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探討綠色消費之相關理論及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探討綠色消費之相關理論及研究

以下分別探討本研究所運用到的主要理論、模式及其相關研究,

包括:知識-態度-行為模式、EKB 模式、Hines 負責的環境行為模 式、Marcinkowski 的環境行為。

一、知識-態度-行為模式

教育界中傳統的想法認為知識的增加可以影響態度的形成,而態 度又會再轉而促進適當的行為。以這樣的行為改變模式套用在環境行 為上,即代表著傳授學生有關環境行為的知識,就可以改變學生的環 境行為,並改善環境品質。其間的關係可以圖 2-1-1 表示:

圖 2-1-1 知識—態度—行為之關係

使用知識態度行為模式之相關研究,如: Rickson 與 Ramsey (1976)研究高中學生的環境知識與態度,認為知識與態度互為因果,

知識 態度 行為

圖 2-2-1 知識—態度—行為之關係

Robert, D. S., 與 James, A. R. (1999) 發現綠色消費態度及環境關心程 度與綠色消費行為間有顯著關係。

二、Engel-Kollat-Blackwell Model (EKB 模型)

EKB 模式是由 Engel、Kollat 與 Blackwell 等三位學者,在 1968 年提出,經過七次修訂 (1968-1993) 而形成的理論架構。1986 年,

Kollat 因故退出,由 Miniard 加入修訂之列。

EKB 模式是目前消費者行為模式之中較詳盡、完整,而且具有系 統性的模式架構,也是目前最廣泛受到使用的模式。EKB 模式將消費 者行為視為一連續的過程,說明了各階段決策流程與各影響變數間的 互動關係,以及消費者在資訊處理方面的流程。

EKB 模式的特色在於以決策過程為核心,並結合相關的內外因素 交互作用所構成。其理論架構包含資訊輸入 (input) 、資訊處理

(information processing) 、決策過程 (decision process) 、影響決策過 程變項 (variables influencing decision process) 四大部分,與決策程序 的五個階段(如圖 2-2-2),其詳細敘述如下:

(一)資訊輸入 (input) :資訊來源主要有兩種,一是行銷來源,如 廠商的行銷策略;二為非行銷來源,如大眾傳播與社會文化等所傳 遞的資訊。如果資訊仍然不足,消費者將藉由外部尋求,進一歩搜 索需要的資訊。所得的資訊經過輸入處理之後,將會對於決策程序 有所影響。

(二)資訊處理 (information processing) :外來刺激透過個人感官接 觸個體後,經由接觸、注意、理解、接受、保留等五個步驟處理訊 息,激發潛在記憶,以形成情報或經驗。消費者對於資訊的接受與 否是有選擇性的。只有與其動機及目前需求有關的資訊,或是符合 其生活型態、價值觀,其外在影響的資訊才會被記憶保存。

(三)決策過程 (decision process) :此為 EKB 模式中最重要的部分,

它所描述的是消費者在面臨購買決策時的心理流程,包括「需求認 知」、「資訊蒐集」、「方案評估」、「消費決策」、到「消費結果」五個 階段:

1.需求確認 (problem recognition)

當消費者知覺到自己所要的理想、期望水準和實際的狀況間,存 有差異時,便產生需求的認知。

2.資訊尋求 (search)

消費者在產生需求的認知後,便會進行資料搜尋,以解決問題或 滿足其潛在之需求。而其資訊來源有兩種:

(1)內部資訊來源—消費者從記憶之中的往昔經驗取得現有資訊。

(2)外部資訊來源—當內部資訊不足轉而向外界取得各項資訊,包括家 人、朋友及媒體。

3.方案評估 (alternative evaluation)

消費者在得到資訊後,便在各種可能的方案中,針對期望效益評 估喜歡的方案,以形成消費決策。可行方案的評估又包括下列四部份:

(1)評估準則:即消費者用來評估消費行為的因素或標準,通常是獲得 結果之屬性或規格。評估準則的選定,又受到內在動機、生活型態 和個性等因素的影響。

(2)信念:即消費者對於各種可行方案之相關因素,於各項評估準則上 的評價。

(3)態度:指消費者總和了各可行方案或相關因素等,在各項評估準則 上的評價,而產生對各方案或各相關因素的一致性喜好程度。

(4)意圖:為消費者選擇某一特定方案的主觀機率。意圖的產生也會受 到參考群體或家人的規範性順從與資訊的影響。

4.消費決策 (Choice)

方案評估完成後,消費者便會進入消費行為階段,然而可能會有 一些無法預測的情況產生而使其改變原來的消費決策。

5.消費結果 (Outcome)

消費者在進行消費後,開始對結果評估,去認定結果是否符合預 期。若結果符合消費者之期望,則會讓消費者感到滿意,而將此消費 活動經驗儲存於記憶之中,影響日後進行消費的決策,增加將來重覆 相關行為的機率。相反的,若消費結果的表現或價值不如預期,消費 者就可能產生抱怨,並影響日後重覆相關消費行為的機率,並向外界

繼續尋求資訊,以支持其他的選擇,直到滿意為止,以減少不平衡的

資料來源:Blackwell, R. D., Miniard, P. W., & Engel, J. F. (2006). Consumer behavior(10th ed.). WI: South-Western College.

