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提升發話品質策略的效益檢驗

第二節、 挑選將被介入的學生

壹、參與者

本研究安排台南市郊區一所國民小學的六年級學生參與電腦支援合作活動,

共 13 個班級總計 445 位學生參與活動。因受限於該校的教學及行政因素,無法 打破班級界限故以隨機取樣的方式進行實驗。故以一個班級為單位,將各班學生 隨機分派三人為一組。每個班級的班級人數為 33 至 35 人不等,當班級人數無法 被三整除而無法與同儕共同搭配為三人一組時,研究者便安排工作人員與學生為 一組來進行活動,活動結束後這些組別的資料不納入分析。有心智遲緩學生的組 別亦不納入資料分析的範疇裡。考慮不納入資料分析的學生與組別後,共有 408 位學生的資料可供分析。

圖 4 實驗環境之教師端畫面

教師介入操作區  合作構圖區 

對話記錄區 

圖 5 文字介入視窗

貳、活動及任務

活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概念構圖教學與紙筆練習,第二階段為電腦 中介溝通(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簡稱 CMC)與概念構圖系統教學 與練習,第三階段為電腦支援合作概念構圖小組活動及個人概念構圖測驗。每位 學生於電腦教室各自操作一台電腦,並上網與組員共同建構概念圖。第三階段時,

每個小組皆須進行四次活動,活動主題為「電能」。第一次需在 30 分鐘內完成的 概念圖內容為「電能一」,共 11 個概念與 4 個連結語。第二次需在 30 分鐘內完 成的概念圖內容為「電能二」,由電能一再加入 4 個新概念與 2 個新連結語,共 15 個概念與 6 個連結語。第三次需在 20 分鐘內完成的概念圖內容為「電能三」, 由電能二再加入 8 個新概念,共 23 個概念與 6 個連結語。第四階段需在 10 分鐘 內完成單人概念構圖。

参、挑選結果

由概念構圖系統記錄三次活動的所有學生對話,共 33925 句。本研究組成分 析小組共同分析對話行為,研究小組包含研究者本人、兩位全職研究生及一位專 任助理。研究小組根據修改自 Chiu(2003)定義的互動行為分類原則(如表 9 所示),配合學生對話的上下文與構圖操作記錄,共同討論取得分類原則共識。

分析小組隨機挑選四個組別各 80 分鐘的互動行為記錄,練習分析學生對話並共 3.選參考用介入內容  2.選介入策略 

1.選介入問題 

同討論後取得分類原則的共識。隨後,再隨機挑選七個組別各 80 分鐘的互動行 為紀錄,四位分析人員獨立分析學生對話。根據 Holsti(1969)公式計算信度值,

分析小組在七個組別的信度值分別為 86.27%、91.6%、87.37%、90.02%、91.31%、

90.43%、92.62%,平均信度值為 89.95%。分析小組取得足夠的分析信度與共識 後,隨後展開正式分析,研究者與專任助理負責分析 73 組共 17361 句學生對話,

Knowledge Construction

(知識建構)

Concept(概念) Identifying concept meanings.

Proposition(命題) Forming interrelationships between concepts.

Hierarchy(階層) Sorting and grouping concepts, constructing hierarchical networks.

Task Collaboration

(工作協調)

for Help & help

(尋求或給予協助)

Asking for help and providing help with task, inclu operations.

Review(檢討) Requesting for refinement and responding to request.

Procedure

Coordination(程序 協調)

Time controlling

(時間控制)

Concerning about time.

Flow controlling

(流程控制)

Arranging the actions or steps, including initia processing and ending, for task.

Team Coordination

(人際協調)

Conflict dealing

(協調操作權)

Handling conflicts with operation or assigning a ta

Accountability Demanding

(計較權責)

Requesting that partners be accountable.

對話行為

描述

類別 子類別

(激勵,含正反向)

Acknowledgement

(確認存在與否)

Checking for the presence (on-line) of partners.

Social Event(非任 務相關對話)

Name calling

(詢問對方身分)

Asking for the partners' identity.

Disturbing(搗亂) Breaking the concentration on task.

Bicker(吵嘴) Quarrelling about something unimportant.

Others(其他閒聊) Chatting about something off-task.

完成學生互動行為類目分析且將每位學生於各類的發話量數值給予標準化

(轉換為 Z 分數),再扣除任一類發話量大於四個標準差的資料樣本共 10 位學 生,透過群集分析(cluster analysis)取得學生類型。群集分析結果得到 398 位 學生中有 43 位屬於任務導向型。相較於其他學生,任務導向型學生的發話內容 明顯偏重於「知識建構」與「工作協調」,而「程序協調」和「小組協調」趨近 平均,「非作業相關」的發話量則低於平均。為了讓專家教師介入時能專注地關 心任務導向型學生,本研究挑選出的 10 個組別中,各組的任務導向型學生皆恰 有一位,且搭配原本組員進行教師實際介入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