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日治時期臺灣洋裁的移入與發展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日治時期臺灣洋裁的移入與發展"

Copied!
10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許佩賢 博士. 日治時期臺灣洋裁的移入與發展. 研究生:大木言葉 2015 年 2 月. 撰.

(2)

(3) 摘要. 本論文要討論在日治時期西方的洋裁技術如何傳播到近代臺灣社會中的過 程,以及洋裁新技術對於臺灣婦女的影響。日本統治初期,總督府為了吸引臺灣 女性接受近代教育,在各級學校的教育科目中鑲入以女性為對象的裁縫科,並配 合在地社群的需求,教授內容以臺灣式裁縫為起始,漸進地融入洋裁與和裁的理 論與技術,期望以洋服的普及達到「內台一致」的同化效果。洋裁教育易速成和 帶有經濟力的特質,隨即受到臺灣女性的歡迎。為彌補官方裁縫教育的不足之處, 隨之而起的是具有升學替代管道與補校性質的專門洋裁教育機構的出現,當中以 吉見裁縫學園為代表。臺灣傳統家庭心態的改變,認為女性學習洋裁之後可以貼 補家用,更視為走入婚姻的必備技能,這種對學習裁縫的熱衷,反映在吉見裁縫 學園的日臺學生數的消長。總督府官方也利用此種洋裁教育機構的存在,配合政 令推行符合戰時需求的服裝改良運動,作為臺灣社會皇民化過程的一個環節。 裁縫機的移入是臺灣洋裁普及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1904 年美國勝家裁縫 機在臺灣開立分店,其提供教學服務的銷售方法,成為臺灣人接觸裁縫機的濫觴。 勝家裁縫機在日本的耕耘,成為日本發展國產裁縫機仿效的對象,國產裁縫機不 到前者一半的價格,使殖民地台灣的各級學校或家庭得以負擔購置,讓洋裁教育 的推廣更為普及。. 關鍵字:洋裁技術、服裝文化、裁縫學校、裁縫機、女性.

(4)

(5) Abstract. The thesis outlines the process which showed the western tailor skills were introduced into the society in Taiwan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and, also, the influence of new western tailor skills to the female Taiwanese.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colonial period, the government introduced the tailor subjects to the diverse schools in order to attract female Taiwanese to take the modern education. Initially, to meet local society’s need, they were taught with the Taiwanese tailors as the main topic and then the theories and skills which merged with the western and Japanese tailors. The assimilation was expected because of the universal tailors. In the fact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quick and commerce the tailors were getting popular among the female Taiwanese soon. Then, more and more educational institutes, such as Yoshimi tailor school, popped up which supplied additional ways to make up the flaws of the official tailor educational institutes. Gradually, the increase of enrollment in Yoshimi tailor school reflected the fact that the female Taiwanese had passion on tailors.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change led the enthusiasm because the females considered the tailor as an important skill and they could earn some money by it as well. The official also held some government orders, like cloth modification movement in war time, which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during Japanese colonial process. The introduction of sewing machines was a milestone to the widespread of tailors. In 1904, American Singer sewing machine had the first branch in Taiwan. They provided tailor manipulation tutorials to costumers and it made the sewing machines more friendly to Taiwanese.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sewing machines in Japan was followed by mimicking the sewing machines of Singer because of its long-term thriving operation in Japan. The national sewing machines had the half price as them of Singer and the price made the machines affordable for the schools and families in Taiwan. Finally, it forced the education of tailors more widespread. Keywords: Tailor skills, cloth culture, tailor school, sewing machine, female..

(6)

(7)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 究 動 機 … … … … … … … … … … … … … … … … … … … 1 第二節 研 究 回 顧 … … … … … … … … … … … … … … … … … … … … … 3 第三節 研究材料與架構………………………………………………………7. 第二章. 洋裁知識的傳播‧‧‧‧‧‧‧‧‧‧‧‧‧‧‧‧‧11. 第一節 臺灣公學校的裁縫教育…………………………………………11 第二節 高等女學校的裁縫教育…………………………………………24 第三節 家 政 女 學 校 的 裁 縫 教 育 … … … … … … … … … … … … … … 2 8 第四節 海外職業學校的裁縫教育……………………………………………33. 第三章. 專門的洋裁教育機構 ─ 吉見裁縫學園‧‧‧‧37. 第一節 吉 見 裁 縫 學 園 的 創 立 … … … … … … … … … … … … … … … … 3 8 第二節 吉見裁縫學園的經營………………………………………………41 第三節 戰 爭 時 期 的 學 校 … … … … … … … … … … … … … … … … … … 5 0. 第四章. 裁縫機在臺灣的發展‧‧‧‧‧‧‧‧‧‧‧‧‧‧‧57. 第一節 裁 縫 機 的 移 入 … … … … … … … … … … … … … … … … … 5 7 第二節 裁 縫 機 的 普 及 與 使 用 … … … … … … … … … … … … … … … 6 9 第三節 戰爭時期的裁縫機利用………………………………………………76. 第五章 結論‧‧‧‧‧‧‧‧‧‧‧‧‧‧‧‧‧‧‧‧ ‧83.

(8)

(9) 表目錄 表 2-1-1 裁縫科主要實作物品‧‧‧‧‧‧‧‧‧‧‧‧‧‧‧‧‧‧‧‧19 表 2-1-2. 裁縫主要教材內容概覽‧‧‧‧‧‧‧‧‧‧‧‧‧‧‧‧‧‧16. 表 2-1-3 臺北第二師範學校附屬公學校預定材料費細目‧‧‧‧‧‧‧‧‧20 表 2-3-1 台南家政女學院教員及學生人數變化‧‧‧‧‧‧‧‧‧‧‧‧32 表 3-2-1 吉見裁縫學園教員人數 (1935~1941) ‧‧‧‧‧‧‧‧‧‧48 表 3-2-2 吉見裁縫學園入學、退學及畢業者(1935~1941) ‧‧‧‧‧‧‧49 表 4-1-1 日治時期臺灣裁縫機、同部分品以及附屬品價值(1896-1934)‧‧64.

(10)

(11) 圖目錄 圖 2-1-1 蓬萊女子公學校裁縫科‧‧‧‧‧‧‧‧‧‧‧‧‧‧‧‧‧‧21 圖 2-2-1. 基隆高等女學校第六回生裁縫科‧‧‧‧‧‧‧‧‧‧‧‧‧‧‧26. 圖 2-2-2 彰化高等女學校‧‧‧‧‧‧‧‧‧‧‧‧‧‧‧‧‧‧27 圖 2-3-1. 1929 年(昭和 4 年)台南裁縫講習會開學典禮‧‧‧‧‧‧30. 圖 2 - 4 - 1 日 本 裁 縫學 校 招 生 廣 告 ‧ ‧ ‧‧ ‧ ‧ ‧ ‧ ‧‧ ‧ ‧‧ ‧ ‧ ‧ 3 4 圖 3-1-1 吉見夫妻在臺灣. ‧‧‧‧‧‧‧‧‧‧‧‧‧‧‧‧‧‧‧‧‧39. 圖 3-1-1 學校創立當時的校旗 圖 3-2-1. ‧‧‧‧‧‧‧‧‧‧‧‧‧‧‧‧‧‧‧41. 1958 年周佩芳女士與吉見まつよ女士‧‧‧‧‧‧‧‧‧‧‧‧‧47. 圖 3-3-1 改善服更生服展覽會. ‧‧‧‧‧‧‧‧‧‧‧‧‧‧‧‧‧‧‧51. 圖 3-3-2 吉見裁縫學院的學生. ‧‧‧‧‧‧‧‧‧‧‧‧‧‧‧‧‧‧‧52. 圖 3-3-3 吉見院長設計的婦女改良服. ‧‧‧‧‧‧‧‧‧‧‧‧‧‧‧‧55. 圖 4-1-1. ‧‧‧‧‧‧‧‧‧‧‧‧‧‧‧‧62. 圖 4-1-2. 屏東勝家裁縫機公司分店. 右 1921 年(大正)国産第一号手搖式裁縫機 30 円 左 1 9 2 9 年 ( 昭 和 4 年 ) 台 腳 踏 式 裁 縫 機 1 4 5 円 ‧ ‧ ‧65. 圖 4-1-3. 1937 年蛇の目ミシン廣告. ‧‧‧‧‧‧‧‧‧‧‧‧‧‧‧‧68. 圖 4-2-1. 1915 年台北大稻程女子公學校裁縫教學. 圖 4-2-2. 臺北州立臺北第一高等女學校裁縫機裁縫課 ‧‧‧‧‧‧‧‧‧72. 圖 4-3-1. 使用裁縫機修改軍服的女生. 圖 4-3-2. 第五部隊的女學生. ‧‧‧‧‧‧‧‧‧‧71. ‧‧‧‧‧‧‧‧‧‧‧‧‧‧‧80. ‧‧‧‧‧‧‧‧‧‧‧‧‧‧‧‧‧‧‧81.

