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樂曲分析

第三節 第三樂章

2.3.2 樂句、音型動機與創作手法

此樂章因以卡農手法創作,所以各聲部織度清楚,單純看每一聲部都具有旋律性的 走向,偶爾集結成和弦,但隨即分散開來在樂曲當中流動,孰為主孰為輔,在各聲部之 間並沒有明顯的界限。在樂曲開始兩小節之內,每一大拍都有一個聲部以 I 級分解和弦 進入,順序為:第一小提琴-中提琴-第二小提琴-大提琴,明確並具節奏性地宣告聲 部的加入,此為主題樂句 1 之陳述(見【譜例十七】)。

【譜例十七】Mov. III, mm. 1 – 5

樂句 2 主要在第一及第二小提琴之間密接對唱,以音階下行模進四次造就源源不絕之流 動感(見【譜例十八】)。

【譜例十八】Mov. III, mm. 5 – 9

前導動機樂句 1-四聲部卡農

第一小提琴進入

中提琴進入 第二小提琴進入

大提琴進入

前導動機樂句 2-一、二小提琴對唱模進

第一小提琴

第二小提琴

樂句 3 則出現在此樂章中經常使用的助音音型,並同樣地建立明確的終止式續接獨奏樂 段(見【譜例十九】)。

【譜例十九】Mov. III, mm. 9 – 13

銜接於總奏完整的前導動機之後就是獨奏的現身,正如先前所述,第一次屬先現性 質,直到第二次出現才持續發展下去,與前導動機不同的是,緊接在樂句 1 之後的是帶 有助音音型模進上行的樂句 4,其功能除了發展 A 段讓音型張力更加豐富外,更具有轉 換調性色彩連接 B 段之要素。

B 段是一相當多變的段落,不斷在總奏的插入句與獨奏的樂句之間交互穿插演奏,

筆者先將插入句一一提出,比較每一次插入句之間的差異:

【譜例二十】Mov. III, mm. 34 – 38

前導動機樂句 3

助音音型

插入句 2 -取自樂句 1 開頭動機的二部卡農

大提琴進入

小提琴進入

【譜例二十一】Mov. III, mm. 53 – 59

【譜例二十二】Mov. III, mm. 68 – 72

【譜例二十三】Mov. III, mm. 76 – 80

插入句 3 -運用分解和弦模進下行

分解和弦

插入句 4 -使用來自樂句 3 之助音音型

助音音型

插入句 5 -連續音階上行之模進,連接 B 段至 A’段,轉回 D 小調

B♭: I

轉回 d: i V

i

此外,夾在每一段插入句之中的就是獨奏部分長樂句的呈現,緊接在插入句 2 之後 的是樂句 5,樂句 5 更可以分成兩部份-第一部份從 mm. 38 至 mm. 43,其動機可追溯 至 mm. 15 獨奏部分單音重複三次的方式,獨奏與總奏之間依舊呈現卡農之形式,但彼 此相差四度,在交互對唱中模進三次,像是樂句 5 發展前的小序奏(見【譜例二十四】)。

【譜例二十四】Mov. III, mm. 38 – 43

第二部份從 mm. 43 至樂句結束 mm. 53,這部份獨奏與總奏分別進行著兩條個別獨

立的旋律線,獨奏部分因為不斷重複



的節奏形並模進,與總奏複雜的織度相較之下 單純許多;此外,至 mm. 46 處總奏部分直接採用樂句 2 之對唱音型,更加突顯獨奏為 總奏伴奏的因素,這正符合阿爾比諾尼寫作協奏曲時將兩者放在同等地位的手法。弦樂 的低音部在此段落中再度運用五度循環的手法下行,重複兩次 D-G-C-F-B-E-

A 回到 D 音,讓音樂呈現一定的和聲走向至樂句末端(見【譜例二十五】)。

樂句 5 第一部分

來自 mm. 15 之動機

四度卡農

【譜例二十五】Mov. III, mm. 43 – 50

穿插在插入句 3 及插入句 4 之中的獨奏段落即為樂句 6,樂句 6 主要由十六分音符 構成,加上運用來自樂句 3 之助音音型,造就如水波般上下流動之效。最後,透過插入 句 5 的連接回到 A’段,將樂句 1 至樂句 3 再次呈現,並簡短地重複最後一句形成小尾 聲(Codetta),再次強調結束之感。

2.3.3 調性安排

此樂章的調性依舊遵循著三段體式的架構安排,在呈示與再現的段落(A 與 A’段)

維持在主調,發展段落(B 段)則幾乎跟隨著獨奏與總奏之交替次數轉換,於是具有比 前兩樂章還複雜的轉調機制。但此樂曲屬於巴洛克前期之作品,所以終究脫離不了近

樂句 5 第二部分

五度循環

取自樂句 2 音型

-獨奏與總奏各為兩條獨立的旋律線

系調之框架,若以主調 D 小調為中心,近系調為

,在此樂章中調性之轉調則為 d-F-a-g-B♭-d,所以整體看來只是轉調次數較多,

但調性不同所產生的對比色彩則是有限的。

連接 A 段與 B 段的樂句 4,率先從主調轉入關係大調 F 調,但直到隨後的 B 段開 頭調性才真正穩定下來(見【譜例二十六】)。

【譜例二十六】Mov. III, mm. 27 – 29

進入樂句 5 之後,因為音型上不斷重複模進,讓調性又跟隨著音型發展趨向不穩 定,至 mm. 45 處開始由 F 大調轉向 A 小調,並在 mm. 53 處以終止式連接新的插入句 而確定調性。不過調性穩定為時短暫,隨即在 mm. 59 樂句 6 之前轉入不穩定的 G 小調 段落,連接在樂句 6 之後的插入句 4 又轉往關係大調 B♭調。B 段經過一連串短暫又連 續的轉調,最終以插入句 5 音階上行之模進轉回主調 D 小調,回歸穩定之段落,重回 樂曲之安定感(見以上【譜例二十三】)。

大調 C F B♭

小調 a d g

樂句 4-第一次轉調

d:V i

轉至 F: vi V I vii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