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找到一個起點:歷程的演進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二節 找到一個起點:歷程的演進

本節旨在描述研究者在社會領域應用合作學習法教學的歷程,透過研究者的 省思記錄、學生訪談記錄、學生學習記錄等資料的分析,研究者將整個合作學習 教學歷程,區分為下列四個階段加以記錄描述:

一、蜜月期:期待的新遊戲

在分組之後,學生們似乎不在意他們是怎麼被分組的,而且對於一反過去排 排坐的位子,改變為面對面、肩並肩的小組座位,感到非常的新鮮。

當我一一點名要學生按照我的意思分組後,學生便眉開眼笑的前往新 座位,那種快樂的心情,好像是期待觀看新電影,或是抽獎時的興奮 之情。原本擔心學生們會憂心懷疑新的學習方式,或不適應新朋友,

看來目前狀況甚好。(札 920911)

檢視學生第一週(共兩天課)的回饋單,學生似乎非常期待即將發生的事,

學習興趣頗高:

多位學生:「今天我認識的幾位新朋友,下課還跟他們說了很多話。」

(作 920911)

「我覺得這樣坐比較好,可以和朋友一起學習。」(S 訪 920911)

「老師說只要全組完成作業,就可以得到獎勵,我會很努力完成的。」

(S 訪 920911)

「今天我有一個問題不會,我馬上就可以問隔壁的同學,因為老師可 以讓我們問同學,不像以前的老師都不讓我們問(同學),也不准我

142

們講話。」(S 訪 920911)

但是在秩序方面,確實讓研究者大傷腦筋,也花了很多課堂時間來糾正學生 的壞習慣。

面對面坐以後,學生對新夥伴的興趣來得比聽課高,時常不專心地與 同伴聊起來,讓我在課堂中停頓了數次,糾正他們的行為。不過我覺 得有此必要,我希望他們養成下列習慣:1、在老師允許的討論時間內 才可交談或同儕指導。2、發問要先舉手。3、告訴學生秩序將列為小 組分數之一,但目前暫時不實施。4、鼓勵同儕指導,但不是在我仍究 在講課時進行同儕指導。(札 920911)

S:「小朋友一直在上課時聊天,老師叫了他們好幾次都不聽。」(S 訪 920911)

發言的情形也不盡理想,學生愛發言,卻又常常離題。

三年級的學生本質是喜愛說話的,當我允許他們發表自己的看法,他 們發言踴躍的情形讓我招架不住,尤其是發表自己的經驗,每個人都 樂於發表。……也發現他們似乎把發言當作是一種成就或表現,他們 不在乎發言內容是否有價值,只是急於分享他們所知道的事。例如,

當我問:「你們是如何選舉產生班長的?」學生卻回答:「我們以前選

○○○小朋友當班長。」

研:「我的意思不是選誰,是說你們用甚麼方法選出來的?」

S:「我們以前選到○○○當副班長。」

143

研:「請你們先想想我的題目,我是說,班長是使用選舉產生的,還 是老師指定的?」

許多人交頭接耳:「是選舉!」

丙生舉手大喊:「老師說選○○○當班長,他比較有責任感。」

研:「……。」(札 920911)

研:「我們也常用投票方式選出里長、市長、總統,像常常來我們學 校的○里長,就是大人用投票選舉出來的。」

S 甲:「老師,我爸爸認識○里長。」

S 乙:「我爸爸說○里長很會貪污。」

研:「這樣嗎?如果大家沒有問題,就讓老師反問你們,選舉為什麼 還是會選出一些貪污、不好的人?」

S:「老師,我昨天有看到○里長」

研:「……。」(札 921009)

或許學生無法理解我的問題,不過學生確實太急於表達,而不好好思考我的 問題。也或許他們訓練、練習不夠,畢竟他們才三年級。是不是他們這樣答非所 問的情形是常態呢?

學生喜愛表達他們的經驗,但是知能的、記憶性的問題反而不喜歡回 答,例如問題一:「說說里長選舉時候的事情?」;問題二:「除了選 舉里長,我們還會選舉誰呢?」回答問題二的學生,大約只有三四人 舉手,問題一卻會有將近十五人舉手回答。(札 920911)

研究者認為三年級學生喜歡舉手發言,卻常會離題發言的現象,有可能是喜 愛發言的學習本能以及發言訓練不足所導致。在給予適當的訓練,以及時常叮

144

嚀、制止學生不當發言以後,情況可能改善。為此,研究者訪問同仁們的看法:

T 陳:低年級學生很明顯喜歡插話,非常自我,通常老師會刻意要他 們有時候保持不發言。三年級的學生剛由二年級升上來,自然保留這 樣的習慣。(訪 920918)

T 林:年紀越小的學生越不害羞,喜歡發表,到了高年級要他們說話 才懶得說。現在剛好你要他們說,當然他們就一窩蜂的搶著發言,但 是又搞不清楚狀況,亂發言。(訪 920918)

T 茵:三年級學生自尊心沒那麼強,發言不當時,糾正他們不要緊的,

否則他們會亂成一團。(訪 920918)

因此,研究者決定仍然在此時期鼓勵他們發言,並儘量委婉地提醒他們不要 離題,若有離題的時候,老師就立刻予以制止。研究者希望一方面不要抹煞發言 的興趣,二方面能使教學與討論能順利的進行。

總而言之,研究者發現分組教學前兩週,大概是此「蜜月期」的週期,它的 特徵是:

(一)、學習興趣高昂,學生期待將發生的事。

(二)、班級秩序亂,學生說話次數增加,老師需重新控制秩序。

(三)、發言無章法,喜愛發言,發言內容常常離題,且不會傾聽他人發言。

(四)、對於老師分派的作業,興趣頗高,欣然接受且樂於完成。

二、瓶頸期:小組長就是一切

開學初兩週花了許多時間做發言的糾正及小組運作的解說,似乎學生漸漸明

145

白「合作學習」方式,以及討論的禮節。但是當研究者省思下列問題時,卻發現 學生小組運作陷入瓶頸:

1.小組長的領導能力究竟多強?組長是否促進了小組的良性運作?

