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我國高級中等學校多元入學制度之發展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我國高級中等學校多元入學制度之發展

本節主要探究高中職多元入學制度在台灣的發展,在政策制訂上 都有其脈絡可尋;第一部份討論其緣起與背景,第二部分則依歷史事 件說明高中職多元入學制度的變革,第三部分針對 2010 年提出的高中 職多元入學制度做介紹。

壹、高中職多元入學的發展背景

我國高中教育入學方式採取聯合招生制度從民國四十七年至八十 九年止,共歷經 43 年的時間,其所建立的公平的精神,普遍獲得肯定;

然受到多元時代新價值的影響,教育制度的改革已是全球化的趨勢,

高中職多元入學方案便是受到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的影響而產生 變革(周淑媚,2001),高中職多元入學制度的發展背景,歸納為以下 兩點:

一、聯考制度產生的負面影響

聯考制度「一試定終身」的壓力及過度偏重智育,使國中生的 升學壓力大,長期以來受到社會各界所詬病。綜合幾位學者(丁亞

雯,1998、2000;王雅蘭,2003;呂溪木、黃武次,2004;徐明珠,

2009;馬向青,2008;許益泰,2000;黃政傑,1994)的觀點,將 過去聯招的問題歸納成以下四點:

(一)考試領導教學,嚴重扭曲國中教育的本質與抹殺學生興趣 聯考怎麼考、考什麼,學校往往就怎麼教、教什麼。聯考不 考的科目,學校也就忽略。國中的教育內容完全以智育為中心,

教育的目標與理想也難以落實。過去聯考偏重智育,以單一價值 選才,不能區別不同特色的孩子,孩子的能力除了背誦、記憶之 外,包括想像力、創造力、親和力、抗壓性、應變性、前瞻性、

人生觀、世界觀、溝通能力、時間管理、團隊合作與領導力等方 面的表現,這些隱而不顯的知識是很難用紙筆測驗評量的,而在 聯考單一選才方式之下,往往限制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犧牲學生 多元發展的潛力。

(二)學生爭取進入明星高中,擴大城鄉學校差距

長久以來按成績與志願分發入學,使高中在單一的分數分發 之下,形成學校階梯式排名,對於非屬明星高中的學校極不公平,

也對其辦學的努力造成嚴重打擊,導致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無法 滿足菁英教育與教育機會均等的需要。

(三)一試定終身的壓力

聯考制度只重視考試當天的表現,不僅無法充分鑑別學生能 力,也忽略國中三年來學習過程的表現;以單一的分數來決定考 生的前途,不僅不合理,而且容易造成學生的緊張與壓力,並與 多元智慧、多元評量的教育原理相違背。

(四)形式上的公平,無法達到實質公平

聯考制度最大的優點是具備一定的客觀和公平性,是社會上

公平與正義的化身。所有考生的入學機會一律平等。然而,聯考 所謂的公平是一種形式上的假公平,它讓許多人無法在一次考試 中充分展現應有實力,而失去應有的成就機會;此外,聯考制度 以入學考試成績作為錄取唯一標準,以智力的學業成就測驗作為 篩選依據,顯然不符合教育機會均等的公平原則。王家通(1995)

更指出聯考制度利用入學考試作為工具,來區別學生,將學生分 成不同的等級,然後再依其等級,依序分配給不同等級的學校。

可見,聯考制度只達到學校選擇學生的目的,而未讓學生有選擇 學校的機會。

二、政治民主化的教育改革:自由化與多元化

由四一○教改聯盟等民間教改團體發動與推進,由下到上產生 民意的力量,為多元入學制度動員,為教育問題發聲。教育問題在 政治意識下反而影響了教育決策,也造就今日教育問題多頭馬車,

無法經過實證匆忙上路的後遺症(蘇德祥,2001)。民國八十三年 4 月 10 日,臺灣中產市民階級發動了一場教育改革大遊行。是臺灣教 育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基本精神是揚棄威權時代的種種束縛,

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目標,制度上從「去中央化」以達到「個別化」。

因此,個別的教師和學校成為推動教育的重心,以取代過去由中央 到地方,由政府到學校的一條鞭式的管理。

除多元入學方案以外,其它重要的改變包含以下三項:

(一)教科書由統編制改為審定制

將教科書的編纂從原來的中央政府主導、編輯,開放給民間 出版社自由撰寫,只要審查通過就可以採用。而教科書的選用權 則歸於由學校教師所組成的委員會,教師也可以依教學的個別情 況,自行編寫教材。於是,威權時代藉教科書的內容以控制或塑

