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萬金油與蜂蜜乳液:外公全忠哈智遺味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萬金油與蜂蜜乳液:外公全忠哈智遺味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9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傳播碩士學位學程 學位論文. 立. 政 治 大. 萬金油與蜂蜜乳液:外公全忠哈智遺味. ‧. ‧ 國. 學 er. io. sit. y. Nat. a. n. v l C 指導教授:林元輝博士 ni hengchi U. 研究生:馬麗昕撰. 民國一O九年一月. DOI:10.6814/NCCU202000129.

(2) 謝辭 去年(2019)1月,結束論文提案後悠哉了一會。我以為接下來的計劃都在 掌握之中:半年內提筆寫作、口試、離校,之後開始尋覓工作。我沾沾自喜, 自以為掌握時間得宜。沒想到悠哉不到半個月,父親急性腦中風,埋藏在家裡 和我身體裡的未爆彈一次爆發。短短一星期內我削瘦5公斤,數次恐慌發作,嚴 重到不敢搭捷運、公車出門。我覺得變得好渺小,什麼也做不了,只能任生命 宰割。 因為家裡急需要錢,我到處工作,多次想放棄學業,大概數月沒有聯絡指. 政 治 大 動中遇到元輝老師,當時他以師長身份和學長姐相聚。我沒預期會碰到老師, 立 導教授元輝老師,就這樣渾噩過了大半年。後來在某次幫忙學長姐回母校的活. 碰到只想躲,我靜靜坐在後面聽著老師開始說故事。他說著自己母親生病住院. ‧ 國. 學. 時的狀況:「那時候我每天白天要在政大教書,周末開車往返彰化基督教醫院 照顧母親,累到總有一天會出車禍,死在路上。」老師說得很輕,但在我耳裡. ‧. 聽得很重,我想是我太懦弱了。往後的日子,就是一直寫一直改,對於元輝老. sit. y. Nat. 師的感激不知如何報答。老師總是能一針見血說出優劣,尊重我,包容我盡情. io. er. 書寫。這個題目醞釀了一兩年才完整寫出,我在作品裡很誠實面對自己,很舒 暢,希望未來還能一直寫。. n. al.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所讀了三年半,實在是夠長了。感謝研究所第一堂課許瓊文老師的嚴 厲要求、蘇蘅老師帶領的科技部研究計畫、陳儒修老師數度發包工作給我,讓 窮學生得以殘喘;非常感謝研究部院辦、新聞館工讀時期很照顧我的所有助 教;兩次口試都給寶貴意見的郭力昕老師、趙錫麟老師,特別感謝趙老師私下 數次教導,受益良多。 研究所交了很多朋友,都是我的心頭肉。好夥伴黃馨儀、賴彥竹、康瓊 之;想像亞洲好朋友們;網美擦邊球寶貝們;多巴胺運動美少女,美麗宣姊、 追星引路人PKF、萬年好友凡。希望我們友誼長存,不是空頭支票。 最後,感謝父母,母親是我世上最欽佩的人,這個作品雖然書寫外公,但 是獻給妳的。 i. DOI:10.6814/NCCU202000129.

(3) 摘要 截至2019年,台灣穆斯林總人口數超過33萬人,儘管人數逐年攀升,但實 為台灣社會中的少數。這33萬人來自不同移民族群,最早可追溯17世紀自福建 泉州移入的回族、隨鄭成功和施琅來台的回族軍人,移居地如鹿港郭氏家族, 來自泉州惠安「白奇郭」;雲林台西丁氏家族,來自泉州「陳埭」。 較近期移入台灣的穆斯林,屬20世紀後期因政治及政策因素的移民為主, 又可分為「1949年隨國民政府遷台的中國各省回族」、「1960年泰緬雲南裔穆斯 林離散族群」、「東南亞印尼為首的移民/移工」。其中,泰緬雲南裔穆斯林,大. 政 治 大 桃園中壢忠貞一帶,由於「華僑」、「穆斯林」的雙重少數族裔身分,社群間有 立 約從1980年代陸續從僑居地泰國、緬甸移居台灣,大抵群聚在新北市中永和、. 強度連結性。. ‧ 國. 學. 筆者為泰緬雲南裔穆斯林第三代,出生在台灣後與泰緬華僑、穆斯林社群. ‧. 緊密相連。本文以筆者為敘事視角,以文學手法書寫外公從雲南遷移至緬甸; 家族從緬甸移民到台灣的故事,並紀錄外公歸真的穆斯林殯葬文化。. sit. y. Nat. io. er. 全文共分伍章,前參章為創作主題論述;第伍章為限制檢討;第肆章為創 作本體,共分八節。創作目的以家族書寫反映穆斯林生死觀:生為追求現世幸. al. n. v i n 福、實踐伊斯蘭信仰;死並非生命終結,以入天園為念。揭開台灣主流社會陌 Ch engchi U 生的穆斯林生活景象。. 關鍵字:泰緬裔穆斯林、緬甸華僑、家庭書寫、穆斯林殯葬文化. ii. DOI:10.6814/NCCU202000129.

