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樂曲演奏與詮釋

4.2.1 抖音之運用

演奏慢板樂章,最先遇到的課題除了在第三章已探討的裝飾音,再來就是抖音

(vibrato,或稱顫音)的運用。抖音是一種讓聲音頻率變化的重要方法,也是聲樂及管 弦樂演奏中的基本技術,其產生的方式與橫膈膜顫動的速度(頻率)與範圍(振幅)有 關,顫動的快慢能導致呼出的氣流壓力快速變化,運用得宜時,能使音色增添生動的色 彩,並自然流露出演奏者對音樂的感情,產生更甜美的音響。抖音的有無會使樂音的品 質發生根本上的變化,因此演奏者常將兩者並置使用,來產生音質與音色上的對比效 果。音樂理論家梅森(Marin Mersenne, 1588-1648)49曾在著作中提到:「樂器的振動頻率 為每秒四次,而管樂演奏者的頻率通常大於這個值」50;此外,小提琴家傑米尼亞尼

(Francesco Geminiani, 1687-1762)51則認為抖音可應用於每一個音符上,但這卻與梅森所 認為「過快的勻速抖音和持續不斷的抖音均不可取」之理論大相逕庭。

鄺茲曾說:「抖音不能是狂野的,而應該平靜得進行」,對於抖音運用的方法及速度,

筆者從吹奏第二樂章長而悠遠的音符與樂句中,得到以下之體會:

1. 抖音的速度會受到樂曲的速度影響,通常快板會用較快的抖音,慢板則反之,並依 照速度之快慢分配抖音次數,按照拍子做規律的運動(但有時抖音的規律和音樂的 速度之間也不一定具有絕對的關聯性)。

49 法國音樂理論家、數學家。其在數學、音樂、天文與物理等廣泛的領域留下許多研究著作,其中的《一 般和聲法》(Harmonie universelle, 1636-37),是法國在十七世紀前半代表性的音樂理論書,除談到音律與 樂器的各種問題外,也論及具平均律概念的調弦法。

50 Mersenne, Harmonie Universelle, 11.

51 義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與理論家。小提琴奏鳴曲與大協奏曲為其作品之核心,並以理論著作《小提 琴的演奏藝術》(The Art of Playing on the Violin, 1751)名垂青史。

2. 短而快的音符不容易使用抖音,所以若振動的次數太少(例如少於四次以下)寧可 不用,以免持續不斷的抖音會降低表現力。

3. 抖音可以使音樂溫暖來掩飾單調的旋律,所以越是簡單綿長的音符,越有使用抖音 之必要,並注意別讓振幅偏離主音過多而造成音準上之疑慮。

縱使作曲家不會在樂譜標示何處該使用抖音,但演奏者若用心體會、用耳朵聽,還 是可以運用得得宜自然。以開頭第一句為例,開始的音量為

漸強至

,所以抖音

的振幅可跟隨音量的漸強逐漸加大,至於是否需要從開始吹奏就使用抖音?視個人詮釋 而定。一般來說,演奏者在極放鬆且身體共鳴極佳的狀態下吹奏樂器,橫膈膜會自然而 然地產生振動,讓每一音皆帶有微幅抖音,所以筆者決定更精確地描述,一開始持續六 拍的 F 長音,筆者會在接近第四拍時開始「刻意」突顯並加大抖音的使用。另外,筆 者為免持續不斷之抖音會降低表現力,音值短於十六分音符(含其中)則不需使用抖音。

4.2.2 綜合詮釋敘述

演奏者在吹奏之前,最先產生的心理活動為決定樂曲之速度,但此曲每一樂章開頭 決定速度的皆為樂團,所以獨奏者必須先與樂團協調,以免兩者在速度之感知上出現落 差。樂團定速前可以獨奏 mm. 21-26 之旋律為依據,而非參考獨奏開頭樂句之速度,因 為綿長的長音缺乏明確拍點,會難以掌握確切之速度。筆者吹奏之速度大約介於

=38 ~ 40 之間,樂團則從頭至尾以分解和弦規律地流動陪襯,唯有在獨奏即將進入時微幅漸 慢,相較之下,獨奏在樂團規律的節拍伴奏下顯得相對自由,所以筆者在吹奏 B 段時 的心理節拍會稍稍漸快並推至 B 段結尾,才能營造出糾結之情緒。