(12)

(13)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今日我們的日常生活以洋服為主,這種服裝習慣大概從日治時期以後開始 轉變。在傳統社會中,準備家人的衣服是婦女的重要工作之一,因為她們的時 代沒有成衣工廠,只好自己製作衣服,因此戰前出生的大部分婦女都會縫製衣 服。她們大多從母親哪裡學習裁縫,但是日治時期以後臺灣人開始穿洋服,而 從母親那裡學習來的裁縫技術與新的洋裁方式也不太一樣,所以孩子只好在外 面學習洋裁技術。為什麼臺灣人脫離傳統的服裝,而開始穿洋服?新時代的女 孩子們是在哪裡學習洋裁的技術?洋裁對婦女和社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以上 是我研究日治時期臺灣洋裁的主要動機。 早期臺灣漢人多數移民自中國閩、粵兩省,生活習慣與風俗多承襲原居地 之母文化。根據康熙五十六年周鐘瑄著《諸羅縣志》載: 天下車書一統,國不異政,家不殊俗;諸羅實具五民,毋亦唯是?閩、 粵,各省之輻輳,飲食、居處、衣冠、歲時、伏臘與中土同 。1 說明移民初期,臺灣漢人社會習俗與中國類同。也可以考察從漳泉來的移 民較多,因此康熙時代臺灣漢人的服裝可能跟漳泉地區沒有很大的差異。當時 臺灣人口比率,男多女少,與中國不同,臺灣的女性不從事紡織,也沒有紡織 的布料。不過她們很愛喜刺繡,特別喜歡花草、麟鳳、魚龍、美男子的圖案。2 從清代文獻來看,傳統臺灣女性比較重視刺繡,因為當時臺灣人認為擅長刺繡 1 2. 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編輯, 《諸羅縣誌》(臺北:文建會,2005 年),頁 216。 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編輯, 《諸羅縣誌》,頁 219。 1.

(14) 的女性比較容易取得好的姻緣。臺灣漢人女性比較愛刺繡是因為不愛紡織,臺 灣和中國之間的貿易很方便,很容易可以從中國取得布料和衣服。 1860 年臺灣開港之後,西洋布料開始大量輸入臺灣。連橫的《臺灣通史》 描述了臺灣開港通商之後,洋布在臺灣的銷售情形。洋布在臺灣受到高度的喜 愛而廣銷,毛織品、絲織品以及花布等,也都有很大的市場。但可能因城鄉居 民的喜好與經濟情況不同,洋布在城市較受歡迎,而中國大陸的布品則是在鄉 村有較好的銷售情形。3 1895 年日本統治之後,臺灣社會出現非常大的改變。文化方面也受到日本 的影響,其中臺灣人的服裝改變是值得關注的事情。服裝除了可展現個人風 格、社會流行之外,也反映了時代的生活文化。比較早開港的日本,更早就開 始進口西方的東西,因此馬關條約簽定之後,臺灣也經由日本的影響陸續出現 更多西方的東西。統治初期,臺灣總督府沒有特別限制臺灣人的服裝,但男性 斷髮、婦女解纏足之後,他們的服裝也出現變化。「洋服」的出現,臺灣社會逐 漸接受從西方來的服裝樣式,為了滿足當時服裝變化的社會需求,「洋裁」的技 術繼而出現在臺灣社會。原本臺灣傳統社會重視婦女的刺繡技術,但日治時期 之後,因為她們已經不纏足了,也開始去上學,穿著制服讓婦女體驗洋服,此 時已經不是刺繡的時代,取而代之的是洋裁在社會上逐漸普及,並且在學校教 授如何製作,而且婦女有這個技術就可以賺錢,也能自己穿時髦的衣服。因此 洋裁給臺灣婦女的影響不只在於服裝的改變,也帶來女性社會地位的改變,婦 女藉著其所擁有的技能,改變她們的生活價值。在日治時期,裁縫是讓婦女走 出家庭的技術之一。綜上所論,本論文主要探討以下 3 個問題。. 3. 吳奇浩, 〈洋風、和風、臺灣風:多元雜揉的臺灣漢人服裝文化(1624-1945)〉 (國立暨南國 際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12 年),頁 57。 2.

(15) 1 在日治時期,洋裁技術如何被介紹到臺灣社會? 2 一般婦女在哪裡學習洋裁技術? 3 洋裁技術給予婦女的影響如何? 本文試圖從女性史、教育史及技術史的角度來思考,藉由史料、回憶錄以 及報紙內容,分析日治時期臺灣婦女學習裁縫技術的情況,考察洋裁技術被引 進臺灣的過程,以及新技術帶給臺灣婦女的影響。. 第二節 研究回顧 以下從臺灣女性史與教育史、服裝變化、家政與裁縫等三個面向,分析既有 的相關研究成果。 (一) 女性史與女性教育史研究 游鑑明《日據時期臺灣的女子教育》4是早期女子教育的代表作。該書整體研 究日本統治下女子初等、中等教育的建立與發展,從傳統女子教育、婦女生活, 到日治以後女子教育制度建立的過程及課程內容,更重要的是透過各種資料、訪 談,探討女子從學校畢業後的就業情況及社會參與。其論文能理解清代至日治時 期臺灣女性在社會地位的變化。 洪郁如《日本の植民地統治と「新女性」の誕生―近代臺灣女性史》5一書, 從「新女性」的出現考察女子教育的意義。這裡所說的「新女性」是指已脫離纏 足等舊式習慣,接受由日本帶入新式教育的女性,主要是對高等女學校畢業生的 稱呼。這些新女性多與臺灣社會菁英結婚,透過母親和妻子的角色,影響到菁英. 4 5. 游鑑明,《日據時期臺灣的女子教育》 (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88 年) 。 洪郁如,《日本の植民地統治と「新女性」の誕生―近代臺灣女性史》 (東京:勁草書房, 2001 年)。 3.

(16) 階層的家庭,以及她們的先生與下一代的臺灣人男性。因為這本書的焦點在受過 高等教育的「新女性」,比較沒有描述到中下階層的婦女。本文認為洋裁不只是 在上階層的婦女之間普及而已,對中下階層的婦女的影響也相當大。 山本礼子《植民地台湾の高等女学校研究》6一書,是以第三高等女學校畢業 生的問卷調查為中心,探討高等女學校的真實情況。問卷內容包括學生的家庭背 景、學生生活、上課內容以及畢業後的狀況,在許多耆老已經凋零的現在,這些 問卷回答,也成為了解當時女子教育實況的珍貴資料。 從過去女性教育史的研究,能了解臺灣原有對傳統婦女的觀念,如何在日本 統治以後顯現改變。 (二) 服裝研究 探討洋裁普及的時候,必需了解日治時期以來服裝的變化。而服裝穿著的 改變又與洋服的出現密切相關。日治時期跟現在衣服的來源不太一樣,當然在 百貨公司、洋服店等也可以購買洋服,但是筆者認為洋服的主要來源應該是婦 女自己製作的。 吳奇浩〈洋風,和風,臺灣風:多元雜糅的臺灣漢人服裝研究(16241945)〉7,是目前研究 1945 年之前的臺灣服裝中,最完整的一本論文,清楚爬 梳清代到日治時期臺灣漢人服裝的變化。根據吳奇浩的研究,清代臺灣漢人的 穿著相當華麗,也可說過於講究服裝。服飾的發展過程中,服飾文化的流向是 中國流向臺灣,臺灣學習中國的服裝。在布料方面,因為臺灣的婦女不紡織, 而出現布料也依賴從中國進口的情況。到了日治時期,男生從頭、女生從腳開 始西洋化。因為男性接觸外面的機會較多,因此比較早出現變化。臺灣服的裁. 6 7. 山本礼子, 《植民地台湾の高等女学校研究》 (東京:多賀出版社,1999 年)。 吳奇浩,〈洋風、和風、臺灣風:多元雜糅的臺灣漢人服裝研究(1624-1945) 〉。 4.

(17) 縫方法上也出現不同的地方,女生主要在鞋子上出現和西洋鞋一樣的裁製方 式。大約 1920 年代之後,陸續看得到上階層的婦女開始穿著洋服,1930 年之後 洋服更為流行。日治時期的臺灣社會,從上海跟日本學習服裝流行,尤其旗袍 受到臺灣婦女的歡迎。但 1937 年日中戰爭開戰,在戰爭體制下的臺灣,旗袍與 臺灣服被認為是敵對國的象徵,因此總督府推進和服與改良服。該論文使用大 量的照片與圖畫來分析臺灣漢人的服裝變化,但主要說明臺灣服、長袍與旗 袍,缺少日治時期之後,洋服進入普及臺灣的過程,顯然洋服普及還留有許多 空白之處。 葉立誠,《臺灣服裝史》8,解析臺灣從史前時代到戰後及 20 世紀的服裝變 化。在日治時期的部分,利用日本領臺至 1945 年戰爭結束之間的大量舊照片以 及當時日本官方人物和臺灣知識份子留下的文章來分析描述臺灣人的服飾演 變。在日本統治時代,日本官方不太管臺灣人服裝,重點在解放男性辮髮和女 性纏足。隨著時代的變化,新文化運動讓臺灣人吸收及接受傳統服裝演變。不 過本書不是專注研究日治時期,但該書所收集的大量照片以及分析解釋對臺灣 服裝的研究相當有價值。 (三) 裁縫、家政研究 陳佩婷〈台灣衫到洋服—台灣婦女洋裁的發展歷史(1895 年-1970 年)〉9, 探討為何臺灣人會放棄傳統的長衫而穿上洋裝。根據陳佩婷的研究,洋服的風 行與洋服技術的引進,刺激起西式服裝的需求,不僅改變臺灣人的日常服裝, 也改變了傳統臺灣的服裝製造技術。但她的研究太偏重服裝的改變,而欠缺考 量整個社會的變化。此外,她雖然提到日治時期學校中的洋裁教育,但沒有討. 8 9. 葉立誠,《臺灣服裝史》 ,(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2001 年)。 陳佩婷,〈台灣衫到洋服—台灣婦女洋裁的發展歷史 1895 年-1970 年〉 (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 管理所碩士論文,2009 年)。 5.