(4) 章節目錄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開宗明義............................................................................................................1 第二節 創作動機............................................................................................................1 第三節 探討死亡文化的重要性...................................................................................4. 第貳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伊斯蘭信仰........................................................................................................7. 治 政 第三節 伊斯蘭殯葬文化..............................................................................................10 大 立. 第二節 伊斯蘭的生命觀................................................................................................9. ‧ 國. 學. 第參章 創作論述..........................................................................19 第一節 為何寫報導文學..............................................................................................19. ‧. 第二節 進程規畫..........................................................................................................22. sit. y. Nat. 第肆章 作品..................................................................................29 第一節 瓦磘溝畔...........................................................................................................29. io. er. 第二節 擀麵棍的回憶...................................................................................................31. al. n. v i n Ch 第四節 馬家兄妹再相聚..............................................................................................40 engchi U. 第三節 懶鬼戰爭...........................................................................................................36 第五節 美國夢的陰影..................................................................................................44. 第六節 兩個葬禮...........................................................................................................47 第七節 亡人下葬...........................................................................................................50 第八節 萬金油與蜂蜜乳液..........................................................................................54. 第伍章 限制與檢討.....................................................................67 參考文獻........................................................................................71 附錄一.............................................................................................75 附錄二.............................................................................................81 iii. DOI:10.6814/NCCU202000129.

(5) 表目錄 表 1 資料蒐集整理..........................................................................................................25 表 2 作品結構安排..........................................................................................................27 表 3 問題 1 讀者意見回覆.............................................................................................81 表 4 問題 2 讀者意見回覆.............................................................................................83 表 5 問題 3 讀者意見回覆.............................................................................................84 表 6 問題 4.讀者意見回覆.............................................................................................87. 圖目錄. 政 治 大 圖 2 外公外婆結婚初期..................................................................................................57 立 圖 1 外公青年時期..........................................................................................................57. ‧ 國. 學. 圖 3 外公外婆結婚囍帖..................................................................................................58 圖 4 緬甸時期家族出遊照..............................................................................................58. ‧. 圖 5 緬甸時期家族照 I...................................................................................................59 圖 6 泰國出遊照...............................................................................................................59. Nat. sit. y. 圖 7 緬甸時期家族照 II.................................................................................................60. er. io. 圖 8 母親於緬甸麵店工作..............................................................................................60. al. v i n Ch 圖 10 家族1996年住家聚會............................................................................................61 engchi U n. 圖 9 家族1992年在台北清真 ........................................................................................61. 圖 11 外公2000年北海岸出遊........................................................................................62 圖 12 二舅1991年台灣梨山出遊....................................................................................62 圖 13 二舅2013年美國休士頓回教墓園下葬I.............................................................63 圖 14 筆者2014年再訪外公墓........................................................................................63 圖 15 抵達六張犁回教墓園I..........................................................................................75 圖 16 抵達六張犁回教墓園II.........................................................................................75 圖 17 眾人抬經匣至墓位I...............................................................................................76 圖 18 眾人抬經匣至墓位II.............................................................................................77 圖 19 準備下葬I................................................................................................................77 圖 20 準備下葬II..............................................................................................................78 iv. DOI:10.6814/NCCU202000129.

(6) 圖 21 下葬過程I................................................................................................................78 圖 22 下葬過程II..............................................................................................................79 圖 23 下葬結束.................................................................................................................80.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v. DOI:10.6814/NCCU202000129.

