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戰争時期的裁縫機利用

第四章 裁縫機在臺灣的發展

第三節 戰争時期的裁縫機利用

1931 年(昭和 6 年)滿洲事變之後,日本國內軍國主義高唱,臺灣也逐漸 受到影響。1937 年(昭和 12 年)中日戰爭開戰之後,日本更積極的準備南進,

臺灣總督府認為臺灣是南進的重要據點,加強推進皇民化政策。除了精神方面 以外,物資方面也受到影響。戰爭末期,民間物資日益匱乏,總督府開始實施 配給制度、勞動服務。女性主要負責的部分就是戰爭後方,盡全力支持士兵所 需。

(一) 職業介紹所

以愛國婦人會為主所設立的職業介紹所叫「授產所」,主要開放給生活環境 較差的家庭婦女,以學習國語兼教授裁縫技術,幫助其家庭經濟與就職自立,

以及改善陋習、提升品味為目標。雖然當時少見職業婦女或女子雇員,但實際 上培養女子的經濟能力頗為重要,而且日人覺得臺灣各地民眾的向學心甚為勃 興,因此在 1915 年(大正 4 年)11 月,進行本島女子授產設置計劃。在此目標 之下,總督府於同年 8 月得到隈本繁吉學務部長的同意後,著手準備授產所的 設置。不過關於本島人教育的事情,有必要跟所轄州廳與公學校聯絡以及求得 幫助,所以他們這個計畫委託臺北廳出張所負責。臺北廳所長最後選擇本島人 最多也最為繁華的艋舺與大稻埕兩設置,在兩方公學校都協議準備使用的建物 與設備用具後,同年 11 月 24 日,制定授產所規程收容(公學校畢業者或同等

77

學歷,修業一年,學科國語、裁縫、手藝等)。同日,此艋舺公學校內以及大稻 埕陳姓祖廟內開始營運。接著隔年 1916 年(大正 5 年)1 月 11 日士林公學校內 也開始設置授產所。44

有關授產所的教授科目以下:(但根據每個授產所的情況,各科目中也許會 省略)

裁縫(本島人服、和服、其他各種裁縫機裁縫等)、刺繡(本島人服裝 飾、其他)、編織(毛線、蕾絲、纖維等)、漂白、染色、繅絲、紡織、

假花、假水果、其他各種手藝。

臺灣支部附屬本島女子授產所規程 第四條:講習生需符合以下條件

一、年齡 12 歲以上 30 歲以下,品行端正,身體強健者。

二、公學校畢業或公學校畢業同等學力者

三、未婚或沒有家庭之累者,可不受前項限制,品行端正,身體強健,

不中途放棄者皆歡迎當講習生。45

愛國婦人會授產所在戰爭時期下更發展、擴大她們的事業,其實在滿洲事 變之後,她們也開始召開裁縫機講習會,這種講習會也很受歡迎,報紙有如下 報導:

給出征軍人遺族斡旋裁縫機業,愛國婦人會臺北州支部

愛國婦人會臺北州支部,一直想實施以應召軍人遺族為對象的技術講 習,主要目的為洋裁指導講習。10 月 5 日規定的講習期間 6 個月結束,

表彰一直不缺席者五名等,獲得非常優秀的成績。

44 《愛國婦人會台灣本部沿革誌:上卷》(東京:ゆまに書房,2007 年),頁 154,155。

45 《愛國婦人會台灣本部沿革誌》,頁 199。

78

這次我們為了更強化後方後援週,膳食善終,對於講習所五十六名中想 參與者二十五名,為了強化其生活,介紹裁縫機的工作。

種類:婦人服,兒童服,學校制服,其他一般裁縫機作業。46

1939 年(昭和 14 年)10 月《社會事業之友》介紹愛國婦人會的活動,可 以知道他們募款的裁縫機數量。

裁縫機捐贈

為了使洋裁講習會、授產所發揮功能,特別募集全島裁縫機,結果各界 共捐贈一百七十四台,大約二萬五千七百四十圓的價值,另外,有捐款 授產事業資金七十圓。出征應召軍人,遺家族授產事業用裁縫機捐贈一 覽表為:

