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擀麵棍的回憶

我是他生命中短暫出現的煙花。幼年是個小皮蛋,在他身邊跳來跳去,拉著他的 手,希望他能帶我去玩;青年期發現外面的世界很大,就再也沒有握過他的手。

公公的生命總是從一處走向另一個遠方。「雲南」到「緬甸」、「緬甸」到「台灣」, 最後是安拉,所有人都是。他1932 年出生在雲南「沙甸」,一個回族群聚的城鎮。

他的父親娶了兩個女人,他是大媽生的唯一長子,小媽後來又陸續生了七個小孩。

從小被家族其他人排擠,20 歲決定隻身到緬甸做生意。二戰開始前,已陸續有大 批華人遷移到緬甸經商貿易。二戰期間,為了避免戰亂更有大批移民潮,到了 1953 年,緬甸的華僑人數已達 35 萬人。35外公在這樣的潮流下來到緬甸,奔波 在緬甸與雲南邊界,將泰國來的商品賣回雲南。

為了生存,外公離開不喜歡自己的家庭,但也在緬甸的城市「當陽」遇到了外婆,

組成了自己的家。兩人相差6 歲,身高也是差了顆頭。當時外婆早有婚約,在一 次偶然認識了公公後,不顧家人反對解除婚約,就跟著公公走了。

這段「私奔」故事,從小聽到大。問起外婆到底是看上公公哪點,外婆嫌棄地說,

想不起來了。但其實原因簡單,看老照片就知道公公年輕時的帥氣。身形巨大挺 拔、五官深邃。或許是遭家庭排擠,個性正直、好強、負責任,幾乎所有優點都 在他身上。外婆結婚多年後,還會遭到其他女孩妒忌。

在緬甸算是落了根,生了七個小孩。家中的大哥,我大舅、我媽、大阿姨、二阿 姨、二舅、三舅、小舅。遷移幾個城市後,久居的是「東枝」這個城市。為了孩 子,公公放棄不穩定的中盤商生意,在這裡帶著孩子開了魚湯麵店。生活不算太 富裕,但還過得去。簡單的獨棟房子,房子的四角墊高,幾隻黑狗就躺在屋角下 遮陽。

35 緬甸華橋人數統計見於華僑志編纂委員會編著(1967),《華僑志:緬甸》,頁 111-113。

鴻瑜(2016),《緬甸史》,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頁 205-207。

移民。1990 年代前後,激烈衝突也不斷發生。見廖婉如譯(2016),《變臉的緬甸:一個由血、

夢想和黃金構成的國度》,頁310-327。

40 緬甸因經濟惡化通膨嚴重,在 1985 年 11 月禁止 100 元、50 元面額鈔票,另印行 75 元、35 元、25 元面額。1987 年無預警停用上述三者面額的鈔票,另印 45 元、90 元的鈔票,引起一陣 社會暴亂。見陳鴻瑜(2016),《緬甸史》,頁 21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大舅在清真寺住了一陣子,就睡在男生禮拜大殿的角落。禮拜殿的地毯雖然柔軟,

但是跟家裡的床還是差得遠。大舅在緬甸是化學系畢業,來到台灣讀台大化工系,

一邊讀著書一邊在松青超市打工。雖然在緬甸是讀中文書長大,但是實在跟不上 台灣學校的課業,每一天下課都哭著打電話回家。撐著、撐著最後還是放棄學業,

將心力投入松青超商的工作。

大舅一路從打工小弟當上小主管,存了一年的錢後,1989 年把家裡其他人接來 台灣。當時以外僑身份卡和緬甸身份文件,非常容易就申辦到台灣的身分證,公 公順利帶著其他家人來到台灣,居住在緬甸華僑群聚的中永和。

來到台灣的第一個家是在永和小巷弄內的公寓,紅色鐵門打開就是巷弄,要出門 總得先停下腳步,等待摩托車呼嘯而過。這裡彷彿是理想中的華人社會,相近的 語言和「進步」的象徵。電視打開,能看到說著中文的電視新聞和連續劇;巷子 口的便利商店擺著滿架的可口可樂、奶粉、咖啡。取之不盡,和往昔將可樂珍藏 在櫃子當作奢侈品的童年時光天差地遠。

選擇永和居住,是親戚幫忙找的房子。這裡離台北清真寺只隔一座橋。出了巷弄,

沿著中正路往中和南勢角方向一直走,會來到德州儀器公司,在親戚介紹下,媽 媽和阿姨們就進了工廠,開始來到台灣的第一份工作。

過了德州儀器公司,向著烘爐地方向走會到華新街,那裡有緬甸的奶茶、甩餅、

雜誌等商品。取名「伊洛瓦底泰緬飲食」的店家,41高掛中文與緬甸語並列的招 牌、鑲著「中和市華新街」的路牌。一到周末,來到台灣的緬甸華僑就坐在華新 街的奶茶店內,熱奶茶通常配的是粘著糖粉的甩餅。吃著甩餅當早餐,就像人還 在緬甸一樣。

從 1960 年代開始,穆斯林華僑在緬甸生活日漸不易,親人彼此接應,一個拉著

41 伊洛瓦底江為緬甸第一大河,起源西藏,從北到南貫穿緬甸中部。中和華新街亦有取名為

「伊洛瓦底江」的餐廳。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一個。有的到了中壢忠貞一帶;部分群聚中、永和一帶。中、永和至今累積約百 戶雲南裔穆斯林。42外公在1989 年帶著全家搭上來台灣的最後一班高速車。43為 了尋求更好的生活品質,住的房子從獨棟樓房變成窄小公寓。不做生意,也不請 工人。每個人都要上班,周末有一天的公休假日。在外說中文,在家內說緬甸話;

跟別人說是緬甸華僑,但人家覺得是緬甸人。從此之後,家裡再也沒有緬甸的護 照與身份證。

42 中、永和一帶雲南穆斯林戶口數可參考兩份資料。民國 91 年調查,中永和有 150 戶雲南裔 穆斯林。而于嘉明2016 年調查,有 70 戶左右。見趙錫麟、張中復主編《主命的傳承與延續-回 教在台灣的發揚和展望》,頁412。由於無法取得正確數字,筆者以兩者為參考資料,取其中間 值「百戶」,讓讀者容易理解與想像。

43 90 年代後,因僑務政策方向轉變,歸僑申請身分證變得困難與嚴格,筆者部分家族親戚皆無 法順利申請來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