(7)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開宗明義 依據政大傳播學院碩士學位學程修業規定,1學生可以「學位論文」或「學 位作品」申請畢業。過去本院畢業作品種類多元,廣電相關學程以劇本、電 影、紀錄片為主;「新聞與資訊傳播」專業學程依據題材屬性,有新聞攝影集、 專題報導、報導文學等,如戴定國(1996)〈全人教育實驗學校深度報導〉、施 君蘭(2001)〈荒野掀春風-五 0 年代野風雜誌的創刊故事〉、黃綺玟(2004) 〈剪一葉風霜-高美地區菸葉之流變〉、姜雯(2018)〈囹圄城:東南亞在台移工. 政 治 大. 報導文學書寫〉、徐立哲(2019)〈三次暫停:吳松蔚的籃球夢-多媒體報導文學 創作論述〉皆是。. 立. 本文以報導文學創作為目標,為穆斯林長輩歸真的家庭書寫,目的在反映. ‧ 國. 學. 穆斯林的生死觀念:生為追求現實幸福,努力實踐伊斯蘭信仰為後世準備;亡 人不礙子孫生計,死非生命的終結,以入天園為念。本文分伍章,第肆章創作. Nat. sit. y. ‧. 是主體,搭配其他各章必要論述,以符合學位作品要求。. io. er. 第二節 創作動機. 2013 年 11 月 28 日筆者外公歸真,隔天早上在台北清真寺舉辦殯儀,並隨. n. al. Ch. i n U. v. 即至六張犁回教墓園下葬,不到 24 小時的葬禮,是筆者第一次經歷至親離去,. engchi. 更是第一次參加穆斯林的葬禮。一直到這個時候,才開始思考,什麼是生?又 什麼是死?一直以來在台北穆斯林圈生活長大,自然游移在學校生活及穆斯林 生活圈中,但從沒認真思考過這之間的影響。回過頭來,如果要說自身的故 事,穆斯林是重要的自我認同,尤其外公歸真前後的心境變化最鉅。 筆者是家中出生在台灣的第三代穆斯林,為台灣社會的「少數」。2台灣的. 1. 參考政大傳播學院網站。 「新聞與資訊傳播」專業修業規定。 https://comm.nccu.edu.tw/zh_tw/courses/graduate/programs17 2 跟據《中國回教》102 期資料顯示(pp.22-23) ,台灣本地穆斯林有 6 萬人。另外,截至 2019 年 10 月,來自印尼穆斯林國家的穆斯林移工(包含產業、社福外籍移工)有 27 萬,總計超過 33 萬人。移工統計數字來自勞動部統計網站: https://statdb.mol.gov.tw/statis/jspProxy.aspx?sys=220&ym=10810&ymt=10810&kind=21&type=1&f unid=q13014&cycle=41&outmode=0&&compmode=0&outkind=1&fldspc=0,8,&codlst0=111&rdm=m bjxolqZ 1. DOI:10.6814/NCCU202000129.