2.「合作」究竟發生了嗎?如何發生?

3.學生的學習成效是否提升?

4.高能力者是否指導低能力者?低能力者是否貢獻一己所長?

首先是研究者發現六位小組長不同的帶領風格,影響全組的合作風氣:

表 4-3 組長風格表

組別 組長 帶領風格 小組討論狀況

一 志君 有主見,懂得分派成員工 作,成員信服之

組長會分配組員發言

二 匡君 有主見,懂得分派成員工 作,成員信服之

組長會分配組員發言,但組長過 於強勢,不太尊重組員意見 三 安女 溫和無主見,組員自由發展 強勢組員主導整個發言

四 文君 溫和無主見,組員自由發展 成員多靜默,全賴組長一人發言 五 慈女 溫和無主見,組員自由發展 強勢組員主導整個發言

六 庭女 溫和無主見,組員自由發展 成員多靜默,全賴組長一人發言

從上表可知,除了第一、二組的組長尚懂得讓組員發言,其他四個組長非但 未能有效激發全組發討,還造成兩種結局:一是整個組的討論被二至三位強勢組 員霸占,這幾位通常是中能力者與副組長等人,並且導致全體低能力者、組長等 部份組員少有討論機會。第二種狀況則是全組靜默,沒人發言,組長不知如何邀 請組員發言,最後是組長一個人發言或是組長一個人完成小組作業。

146

S(第二組):「組長有時我還沒說完,就要我別說了,換下一位(說)。」

「我沒有要說,組長一定要我說。」「組長很兇。」(訪 920923)

分析:第二組組長頗盡責讓大家輪流發言,但看來也引起組員反彈。

S(第四組):「我很想說話,可是不好意思說。」「組長自己都不說,

我就不想說了。」「組長都不教我們。」「大家都不說,組長也 沒辦法。」(訪 920923)

S(第六組):「組長請大家說話時,大家都不說話,老師就過來了。」

(訪 920923)

分析:第五、六組組長似乎本身太沉靜,因此組員也就沉靜下來。通 常其他組長在遇到題目題意不清楚時,會向老師發問,但是這 兩組不會,常常全組靜默不知從何討論起。

S(第三組):「○○好像是我們的組長,每次都是他在說話。」「每次 都是我們三個人在說,其他人都不發表自己的意見。」「我覺得 我們這組說了很多,讓我學了很多。」

S(第五組):「○○和○○都不說,都是我們替他們回答。」「○○會 告訴我們答案。」(訪 920925)

分析:「強勢」組員會指責其他組員不說話,而非強勢組員則指責強 勢者話太多,有趣的是也有非強勢的聆聽者(低能力者),覺得 可從強勢者身上學到東西。而據研究者的觀察,其實是部分組 員過於強勢、霸佔太多發言時間。組長不會分配發言機會,組 長本身也似乎很少說話。

因此,研究者開出教學改善處方籤,希望透過更換組長、教導組長分配發言 技巧、調整組員座位等方式,改善各組討論情形,見表 4-4。

147

表 4-4 改善組長效能處方表

小組狀況 教學處方籤

組長能分配組員發言的小組 1.持續觀察,要求組長更公平公正的對待所有組 員。

2.將善於發言的組員,調至靜默的小組。

靜默等待組長的小組 1.教導組長以輪流的方式邀請組員發言,或請組員 寫出想法,再一一唸出。

2.將過於靜默者調離,並調入善發言者。

3.進行合作技巧及討論技巧教學。

被強勢組員霸佔的小組 1.教導組長以輪流的方式邀請組員發言,或請組員 寫出想法,再一一唸出。

2.更換組長,由善於領導者擔任。

3.限制強勢組員每次發言的時間及發言次數。

依據研究者的課堂觀察,「合作討論」的功能在目前尚未發揮出來,但是在 部分時候,低能力者似乎能從高能力者的發言中,接受到訊息,而學會教學內容。

也就是說,低能力者能就近接收了同儕的指導,雖然這只是「單向」的互動,尚 未有「雙向」互動的行為,至少也比以前進步!

本時期大致可歸納下列特徵:

(一)組中討論及運作不佳,可能發生「過於依賴組長」、「被少數組員把持」等 不良討論情形。

(二)組長、組員分配位置有待加以調整,並學習討論及領導技巧。

(三)合作行為只有「單向」互動,無「雙向」合作行為。

三、探索學習期:逐步訓練合作技巧

研究者發現學生的合作行為及小組運作情形有瑕疵時,決定一方面調整小組 內部成員的組成;一方面進行合作的訓練。事實上,研究者在先前的文獻分析中,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