(18) 論到其他的洋裁教育管道,例如裁縫學校與洋服店的登場,應該也是值得關注 的。 瀧澤佳奈枝〈日治時期台灣的技藝教育—以台北第三高等女學校為中心〉 10. ,探討第三高等女學校的技藝教育。瀧澤指出,日本領有臺灣的初期,臺灣社. 會仍有「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傳統概念,很少人送女兒上學校,因此臺灣總督 府藉由技藝教育,勸誘臺灣女生上學。日治前期在學校教授的裁縫是以臺灣式 裁縫為中心,1920 年之後,陸續出現洋裁教授。由於臺灣的氣候與風土適合洋 服,因此洋服迅速成為臺灣人的日常服裝,後來洋裁成為裁縫課的主要教授內 容。1937 年日中戰爭爆發後,臺灣總督府重視精神方面的皇民化,因此裁縫科 目中更推廣和裁,但因為物資不足、活動不方便等的理由,和裁不適合融入臺 灣的裁縫科目。瀧澤的論文原則上討論當時在臺灣社會中的菁英學校─第三高 等女學校,看不到其他學校的技藝教育。尤其 1930 年代之後的技藝教育,尚有 許多研究的空間。 榎本美由紀〈日本統治時期台湾の家政教育〉11,從高等女學校、家政學 校、職業學校、社會教育等方面來討論日治時期臺灣的家政教育。她主要分析 家政學校設置的過程、目的、增加的理由,以及家政教育的內容,並探討家政 教育的結果帶給臺灣社會的影響。在臺灣的女子教育正式開始之 1920 年代,臺 灣社會經常討論家庭生活的改善,也認為社會的改造需要改善教育婦女之能 力。為了改善近代家庭,民眾認識到女子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女子教育逐漸普 及。高等女學校的課程中,家政科目是一定會設置的科目。1930 年代之後,因 為臺灣社會要求提供更多初等教育畢業之後的女子教育機構,而設立了許多家 政女學校,這些家政技藝學校對初等教育畢業的女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升學. 瀧澤佳奈枝, 〈日治時期台灣的技藝教育—以台北第三高等女學校為中心〉(淡江大學日本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5 年) 。 11 榎本美由紀, 〈日本統治時期台湾の家政教育〉(広島大学文学研究科東洋史学碩士論文, 2000 年)。 6 10.

(19) 教育機構。根據榎本的研究,高等女學校與家政學校的家政科內容沒有很大的 差異,都包括裁縫、布料的材質與洗衣服的方法、衛生方面的指導、食物、料 理等。在時間方面,高等女學校一週只上 4 小時的家政科,而在家政學校一週 要上至少 15 小時。但自學校畢業後,許多高等女學校的畢業生不就職,反而家 政女學校畢業生的就職比率較高。 綜上所述,日治時期臺灣社會,在女子教育方面、服裝方面的確都出現相 當大的變化。關於日治時期的家政科、技藝教育,雖然已經有一些研究,但仍 有不少研究空白,且在教育現場之外的洋裁普及研究可說目前皆無。本文認 為,討論洋裁的時候不能忽略洋裁學校和裁縫機的存在,因為學校教授的內容 並不仔細,學校外的補習裁縫技術才可以說具備洋裁技術。另外,裁縫機的登 場對洋裁普及有極大意義,本文即在過去研究的基礎上,針對上述問題做更進 一步的探討。. 第三節 研究材料與架構 (一) 史料 關於裁縫的史料並不多,洋裁的部分更少。例如,私人的洋裁店與洋裁學 校的資訊幾乎不存在官方於的史料中,因此本論文主要參考日治時期的報紙、 雜誌,以及其他相關的史料。本文所使用的史料,除了當時報章雜誌的報導之 外,關於吉見裁縫學校創建過程,相當依賴創建者吉見まつよ的回憶錄12。吉見 個人的回憶錄,必然有其個人的立場及觀感,或有其偏頗之處,但對於學校創 建過程的重建,在資料有限的情況下,仍具有相當的價值。. 12. 吉見まつよ, 《波浪の舵》(仙台:宝文堂,1970 年)。 7.

(20) 一、報紙雜誌及各種出版品 《臺灣日日新報》於 1898 年合併《臺灣新報》與《臺灣日報》成立。是日 治時期發行時間最長的報紙,也是發行量最大的報紙,最高發行量曾達五萬多 份,是在臺灣工作的日本人、熟悉日語的臺灣人都要訂閱的報紙,是能夠了解 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的第一手資料,尤其日治時代的婦女留下來的第一手資料稀 少,更需要從報紙所報導的事件來掌握婦女生活動向及社會狀況。 《臺灣婦人界》創刊於 1934 年(昭和 9 年),至 1939 年(昭和 14 年)結 束,共發行 57 期。雜誌的主題內容相當豐富,討論的內容包括學校教育與家庭 教育、結婚問題,介紹活躍於臺灣社會的婦女。與女性生活相關的料理、化 妝、手藝、洋裁、家計等也一應俱全。13在《臺灣婦人界》往往出現第一高等女 學校和第三高等女學校的消息。此兩所學校在臺灣社會中,屬於上階層婦女的 學校,因此她們報導的對象多於中上階層婦女,但從服裝變化的角色來看,新 穎的東西皆為從富裕階層陸續普及出去,因此「洋裁」的普及也可以考察一樣 的過程。另外,在日治時期臺灣也有進口日本婦女雜誌,在《日日新報》上面 也常刊載『主婦之友』的廣告,其內容有相當多的洋裁和裁縫技術通訊,這些 日本婦女雜誌也值得注意的史料之一。但因為在臺灣找不到其雜誌,所以只能 在這裡介紹而已。 《愛國婦人會台灣本部沿革誌》,於 1941 年(昭和 16 年)出版,記錄臺灣 愛國婦人會的沿革。愛國婦人會於 1904 年(明治 37)在臺灣設置愛國婦人會支 部,其主要任務有兩個:第一協助山地武力控制,第二統合殖民地的婦女。14本. 13. 王湘婷,〈日治時期女性圖像分析-以《臺灣婦人界》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碩士論 文,2011 年),頁 29。 14 愛國婦人會臺灣本部, 《愛國婦人會台灣本部沿革誌-下卷》(東京:ゆまに書房,2007 年)。 8.

(21) 文特別留意愛國婦人會對臺灣婦女的影響。愛國婦人會的對象包括臺灣女性和 日本女性,對於臺灣女性,愛國婦人會設立了女子職業訓練所,後來經營女子 職業學校,也讓許多上階層的婦女加入愛國婦人會。1939 年(昭和 14 年)時, 全臺的會員中,83%是臺灣婦女,15因此本文認為愛國婦人會對臺灣女性的影響 相當深刻。在職業訓練所和女子職業學校教授的科目中,有裁縫、尤其是洋裁 的科目,因此也可以從本書看到洋裁教授的內容以及對婦女的影響。. 二、回憶錄或訪談記錄 在資料的運用上,使用與洋裁相關的出版品、學校檔案、個人的回憶錄、 日記等,了解當時的狀況有所幫助,其中女性的回憶錄對本文相當有助益。日 治時期臺灣婦女的回憶錄,其數量沒有男性的多,不過內容都很精彩。例如鄭 鴻生《母親的六十年洋裁歲月》16能知道一位女孩子去學習洋裁的動機與學習洋 裁的過程。不過大多數的訪問,能夠考證的部分很有限,因為女性的角色在歷 史邊緣,她們所說的內容大多不放於文獻中,17但回憶錄的好處就是可以看到從 報紙雜誌看不到的資訊與她們對當時學習洋裁的感想。因此本文使用這些資料 作參考。本文也有訪問到 1932 年(昭和 7 年)出生於西螺的廖良美女士,父親 為西螺街長,西螺小學校畢業之後就讀台南州立虎尾高等女學校。從她訪問了 解日治時期臺灣婦女學習洋裁的情形。. 洪郁如,〈愛國婦人會台灣本部沿革誌解說〉 ,愛國婦人會臺灣本部,《愛國婦人會台灣本部 沿革誌-下卷》,頁 1-5。 16 鄭鴻生, 《母親的六十年洋裁歲月》 (臺北 : INK 印刻文學出版,2010 年) 。 17 游鑑明, 《她們的聲音:從近代中國女性的歷史記憶談起》(臺北:五南圖書,2009 年),頁 53。 9 15.

(22) (二) 章節架構 本論文以日治時期的洋裁普及為主題,希望究明洋裁的普及過程及其機 制。研究方法將以文獻探討法為主,使用《臺灣日日新報》和《臺灣婦人界》 等報紙雜誌,再加上時人回憶錄、日記等。 本論文的研究範圍是日治時期(1895~1945 年),從教育、女性以及洋裁的 社會意義三方面,著手分析探究三者的關係。研究架構,除了第一章緒論與第 五章結論之外,共分為三章。第二章主要介紹教育機構中的洋裁知識傳播。第 三章探討 1930 年代後家政學校增加的過程中,在台北出現一所大規模的私立裁 縫學校─吉見裁縫學園。介紹吉見裁縫學園的創立經緯、教學內容以及其對臺 灣婦女的影響。第四章探討裁縫機在臺灣的發展和移入。因為裁縫機的登場改 變洋裁普及的速度,是探討洋裁時相當重要的物品,究明裁縫機何時在臺灣出 現、如何普及到一般的臺灣婦女等等的問題。. 10.

(23) 第二章 洋裁知識的傳播. 日治時代之前的臺灣,女子通常沒有什麽機會接受教育。臺灣總督府盡力 勸誘男女生到新式學校就學,但將兒子送到公學校讀的臺灣人,仍然選擇把女 兒留在家裡,1導致女性兒童的就學率從一開始就遠低於男性,1922 年(大正 11 年)日本統治臺灣超過一半時間,女童就學率才超過百分之十,男童的就學率是 百分之四十三,女童的就學率在皇民化時代的 1937 年(昭和 12 年)才到百分之三 十。2如何讓臺灣的家長願意讓女兒到新式學校就讀呢?1896 年至 1897 年,伊 澤修二讓臺灣女性本身想就學的方策是,學校課程包含臺灣女性喜愛的手藝課 程。因此伊澤從日本的學校借用學生的作品,舉辦只以臺灣女性對象的展覽 會,為了讓女性能放心參觀,禁止男性參觀,3利用裁縫、手藝科目是勸誘就學 的方法之一。因此近代學校的裁縫科演變對女子教育相當重要。本章將從各級 女子教育機關的裁縫科相關規定,考察洋裁知識如何透過教育體系介紹給臺灣 社會。. 第一節 公學校的裁縫教育. (一)日治前期的公學校裁縫科 1919 年(大正 8 年)臺灣教育令以前的女子教育以 1896 年(明治 29 年) 的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附屬學校開始,教授內容除了國語、讀書、作文、書. 1. 2. 3. 派翠西亞.鶴見(E. Patricia Tsurumi)譯者、林正芳, 《日治時期臺灣教育史》 (宜蘭:仰山文教基 金會,1999 年),頁 22。 許佩賢,《太陽旗下的魔法學校—日治台灣新式教育的誕生》(新北市:東村出版,2012 年) , 頁 154。 洪郁如,《日本の植民地統治と「新女性」の誕生―近代臺灣女性史》 (東京:勁草書房, 2001 年),頁 93。 11.