(8) 穆斯林以外來移入為大宗,根據移出國,在台灣形成不同的聚落。從台灣歷史 發展來看,穆斯林移入最早可追溯到 17 世紀自福建泉州移入的回族以及隨鄭成 功、施琅來台的回族軍人。當時移民大多遷到台灣西部如鹿港,至今可以追溯 鹿港郭氏家族,來自泉州惠安「白奇郭」;雲林台西丁氏家族來自泉州「陳 埭」。然而發展幾代後,已無明顯伊斯蘭宗教色彩,徒留祭拜祖先不以豬肉為供 品的舊慣(蘇怡文,2002)。 較近期移入台灣的穆斯林,屬 20 世紀後期因政治及政策因素的移民為主, 又可分為「1949 年隨國民政府遷台的中國各省回族」、「1960 年泰緬地區華僑穆 斯林離散族群」、「東南亞印尼為首的移民/移工」(林長寬,2013)。其中,泰緬 地區華僑穆斯林來台後大抵群居在新北市中永和、桃園龍岡一帶。移遷至台灣. 政 治 大 群居地;中和華新街、興南路形成以緬甸華僑為主的聚落,離台北清真寺、台 立 後,因為僑居地文化習慣、信仰,中壢忠貞一帶形成以中壢龍岡清真寺為主的. 3. ‧ 國. 學. 北文化清真寺亦不遠。. 于嘉明(2009)探討泰緬穆斯林族群認同時,爬梳這群「泰緬雲南裔穆斯. ‧. 林」的原鄉,似乎脫離不了雲南的回教發展史。《雲南回族社會歷史調查 (三)》提到,伊斯蘭在雲南之始有兩說,一說是唐代「唐軍」與「南詔」聯. Nat. sit. y. 合,擊敗了吐蕃、黑衣大食兵,俘虜的黑衣大食兵,即為雲南穆斯林之始。另. er. io. 一說是,蒙古西征後,自西域遷徙回來的軍士,在攻打「西南夷」後留下來. al. 的,是最早到達雲南的穆斯林(雲南省編輯組編,1986,頁 4-5)。. n. v i n Ch 雲南西部比鄰緬甸,自從元代開始即有通商貿易往來。緬甸豐富物產包括 engchi U. 寶石、棉花,到了明代,滇緬之間貿易活動更絡繹不絕。因此,許多雲南穆斯 林在緬甸各地開設店舖,甚至移居。根據吉松久美子對於雲南回族移居緬甸的 調查,4在 19 世紀中葉至 20 世紀初,雲南籍穆斯林利用五條路線進入緬甸從事 貿易,進而移居,這五條路線分別是從雲南「騰衝」、「保山」、「大理」、「昆 明」到中緬邊境和緬甸北部的「孟拱」、「八莫」、「畹町」、「邦隆」、「景棟」(吉 松久美子,2008;轉引自于嘉明,2009,頁 2-5)。 上述移居因為貿易,到了 20 世紀,則因為戰爭。1937 年,中日戰爭爆. 3. 關於泰緬穆斯林來台後的發展與遷居地發展可見于嘉明(2019) , 〈泰緬雲南裔穆斯林來台定 居發展的特色〉 ,收入於趙錫麟、張中復主編《主命的傳承與延續-回教在台灣的發揚和展望》 , 頁 411-412。 2. DOI:10.6814/NCCU202000129.

(9) 發,中國政府興建一條自雲南昆明至緬甸畹町、長達九百六十公里的滇緬公 路。救援物資從緬甸西南方支援中國內陸。1944 年入緬作戰的「中國遠征 軍」,成員包含許多雲南籍穆斯林(周瑞海,2006,頁 318-320)。 從雲南到緬甸再到台灣,這條遷徙史,「穆斯林」的身份是彼此連結的重要 因素。筆者家庭也是這條遷徙史的縮影。父親出身在雲南與緬甸邊界「畹町 市」,1986 年因嚮往經濟發展來到台灣。母親出身緬甸「當陽」,1989 年來到台 灣。父母皆屬「1960 年泰緬地區華人穆斯林離散族群」第二代,來到台灣後, 因為台灣泰緬穆斯林社群群聚,自然組合成家庭。成長過程,「穆斯林」身份與 信仰是自我認同最重要的一環。據母親轉述,筆者出生時,在清真寺由阿訇念 禮經,賜經名。念國小時被送去台北清真寺學習伊斯蘭知識,跟一群在台灣出. 政 治 大 慶皆建立在「伊斯蘭」基礎上。 立. 生的泰緬華人穆斯林第三代一起長大。在我二十五年的生活中,婚、喪、喜、. ‧ 國. 學. 穆斯林結婚在清真寺舉行,由阿訇念喜經;一年有兩次大節慶:開齋節及 宰牲節。「喪」非喜事,卻是人必經之路,「人終將經歷死亡及復生」,可見於. ‧. 《古蘭經》第 3 章第 185 節:「每個有生命的都會嚐到死亡的滋味。在復生日, 你們才得享受你們完整的報酬。誰得遠離火獄,而進入天園,誰就成功了。」. Nat. sit er. io. 觀。. y. (馬超賢譯註,2016,頁 74)。體現了伊斯蘭人必有一死,終回歸安拉的生命. al. 2013 年外公歸真時,是我第一次全程參與穆斯林葬禮。外公離世前,已臥. n. v i n C h 年時,父母將原本的家賣了,搬到外公 病在床一段時間。為了方便照顧,2012 engchi U 外婆家一起住,那時我正值大學二年級,整天在外面跟同學辦營隊、打工。就 在 11 月的某天,外公狀況急速下降,住進醫院,「他大概撐不過今晚。」醫生 冷冷的告訴母親。那天晚上,台北清真寺的阿訇、教長都來了。阿訇輕輕的在 5. 外公耳邊念清真言, 提醒外公不要忘記以「信奉真主」為唯一的信仰。 外公那晚沒有離開,就這樣在醫院待了 2 個多月,情況時好時壞,不時會 躺在床上,嘴巴微微張開唸著「經文」,或是將能見骨的手臂抬起來,似乎要做 禮拜,母親也總是在一旁拿著手機播著古蘭經文。11 月 28 日晚上,外公歸 真,隔天早上,剛好是主麻日,6家人、其他教親中午聚集在清真寺祈禱,主麻 5. 清真言,又稱作證詞: 「我作證,萬物非主,唯有真主,我又作證,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 者」 。中文譯文以筆者家族習慣唸法為主。 6 主麻日是一周當中的星期五,穆斯林會聚集到清真寺做禮拜。 3. DOI:10.6814/NCCU202000129.

