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批判話語分析及其應用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批判話語分析及其應用

批判話語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簡稱為 CDA,是一門跨學科的理論 研究,結合了語言學、社會語言學、對話分析與社會符號學等等,這些理論取徑

20

是互相交錯和結合的,批判話語分析是在 1970 年代於 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 發展出來的理論研究取徑,最主要是以系統語言學為基礎,認為文本具有認知、

人際和文本的功能。Fairclough(1995)援用 Halliday 的觀念,認為(一)認知的功 能:語言能夠再現社會真實;(二)人際的功能:語言能再製社會關係與產生認 同;(三)文本的功能:獨立的句子能夠組織意義的文本。Fairclough 認為,文本 的組成是在一個系統中進行選擇文法和單字的結果,指出文本能夠再現真實世 界,並且能決定社會關係和建構認同,然而在文法的選擇構成中,背後則充滿了 意識形態權力關係,批判話語分析就是要從文本中去揭露語言所隱藏的意識形態 權力關係。

Faircloguh(2003)認為,語言可同時再現社會世界的各種面向,並且也可透 露出社會世界中參與者的態度、欲望和期間的社會階級關係,文本和整個社會脈 絡是互相影響,並且指出論述同時也一種社會實踐,但文本與社會實踐的關係並 不是單向的,乃是互相辯證交錯(dialectical)的影響。批判語言學分析或是批判話 語分析,其學者皆強調書寫語言與再現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研究者可透 過語言學要素的分析,將書寫文本中所存在的誤現(misrepresentation)或歧視

(discrimination)揭露出來(倪炎元,1999:90)。

批判話語分析非常強調語言使用和整體社會情境脈絡存在著密切的關係。

Richardson(2007)指出,批判話語分析可用來分析具體語言的使用和整體社會結 構間的關係。Van Dijk(1998)認為,論述是一個傳播事件,其中涉及了結構、文 本策略和談論等層次,也包括了脈絡。Weiss & Wodak(2003)指出,批判話語 分析必須合併語言學和社會學才能恰當地分析論述與整體社會脈絡間複雜的交 互關係。

21

Fairclough(1989)發表《語言和權力》,認為語言論述具有意識形態;1992 年出版《論述與社會變遷》(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揭示了他對論述的特 殊觀點,也發展一套他對論述分析的特殊分析架構,也將論述界定為透過特定觀 點再現既定社會實踐的一種語言運用,且強調語言和整體社會的辯證關係,一方 面論述可形構社會結構,但另一方面也受社會結構所制約;1995 年的《媒介論 述》也將自己所發展出的分析架構應用在報紙、廣播和電視等媒介文本的分析上。

Fairclough & Wodak(1997)曾指出,批判話語分析取徑俱備了八項主要的原 則:

(一)、批判話語分析關注社會問題。

(二)、論述可反映權力關係。

(三)、論述建構社會文化。

(四)、論述是一種意識形態工具。

(五)、論述存在於歷史文化脈絡。

(六)、文本與社會之間的連結是透過「話語秩序」(orders of discourse)中介的。

(七)、話語分析是詮釋性的和解釋性的。對於不同的聽者/讀者,由於自身的 文化背景不同,由於是由於對於有關背景所掌握的訊息量不同,對於同一個文本 會產生不同的詮釋和解釋。

(八)、論述是種社會行動(social action)的形式。批判話語分析可揭露語言背 後的不平等關係,進而促進社會進步,例如,批判話語學者研究醫生與病人之間 的對話,產生一套新的規則去教導醫護人員如何與病人產生良好的關係,另外,

由於批判話語學者的努力,很多國家在推廣使用非歧視性的語言,因而改善了女 性的形象和地位。

Fairclough 於 1992 年提出批判話語分析的分析架構共分為三個層次:(一)

22

文本(text)、(二)話語實踐(discourse practices)和(三)社會實踐(socio-cultural practices)。在「文本」層次裡面,研究的重點以文本做語言學的分析,屬於描述 部分;在「話語實踐」層次,則是探討文本是如何產製與消費的過程,企圖了解 其間的權力關係,藉以探索在論述實踐下各個文本的互文性分析,在批判話語分 析裡面屬於詮釋的部分;「社會文化實踐」層次,則是探討文本產製當時的社會 脈絡之間的關係,找出影響文本產製和詮釋的社會文化情境,以藉此探討意識形 態的運作軌跡,屬於解釋的部分。

Fairclough 於 2003 年之後,將原本的文本、話語實踐和社會文化轉換為社會 事件(social events)、社會實踐(social practices)和社會結構(social structures)三層 次。Fairclough 希望能以新的三層次分析更貼近社會,Fairclough(2006)指出,「社 會事件」乃是具體發生在社會中實際的案例,位於中間層次的「社會實踐」層次,

則是指涉的是那些人們習以為常、儀式的、制度化的行事方式;最後「社會結構」

層次,則是比原本的社會文化實踐層次的概念還要進階,更能彰顯社會文化的深 度和廣度,也代表著在社會裡最普遍且最持久的特性,而它也限定了其他的可能 性。

倪炎元(2011)指出,Fairclough 於 2003 年後,所發展出來的新模型和舊模 形的確有很大的不同,文本基本上是由不同權力與資源在論述秩序間交互角逐與 競爭下的結果,論述秩序則是由不同論述、不同文類與不同風格所形成的相對穩 定的羅聚體(relatively stablilized configuration)所組成,文本對於 Fairclough 而 言,不同論述之間的混雜物(interdiscursively hybrid),不斷形成新的雜交混血的 論述、文類和風格,並融入混進既有的論述秩序裡面。Fairclough 將原本的文本 層次分析改為社會事件,社會事件指涉的那些實際在社會中發生的案例,文本被 視為具有因果效應的社會事件的單元,建構了社會事件的符號化當下,,從過去

