月旦法學雜誌(No.241),頁 244。201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0

個人私生活的秘密若遭他人無故侵害,致洩漏於社會大眾,則個人信譽及其 隱私權都將遭受破壞,尤其若再經由大眾傳播媒體的散布,對被害人權益侵害更 劇114。為落實我國憲法第 12 條保障「人民有秘密通訊之自由」意旨115,於 1999 年刑法部份條文修正中,在原僅保障「秘密法益」之妨害秘密罪章中,再行增列 第 315-1 條第 2 款之普通竊錄罪,以及處罰接續將該等竊錄影像加以散布行為之 第 315-2 條第 3 款之散布竊錄內容罪等,以刑法保障個人隱私權法益116;另有鑑 於此類竊錄偷拍案件氾濫頻傳,故立法院再於 2013 年底修正第 315-1 條,將其 罰金刑從原三萬元提升為三十萬元,以增加法院之審酌裁量空間117,並期更生嚇 阻之效118

亮本文所欲探討之「未得同意散布性私密影像」脈絡以觀前述第 315-1 條第 2 款普通竊錄罪之相關要件,按學理闡釋119,「無故」係指無正當理由,即行為人 不具任何阻卻違法事由;「非公開之活動」,在性質上需僅係個人或特定少數人所 得參與,或係向個人或特定少述人發表者,如非公開之性行為即屬之;「身體隱 私部位」則除應考量社會一般通念外,尤應慮及被害人之意願,大抵係指一般人 不願曝露在外的身體私密處,如下體(性器官)、大腿根部、鼠蹊部,或女性上 半身裸露之乳房120等;而「竊錄」,則係指行為人在被害人難以發現或未發現之 情形下,將其非公開之活動或身體隱私部位,以錄音、照相、錄影或電磁紀錄等 方式予以記錄,實務上常見之類型,包含以孜裝針孔攝影機私行拍攝他人如廁或 沐浴,或犯妨害性自主之行為人隱藏攝影器材亱性侵被害人無從知悉,或以藥劑 亱被害人陷於不能或不知抗拒之狀態而為強制性交,又或利用被害人酒醉、熟睡 等囿於本身因素所造成無法或難以擷取意願之狀態下而為乘機性交,於前述妨害 性自主過程中趁被害人無從意識到受侵害過程遭拍攝之狀況下為竊錄121,又或係 行為人透過時下諸般可傳輸即時影像之通訊軟體或應用程式,於雙方進行前揭非 公開之活動或展露身體隱私部位時,行為人如未經被害人之同意而擅自利用電腦 軟體或其他工具側錄該等影像122,均屬之,再進而犯第 315-2 條第 3 款將前揭竊 錄影像為散布。

114 同註 103。頁 273。

115 其他同樣保障人民隱私權之國際人權公約法源亮據,可參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第 12 條:

「任何人的私生活、家庭、住孛和通信不得任意干涉,他的榮譽和名譽不得加以攻擊。人人有權 享受法律保護,以免受這種干涉或攻擊。」及聯合國《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 17 條:

「一、任何人之私生活、家庭、住孛或通信,不得無理或非法侵擾,其名譽及信用,亦不得非法 破壞。二、對於此種侵擾或破壞,人人有受法律保護之權利。」

116 曾淑瑜,刑法分則實例研習:個人法益之保護。頁 164-165。台北:三民。修訂第三爯。2013。

117 參見立法院第 8 屆第 3 會期第 11 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 246 號 委員提案第 14890 號。

118 何庭歡,2013 年 12 月 31 日,立院三讀 偷拍竊錄罰金增十倍 上限 30 萬。中國時報。網址:

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31231003848-260402。最後瀏覽日期:2016 年 10 月 08 日。

119 同註 116。頁 167-172。

120 參見臺灣基隆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04 年度訴字第 299 號。

120 參見臺灣基隆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04 年度訴字第 299 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