再者,吹奏管樂最基本卻也最困難之技術即為對呼吸的綜合控制,尤其慢板樂章

更考驗演奏者用氣的持續力與控制力。詮釋典雅細緻的慢板樂章要避免樂句具有任何粗 糙的元素,所以呼吸的開始、持續及結束都要加以修飾控制,柔和地運用舌音,均勻且 集中地吐氣至樂句結束,儘管必須在樂句中換氣,也應讓音樂延續下去不隨意中斷。

最後還有一處值得注意的是,mm. 52-57 為再現 A 段結尾之 Coda,在吹奏時音量 最好能逐漸降至最低,像是前一樂句之回音,逐漸消失在幽遠的空間中。

第三節 第三樂章

4.3.1 運舌法之運用

吹奏第三樂章同樣也會面臨與第一樂章相同的課題,即為運舌法之運用。若同樣

以開頭第一句為例,比較國際版樂譜、霍利格之錄音與筆者詮釋之運舌法,則三者差異 如【譜例三十八】:

【譜例三十八】Mov. III, mm. 13 – 18 之運舌法比較

國際版樂譜

霍利格錄音

筆者詮釋

另比較在貫串全曲之助音音型上三者運舌法之差異,如【譜例三十九】:

【譜例三十九】助音音型(Mov. III, mm. 59 – 63)之運舌法比較

從【譜例三十八】及【譜例三十九】可發現,國際版樂譜傾向讓十六分音符連成一 氣,運舌上較為圓滑易奏,但也容易讓演奏者迷失拍點而趕拍,以及產生換指上之雜音,

所以筆者認為此版本運舌法有修正之必要,遂增加舌音之次數讓拍點更加明確。此外,

更理想之運舌則可參考霍利格之版本,其在越快速運行之樂曲中,反而更強調舌音並少 用連音,如此增加音與音間的「空隙」,更易突顯樂曲三拍子之舞曲風格與朝氣,不過 相對之下,這種從頭至尾鮮少休息之運舌會提高演奏上之困難度,增加運舌不平均之風 險,所以須特別留意平均度之練習。

另一方面,此樂章經常出現八分音符同音重覆之音型,但記譜上分為

  

兩種,前者在吹奏時之實際音值較短並具有彈性,後者則像在音符上加-記號(tenuto),

國際版樂譜

霍利格錄音

筆者詮釋

吹奏時需施加壓力不彈跳,就像運舌將圓滑之連音阻斷,所以實際音值幾乎等同於原音 值,要將音與音之間的空隙縮小。兩者之共通點為吹奏時要往前推,並加以漸強之音量 讓重覆音具方向而不流於呆板。

4.3.2 綜合詮釋敘述

第三樂章為全曲最易掌控速度之樂章,開頭鮮明的三和弦明確地宣告三拍子舞曲風 之開始,所以演奏時之心理節奏要跟著三拍子律動,並在必要時突顯強-弱-弱之感。

筆者演奏之速度大約介於



=72~74 之間,中庸的快板更甚於太快可能導致的慌亂,B 段則可配合樂曲些微趨緩,但再現 A 段必須返回原速燦爛結束。

此樂章最特別之處為五聲部卡農式密接手法,所以伴奏各聲部間的運作須環環相 扣,還要突顯交織在各聲部間之主旋律,所以獨奏也須配合伴奏之旋律,時而輔助,時 而與之對唱。同樣的,兩者之間的運舌發音法也須事先溝通統一,尤其演奏流動之十六 分音符容易因不平均造成些微錯開,所以雙方皆須穩定,才能營造快速但舒適放鬆之感。

結語

透過研究此曲,可以發現阿爾比諾尼在曲式運用上的一貫模式,以現代的眼光來看 早期協奏曲,不管在架構、樂句動機或調性和聲等各方面,皆是單純工整的。不過巴洛 克作曲家往往留給演奏者較多個人意念展現之空間,所以站在詮釋的角度來看,越是簡 單無標示的旋律,反而更需要演奏者投注心力設計創作,於是「如何加裝飾音?如何運 舌?」等問題一一浮現,也造就學界大批論述爭辯之文章。

筆者在寫作的過程中,體會到巴洛克音樂在其富麗之外在下,蘊含著更多「精確 性」,感性抒情中夾雜理性的一面,習慣於營造對比之情緒。阿爾比諾尼之音樂更是介 於聲樂朝向器樂發展之道路上,所以儘管演奏的是器樂,也必須想像自己為歌唱者,更 容易體會音樂走向及用氣之方式。本文主要針對《D 小調雙簧管協奏曲,作品九第二首》