23

著重文本內的語言學分析,轉會為著重語言和外在社會之間的關係;論述實踐層 次則轉換為社會實踐層次分析,關注的不再只是話語實踐,而是包含論述與各種 社會實踐之間的關係;社會文化層次分析則轉換為社會結構層次分析,兩者皆為 探討整體社會文化脈絡與結構,是批判話語分析裡面最高層次也最抽象的

(Fairclough,2003;Fairclogh,2006)。

另外,Fairclogh(2003)指出,批判論述分析關注的是社會變遷,尤其是社會 變遷過程中,資本主義對整個社會的影響,批判論述分析只要是透過文本來了解 資本主義對整個社會的變遷影響,包含政治、教育與藝術各個層面,揭露文本背 後所隱含的意識形態。在 Fairclugh 於 2001 收入於《Discourse as Data: A Guide for Analysis》,文章標題為〈新工黨的論述:批判話語分析〉(New Labour: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即指出,批判論述分析可以被視為西方馬克思主義對語言立場 所發展出來的批判性分析(Fairclugh,2001),因此可以知道,批判話語分析主要 是以文本為出發,以批判性的思維探討資本主義社會中被文本所再現或者是一再 鞏固地不公平權力關係,Fairclough 也將此種社會不公平的再現與鞏固稱之為社 會錯誤(social wrong)(Faircough,2010)。

綜合以上可以得知,CDA 主要是關注(一)論述的建構與再現(representation) 的功能;(二)文本再現中的權力與社會關係;(三)意識形態;(四)霸權。批 判話語分析取徑乃是透過所選取的文本做為切片分析,試圖去還原其背後的社會 結構(倪炎元,2012)。

24

描述

詮釋

解釋 圖 2-1:2003 年前的批判話語分析架構 資料來源:參考自 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p.73),by Fairclough,1992, Cambridge: Polity Press

具體

介於中間

最抽象

社會文化實踐 話語實踐

文本

社會結構(社會裡普遍且長久)

社會實踐(習以為常、儀式的、

制度化的行事方式)

社會事件(實際發 生的事例)

25

圖 2-2:2003 年最新批判話語分析架構

資料來源:參考自 Language and globalization(p.30), by Fairclough, 2006, London:

Routledge

一、文本/社會事件

Fairclough 結合 Halliday 的文本多功能提出文本具有三種意義,再現

(representation)、認同(identities)和關係(relations),認為文本的任一部分都存在有 再現和設定認同、關係的功能。Halliday 的文本多功能,認為文本具有認知、人 際和文本三種功能。Fairclough(1992,1995)認為,文本中的認知功能,主要是由 句法的及物系統來體現,藉以再現社會真實,並建構知識和信仰系統,他認為,

語言與社會結構存在一種辯證的(dialectical)關係,一方面論述受到社會結構所制 約,但另一方面,論述也建構社會結構。因此,如果文本與整體社會有著相互辯 證的關係,即代表著隱含著權力不對等的關係,文本也代表著可生產或再生產(複 製)不平等權力關係。批判論述分析企圖剖析媒體如何合法化主流的意識形態,

以及使非主流的意識形態去合法化,以文本為中心企圖揭露文本中意識形態與權 力關係(倪炎元,2003)。

Fairclough 在 2003 年的《Analysing Discourse: Textual Analysis For Social Research》 把文本當作一種社會事件(social events),認為有些社會事件具有高度 文本特色(text character),有些則沒有,例如足球比賽是一種非語言的行動,另 外,如果只關注文本中的語言要素的話,那將是一種限制,例如,如果要研究電 視節目,但是電視節目不只包含語言也包括視覺印象和聲音影響(sound

effects),也提出文本是一種符號化的當下(semiotic moments),即強調文本乃是 一種社會事件的符號化表現。由此可見,Fairclough 於 2003 年之後,視文本為社

26

會事件,企圖透過批判話語分析展現自己對於社會高度關心的態度。

另外,Fairclough(2003,2006)強調文本分析雖是批判話語分析的一部分,但 是批判話語分析不僅僅只是針對文本中的語言做分析,新的模式裡面的社會事 件,並非只是分析文本或稱文本內在的關係(語態、字彙、語法等),而是著重 在文本與外社會之間的關係,亦即語言的外部關係,探討語言如何再現外在真實 世界,進而去了解文本與社會事件、社會實踐和社會整體結構和文化脈絡之間的 關係。因此,可以知道在新模式裡面,從以往探討的語言內在關係擴展到語言的 外在關係。Fairclough(2003)任何單純的文本分析,如果僅僅只是針對文本內 的語言做分析是非常具有局限性的,研究者如果要真正了解文本所呈現的意義,

另外,Fairclough(2003,2006)強調文本分析雖是批判話語分析的一部分,但 是批判話語分析不僅僅只是針對文本中的語言做分析,新的模式裡面的社會事 件,並非只是分析文本或稱文本內在的關係(語態、字彙、語法等),而是著重 在文本與外社會之間的關係,亦即語言的外部關係,探討語言如何再現外在真實 世界,進而去了解文本與社會事件、社會實踐和社會整體結構和文化脈絡之間的 關係。因此,可以知道在新模式裡面,從以往探討的語言內在關係擴展到語言的 外在關係。Fairclough(2003)任何單純的文本分析,如果僅僅只是針對文本內 的語言做分析是非常具有局限性的,研究者如果要真正了解文本所呈現的意義,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