臺北市 78 臺 價格 11365 圓 新竹州 15 臺 價格 2250 圓 台中州 13 臺 價格 1950 圓 台南州 21 臺 價格 3125 圓 高雄州 32 臺 價格 4800 圓 台東廳 4 臺 價格 600 圓 花蓮港廳 11 臺 價格 1650 圓 合計 174 臺 價格 25740 圓47

愛國婦人會非常需要裁縫機,後來許多人的幫助的結果得到 174 臺裁縫 機,其價值大約 25740 圓,裁縫機一臺平均 150 圓的價值。分配各個地域的結

46 〈出征軍人遺家族に ミシン業の斡旋 愛婦臺北州支部が奔走〉,《臺灣日日新報》,1938 年 10 月 10 日,第 7 版。

47 磯部昇,《社会事業の友》,臺灣社会事業協会,1939 年,頁 55、56。

79

果,臺北市的數量最多 78 臺,接近一半的裁縫機在臺北使用,最少在台東 4 臺,北部地區與其他地區的數量,有謂明顯差異。

(二) 戰後方的婦女

接下來,我們看婦女勞動服務的情況。因為戰爭越來越緊張,男性在第一 線打仗,另一方面,女性在後方支援男性。她們主要的工作之一是軍用品的製 造與修繕。《臺灣日日新報》1938 年(昭和 13 年)6 月 29 日曾刊載,員林郡進 行製造皇軍慰問愛國襯衫的情況,幹部二十名製造愛國襯衫的計劃。在當中提 到裁縫機的數量。他們募集郡下擁有裁縫機者(營業用 111 台,家庭用 1217 台)不管內台人,結果總共有 1328 臺的裁縫機。481937 年(昭和 12 年)12 月時 員林郡的戶口有,臺灣人 26253 戶,日本人 739 戶,朝鮮人 152 戶,其他外國 人 3 戶,總共 27147 戶,人口比率的話臺灣人 183070,日本人 2443,朝鮮人 616,外國人 28,總共 186157 位。49在一個郡裡面,平均 20 戶中一家有裁縫 機。員林的臺灣人和日本人的戶口比率是臺灣 36 比日本 1,可以說員林郡裡的 日本人不多,以臺灣家庭為中心的郡竟然有 1328 台的裁縫機,而且大部分是家 庭用的裁縫機,由此可知 1938 年(昭和 13 年)的時候,裁縫機已經普及到臺 灣很多家庭之中。

1941 年 6 月 20 日《臺灣日日新報》有關裁縫機的報導:

從戰爭第一線送過來的軍服與襯衫,因為每天的汗與激動的結果使其如 同廢品一樣,回收這些衣服的大約 150 名小姐,每天洗衣服、修繕破洞 的地方,這些衣服都再一次送回去各個部隊。50

48 〈ミシンを總動員し愛國シヤツ製作三十日から作業開始〉,《臺灣日日新報》,1938 年(昭 和 13)6 月 29 日,第 9 版。

49 臺中州稅務課,《昭和十三年度戶稅統計》,臺中州稅務課,1938 年,頁 40。

50 〈兵隊さんと一緒に 姑娘達の日支親善〉,《臺灣日日新報》,1941 年(昭和 16)6 月 12 日,夕刊第 2 版。

80

圖 4-3-1 使用裁縫機修繕軍服的女生。

資料來源:《臺灣日日新報》,1941 年(昭和 16)6 月 12 日,夕刊第 2 版。

戰爭時期不管日本人還是臺灣人都要參與勞動服務,她們製造的東西並不 是新的軍服,而是修補已經弄得破破爛爛的軍服,可知戰爭之下資源嚴重不足 的情況。因為物資非常缺少,尤其衣料的部分也開始配給,所以當時的婦女一 定要有修繕衣服的技術,此外,也需要縫製軍隊所需的其他物資,如:

在第五部隊的女學生,她們在這裡製造防止士兵晚上的敵人(蚊子)的 蚊帳。今天,第二高等女學校的高年級學生帶來裁縫機,讓士兵很驚 訝。51

如果沒有裁縫機,大家都要用手做蚊帳,所以女學生決定帶來裁縫機,讓 大家的工作效率增加。從照片可以知道,裁縫機的台數並不多,沒有一人一台 的情況下,女學生輪流使用裁縫機。

51 〈”學園の若人”總進軍 鍊成の夏.各所で聖汗奉仕〉,《臺灣日日新報》,1942 年(昭和 17)7 月 19 日,夕刊第 2 版。

81

圖 4-3-2 第五部隊的女學生

資料來源:〈”學園の若人”總進軍 鍊成の夏.各所で聖汗奉 仕〉《臺灣日日新報》,1942 年(昭和 17 年)7 月 19 日,第2

版。

82

83

第五章 結論

本文試圖從女性、教育、裁縫機的移入等的角度來探討日治時期臺灣婦女 學習裁縫的情況,其中主要探討洋裁在臺灣的傳播過程,以及帶給臺灣婦女的 影響。

1895 年日本統治臺灣後,為了同化與培育基礎人才的需要,在殖民地台灣 建立近代教育系統,為臺灣的學校教育開展出截然不同的面貌,而當中對婦女 教育影響最深刻的是近代女子教育機構的出現。日治初期女子就學率非常低,

但還是會有些女子漸漸開始接受學校教育,其中吸引臺灣女性進入學校就讀的 誘因之一是裁縫與手藝科目的登場。

1919 年之前公學校的裁縫、手藝科以臺灣式裁縫為主,在課堂上所縫製的 東西是臺灣服,在上課使用的名稱也都使用臺灣語。是為了臺灣女性進入學 校,教材與教法,配合臺灣人的方式。主要是在三年級時開始學習最基礎的裁 縫技術,接著製造小東西,像袋子之類的東西,還有內衣,小孩的衣服等小型 的東西到比較大型的衣服,像煮飯的圍裙,可以看出裁縫科要配合、聯結其他 科目的需要。到了公學校高等科就要學習比較專業的知識,也開始縫製自己日 常生活的衣著。不過,由於裁縫科需要實作學習的操作,在教學現場往往存在 著材料不足的問題,因為不是學校準備材料發給學生,而是學生要自己準備材 料,導致有些學生沒帶來材料,或無法準備材料等情況出現。因此裁縫科應該 要實作實用性的,也要大家可以準備材料可以實作的東西,不然一些學生不容 易準備或買到實作布料,導致學習成效未達預期的效果。

但是裁縫還是非常吸引婦女的興趣,因為公學校畢業的學生,出現非常嚴 重的升學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升學問題,1930 年就開始漸漸設立家政女學校,

成為女性的新升學教育機構。她們學習洋裁的動機中有自動想要學習的,也有

84

父母希望女兒習得一技之長,補貼家用。但另外有一些女性在公學校畢業之 後,選擇去日本學習洋裁。

1930 年代開始蓬勃發展的家政學校之外,同時在臺灣社會也逐漸出現專門 裁縫學校這類的洋裁教育機構。其中吉見裁縫學校是在台北地區規模比較大的 私立裁縫學校。由吉見まつよ(Kichimi Matsuyo)女士於 1930 年(昭和 5 年)4 月創設,初建時校名為ファロス和洋裁縫研究所。

吉見裁縫學園的校長吉見まつよ,因為她的先生吉見猛身為台北第一高等 女學校的英文教師遷居臺灣,而跟著吉見先生一起來到臺灣。吉見まつよ來臺

吉見裁縫學園的校長吉見まつよ,因為她的先生吉見猛身為台北第一高等 女學校的英文教師遷居臺灣,而跟著吉見先生一起來到臺灣。吉見まつよ來臺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