(24) 法、算術之外可視各地情況,增加裁縫科。1897 年(明治 30 年)國語學校第一 附屬學校設置女子分教場,其為臺灣女子初等教育的開始。隔年國語學校第一 附屬學校男子部的廢止,女子部改成國語學校第三附屬學校,第三附屬學校的 手藝科就是後來的第三高等女學校的前身。 此時女子教育的主要內容,除了國 語普及之外,就是手藝、刺繡、裁縫等。4 1904 年(明治 37 年)公學校規則改正(府令 24 號)頒布,公學校的學童 年紀以滿 7 歲以上,16 歲以下,修學 6 年,科目是修身、國語、算術、漢文、 體操,女學生的科目多了裁縫。不過在老師缺乏等等的狀況下,可以缺少漢文 和裁縫。裁縫科的內容為:. 裁縫科要熟悉普通衣服的縫製法及剪裁,並且鼓勵培養節約概念與生活 習慣。首先教授運針法,再進行縫製簡易衣服,最後教授普通衣服縫 製。裁縫科的材料要在日常生活所可以準備的東西,教授的時候,應該 要指導裁縫用具使用法、材料的品類、性質及衣服保存法,及洗衣法 等。依照各地不同的情況,也可以教授初步的刺繡和編毛線。5. 裁縫科是第三學年開始上課,上課時間為每週 3 小時。6雖然當時就讀公學校的 女童相當少,但 1904 年的時候,已經有關於裁縫科的課程存在。 1907 年(明治 40 年)公學校令改正頒布之後,裁縫科的每週教授時間在 五、六年級增加 1 個小時,變成每週 4 小時。71912 年(明治 45 年),公學校規 則改正(八年公學校廢止與設置實業科)之後,裁縫科也稍微改正,在第 28 條 說:. 4 5 6 7. 台灣教育會編著,《臺灣教育沿革誌》(臺北:南天書局,1995 年),頁 265。 台灣教育會編著,《臺灣教育沿革誌》,頁 265-266。 台灣教育會編著,《臺灣教育沿革誌》,頁 267。 台灣教育會編著,《臺灣教育沿革誌》,頁 282。 12.

(25) 女子必須學習裁縫及家事,要學會普通技藝及家事知識,培養勤奮、儉 約、整頓、周密以及利用的習慣。關於裁縫,首先開始教授運針法,逐 漸教授通常衣服的縫製法,也教授剪裁、補衣、洗衣及刺繡等。8. 每週上課時數也有變化,三、四年級還是 3 個小時,但到了五、六年紀的時 候,每週要上 7 個小時。這是因為除了裁縫之外,增加了其他「家事」課內 容,科目名稱改為「裁縫家事」。9總督府方面說明如下:. 新增「家事」的理由為,希望社會和家庭的關係更密切。為了適合實際 的生活,不要教授太偏理論的東西,或使用很貴或、大家無法準備的材 料。關於「裁縫家事」,考慮在鄉下很難得到適合的教員,因而目前可以 放棄設置家事科,但未來若情況允許,希望能急速設置家事科。10. 臺灣總督府並沒有編纂正式的裁縫家事教科書,但目前可以看到二份 1910 年代的教案,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此時期公學校裁縫課實際教學內容及進度。 第一份資料是長期從事女子教育的大橋捨三郎11所撰寫的《臺灣公學校六個 年程度裁縫科教授細目案》12,為當時公學校裁縫科的主要參考資料。從這篇資 料可以知道,1912 年(大正 1 年)時的裁縫科運針方法、縫製方法都使用臺灣 語的稱呼方式。每個學期的開始到結束,老師都要注意學生的姿勢、整齊清 潔、教具、材料、關於衣服的知識以及洗衣、保存方法。. 8. 台灣教育會編著,《臺灣教育沿革誌》,頁 299。 台灣教育會編著,《臺灣教育沿革誌》,頁 316。 10 台灣教育會編著,《臺灣教育沿革誌》,頁 321。 11 1898 年(明治 31 年)担任臺北縣大稻埕公學校教諭(至 1900 年),1902 年從事國語學校第二附屬 (至 1906 年),國語附屬女學校(1911 年)1919 年公立女子高等普通學校、公立臺北女子高等普 通學校。1921 年臺北州州立臺北女子高等普通學校。1922 年臺北州州立臺北第三高等女學 校。可以說是國語學校第二附屬以來,一直從事女子教育的人物。資料來源:總督府職員 錄。 12 大橋捨三郎, 〈臺灣公學校六個年程度裁縫科教授細目案〉 ,《臺灣教育會雜誌》 ,120 期(台 北:臺灣教育會,1912 年),頁 23-33。 13 9.

(26) 表 2-1-1 裁縫科主要實作物品 第一學期. 第二學期. 第三學期. 三年級. 運針法. 運針法 鞋面 手巾. 運針法 (月斗)串. 四年級. 開腳褲 含鈴底褲 (月斗)串褲(男). (月斗)串褲(女) 褲(男) 褲(女). 對面襟衫(女內 底用). 五年級. 和尚衫 和尚裘. 大袍衫(男) 棉(衤甲)仔. 鞋 補綴法. (衤甲)仔 涎掛. 帽仔. 褲(女夏用) 衫(男). 裌裘 棉裘. 六年級. 衫(女上衣). 資料來源:大橋捨三郎,〈臺灣公學校六個年程度裁縫科教授細目案〉. 由此可知,1910 年代在公學校所教授的縫製作品以臺灣服裝為主,沒有任 何的洋裝或日本式服裝。雖然上課所縫製的東西是臺灣服裝為主,但大橋也有 提到關於裁縫機的使用: 第六年級第一學期開始,盡量使用裁縫機,若可以的話,應用於衣、褲 的縫製。13 這一段表示,有些公學校已備有裁縫機,也可以知道縫製臺灣服的時候會使用 裁縫機。這是目前關於在公學校使用裁縫機最早期的記錄。 關於裁縫科的教材,大橋表示: 應該要採用大家適合的布料,因為家庭無法準備的話,就沒有意義。因 此,先跟家人通知裁縫科需要的材料,若時間不夠未完成作品的話,可 以在裁縫科的時間外或在家裡自學。14. 13 14. 大橋捨三郎, 〈臺灣公學校六個年程度裁縫科教授細目案〉,頁 31。 大橋捨三郎, 〈臺灣公學校六個年程度裁縫科教授細目案〉 ,頁 33。 14.

(27) 1912 年(明治 45 年)在公學校教授的裁縫科以臺灣式裁縫為主,要縫製的 作品都是臺灣服所需要的東西,不過也可以看到一些像日本式服裝的東西,類 似日本和服裡面穿的貼身內衣。大橋對關於和尚衫的縫製說明,和尚衫及和尚 裘的樣式類似「襦袢(和服裡面穿的汗衫)」,也是可以練習內地裁縫的第一個階 段。 當時的學生也有纏足的,也有放腳的,所以第五年級第 3 學期的鞋子可以 做纏足的或放腳的,也可以做男女兒童的. 都可以。15政府鼓勵臺灣女性放. 腳,但是政府的要求與實際上的教學內容不太一樣。她們在課堂上的一些專門 用語也是採用臺灣語,因為要縫製的東西是臺灣服為主,有無法翻成日文的情 況存在。公學校裁縫科也考慮各個家庭的經濟情況,材料盡量使用大家可以準 備的布料,也縫製比較實用性的東西。也可以說,裁縫科的系統未完成,材 料、設備、師資都不足,按照每個地區的情況,由每個教師來決定使用什麽樣 的布料還有時間的分配。雖然總督府有規定怎麼教授裁縫科,內容及進度都有 統一標準,但最後還是讓學校自行決定。 第二篇《公學校教授要目第二篇 農業科,裁縫及家事科》(1913)16是以前者 為基礎改良而成,兩者內容沒有很大的差別,但新的裁縫項目中出現,如製作 小兒童圍嘴、「割烹着(日式圍裙)」等過去沒有的項目。大橋認為因為這些東 西具有實用性,所以鼓勵盡量縫製這些東西。17可以推測也許有逐漸改變臺灣式 裁縫的第一步。這篇教授要目分別設計了六年制和四年制公學校的教授內容, 但其實沒大差異,因此在這裡看六年制公學校的裁縫科內容。 一年前發表的裁縫要目並沒有區別裁縫、手藝及家事的三種,不過這次就 很清楚的分類寫各項目的內容。. 15. 大橋捨三郎, 〈臺灣公學校六個年程度裁縫科教授細目案〉 ,頁 31。 臺灣教育會, 《公學校教授要目第二篇 農業科,裁縫及家事科》(台北:臺灣教育會,1913 年)。 17 臺灣教育會, 《公學校教授要目第二篇 農業科,裁縫及家事科》 ,頁 12。 15 16.