(10) 禮拜後為外公舉行簡單肅穆的殯禮,隨後就將外公葬在六張犁回教公墓園區。 外公歸真,是一次生命撕裂的經驗,更是我對自己已經習慣二十幾年的伊斯蘭 生命中最深的一次體悟。穆斯林「生」與「死」的觀念到底是什麼,一直存在 於腦中。 「土葬」、「速葬」,是穆斯林葬禮最讓人熟知的特色。穆斯林在處理殯葬事 宜上,唯一遵守的是伊斯蘭經典《古蘭經》以及聖人的相關教導。然而伊斯蘭 文化從阿拉伯半島傳播,從一地到另一地,文化在傳播的過程中,會因各地民 俗信仰不同,而有文化轉移及變化,甚至有疏離伊斯蘭教規的事物,例如,穆 斯林殯葬文化並無贈花、祭祖的習俗,但馬孝棋(2011)對台灣穆斯林殯葬文 化的研究的觀察提及,六張犁回教墓園在台灣清明節時,部分子女在歸真長輩. 政 治 大 響,才有此行為。因此,本篇希望以泰緬華僑穆斯林第三代的角度呈現在台灣 立 墓上贈花、贈水果。歸咎其因,可能是部分子女受到台灣社會環境習俗的影. ‧ 國. 學. 社會中,穆斯林如何實踐自己的信仰,穆斯林的殯葬文化如何融入日常生活。 在筆者經驗裡,在台灣的穆斯林歸真,都由台灣各地清真寺處理,新竹以北的. ‧. 穆斯林歸真皆葬在六張犁回教園區。故事作品的舞台即會以此為主要舞台。 穆斯林「殯葬文化」反映伊斯蘭的生命觀,更是凝視一個族群信仰、生. Nat. sit. y. 活、生命的切入點。本作品聚焦在台灣生活穆斯林的樣態,書寫「少數伊斯蘭. er. io. 族群」的殯葬文化,記錄台灣穆斯林的生命經驗,展現台灣地域、文化環境下. al. v i n Ch 走上的路。法國作家菲利普.克婁代(Philippe U ,在《托拉雅之樹》的 e n g c h iClaudel) n. 的伊斯蘭文化。除了記錄在台灣生活穆斯林的生活外,更面對自己總有一天會. 訪談中提到:「我們越是對死亡視而不見,死亡就變得更加可怕。」(Claudel, 2016/李毓真譯,2018,頁 196-197)面對死亡,才是生命的真正開始。. 第三節 探討生死文化 生、死是小事,也是大事。小事為生命皆有一死;大事為人類歷史有多 長,論辯死亡議題的歷史就有多長。 一個文化現象發展成為有系統的學科,不可忽略人類社會的發展。死亡學 (Thanatology)是一專業學科,其特質是科際整合(張淑美、謝昌任,2005, 頁 5)。最早意識到「死亡學」的大多來自於生物學、醫學等自然科學領域,7主 7. 「死亡學」名稱最早出現於俄國生物學家 Metchnikoff(1845-1916)於 1903 年出版的《人的 4. DOI:10.6814/NCCU202000129.

