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作曲家生平概述及樂曲背景

第一節 阿爾比諾尼生平概述

托馬索.喬凡尼.阿爾比諾尼(Tomaso Giovanni Albinoni, 1671-1750/51),巴洛克時 期作曲家,創作了大量音樂作品,在當時主要以歌劇作曲家著稱。

1.1.1 發展初期

1671 年 6 月 14 日,阿爾比諾尼生於義大利威尼斯,父親安東尼.阿爾比諾尼(Antonio Albinoni)是位富有的紙牌商,擁有廣大的事業與土地。在父親的商店當學徒期間,身為 長子的阿爾比諾尼也學習小提琴與聲樂。因為生活上的富足,即使他在音樂上擁有極大 的天分,也不曾致使他尋求教堂或工會的職位,而選擇當一位業餘的音樂愛好者,常以

「業餘的小提琴音樂家」自稱。因此他不需為生活操勞,可依自己的意願追求音樂,且 沒有任何雇主或贊助人約束限制其創作的自由。

由於阿爾比諾尼主要靠自學,所以初期作品並不成功-一首寫給無伴奏三聲部男聲 的 G 小調頌歌,儘管如此,此作即已顯示他創作對位音樂的傾向。1694 年初,他的第 一部歌劇《帕密拉女王贊諾比亞》(Zenobia, Regina de’Palmireni)在威尼斯上演,作品一 (op.1)為十二首三重奏鳴曲(trio sonata)-題獻給柯瑞里(Arcangelo Corelli,

5參考書目-

胡金山主編,《音樂大師第二冊:巴洛克音樂饗宴/韓德爾/海頓》(台北市:巨英國際,1995),7-8。

音樂之友社編,《新訂標準音樂辭典》,林勝儀譯(台北市:美樂出版社,2007),31。

Talbot, "Tomaso Albinoni," in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vol.1, 311-315.

Wikipedia, "Tomaso Albinoni,"

http://zh.wikipedia.org/zh-tw/%E9%98%BF%E5%B0%94%E6%AF%94%E8%AF%BA%E5%B0%BC

1653-1713)6的贊助者奧圖包尼(C. P. Ottoboni)也出版,此兩作的成功顯示了阿爾比諾尼 創作上的天賦,日後巴哈寫作四首鍵盤賦格(BWV946, 950, 951, 951a)更取材於此作,來 用作教學素材。器樂的室內樂作品(奏鳴曲和協奏曲)以及非宗教的聲樂作品(歌劇和 獨唱清唱劇),從此成為阿爾比諾尼創作生涯中兩個主要的區塊。

1.1.2 發展中期

1700 年之前,阿爾比諾尼可能短暫地為曼圖瓦(Mantua-義大利城邦)的公爵弗第 納多.卡羅(Ferdinando Carlo)譜寫室內樂並與之會面,因此阿爾比諾尼的歌劇作品得以 順利地在義大利各城市上演-以 1702 年在拿坡里上演的《阿爾及利的羅德里哥》

(Rodrigo in Algeri)起始,他每年平均創作一至兩部歌劇。1703 年,為了上演歌劇《格瑞 瑟達》(Griselda)和《阿明塔》(Aminta),他到佛羅倫斯監督演出和指揮樂隊。1705 年,

阿爾比諾尼與小他十三歲的女高音瑪格麗塔.李夢蒂(Margherita Rimondi, 1684-1721)在 米蘭結婚。1709 年父親去世,但阿爾比諾尼無心繼承並經營龐大家產,反而投身於音 樂,並創立一所歌唱學校,其妻為主要教員。

1.1.3 發展晚期

1720 年代阿爾比諾尼的事業達到巔峰。除了他的歌劇聞名義大利之外,1721 年其 妻在德國慕尼黑的歌劇演出也使他聲名大噪,一躍成為威尼斯樂派的代表作曲家。但同 年其妻猝逝,導致他關閉歌唱學校-同時也結束他在義大利的牽絆,從此活動於歐洲各 地,終年指導歌劇演出。他也常因應當地需求與喜好作調整,其中又以源自 1708 年所 創作的歌劇《阿斯塔托》(Astarto)之中的幕間劇《平皮諾尼》(Pimpinone)特別受到歡迎。

6 義大利作曲家、小提琴家。其最大貢獻為完成大協奏曲(concerto grosso)之形式並使其普及,另外還出 版許多卓越的三重奏鳴曲作品。小提琴演奏方面確立了羅馬樂派之奏法,避免高把位、複音與撥奏等困 難之技巧,而以學院派堅實的手法與高雅的風格留給後世莫大影響。