(28) 表 2-1-2. 裁縫主要教材內容概覽. 學年. 裁縫科內容. 第三學年 每週 3 小時(包含手 藝),總共 97 小時. 運針法 40 小時、應用練習、鞋面及手巾、圍嘴 兒、圍裙. 第四學年 每週 3 小時(包含手藝和 家事),總共 68 小時. 開腳褲、和尚衫、含鈴底褲、褲、(月斗)串. 第五學年 每週 7 小時(包含手藝和 家事)總共 150 小時. (月斗)串褲、褲、(衤甲)仔對面襟、大袉、對面襟 衫、和尚裘、裌裘、大袉衫、小兒圍裙、運針法. 第六學年 每週 7 小時(包含手藝和 家事)總共 148 小時. 大袉衫、褲、裘(大袉)、棉(衤甲)仔、割烹着 (日式圍裙)、頭巾及涎掛、褲子(內衣)運針 法、補綴法、襦袢(和服下穿的汗衫)、單物 (簡易和服)或女性衫. 16.

(29) 資料來源:臺灣教育會,《公學校教授要目第二篇 農業科,裁縫及家事科》(台 北:臺灣教育會,1913 年)。. 由上表可以看到,裁縫科教學裡面不只裁縫,家事和手藝也被包含在裁縫 課,家事的教授內容以洗衣法及衣服的保存法等,與裁縫科互動連結教授的東 西相當多。像在課堂上製作的衣服,依材料的不同來選擇洗衣的方式等。手藝 也是與裁縫科配合的部分很多,像鞋底,在裁縫科自己做鞋子布的部分,在手 藝科製做鞋底,就可以完成自己的鞋子。這要目特別說明:. 本要目是以福建人種族為標準編纂的要目,各個學校要考慮各個地區的 習慣,編纂最適合其地區的教授要目。18. 該要目的內容是以漢人為標準編輯,就是以漢人為主的科目內容,但是主要的 方針還是讓學校決定,由此可以知道大橋對公學校裁縫科的方針與想法。. 18. 臺灣教育會, 《公學校教授要目第二篇 農業科,裁縫及家事科》 ,頁 9。 17.

(30) 另外,關於裁縫機的使用和日本式裁縫技巧,視地區情況決定是否開設。 關於裁縫機的部分,該要目說:. 裁縫機很適合縫製臺灣服,各個地區開始應用的情況下,在學校也應 該需要教授其使用法,學生熟悉裁縫機使用之後應該多多使用於裁縫 科。19. 由此可知,大橋認為裁縫機適合縫製臺灣服,學校鼓勵學生使用裁縫機。. (二)日治後期的公學校裁縫科 1922 年(大正 11 年)新臺灣教育令發布,但關於公學校裁縫科的內容並沒 有改變,就是裁縫及家事科的教授,其教授宗旨要素樸節省,其材料盡量利用 日常生活就有的東西。應該要教授日常用品的使用法、材料之品類、性質及價 格等。但在這裡多了對於高等科的裁縫及家事科的內容:在高等科,按照公學 校的內容,逐漸提升程度。每週上課時間稍微減少,4 年級 2 小時,5、6 年級 各 5 個小時。在高等科一、二年級都是每週 5 個小時。20另外在 1922 年新臺灣 教育令頒布之後,運針法及衣服的稱呼都改成日語,日本式的服裝也增加。21 1928 年(昭和 3 年)在《臺灣教育》雜誌上,刊載一篇關於公學校裁縫科 的文章,是臺北第二師範學校附屬公學校教師井ノ口シゲ22寫下自己在公學校教 授裁縫科的經驗。她認為公學校的裁縫科比其他科目落後,應該要深深的研究 一下。從她教授裁縫的兩年經驗中,推廣裁縫科不振的原因大約有兩個:第一 材料不足,第二學校沒有裁縫科的設備。她擔任的第一學期,約半數的學生沒. 19 20 21. 22. 臺灣教育會, 《公學校教授要目第二篇 農業科,裁縫及家事科》頁 12。 臺灣教育會編著,《臺灣教育沿革誌》 ,頁 325、357、369、380。 瀧澤佳奈枝, 〈日治時期台灣的技藝教育-以台北第三高等女學校為中心〉(淡江大學日本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5 年),頁 68。 井ノ口シゲ擔任臺北第二師範學校附屬公學校 1927 年─1929 年。資料來源:臺灣總督府職 員錄。 18.

(31) 準備材料,其他學生準備各種各樣的東西,其中也有什麽都沒帶來的學生。有 材料的學生,進度也不一定。要教授和服的時候,臺灣學生不理解和服,但完 全沒有和服樣本。因此她認為學校應該有一個準備材料的系統,把裁縫的材料 準備好,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意。 井ノ口認為材料問題的主要原因在如下:第一、父母親對學校裁縫科的理 解不足。第二、父母親對學校裁縫沒有信心,比如,作品未完成就結束、花太 多時間,或不實用的東西等。第三、學生和父母都不知道該準備什麼布料。第 四、因為家離城市太遠,不容易買到材料。關於材料的問題,學校要考慮在地 方的實用性、時代要求和兒童的興趣。井ノ口就職的臺北第二師範附屬公學校 23. ,位在農村,大家都穿臺灣服,是習慣穿臺灣服的地區,學生之後也當然會穿. 臺灣服,因此實用性的點來說,決定大致採用臺灣服的教材。 另外,關於日式裁縫與洋裁,雖然她們的生活上穿的是臺灣服,但日常上 課學生的制服已改成洋服,兒童的服裝與一般服裝改成洋服式的情況。所以希 望他們至少會有洋裁與日本式裁縫的基礎知識。關於裁縫機,學校除了洋裁之 外,臺灣服在裁縫的時候也使用裁縫機,目的是希望大家習慣使用裁縫機,而 增加工作效率。其實,臺灣式裁縫與日本式裁縫也沒有太大的差別,基礎的東 西都一樣,只是縫針的拿法有差異。洋裁與臺裁的量尺寸的方式也類似,井ノ 口認為,臺式裁縫、日式裁縫、洋裁不應該被區分如此清楚。24. 23. 24. 創立於 1895 年,初名芝山巖學堂,翌年改稱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1919 年改名為臺灣總督 府臺北師範學校。1927 年分割為臺灣總督府臺北第一師範學校(今臺北市立大學的前身,南 門校區) 、臺灣總督府臺北第二師範學校(今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的前身,芳蘭校區) ,1943 年 兩校再合併為臺灣總督府臺北師範學校。資料來源: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網站 http://www.ntue.edu.tw(參考時間 2015.01.30) 井ノ口シゲ, 〈公學校に於ける裁縫科について(上)〉, 《臺灣教育》 ,325 期,1928 年,頁 26-頁 31。 19.

(32) 表 2-1-3 臺北第二師範學校附屬公學校預定材料費細目(圓) 學期. 種別. 4 年級. 5 年級. 6 年級. 第一學期. 和裁洋裁. 0.18. 0.15. 0.35. 臺裁. ─. 0.25. 0.80. 和裁洋裁. 0.20. 0.35. 0.40. 臺裁. ─. 0.60. 0.60. 和裁洋裁. 0.23. 0.35. 0.50. 臺裁. ─. 0.30. 0.80. 0.61. 2.00. 3.45. 第二學期. 第三學期. 計(圓). 資料來源:井ノ口シゲ,〈公學校に於ける裁縫科について(上)〉,《臺灣教 育》no325,(台北:臺灣教育會,1928 年),頁 26-31。. 另外,女子教育有長久歷史的蓬萊國小,該校 1898 年(明治 31 年)時在 大稻埕公學校內設立女子部,1911 年(明治 44 年)從大稻埕公學校分離,創設 大稻埕女子公學校,1917 年(大正 6 年)時的學生為 283 名,1922 年(大正 11 年)4 月改稱為蓬萊公學校,只收女學生。25 1932 年(昭和 7 年)才開始實施 制服制度,因此 1931 年(昭和 6 年)的照片中,學生的上衣多為臺灣衫。. 25. 郭玉芬等執行編輯, 《百年蓬萊:臺北市大同區蓬萊國民小學創校百周年紀念專刊》 ,(臺 北:蓬萊國小發行,2010 年) 。 20.

(33) 圖 2-1-1 蓬萊女子公學校裁縫科 資料來源:郭玉芬等執行編輯,《百年蓬萊:臺北市大同區蓬萊國民小學創校百 周年紀念專刊》(臺北:商訊文化出版:北市蓬萊國小發行,2010 年),頁 120。. 在照片中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裁縫盒,看起來大家使用的都是一樣款式的 盒子。老師站在後面觀察學生實作情形。那麼,此時蓬萊公學校裁縫科的內容 如何呢?施素筠26是小學一年級的第二學期,1929 年(昭和 4 年)時從鹿港公學校 轉學到蓬萊公學校,她回憶當時裁縫課的情況:. 小學時,學校還有教我們一些課外的課程,如縫紉課,我們很小的年齡 就學會拿針,但沒有機會拿針,直到小學三四年級才開始教縫,先教法 國繡、打勾針。所謂法國繡………(中略)一共學了十二種基礎方法,所 以小學四年級學拿針縫、繡、這都只是刺繡的基礎。另一方面,老師也 教我們打勾針,主要是教打兩種基礎方法,縫紉只教兩種,但大家都可 以做一個裝便當的袋子,四年級以後的便當袋都是自己做的。再過來,. 26. 施素筠(1923~)出生於彰化鹿港街,施家是鹿港大家族。蓬萊公學校畢業之後就讀第三高 等女學校,再來就讀東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其中臺北登麗美安洋裁研究所學習洋裁。戰後 經營洋裁補習班,後來執教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系,實踐大學。 21.