(11) 要以人類個體死亡的自然過程為研究取向。然而人類社會愈進步,在經濟、科 技都達到一定發展後,「死亡文化」在社會的意義漸漸浮現。 魏書娥(2005)梳理「死亡學」與「社會學」,在西方學科中,兩者歷經 100 年的雙軌發展,卻彼此形塑交織。死亡學以「生命有機體」的角度研究人 類個體死亡,社會學追究的是人類整體社會的存續方式,儘管兩者發展源頭不 互相交涉,卻巧合有共同之處,即是以「生命有機體」的概念去闡述各自的研 究對象。「如在生物學家 Metchnikoff 顯微鏡下,每一個噬菌細胞有同樣的有機 結構」(Metchnikoff, 1977;轉引自魏書娥,2005,頁 71),而法國社會學者 Auguste Comte 認為社會的發展,如同人類的生命歷程會經歷生、老、病、死, 社會發展也會經歷興、衰、成、敗。兩者理論典範巧合的互相對話,也證明死. 政 治 大 在 1960 年代以後,又分成美國為主的社會死亡學(Social Thanatology) , 立. 亡與社會文化的複雜交織(ibid.)。. ‧ 國. 學. 德國、英國為主的死亡社會學(Sociology of Death) ,前者以死亡學為本位,主 要是對於醫學、生物科技的生命倫理的回應;後者是以社會學各觀點延伸到死. ‧. 亡議題的探究上。其中,英國學者 Walter(1993)發現從 1990 年代以後,英 國學術界開始重視研究死亡學,包括從社會學理論、醫療社會學、宗教社會. Nat. sit. y. 學、社區研究、身體研究、性別研究、族群研究、老年學等,從不同的研究觀. er. io. 點切入,研究問題相當多樣(轉引自魏淑娥,2005,頁 80)。. al. v i n C h年代,死亡學的概念就從國外引進台灣學術 等期刊為研究指標。最早在 1970 engchi U n. 回到台灣,關於死亡學的研究,有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中華禮儀》. 界,到 1980 年時已有生死學相關研究出現,但還是少數。一直到 1993 年,傅 偉勳在著作《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提出「生死學」一詞,此後死亡學、 生死教育才在台灣學術界受到重視(張淑美、謝昌任,2005)。 張淑美、謝昌任(2005)統計台灣學術界 2000 年至 2002 年有關生死學的 8. 論文, 主題多在「生死心理」、「生死哲學」、「自殺」、「臨終關懷」、「生死教 育」,較少「生死社會觀」、「悲傷輔導」、「生死禮俗」、「生死宗教觀」。可知死 亡研究在台灣發展之初,多聚焦「個體主體性」,較少從社會、宗教文化脈絡去 談。 本性:樂觀主義哲學研究》 8 以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 2000 年至 2002 年碩博士論文來統計,其中,碩士論文有 295 篇; 博士論文共有 28 篇,共 323 篇。 5. DOI:10.6814/NCCU202000129.

(12) 楊鴻台(1997)談及死亡文化在學術領域中有其「普遍性」及「差異性」 (頁 17)。普遍性在「死亡文化」的論述遍及所有人文社會領域;差異性在不 同族群文化、宗教體現的不同死亡文化。「死亡文化」的差異性體現在不同族 群、宗教,更彰顯當代社會的多元。本篇從穆斯林殯葬文化切入,涵蓋了宗 教、族群的意象,即是以族群/宗教的差異性,切入台灣社會死亡文化的脈絡。 「死亡作為一種自我論述的參照點,所產生的凝聚效應不容小覷,更是當代社 會多元文化的證明。」(Hahn, 2000;轉引自魏淑娥,2005,頁 87-88)。本篇創 作動機核心於個人是自我經驗的論述,於台灣社會更是多元文化的證明。 此外,傅偉勳(1993)提到,宗教所探索的生死問題,是單獨實存的高度 精神性問題。生死問題即是宗教的終極關懷,也是人安身立命的精神源頭(頁. 政 治 大 面,殯葬文化所體現的是伊斯蘭的生死問題,所指涉的更是宗教的終極關懷。 立 102)。宗教文化探討有多個切入方向,本篇以伊斯蘭的「殯葬文化」為切入. ‧ 國. 學. 因此,本篇為紀錄穆斯林長輩歸真的家庭書寫,目的在反映穆斯林的生死觀 念:生為追求現世幸福及為後世努力在今世實踐伊斯蘭信仰,亡人不礙子孫生. io. sit. y. Nat. n. al. er. 度。. ‧. 計,死非生命的終結,以入天園為念。是探討宗教文化現象中適合的觀察角. Ch. engchi. i n U. v. 6. DOI:10.6814/NCCU202000129.

