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行動的轉折:細部策略對學習的影響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三節 行動的轉折:細部策略對學習的影響

本節旨在描述合作學習的幾項實施因素及教學步驟對學習造成的影響,底下

分述研究者針對「合作任務」、「同儕指導」、「評量及獎勵方式」、「親師生互動關 係」四個部份,對學習造成的影響。

一、「合作任務」內容對學生學習的影響

本段在探討研究者於合作任務上所做的嘗試,所謂「合作任務」是指研究者 於教學進行中給予各組的學習任務、作業,通常不包括下課或回家功課,以及自 學練習、補救教學任務。由於研究者教學中九成以上安排的任務是小組討論活 動,因此底下所描述的也多是發生於學生課堂討論的教與學的行為。

事件一:沒有經驗的記錄員

一開始研究者按照一般經驗,給予小組討論並要求做小組記錄,未料:

記錄員只記錄自己的意見,對於他人所言,之字未記。有些組連一個 人的意見都記錄不完。原來是中年級學生寫字甚慢,遠不如高年級。

雖然各怎可有充裕時間討論,但記錄員卻沒有充裕時間記錄,而且很 顯然,要一個十歲的小孩,一邊聽別人的意見,一邊記下他的話,是 不可能的,他們無法一心二用。(札 920916)

我要學生們各自記錄自己所講的內容,再交由記錄員彙整。結果學生 們寫記錄的時間花了口語表達兩倍以上的時間,顯見這個方式也不理 想。而且所寫的內容大同小異,原來大家忙於各自表述並記錄,根本

155

未能發揮集體討論的效果。(札 920923)

很明顯的研究者高估了學生的能力,因此研究者依據實際教學狀況、學生的 素質,改變任務內容,以後的任務以口頭發表或填答為主要方式,若需記錄,也 請各組先決定誰的答案最具特色,只要記錄部份組員的答案即可。

諍友們也給研究者以下的建議:

T 陳:「題目應兼顧教學目標與創意、批判思考的訓練,部份知識結構較 難的課程,仍應注意到認知層面的學習效果。」(訪 920910)

T 茵:「教學前應將任務完成的方式及進行的細節思考清楚,任務不必太 難,因為學區學生平均素質不及市區,學習也較被動,應以鼓勵學習較 為重要。」(訪 920923)

事件二:引不起「討論行為」的討論任務

當組長向研究者反應其組員們都不參與討論,或者討論的人很少,研究者以 為是學生不習慣討論,未能踴躍發言。

S:「我們這一組都不講話……」(訪 920923)

S:「都是我在說,其他人都不說。他們都說不知道,然後就不說 了。」

研:「有沒有看過民俗表演?」生:「沒有。」師:「這附近的廟宇 沒有舉辦民俗表演嗎?」生:「不知道。」原來,要大型廟宇並在節慶 才有表演,大部份學生大概只在電視看過,並沒有實際的生活觀察經 驗。

原本是要學生對平原等等的地形(學習內容)有深刻印象,才要

156

學生討論平原、丘陵等地形的開發用途討論,事實上課本早有答案,

聰明的學生直接看書找答案,討論還一開始便也就結束了!(札 920925)

原來是問題的類型或內容,無法引起學生討論行為,研究者馬上把近期所做 的討論題目做檢視,並發現其中不妥處如表 4-5:

表 4-5 問題類型

題 例 討論失敗原因分析

請利用圖書或網路,收集各地 地名由來

家中及社區學習資源不足,老師若沒有提供在 校使用圖書室或電腦教室的查詢機會,回家後 根本沒有地方去查詢。

請詢問家中長輩,本區地名的 由來

社區家長背景多社經地位低,且工時長,回家 後無力指導學生

您看過的家鄉民俗活動有那些 沒有實際經驗

平原、丘陵、高山的開發用途 書本有答案,學生習慣直接看書找答案

研究者也進一步思考了,到底合作學習討論的目的是什麼,若是課本已經有 了答案,為何還要進行討論呢?原來研究者一直忙於出題目而忽略了討論的本 質,討論的目的,對小學生而言,不在於創造新知識,而是進行思考批判的訓練。

當研究者意識到「題目」只是誘發討論的工具時,霎那間,豁然開朗,研究者所 要注意的是題目能否引起學生的創意、應用、批判層面的討論行為,而不是在意 知識架構的複習與理解層面。這個轉變是研究者讀到下列的一件事而啟發的:

看到國外一個出題的題例,才發現我只是重視知識的彙整與印象加 深,而那些事可能是討論不能達到的效果,在這個國外題目中,要的 是創意及應用,學生們可以發揮創意,沒有標準答案,但是必須將學

157

習經驗及想法加入,也就是有所依據。我想我也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若能設計出有趣、創意、應用批判的題目,不但才能發揮合作討論的 功能,也達到思考學習的目標。(札 920925)

這個題例是:如果您是火星移民的第一批政客,請問你要使用那種政 體(君主、立憲、獨裁、民主等制度)來建立新區欲的政體?為什麼 呢?