(34) 五年級時,我們就學做自己的內衣褲,先學做小孩衣、背心裙。到了小 學六年級,老師教我們做煮飯的圍裙,煮飯衣的做法有點像我後來發明 的「一刀裁剪」製法,都是很簡單的裁製方式,每個學生都會做。煮飯 衣做好就教煮飯。除了學校教的以外,有時候老師也會叫我們星期天到 她家去,這位是女老師,她會另外教我們織毛線衣,或用毛線織菊花 等,因為這是學校辦的各種展覽會上要展覽的,所以利用課外的時間盡 量多學,有些展覽是校外的,但仍然是學校的名義參加,所以老師要負 責把學生教好,完成很多作品。27. 28. 由此可以知道,當時女性從小就有拿針的習慣。學習的內容有法國繡 等,不僅 只臺灣傳統的刺繡,也可以看到在裁縫科製作圍裙,在家事科煮飯時穿在身 上,就是裁縫和家事的互相連接結上課。比較特別的是為了學校舉辦的展覽 會,老師課外時間也教學生學習織毛線,可以推測她們在學校學習的內容相當 豐富。那麼 1930 年後半裁縫科的情況如何? 1937 年(昭和 12 年)時,雜誌《臺灣婦人界》討論公學校女學生的裁縫問 題。1937 年是開始推動皇民化的時候,報紙上有人提出公學校竟然讓女學生縫 製臺灣服的意見,為了瞭解公學校校長對於這些意見,臺灣婦人界雜誌進行訪 問蓬萊公學校與日新公學校29的校長有所回應。首先看蓬萊公學校校長的意見:. 我贊同這些女學生應該要縫製和服的看法,實際上蓬萊公學校也讓小孩 縫和服,最近日台關係更密接,當然要讓女學生學習和裁縫。因為覺得 學生她們對和服有一種思慕,雖然一開始覺得和裁很難,但很開心的去. 27. 28. 29. 許雪姬等訪問;吳美慧紀錄, 《一輩子針線,一甲子教學:施素筠女士訪問記錄》(臺北:中 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4 年),頁 88-89。 法國繡(French Knot)是指繡法的一種 會形成一個小結。可以應用在繡花心或立體的圖面。 參考網頁:花花世界 http://flowers.hunternet.com.tw/。2015 年 1 月 15 日閱覽。 日新公學校 1934 年(昭和 9 年)開始招收女學生。但是實施男女分班。 22.

(35) 做和裁。我認為不要想實際上日常生活會不會穿和服的問題,讓學生們 做和裁是比較有趣的方式可以進行皇民化。不過我也認為和服不適合日 常生活,無法逼她們穿著和服,從精神方面看的話,應該要鼓勵和服, 但實際上洋服生活較方便。理想的是穿洋服就可以內台一致,學校也有 設置裁縫機讓學生做簡單洋服,將來想教授進一步的洋裁。30. 日新公學校校長認為: 在公學校無法教授和式裁縫。比較正式的場合要穿和服,平日還是要穿 比臺灣服進步的洋服,這樣可以在服裝上實現日台一致。顯然在小學校 教授和式裁縫,那麼公學校也應該要教授。. 31. 裁縫與服裝的問題一直有密切的關係,在學校教的東西直接影響到學生, 所以他們兩位的意見,就是公學校為推動皇民化,應該鼓勵教授和裁縫,但是 實際上教授日式裁縫有點困難,反而學習洋裁可以讓臺灣和日本在服裝方面的 統一。. 公學校高等科也有裁縫課,高等科所需學習的東西是從公學校科目內容的 延長,因此要縫製的東西越來越難。出版於 1939 年(昭和 14 年)的《第二年 用 公學校高等科裁縫手藝教授書》32,是裁縫科老師的教師用書。公學校高等 科一年級,她們要縫製兒童服,第二年要學習婦女服(洋裝),教材解釋的重點 為:一、與兒童服不同的地方,二、設計,三、顏色的選擇,四、設計尺寸, 五、剪紙型,六、剪裁布料 七、粗縫(試樣子)試穿、修正,八、縫製。 此外,高等科也出現在公學校本科沒有的項目,比如顏色的選擇:. 30 31 32. 《臺灣婦人界》,1937 年(昭和 12 年)11 月號,頁 20、21。 《臺灣婦人界》,1937 年(昭和 12 年)11 月號,頁 22。 臺灣總督府, 《第二年用公學校高等科裁縫手藝教授書》 (臺北:臺灣總督府,1939 年) 。 23.

(36) 選擇顏色:淡色、粉紅、淡藍、米色等的衣服,當成平常服的話,非常 容易弄髒。肥胖的人讓他看起來細瘦的顏色是偏黑的顏色,比如,墨 綠、墨紫、深藍等,因為它的顏色被吸收到背景裡面。另外,白皮膚, 顏色好的人適合白色衣服等等。做衣服的時候要考慮適合的顏色,並要 考慮場合才行。33. 此外,該教授書還提到在課堂上,學校應該要多點準備婦女時裝樣本給學 生看,並可以提醒學生研究實際上的服裝,像百貨公司,在公車上或火車上 等,人數多的地方可以隨時注意觀察,這樣就有許多參考材料。也有些說,如 果學校在鄉下,沒什麽地方可以參考的話,老師的服裝就是學生的教材,隨時 要注意自己的穿著。34 在公學校的階段,第三學年開始學運針法,學習縫製小東西,在高等科一 年級學習兒童服,第二年學習婦女服。由此可知,在 1939 年公學校高等科的階 段,要學習的東西以洋裁為主,因為高等科的學生有許多是為了重考高等女學 校的學生,也許她們的重點不在於裁縫科上面,但對沒有打算升學的女學生而 言,高等科裁縫課教授的東西相當有意義。顯然,高等科學習的裁縫技術與知 識很有專業性。. 第二節 高等女學校的裁縫教育 「國語學校第二附屬學校」在 1910 年(明治 43 年)國語學校規則中改正(府 令第 41 號)被改稱「附屬女學校」,成為當時唯一臺灣女性高等普通教育的學. 33 34. 臺灣總督府, 《第二年用公學校高等科裁縫手藝教授書》,頁 20。 臺灣總督府, 《第二年用公學校高等科裁縫手藝教授書》,頁 25。 24.

(37) 校。351919 年(大正 8 年)臺灣教育令頒布,「國語學校附屬女學校」改稱為 「臺灣公立台北女子高等普通學校」。裁縫科的內容為: 裁縫科應該要讓學生學會關於縫製衣服的知識技能,並且培養節約利用 的習慣。36 其內容和公學校所寫的差不多。這所學校就是後來的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那 麼,第三高女裁縫科教學的實際狀況如何?從蓬萊公學校畢業後考上第三高等 女學校的施素筠女士回憶: 裁縫課程分三種:和裁(日本裁縫)、臺裁(臺灣裁縫)和洋裁,三種課 程分別由三個老師教,其中只有臺灣裁縫是由臺灣老師教。和裁是學做 日本和服,在第三高女做和服的時間很長,每年都有課,一共要上四 年,每年都有學不完的課程,先是學做日本內衣,也做小孩子穿的內衣 (yukata,浴衣),再做單衣,然後每年再加深學更多,童衣有兩、三歲 小孩穿的小孩衣,再學習十歲小孩穿的小孩衣,也就是所謂一幅寬(約 30 公分)和三幅寬的小孩衣。接著學做中身的童裝和少女服,然後學做 大人服,女人服和男人服都要學,只有男人服的外套不用學。女人服也 是先學做內衣,然後再學外衣。女人服的內衣(棉)和外衣都是絲布, 不只表面布是絲布,連裡面也要是絲布,所以很花錢。總之在第三高女 一共做了很多件的和服。臺裁也是從教做各種縫法開始,然後再學混邊 作品。舉凡家中大人小孩,男人女人的衣服都要會做。至於洋裁,其實 就是三年級的裁縫課,並沒有正式洋裁的課程名稱,老師也沒有教太時 尚服飾裁製,就是教大家做自己的制服,感覺到比較簡單。老師上裁縫 課時已準備好紙樣,老師給我們上衣紙型,先教大家製作紙樣,每個人. 35 36. 臺灣教育會編 著《臺灣教育沿革誌》 ,頁 820、824、825、826。 臺灣教育會編 著《臺灣教育沿革誌》 ,頁 826。 25.

(38) 做自己的制服,腰圍、褶裙,都要合身,到了四年級就做冬天毛料的制 服和褶裙,這已經是很不容易的事。37. 雖然第三高等女學校臺灣的學生較多,但她們的裁縫科做和服的時間很 長,而且製作和服的布料價值不便宜。施素筠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學習和服的回 憶,其他也有學習臺裁、洋裁,洋裁教的東西具有實用性。 另外,施素筠回憶說,第三高女還要學補衣、拆衣和縫衣,每一種裁縫的 技術都要學會,除了這些之外,還有染布技術、刺繡。38裁縫課的內容範圍非常 的廣泛。 以下是基隆高等女學校和彰化高等女學校的裁縫科的照片。從圖 2-2-1 中, 我們可以看到基隆高等女學校的學生在縫製和服的樣子,一位老師在教室後面 觀察學生,教室後面掛有一件和服樣本。. 圖 2-2-1. 基隆高等女學校第六回生裁縫科. 資料來源:姚浙生撰稿,《棟花盛開的回憶:日治時期畢業紀念冊展圖錄、第一 冊,總論篇、課程篇》(南投:臺灣文獻館,2005 年)頁 165。. 37. 許雪姬等訪問;吳美慧紀錄, 《一輩子針線,一甲子教學:施素筠女士訪問記錄》 ,頁 123126。 38 許雪姬等訪問;吳美慧紀錄, 《一輩子針線,一甲子教學:施素筠女士訪問記錄》 ,頁 124。 26.