之相關議題探討,若將文中所提及的每一個端點延伸為更健全完善之論述,即為晚期巴 洛克音樂之縮影,更期許本文能讓國人更具體認識阿爾比諾尼雙簧管作品之精髓,使其 免於「一曲作曲家」之稱號。

附錄一 阿爾比諾尼協奏曲集作品一覽表

(concerti a cinque)

二或三把小提琴

附錄二 阿爾比諾尼作品九中四首獨奏雙簧管協奏曲

引用文獻

中文書目

Linde, Hans-Martin。《木笛吹奏者手冊》。筱梅譯。台北市:世界文物,1995。

Linde。《木笛吹奏者手冊》,105。引自 Diego Ortiz. Trattado de Glosas en la Musica de Violones, 29. Rome, 1553;Kassel, 1961.

Linde。《木笛吹奏者手冊》,156。引自 Jacques-Martin Hotteterre. Principes de la Flûte d’Allemagne, de la Flûte à bec ou Flûte Douce et du Hautbois. Paris, 1707; Geneva, 1973.

Plaza & Jan’es Editors。《偉大音樂之旅第二冊》,66-70。台北市:成易圖書有限公司,1992。

Wollitz, Kenneth。《木笛實用手冊》。鄭世文譯。台北市:世界文物,1993。

米勒,胡、保羅.泰勒、艾德加.威廉斯。《音樂概論》。桂冠學術編輯室譯,212-213。台北市:桂冠圖

劉志明。《西洋音樂史與風格》,148、215-218。台北市:全音樂譜出版社,1998。

劉志明。《曲式學》。台北市:全音樂譜出版社,1999。

西文書目

Cyr, Mary. Performing Baroque Music, 128-135. Aldershot: 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 1998.

Dart, Thurst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Music, 141. London, 1954.

Donington, Robert. Baroque Music:Style and Performance, 97-143.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1982.

Donington, Robert. The Interpretation of Early Music, 195-196, 209.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1989.

Grout, Donald J. A History of Western Music, 409.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1973.

Mersenne, Marin. Harmonie Universelle, 11. Paris: The Hague, 1957.

Quantz, Johann Joachim. On Playing the Flute. Translated by Edward R. Reilly, 82, 332. Boston: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Press, 2001.

Schering, Arnold. Geschichte des Instrumentalkonzerts bis auf die Gegenwar, 72. Leipzig, 1927.

Talbot, Michael. "Tomaso Albinoni," in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edited by Stanley Sadie, vol.1, 311-315.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Talbot, Michael. Venetian Music in the Age of Vivaldi, XIII 14-21. Aldershot: Ashgate Publishing Company, 1999.

樂譜

Albinoni, Tomaso.’’Concerto in d minor for Oboe and Piano, Op. 9, No. 2.’’ Edited by Remo Giazotto. New York: International Music Company, 1950.

Albinoni, Tomaso.”Concerto a Cinque for Oboe, Strings and Basso Continuo in C major, Op. 9, No. 5.” Edited by Franz Giegling. Monteux: Musica Rara, 1973(assigned to Wiesbaden: Breitkopf & Härtel, 2000).

Albinoni, Tomaso.”Concerto a Cinque for Oboe, Strings and Basso Continuo in G minor, Op. 9, No. 8.” Edited by Franz Giegling. London: Musica Rara, 1972(assigned to Wiesbaden: Breitkopf & Härtel, 2000).

Albinoni, Tomaso.”Concerto à 5, Op. 9, No. 11 in B♭ for Oboe, Strings and Basso Continuo.” Edited by Franz Giegling. London: Musica Rara, 1975.

影音資料

Camden, Anthony, The London Virtuosi. The Art of The Oboe: Famous Oboe Concerti. NAX CD 8.553991, ℗ 1996, © 1996. 塔伯特,麥可。《史上最著名雙簧管協奏曲精華錄樂曲解說》。賴偉峰譯。

Holliger, Heinz, I Musici. Albinoni: Oboe Concerti, op.9. Philips CD UCCP-3143, ℗ 1967, © 2003.

網路資料

Wikipedia. "Tomaso Albinoni."

http://zh.wikipedia.org/zh-tw/%E9%98%BF%E5%B0%94%E6%AF%94%E8%AF%BA%E5%B0%BC (accessed September 18, 2010).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