1722 年阿爾比諾尼創作了一套編號為作品九(op. 9)的十二首協奏曲,題獻給巴伐利亞選 帝侯馬西米利安.艾曼紐二世(Maximilian II Emanuel),之後立即被邀請至慕尼黑指導 他所創作的歌劇《摯友》(I veri amici)及小型舞台作品《勝利之愛》(Il trionfo d’amore) 演出,來慶祝一場皇室婚禮。直至 1741 年,阿爾比諾尼減少創作並退休。1750(或 1751)

年 1 月 17 日,因糖尿病卒於威尼斯,享年七十九(或八十)歲。

1.1.4 外界刺激

阿爾比諾尼與其他音樂家的來往也是值得關注的-曾與加斯帕里尼(F. Gasparini,

1668-1727)7共同研討歌劇《伊給伯塔》(Engelberta, 1709 年作)的劇場管理;此外,有 三首小提琴奏鳴曲皆題獻給皮森德爾(J. G. Pisendel, 1687-1755)8,兩人並於 1716 年於威 尼斯碰面交流。與貴族們的接觸也刺激阿爾比諾尼個人思維的進步,作品一、二、三、

四、七、八、九、十(op. 1, 2, 3, 4, 7, 8, 9, 10)及 1724 年創作的小夜曲等作品皆題獻給貴 族。

1.1.5 作品概述

阿爾比諾尼作品數量繁多,歌劇是當時他最受稱許的作品範疇-至少寫了八十一部 歌劇在義大利各地劇院上演,但大約只剩五十部左右可從劇本窺知一二,留存的配樂更 是少數,大多手稿未出版並毀於二戰期間。此外,現存將近四十部的獨唱清唱劇、九十 七首給一至六種樂器演奏的奏鳴曲(包括教會奏鳴曲、室內奏鳴曲或混合風格,幾乎皆 為四個樂章)、六十首協奏曲和九首交響曲,其中作於 1700 年的作品二《小提琴協奏曲

7 義大利作曲家與教育家,在威尼斯擔任皮耶塔(Pieta)救濟院樂長期間曾延聘韋瓦第為音樂教師,間接促 成其寫作大量協奏曲的契機。作有為數不少的歌劇、彌撒曲、神劇、經文歌,並造育史卡拉第(D. Scarlatti)、

鄺茲(J.J.Quantz)、馬切洛(B.Marcello)等高足。

8 巴哈時代代表性的德國小提琴家,擔任德勒斯登宮廷樂團樂師長,並留有七首小提琴協奏曲、三首小

提琴奏鳴曲及一首交響曲等作品。

集》,比韋瓦第最初的協奏曲集《諧和的靈感》(L’estro armonico, 1711 年作)早十一年 出版,成為威尼斯樂派協奏曲發展史上極富啟示的一頁,日後,華爾特(J. G. Walther,

1684-1748)9還取其中第四及第五首協奏曲改編為管風琴曲。不過此作實際上是經過發展 的奏鳴曲,雖然初具協奏曲精神但形式格局卻不夠完整。

在寫作弦樂的協奏曲上,阿爾比諾尼較缺乏改革的影響力-小提琴的獨奏樂段常欠 缺結構,使人無法預測其長短而迷失,但他確實是第一個「一致地」使用三個樂章為一 組協奏曲的作曲家。阿爾比諾尼後來創作的四套協奏曲集(作品五、七、九、十,詳見 附錄一)情況也大抵如此-其中的獨奏者獨立地與樂團保持相對,輪流為一把小提琴,

或一支雙簧管,或兩支雙簧管協奏,其中又以《D 小調雙簧管協奏曲,作品九第二首》

最為著名。

儘管有些評論認為,阿爾比諾尼的音樂缺乏和聲技巧顯得太乾燥、過分依賴並拘泥 於自己設計的樂曲形式而缺乏對外在刺激的感受,且以現代的角度來看,其清唱劇與歌 劇太過形式化與不活潑,但這些使用原創樂思及架構的大量作品卻也是他最具特色的資 產-尤其在絕對音樂的寫作上,堪稱匠心獨具之作。

9 德國作曲家、理論家與管風琴家,以寫作管風琴的聖詠變奏曲最為傑出。其所著《作曲法教程》(Praecepta der musicalischen Composition)及《音樂辭典》(Musikalisches Lexicon oder Musikalische Bibliothek)皆為當 代重要音樂論著。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