(39) 另外,從圖 2-2-2 中,我們可以看到彰化高等女學校的裁縫課,也在上和裁課 程(日本式裁縫),也可以看到一位老師在教室前面講解,教室中掛有一件和服 樣本。. 圖 2-2-2 彰化高等女學校 資料來源:姚浙生撰稿,《棟花盛開的回憶:日治時期畢業紀念冊展圖錄、第 一冊,總論篇、課程篇》(南投:臺灣文獻館,2005 年)頁 168。. 除了高等女學校的裁縫科照片之外,筆者去訪問戰前接受日本教育的廖良 美女士。廖女士於 1932 年(昭和 7 年)出生於西螺,父親為西螺街長,西螺小 學校畢業之後就讀台南州立虎尾高等女學校。在高等女學校的階段可以選擇英 文科或洋裁科,廖女士因為從小喜愛裁縫手藝,所以選擇洋裁科,不過其他科 目比較忙,每週上一次左右。她記得曾製作過裙子,襯衫等。她畢業之後去上 登麗美安洋裁研究所。戰後在台北延平北路開了一家「天鵝公主服裝店」。39由 此可知,高等女學校教的裁縫科雖然可以製作自己的衣服,不過若要走服裝的 路,需要再自行去補習洋裁才能具備專業裁縫的技術。. 39. 訪問時間,2014 年 12 月 3 日。訪問地點在廖良美女士辦公室,感謝廖良美女士和張素玢老 師的介紹。 27.

(40) 第三節 家政女學校的裁縫教育 除了高等女學校之外,家政女學校也是學習裁縫的重要教育機構,以下以 台北女子職業學校及台南家政女學校為例說明。. (一)臺北女子職業學校 除了高等女學校的存在之外,在 1930 年代臺灣逐漸設立的教育機構就是實 業職業學校,對女學生而言就是「家政女學校」。日治時期在全臺灣第一所職業 學校是「台北女子職業學校」,為 1920 年前身是愛國婦人會臺灣支部的授產 所,成為財團法人組織的職業學校,是臺灣第一個被政府認為屬於「實科高等 女學校」的學校。因為以前授產所的目標是提高臺灣婦女的升學願望,而各個 授產所受到女性的歡迎,後來女性比較想學習國語,也開始想升學進上級學校 或就業需要,因此愛國婦人會在 1920 年(大正 9 年)私立學校設立意願書交給 總督府,同年 4 月得取總督府私立學校設立的認可,同時進行全島規模招生。 當時在臺灣唯一的婦女「私立職業學校」誕生。學校修業年限為 2 年,甲科 (日本人)100 名、乙科(台灣人)100 名。學生的年齡為 12 歲以上,乙科的 女生要有修完公學校 4 年級的學力。乙科的科目是修身、國語、算術、商業、 裁縫手藝。商業和裁縫擇一選修,但選擇商業也要上裁縫科的一部分。但是 1922 年(大正 11 年)2 月臺灣教育令發布之後,私立職業學校改成法人組織, 1922 年之前的商業科廢止,開始加強裁縫科,修學年限也延長到三年,廢止甲 乙科,開始內台共學,成為政府認可的私立學校,校名也多了「臺北」兩個 字。由此可知,在台灣第一個婦女職業學校很重視裁縫時間,每個禮拜最多時 間上的就是裁縫課。臺灣教育令發布的 1922 年,原本有的商業科廢止,開始專 注裁縫科的情況來看,學校認為教授裁縫科對婦女在就職的過程中,有裁縫的. 28.

(41) 技術就業機會相當有益。也許一般民眾認為有裁縫技術比較好就業,因此大正 11 年以來一直專注裁縫教育的學校。40 1920 年代的女性職業學校,除了台北女子職業學校之外,1929 年(昭和 4 年)設立的「台南家政裁縫講習會」與 1930 年(昭和 5 年)成立的「吉見裁縫 學園」。可以說女子實業教育的發展至 1930 年代真正開始。41. (二)台南家政女學校 台南家政女學校的前身為台南裁縫講習會,地址位於臺南市東門町彌陀寺 內,於 1929 年(昭和 4 年)4 月 17 日,由日本龍谷大學畢業的住持王兆麟所創 立的社會教育事業。王兆麟接任彌陀寺住持之後,認為是寺裡應擔負宗教教育 的使命,同時鑑於當時南部本島人女子日益蓬勃的向學心,以及普羅家庭的現 實需求,因此規劃以一般女子為對象,培養其擁有正確的宗教信仰,並達到移 風易俗、淨化社會的基礎,修業的時間為三年。只是沒料到受到管理人黃欣的 反對,企圖收回彌陀寺場地,希望裁縫講習會在九個月之後就得遷出,對此王 兆麟不惜以辭掉住持職的動作,表明發展女子教育事業的決心。. 40. 41. 42. 42. 愛國婦人會台灣本部,《愛國婦人會台灣本部沿革誌-上卷》(東京:ゆまに書房,2007 年) , 頁 255-265。 榎本美由紀, 〈日本統治時期台湾の家政教育〉(広島大学文学研究科東洋史学専修碩士論 文,2000 年),頁 24、25。 釋慧嚴, 〈再檢視日治時代臺灣佛教界從事的教育事業〉 《中華佛學學報》第 16 期(臺北: 中華佛學研究所,2003 年)頁 169-210,頁 187。 29.

(42) 圖 2-3-1 1929 年(昭和 4 年)台南裁縫講習會開學典禮。 資料來源:黃美紅主編《華女 80 校慶紀念特刊》,(台南:台南市私立光華女子 高級中學,2010 年),頁 15。. 當時王兆麟設立台南裁縫講習所的目的,在於以佛教精神,養成質實溫和 實際的有職業技能之婦人。1931 年(昭和 6 年)的入學條件及科目如下: 入學資格為:一、小公學校畢業程度,二、小公學校或高等科程度以 上。 課程內容: 修身、佛典、國語、算術、家事、裁縫、手藝、音樂、英 語、漢文、園藝科、外文等。 學年: 限一年。 招募人數:一年生 50 名,2 年生 40 名。43. 1932 年(昭和 7 年)4 月的時候,改稱為「私立台南家政女學校」,是三年 制家事職校。是當時在台灣地區私立學校中,少數受到認可的學校之一。當年 也招新生 50 名,預定 4 月 15 日要入學,因為開學日期與學校升格的時間過於. 43. 〈臺南家政講習所新學期生募集〉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31 年(昭和 6 年)3 月 29 日, 第 5 版。 30.

(43) 接近,學生若來不及註冊的話,本人亦可直接到校辦理入學考試。該校為了充 實實科,每週 35 小時中,裁縫手藝佔 13 小時,家事 1 學年的時候要上 2 小時 的課,二、三學年的時候要上 3 小時的家事,其他的實習時間 5 小時。每科並 招募專業教員來執教。44 1933 年(昭和 8 年)的開始招生時間是 2 月,預定募集第一學年 100 名, 第 2、3 學年若干名。入學資格為須具尋常學小校或公學校滿 6 年畢業生。入學 考試場所在彌陀寺內。45 從台南家政學校的例子來看,台南家政女學校是在臺灣早期設立的家政學 校。從原本規模比較大的裁縫講習所,後來學生持續增加與校長王兆麟與日本 的西本願寺的關係,得取私立家政學校的名稱。 《臺灣婦人界》 1936 年(昭和 11 年)8 月 20 日訪問台南家政女學院的記 錄: 7 年前只有 35 名的學生,像寺子屋式的講習會,現在因為許多人敬仰院 長的人格,學校目前有 5 班級,約 200 名學生,11 名職員,成為一所輝 煌的家政女學校。約 200 名學生中 107 名是住宿生,從南部屏東、潮州 來的,從北部新竹、彰化,她們都敬佩學校風格而特地來到台南家政, 這件事實證明了學校如何堅實。還有學校特別努力禮儀,勞動的教授, 洋裁專門研究,組織女子青年會,培養道德修養,衛生思想,對時事問 題的公正批判力,而讓大家成為有常識、堅實的婦人。對於考上學校的 學生,安排內地的聯絡學校「京都裁縫女子學校專攻科」免考入學,並 且畢業之後可以當小學校的專科正教員。學校的畢業生能受到家庭與社 會的歡迎。46. 44. 45 46. 〈認可となつた 臺南家政學院 新入學生を募集〉,《臺灣日日新報》 ,1932 年(昭和 7 年)5 月 12 日,第 3 版。 〈臺南/家政募生〉 ,《臺灣日日新報》,1933 年(昭和 8 年)2 月 9 日,第 4 版。 《臺灣婦人界》,1936 年(昭和 11 年)8 月 20 日,頁 91-93。 31.

(44) 1939 年(昭和 14 年)4 月王兆麟校長離職,將學校讓由日本淨土真宗法師 杉浦亮嚴接辦,校名改為「私立台南和敬女學校」,作為三年制女學校重新出 發。 以下是台南家政女學校的學生數變化,可以知道就學人數越來越多。. 表 2-3-1 台南家政女學院教員及學生人數變化. 年度. 1932. 1933. 1934. 1935. 1936. 1937. 1938. 1941. 教. 日. 6. 4. 2. 4. 5. 7. 4. 13. 員. 台. 3. 2. 4. 4. 5. 4. 4. 2. 9. 6. 6. 8. 10. 11. 8. 15. 合計 學. 日. 4. 5. 6. 8. 10. 14. 7. 3. 生. 台. 51. 56. 69. 115. 160. 209. 225. 385. 55. 61. 75. 123. 170. 223. 232. 388. 合計. 資料來源:〈各種学校生徒異動〉,《台南州統計書》1933 年~1942 年。. 從台南家政女學校的例子來看,可知 1930 年代可以說是家政女學校持續蓬 勃發展的時期。原本裁縫講習會也成為了家政女學校。除了台南家政女學校之 外,其他市立的家政學校有 1935 年成立的台中家政女學校,1937 年成立的台北 市立家政女學校及 1939 年成立的基隆家政女學校等,到 1940 年代,也持續增 加街庄組合、街庄設立的家政女學校。47其中,基隆家政女學校的前身也是「和 洋裁縫講習所」。基隆家政的開始是一位熱心的人士中島克已,最先提議成立輔. 47. 榎本美由紀, 〈日本統治時期台湾の家政教育〉,頁 58。 32.