造學生思想的機制乃完全瓦解。

(二)開放師資培育管道

過去師資培育都由師範院校掌控。在教育自由化的運動中,

師資培育的管道開放,一般大學都可以申請開設培育師資課程,

因此,教師的來源不再單純由師範體系產生。

(三)教育基本法的催生

當時教改團體亦針對教育基本法的立案努力,被形容為「教 育憲法」的教育基本法,已於八十八年 6 月 23 日由總統公佈實施。

教育基本法為保障人民學習及受教育之權力,確定我國未來教育 的主軸、方向與精神,並以法律為前提,提供法源及公平的救濟 管道,強調人民為教育的主體,國家、教師、父母並共同負起教 育協助之義務,教育的目的則由傳統的傳道授業,明確納入民主 素養、法治觀念、藝術涵養、強健體魄,及思考判斷與創造能力 等現代化方向。

綜合上述,有關當局為了解決聯考的諸多弊端,促進國中教學正 常化,啟發學生多元智能發展,以及民意的力量,民間與政府部門紛 紛倡議改革入學制度,高中入學方式多元化逐漸成為共識。無論是基 於教育機會均等理念,或是為了緩和國中升學壓力,合理而公平的高 中入學制度一直不斷被提出。

貳、高中職多元入學的沿革

在社會上不斷提出多元、自由等訴求,民國八十三年「四一○教 育改革聯盟」民間教改運動萬人大遊行,對教改強烈的訴求,撼動全 國,也給教育一個加速改革的動力。終於政府做出了回應:行政院於 同年度成立「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6 月第七次全國教育會議後,教

育部在民國八十四年 2 月提出《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其中揭示之國 中教育願景為:「改進高中入學制度,建立多元入學管道,導引國中教 學正常發展」(教育部,1995)。且在民國八十五年提出《教育改革總 諮議報告書》,揭櫫教改的五大方向:教育鬆綁、帶好每個學生、暢通 升學管道、提升教育品質與建立終身學習社會,其中暢通升學管道方 面即建議推動「多元入學方案」(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

其後,教育部規劃廢除聯考,於民國八十六年 8 月公布「高職免試多 元入學方案」,同年 9 月公布「高級中學免試多元入學方案」,又於民 國八十七年 7 月公布「高級中學多元入學方案」,同年 9 月公布「高級 職業學校多元入學方案」,民國九十年廢除聯考制度,改由「國民中學 基本學力測驗」作為入學門檻,並自該學年度起全面實施第一屆多元 入學方案。民國九十年 8 月 31 日教育部又將「高級中學多元入學方案」

與「高級職業學校多元入學方案」整合為「高中及高職多元入學方案」,

計有甄選入學、申請入學與登記分發入學三種入學方式,以紓解國民 中學學生升學壓力、導正學校教學、鼓勵各校發展特色及有效結合社 區資源,並啟發學生多元智慧(教育部,2001)

但由於家長追逐明星學校的價值觀和升學主義迷思,學生學習壓 力仍未有效減輕,爰教育部為發展學生多元智能及紓緩學生升學考試 壓力,並配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規劃方案,自九十六學年度推動獎 助產業特殊需求類科及特殊地區高級中等學校辦理免試入學,由國中 應屆畢業學生自由申請免試入學。九十八學年度更鼓勵優質化國立暨 私立高級中等學校提供適性學習社區內相對文化經濟弱勢地區之國中 推薦應屆畢業生免試入學。九十九學年度依據教育部擴大高中職及五 專免試入學實施方案,全國公私立高中職校全面辦理免試入學,提供 總核定招生名額 20%名額予應屆國中學生免試入學。

「高中及高職多元入學方案」業經教育部於民國九十九年 11 月 12 日以台中(一)字第 0990188905C 號令廢止,並由「高級中等學校 多元入學招生辦法」明令高中職的多元入學管道為免試入學、甄選入 學、申請入學、登記分發入學四種。

表 2-1 我國高中職多元入學管道歷史事件我國高中職多元入學管道歷史事件我國高中職多元入學管道歷史事件 我國高中職多元入學管道歷史事件

83 年 民間四一○教改運動萬人大遊行,提出教育改革的呼聲。

84 年

全國第七次教育會議彙編「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邁向二十一世紀 的教育遠景」,開創美好高中職教育遠景,規劃發展方向,其主軸為

「紓解升學壓力」、「教育自由化」。

85 年 「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中有關高級中等教育入學制度改革方

面,論及教育改革的背景及教育改革理念,並做綜合性建議。

87 年

「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第三部份中,揭示未來後期中等教育各 類機構應彈性建構多元入學管道。

「教育改革行動方案」中提出高中職入學制度改革──暢通升學管 道(行政院八十七年五月二十九日,台八十七教字第二六六九八號 函核定)

90 年

「二○○一年教育改革之檢討與改進會議──新思考、新行動、新 願景」,此大會結論暨建議提出高級中等學校多元入學未來努力方

「二○○一年教育改革之檢討與改進會議──新思考、新行動、新 願景」,此大會結論暨建議提出高級中等學校多元入學未來努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