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處理

一、資料的蒐集

在行動研究過程中,資料的蒐集與分析是隨著教學活動的進行,而同時持續 著,意即研究者在進行教學活動時,一邊進行教室觀察、蒐集相關文件,一邊並 分析資料並加以反省改良之道,並決定後續的教學活動及再蒐集分析資料。

研究者蒐集的資料來源有下:

(一)研究者省思札記:係研究者記錄教學前的設計構想、觀察備急、教學策略、

評量計畫、教學過程的省思、教學情境等等的教學事件、成果、發現、感 受、省思、備忘。是研究者最重要的研究證據。

(二)學生晤談資料:包括錄音帶、個案晤談記錄。是研究者與學生的談話記錄,

目的在了解學生真正的內心感受。晤談方式為利用下課時間進行的正式或 非正式談話,對話則有時為個別晤談,有時為一小群同質性學生集體晤 談,有時為異質但同一小組的所有成員集體晤談。

(三)小組長會議記錄:小組長及副組長為班上具領導力的學生,研究者與小組 長溝通的目的有二:一是為了解組長、副組長對教學主題的認識與採用的 同儕教導的策略。另一目的為了解小組組員學習狀況、人際互動及整組運 作情形。

(四)導師及批判諍友訪談記錄:包含研究者與班級導師、批判諍友的正式訪談,

以及非正式對談的紀錄。目的在藉由第三者來刺激研究者省思及覺察,對 研究過程的事實有進一步的澄清或不同看法。

(五)家長回饋資料:雖然學生家長甚少回饋意見,但仍有少數家長會透過學生 聯絡簿、習作內之家長檢核欄、考卷簽名欄、將學生學習狀況、對教學內 容的質疑等意見反應給研究者。

(六)學生學習回饋資料:研究者於研究過程中、利用「學生學習日記」要求學 生寫下對教學內容的疑惑處、學習的感想心得、人際互動以及對特定問題 的喜好程度。

118

(七)教學資料:係指翰林版三年級上學期社會教科書、習作、教學指引、課程 計畫、自編補充教材,以及相關的教學設計文獻、學生學習參考書等。

(八)教學觀察記錄:以研究者教學現場速記或錄影方式,將研究者在教學現場 觀察到的行為現象加以記錄或錄影下來,事後透過閱讀紀錄及觀看錄影 帶,促使研究者對教學現象進一步省思。

(九)學生學習檔案(小組學習檔案):這裡包含兩個部分,一為學生個人的學 習檔案、文件,如學習心得、學習單、作業、測驗結果、問卷等等,收集 目的在當作了解學生學習狀況之參考及佐證。第二部分則是小組的學習檔 案,如小組共同完成的作業、小組工作單、小組記錄等等小組的團體檔案。

收集目的除在了解組員在小組內的表現,也可看出小組運作情形。

二、資料的處理與分析

(一)資料分析的方法

在研究過程中,教學行動的進行、資料的蒐集、整理、分析與改變行動策略 是持續且循環進行的。研究者在將資料整理後,先加以適當的編碼(coding),並 進行初步的分析,分析的主要目的是針對教學實務能及時反省及改善。

由於初步資料分析目的是為了搶得改善教學先機,分析多過於匆促而不夠嚴 謹,因此研究者再進一步將訪談書面記錄歸納重點,將訪談及教學錄音帶內容加 以謄寫成稿,再進一步推敲非口語的重要訊息,如音調、口吻等等。

為了減少研究者的主觀意識及偏見,研究者使用「三角校正法」,採用各種 不同方法蒐集的不同來源的資料,來相互印證資料,或補充資料的完整性、正確 性。

研究者也借重資深專家教師的經驗,來協助檢視研究資料的正確性,並挑出 研究者的偏見,或給予研究者不同的思考方向,也作為研究效度的檢覈。

(二)資料的編碼與呈現

119

研究者在反覆聽取訪談錄音帶、訪談記錄、觀察記錄稿等之後,嘗試以觀察、

開放的思考重新邁入研究現象。第一步驟先依研究主題方向,將研究資料的關鍵 字句標出;第二步驟再將相關的元素予以歸類;同時也進行第三步驟,將研究資 料按時間順序,給予有意義的代號加以編碼。編碼方式及意義如表 3-4:

表 3-4 資料編碼方式及意義

資料編碼代號 意 義

倫君;雅女 代表學生的化名,某「君」是男學生、某「女」是女學生。

S(多人) 表示多位學生的集體表示

T 佳 代表教師、批判諍友,「佳」表化名,即「佳老師」。

研 指研究者本人

札 921012 表示研究者 92 年 10 月 12 日的研究省思、教學觀察札記內容 訪 921012 表示研究者於 92 年 10 月 12 日的訪談內容

S4 作 921012 表示座號 4 號於 92 年 10 月 12 日所寫的作業(學習單、習作 等)內容

120

121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