(45) 導當地女性有一技之長的機構,1930 年(昭和 5 年)正式創立「和洋裁縫講習 所」,也是在明照寺提供該寺的一部分作為上課地方,而且一律免收學費。1931 年(昭和 6 年),由基隆婦人會全權接辦,基隆婦人會借用基隆夜學校的教室, 做為日間上課之處,除了原有的裁縫科目之外,增加家政科目,也請基隆高等 女學校退休老師。1935 年(昭和 10 年)當年度學生共有 65 名,職員 3 名。入 學資格分 3 個級別:第一、一般小學校,公學校畢業生的「預科」。第二、本會 預科畢業或高等科畢業生的「本科」。第三、本會本科畢業或高等科畢業者,就 可進修「研究科」。因為基隆和洋裁講習會大受好評,於 1936 年(昭和 11 年) 升格為學校,校名為「基隆技藝女學校」。1939 年(昭和 14 年)由基隆市役所 接辦,改稱為官營的「市立基隆家政女學校」。後來學生越來越多,以日本女性 居多,臺灣女性較少。她們學校一年級新生的校服,全部由三年級的學姐親自 裁縫,再送給每位學妹,因為裁縫是必修科目,可以順便檢視自己所學習的成 果。48. 第四節 海外職業學校的裁縫教育 日治時期去日本留學的女性,除了基於宗教信仰,選擇教會學校,就讀女 子專門學校或大學之外,多基於個人興趣和能力,進入洋裁女學校之類的職業 學校,習得一技之長。49因此也有些婦女不是在臺灣學習洋裁技術,而是在日本 學習裁縫技術才回來臺灣。《臺灣日日新報》的學校案內欄也常出現為了女性的 學校介紹,其中也有一些家政學校,也有專門學習裁縫的日本東京文化裁縫女. 48 49. 陳青松,〈曇花一現的市立基隆家政女學校〉 ,《臺灣文獻》別冊 14,2005 年,頁 35-46。 許雪姬等主編,《流轉年華:臺灣女性檔案百年特展圖錄》 (台北: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 2011 年) ,頁 83。 33.

(46) 學校50、ladys 洋裁學院51、戶板裁縫學校52等,在臺灣也可以得取日本裁縫學校 的招生訊息。. 圖 2-4-1 日本裁縫學校招生廣告 資料來源:《臺灣日日新報》1935 年(昭和 10 年)1 月 31 日,第 10 版。 1938 年(昭和 13 年)2 月 28 日,第 6 版。1938 年(昭和 13 年)2 月 3 日,第 5 版。. 《母親六十年洋裁歲月》53的主角施傳月(1918-2009)女士也是曾經去日本學 習洋裁的人之一。施傳月從少女時代開始就喜歡裁裁剪剪,公學校畢業之後留 在家裡顧雜貨店。在雜貨店用來作為包裝的舊報紙雜誌中,有一類雜誌是日文 婦女雜誌,她被婦女雜誌上的洋裝圖樣吸引之後,向父親請求出外去當洋裁學 徒,然而父親沒有答應,但女兒學會做衣服或許可以補貼點家用,就幫她買一 台最基本的手搖裁縫車。她開始利用顧店的空閒時間,照著婦女雜誌自己摸索. 50 51 52 53. 廣告《臺灣日日新報》,1935 年(昭和 10 年)1 月 31 日,第 10 版。 廣告《臺灣日日新報》,1938 年(昭和 13 年)2 月 28 日,第 6 版。 廣告《臺灣日日新報》,1938 年(昭和 13 年)2 月 3 日,第 5 版。 鄭鴻生,《母親的六十年洋裁歲月》 (臺北:INK 印刻文學出版,2010 年) 。 34.

(47) 學習,學會了洋裁的基本功。在 1936 年(昭和 11 年)她十九歲時到台南新闢的末 廣町大街上,一家日本人開的日吉屋洋裝店當洋裁學徒。 施女士的父親過世時,她已經是一位獨立的裁縫師。但她為了提升人生可 能性,決心在裁縫技術上更上一層。因為當時台南的洋裁師傅太過依循舊有圖 案,不太敢做創新,為了彌補這個問題,她興起到日本去學習服裝設計的念 頭。她決定之後很快準備一筆錢,就在 1940 年底上路。沒有什麼安排,先去日 本,到了再準備開學,只知道大約什麼時候開學這樣就出發。隨身帶著只有兩 套冬裝,一塊夏季布料,以及幾個月存下來的錢。來到東京之後,同鄉的同學 來接她,隔天就去尋找洋裁學校。看完許多洋裁學校之後,她決定正在招生的 「東京洋裁技藝學院」。然而當時在東京最有名的服裝設計學校是「文化服裝學 院」,但是學費貴,也只收高女畢業生。她選擇的「東京洋裁技藝學院」除了學 費比較低外,也接受公學校學歷和具備基礎洋裁經驗者。因為她已經有相當的 洋裁經驗和技術,因此學校也許可她全天上下午兼修,在半年內上完一年的課 程。54那一屆同學裡只有另一位臺灣學生,而日本同學也大半同她一樣,多非東 京本地人,而是來自日本各地。課堂內容學習如何在心中想像的東西畫成裁衣 的圖形,如何在該有的圖形上進行各種創意變化,實做衣服的機會多。在 1941 年初夏順利提早畢業,原本想在東京繼續找事做,但家人叫她畢業之後立刻回 家,所以就回台南來了。55 另一位是 1920 年出生於埔里愛蘭的阿媽,真實姓名不詳。她的母親很早就 受到基督教教育,是台南長榮女中畢業,在當時的臺灣社會算是少數的高學歷 婦女。阿媽的家庭環境也不是不好,有著健康快樂的少女時代,並讀完烏牛欄 公學校(現在的愛蘭國小),但她的母親也叫她學習漢文,並在教會學了羅馬 字。所以阿媽除了漢文、日文,還學了白話字,成為很優秀的少女。不過公學 校畢業之後,因為家境的關係,就沒有再升學,擔任護士。不過當護士不久的. 54 55. 鄭鴻生,《母親六十年洋裁歲月》,頁 98。 鄭鴻生,《母親六十年洋裁歲月》,頁 100。 35.

(48) 1938 年底就結婚,她的先生在彰化經營一家「臺灣商工堂」的店,店的招牌上 寫著女學校御用品,指的是裁縫用具─刺繡及手工的材料,店家的生意也很 好,因此他們的家境頗為富裕。先生的母親,就是婆婆考慮到店裡生意擴展的 需要,決定把阿媽送去日本學習洋裁,結婚沒有幾個月就單身到日本大阪學習 洋裁。因為是婆婆叫她去學洋裁,她不能失敗,認真努力去學習,希望早日學 成回臺灣。和阿媽同時就學的只有一位臺灣人,此外也有韓國人在洋裁學校, 她跟韓國同學的感情還不錯,常將從臺灣寄過來的零嘴帶到學校分給韓國同 學。但是韓國同學必須一邊打工一邊學洋裁的生活,而阿媽比較幸運,已經安 排好了日本的生活費,可以專心學習洋裁。在家裡的先生也很疼她,從臺灣寄 過來臺灣的零嘴、錢等。阿媽在日本學了一年左右的洋裁,就學成回臺灣,開 始在店裡幫忙生意,也教人洋裁。戰爭末期她們家搬到花蓮,阿媽教人洋裁, 或自己做些衣服託人賣。56 從施女士的例子而言,她是已經成為洋裁師傅以後,為了更提升自己的洋 裁能力,而決定去日本學習洋裁設計。當時台南地區的洋裁學習環境還沒有到 日本的程度,想要學習洋裁的話,去臺北不如去日本學習,有比較多的學校選 擇,也有最新的洋裁設計。另外一位阿媽反而不是主動去,就是因為先生家的 事業是賣高等女學校裁縫技藝科需要的東西,所以阿媽也需要一些洋裁的知識 和技術,結果結婚不久就被婆婆送到日本去學習洋裁。雖然有些裁縫學校需要 高等女學校畢業的學歷,但因為她們都有念過公學校,會一點日文,也有學過 一點點裁縫知識,所以也可以去留學學洋裁。在日本的一些洋裁學校,不一定 要有洋裁背景也可以入學,進入日本的洋裁學校就讀其實比我們想像簡單。而 且她們的回憶中除了自己之外,也有別的臺灣人,雖然不能說每個學校都有臺 灣學生,但從日日新報中的學校招生廣告可以看到,有些日本裁縫學校也招收 臺灣的學生。前往日本裁縫學校進修,也是臺灣婦女學習洋裁的選擇之一。. 56. 江文瑜主編, 《阿媽的故事》(臺北:玉山社,1996 年),頁 56-73。 3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面臨歐盟日益嚴苛的排放標準與汽車產業如電動車等突破性 科技的發展,為延續該國在汽車產業上的地位,土耳其也開 始布局電動車,於 2018 年由 Anadolu Group、 BMC、 Kök Group、 Turkcell

從經濟危機對義國政府之影響來看,自2009年年底即潛伏的歐債

二、為因應國內外環境、我國產業發展及人口結構之改變,勞動部推動

勞動部自民國 92 年起推動多元就業開發方案(以下稱本計畫),以民間

勞動部自民國 92 年起推動多元就業開發方案(以下稱本計畫),以民間

你是否同意,及至 2000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 1980 年代的改革開放改善了與 亞洲其他國家的關係?就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亞洲任何一個國家的關係,解釋你 的觀點。. 建議答題方向

(ii) 僅檢視 1960 年代末期的發展帶來哪些全新局面,卻沒有闡述 1945 年至 1960

柏楊(郭定生,公元 1920—2008 年)在其名著《中國人史綱》中談到三國時代(公元 220—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