(四)影響決策過程變項 (variables influencing decision process) :影 響消費者選擇消費方式的決策因素有很多,包含個人因素與與環境 影響因素。

1.個人因素:包含消費者資源、動機與涉入、參與程度、知識、態度、

人格、價值觀和生活型態等因素。

2.環境影響因素:包含文化、社會階級、人際影響、家庭、情境及參 考群體的影響等因素。

三、Hines 負責的環境行為模式

Hines, J. M., Hungerford, H.R., 與 Tomera, A. N. (1987) 以後設分 析 (Meta-Analysis) 的方式,探討 128 篇環境行為相關的研究。研究 發現,影響環境行為的因子大致包括環境行動技能、環境行動策略知 識、環境議題的知識、態度、控制觀、個人責任感,以及情境因素。

由圖 2-2-3 可知,直接影響環境行為的因素有二:個人的行動意圖和 情境因素。

圖 2-2-3 Hines 負責的環境行為模式

(一)行動意圖:行動意圖會受到問題之知識、行動技能、行動策略 之知識與個性因素的影響,分別敘述如下:

1.問題之知識:個人在擁有意圖前,必需事先釐清問題所在。因此,

對於相關問題之知識,就是行動的先決條件。

2.行動技能和行動策略知識:如果要產生行動技能,需有相關之知識 加以支援。僅具有行動策略之知識,卻缺乏行動技能,亦無法促成

行動技能

行動策略的知識

問題的知識

態度

內外控信念

個人責任感

人格因素

行動意圖

情況因素

. 負責任的 環境行為

. 圖 2-2-3 Hines 負責的環境行為模式

資料來源:Hines, J. M., Hungerford , H.R., & Tomera, A. N. (1987). Analysis and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 mata-analysi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8(2), 1-8

行動的發生。而若環境問題之知識、行動技能,與行動策略之知識 能夠互相結合時,個體即具有能力採取行動。

3.個性因素:個人僅具有能力,是不足以產生行動的,另外還需具有

「期望 (desire) 」。而個人的期望也會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這些 影響包括了態度、內外控信念,與個人責任感等。當一個人具備積 極的態度、高度的內控信念,又認為個人的行為需要對環境負責的 時候,就會傾向產生較高的行動意圖。

(二)情境因素:情境因素包含了經濟、健康、社會壓力,與選擇其 他不同行動之機會等限制,這些限制,阻礙了實現環境行動的可能。

如果個人具有認知能力、期望與機會,參加維護校園環境清潔的活 動,卻缺乏人力幫忙時,維護校園環境清潔的環境行動也就無法實 現。由於情境因素時常變動,因此增加環境行動之不確定性。

四、Marcinkowski 的環境行為觀點

Marcinkowski (1988) 繼 Hines et al. (1987) 的研究之後,彙集各 學者對環境素養模式中各變項之研究成果,修正原有模式。修正後的

(cognitive variable) 、情意性變項 (affective variable) 、個性變項 (personality) 、生活經驗變項 (life experience variable) 、行為動機與 意圖變項 (behavior motivation and intention) ,與人口學變項

(demographic variable) 等六類,各種變項的說明分別敘述如下:

(一)認知性變項:分為自然環境知識、環境問題知識,與環境行動 策略的知識與技能。

1.自然環境知識:包括生物學與生態學的知識。

2.環境問題知識:包括自然環境的資源,以及資源過度使用所產生的 問題。

3.環境行動策略的知識與技能:包括環境行動的種類,以及用適當的 環境行動來解決各種環境問題的認知和能力。

(二)情意性變項:分為對環境的關切與同情、環境態度,與終結式 價值觀。

1.對環境的關切與同情亦被認為是環境行為的相關變項。 (Kronus &

Van Es, 1976)。

2.環境態度包含對自然環境、經濟、保育和人性的態度,皆是構成環 境行為的變項。

3.終結式價值觀是存在著終結狀態的價值觀,包括世界和平、國家安 全、道德勇氣、內在和諧、美麗的世界、平衡的全球生態系,它與 環境行為相關,可列為環境行為之變項 (Neuman, 1986)。

(三)個性變項:分為心理性別角色與內外控制觀。

1.心理性別角色:又可再分為未分化、傳統男女性別角色、性別倒錯,

與雙重性別角色等四種。

(1)未分化:指個體男性化及女性化的特徵表現均很少。

(2)傳統男女性別角色:個體表現符合生物性別的角色。

(3)性別倒錯:指個體表現與生物性別相反的角色。

(4)雙重性別角色:同時具有男性及女性的人格特質。

2.內外控制觀:又可再分為外控制觀與內控制觀。

(1)外控制觀:認為外界狀況的改變並非與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有關,會 將之歸之於運氣、機會、他人或外界環境不可知的力量所導致而成。

(2)內控制觀:認為外界狀況的改變,是由自己的行為或某種特質能 力、特性所造成。

(四)生活經驗變項:分為環境敏感度 (environmental sensitivity) 和 資訊來源兩項。

1.環境敏感度 (environmental sensitivity) :是指對環境在意的程度,

主要來自生活上的經驗。

2.資訊來源:資源來源與環境敏感度有關, Tanner, T. (1980) 發現親 友和書籍是環境資訊的主要來源。

(五)行為動機與意圖變項:包含了意圖和個人責任感。

1.意圖 (intention) :在 Hines 的環境行為模式中是各預測變項和環境 行為間的一個中間變項,亦可說是對環境行為的直接控制變項。

2.個人責任感:是指個人自覺對環境負有責任或義務,常被認為是環 境行為的預測變項。

(六)人口學變項:人口學變項為描述一特定族群的特性,如性別、

年齡、教育、收入、居住地、過去的生活經驗等。

Marcinkowski 將態度、內外控信念、個人責任感和行動意圖等變

Marcinkowski 將態度、內外控信念、個人責任感和行動意圖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