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探討自我效能及其應用

Bandura 於 1977 年提出自我效能理論(self-efficacy theory),

1986 年 Bandura 將社會學習理論更名為社會認知理論,而自我效 能便是社會認知理論的核心概念。Bandura(1977)認為自我效能是 人類從事各種行為過程中,最具解釋力的變項之ㄧ;自我效能愈 高時,愈能完成個人所設定的目標。自我效能(self-efficacy)可以用 來預測及解釋行為,亦是行為改變與維持的重要變項,其原始架 構如下圖所示:

而自我效能來源有以下四種:

一、過去經驗的類推(Performance Accomplishments)︰個人對將來 執行相關行為能力之指標,故成功的經驗會提高個人對相關行為 的控制或熟練的期望。

二、替代經驗(Vicarious Experience)︰觀察他人成功的經驗,可產 生個人對執行此行為能力之期望。

個人 行為 結果

效能期望 結果期望

圖 2-3 自我效能架構

三、言語的勸服(Verbal Persuasion)︰藉由他人告訴個人有執行此行 為之能力,將使個人相信自己確有此能力。

四、情緒的引發(Emotional Arousal)︰情緒(如開心、樂觀)經常被解 釋為是否有能力執行某特定行為的指標。

Bandura(1986)對自我效能的定義是「個人評估自己在特定情 境下,完成工作的自信程度。當個人認為自己愈有能力去執行某 項特定行為時,就愈會去執行該項行為」。此種信念是個人對於自 己從事某項任務或行為所具備的能力,以及對於工作或行為可達 到某種程度的主觀評價。因此,Bandura 的自我效能包括兩部份:

其一為個人能否成功地執行某種結果之行為能力判斷,稱之為「效 能預期」(efficacy expectations),其二為特定行為導致某種結果的 估計,稱之為「結果預期」(outcome expectations);兩者是有所區 別的,因為個人可能相信某種行為會導致某種結果,但如果他們 質疑自己執行此種行為的能力,則他們的行為將不受到結果預期 的影響。在日常生活中,個人的自我效能固然重要,卻未必能完 全主導個人行為,因為人無法獨立生存於社會而是隸屬各類組織 中,有些行為必然產生「同儕效應」。因此,Bandura 進一步將自 我效能的概念,延伸為群體效應(collective efficacy),即個人需要 針對自己所屬的群體,在完成某項行為的能力上進行評估 ;換句

話說,個人將會評量一下「若大家都願意進行某項行為時,是不 是大家都會去做這項行為?」,個人係根據自己所預期的群體行為 結果,作為行動可能性的判斷。

餐飲從業人員個人衛生行為是一種「健康促進行為」,在許多 健康行為研究中(例如︰潔牙行為、洗手行為、體重控制行為..

等)自我效能是「關鍵變項」的角色。陳環辰(2012)調查國中女 生體重控制行為,結果認為體重控制自我效能、飲食控制自我效 能與體重控制行為意圖呈現正相關。林雅真(2010)探討社區民眾 社會支持、自我效能、自律學習與飲食、運動行為之關係,結果 認為社區民眾社會支持、自我效能、自律學習與飲食、運動行為 改變階段呈現顯著正相關。陳憲佐(2010)在探討國中學生預防齲 齒行為現況及其相關因素,結果認為性別、罹患性認知、障礙性 認知、行動線索與自我效能對預防齲齒行為變異的總解釋力為 43.1% ,其中以自我效能影響力最大;其次為障礙性認知。陳盈 君(2006)餐飲人員遵行菸害防制法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研究,結果 認為「自我效能」、「資訊來源」、「重要他人支持度」此三個 變項最能預測餐飲人員「遵行菸害防制法行為」,其多元相關係 數為.523,聯合解釋變異量達27.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章共五節,第一節介紹研究架構,第二節介紹研究對象,

第三節說明研究工具設計,第四節說明研究步驟,第五節說明資 料處理與統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