我的題目讓我想起我曾看過的一個實習生失敗的教學,其實我可能也 相距不遠,它出的題目是:「填充題,高雄火車站是(○○)式的建築」,

這是個課外常識,但自始至終,學生都未進行討論,因為沒人知道答 案。(札 920925)

S:「都是我在說,其他人都不說。他們都說不知道,然後就不說 了。」(訪 920918)

研:「有沒有看過民俗表演?」生:「沒有。」研:「這附近的廟宇 沒有舉辦民俗表演嗎?」生:「不知道。」原來,要大型廟宇並在節慶 才有表演,大部份學生大概只在電視看過,並沒有實際的生活觀察經 驗。(訪 920923)

為了改善上述問題,研究者提出下列解決策略:

表4-6 問題類型解決策略(續)

學習問題 解決策略 例 題 1. 家中或社區學習資源

少,回家無法進行資 料查詢

2. 家長無法參與訪談或 對學生進行指導

提供課堂上閱讀資料,讓 學生產生經驗,讀後進行 討論。

當您讀完作者對民俗活 動的觀後感言,你們覺得 民俗活動舉辦有什麼意 義?

158

159

是否能確實進行合作討論,還需要老師在討論進行中的隨時指導。」(訪 920930)

T 陳:「不要忘了『討論活動』只是合作任務的一部份,其他步驟仍需 一併考慮是否能達到合作的目標或價值。如果以討論的方式,無法有 效達到教學目標,或者耗費過多的時間精力,無寧捨棄而選用其他的 教學方式。」(訪 921002)

T 導:「如果只從討論去定位整個教學活動,未免過於狹礙,討論的過 程、發表的過程、老師的總結,以及配合的相關評量、作業作品製作 品質,都是學習的重要環結,也要設計清楚。」(訪 921002)

二、高能力者同儕指導能力的演進

合作學習教學法的一個特色,便是希望同儕之間能夠相互貢獻自己的能力,

而其中最讓研究者關注的是高能力者對中能力者的互動;以及高能力者對低能力 者之間的相互影響,尤其是後者,是在傳統教學法中甚少出現的課堂行為。傳統 課堂中,多數的同儕互動行為會出現在能力相當者群體中,這是一般物以類聚的 觀念,研究者的實際課堂觀察也是如此,中能力者可以自然地與高能力者團體與 低能力者團體間相處,但低能力者與高能力者互動甚少。因此在探討同儕互動 時,此部份值得關注。

另外,在傳統課堂中,也很少有機會能在課堂上進行同儕互動,或者給予低 能力者個別指導的機會,因為在傳統的教學流程內,通常討論進行完,接著便是 小組的發表,教學者在意的是發表的內容是否具備完善的知識架構,並未去注意 討論過程中學生互動所造成學習效果,或者未特別去注意各種不同能力者之間的 互動。

160

事件一:低能力者在合作團體中究竟處於何種角色?

研究者所了解的合作學習教學法希望在進行合作任務時,每個人都能貢獻自 己的專長或者與眾不同的想法,在合作團體當中,每個人都有存在的價值。然而 在傳統課堂中對低能力者的照顧,通常都在課堂之外,例如邀請小老師對其進行 課業的補救。在課堂上,低能力者幾乎沒有沒有貢獻機會,因為在一般的討論中,

要求的合作任務是對知識架構的澄清或整理,而這正是低能力所不善長的。

因此,研究者一開始在合作學習的課堂上便遭遇下列的問題:

1. 學生們沒有與低能力者合作的經驗,甚至是排斥與其合作。

2. 低能力者沒有貢獻自己能力的經驗,因為對考試要用的知識的記憶及整 理不是其專長。

3. 教學者多進行討論及發表活動,沒有提供低能力發揮其第二專長的機 會,或許低能力有藝文、體能的專長,但是在討論課堂上用不著。

研究者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做了以下的思考:

表 4-7 研究者對低能力角色的省思(續)

研究者對低能力角色的提問 研究者的思考及策略 國外的課堂是怎麼開始進行

合作的?

文獻上可以知道國外學生很低年級的時後 就在課堂上進行討論,因此很早就懂得討論與 傾聽,雖然有些老師認為合作技巧的訓練很重 要,但似乎沒有特別針對初次形成小組的技巧 訓練,這或許代表著上學生們是在教學過程中 逐漸建構出合作的技能。因此,教學者可以改 變自己的觀念,把教學過程當作是正在進行合 作訓練,且訓練的價值可能可以超過學科學習 的價值。

國外的課堂,是怎麼讓低能力 者發揮其才能,並且貢獻給小

文獻上可知合作學習讓每個學生能貢獻自 己能力的安排有二:1.透過小組內不同種族的組

161

162

1. 研究者何不把當下的教學就當做是合作的訓練過程,給予低能力者增進 合作技能及改善人際關係的訓練。

2. 低能力者應思考如何增進其對小組貢獻的機會,而不是被動當作是教學

2. 低能力者應思考如何增進其對小組貢獻的機會,而不是被動當作是教學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