(13) 第貳章 文獻探討. 人類演化至今,不同族群、宗教、文化的殯葬文化各有千秋,不同的殯葬 文化中體現不同的生命價值觀。1933 年北京周口店山頂洞遺址的墓葬遺跡,指 出人類早在一萬八千年前舊石器時代的山頂洞人就有「殯葬行為」。當時人在屍 骨的周圍灑赤鐵礦粉末,身上佩帶獸牙、蝦殼與魚骨做成的裝飾物。「其中,撒 赤鐵粉的行為被考古學者認為是,給死者以新的血液,賦以新的生命。更象徵 生命沒有死,只是長眠而己,靈魂將到另一個世界繼續生存下去。從此可了. 治 政 在原始社會已經存在著各式各樣的葬法,除了最為常見的土葬外,還有衣 大 立 冠葬、懸棺葬、塔葬等,以及無遺物存留的火葬、天葬、水葬、野葬、樹葬、 解,人類早在舊石器時代就有「靈魂」的觀念」(鄭志明,2008,頁 149)。. ‧ 國. 學. 腹葬等。讓遺體消存與否,反映當時人對於亡者生命到盡頭之後的認知。此呼 應人類歷史有多長,殯葬文化的結晶就有多長,又因時空不同、經濟制度與宗. ‧. 教信仰各異,形成龐大且紛雜的殯葬文化系統。. y. Nat. 鄭志明(2008)以「文化空間性」解析殯葬文化,主要分成三層,分為表. io. sit. 層、中層、深層(頁 149-150)。表層是屬於物質性的,例如殯葬行為中陪葬物. n. al. er. 品等;中層指的是人的行為及語言所表現出來的儀式和文化,也就是殯葬禮. i n U. v. 儀;深層指的是內隱在人對於生死的觀念系統,也就是生命觀。即便是同一個. Ch. engchi. 殯葬文化,表層、中層容易因時空因素而有不同,但深層則不容易改變,是觀 察殯葬文化的好切入點。 本篇以伊斯蘭的殯葬文化為主要描寫題材,伊斯蘭的殯葬文化以《古蘭 經》與穆聖的教誨為主。故本章將以經典和聖訓為依據,首先呈現伊斯蘭信仰 以及生命觀,再介紹伊斯蘭殯葬文化儀式。. 第一節 伊斯蘭信仰 伊斯蘭信仰的起源,從真主安拉創作人祖亞當開始,一直到最後的使者穆 罕默德(安拉的平安在他之上),歷經多位使者與先知傳達真理與真相給人類。 而《古蘭經》及聖訓為穆斯林生活一切行為依循之本。 「伊斯蘭」為順服、順從之意,即向安拉服從之意。穆斯林藉由「信仰」 7. DOI:10.6814/NCCU202000129.

(14) 和「善行」實踐伊斯蘭的精神。信仰有五功與六大信德。五功為:唸、禮、 齋、課、朝;「六大信德」為信安拉、信天使、信經典、信使者、信後世、信前 定,是伊斯蘭信仰體系的概括。 五功:唸、禮、齋、課、朝,是將伊斯蘭實踐於生活的基本準則。唸是作 為穆斯林當常唸作證詞,中文譯為「我作證,萬物非主,唯有真主,我又作 證,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和僕人」是其餘四功的基礎;9「禮」指的是禮拜, 穆斯林一天當禮五拜,以一天的日出日落時間分為晨禮、晌禮、晡禮、昏禮、 宵禮,以聖地麥加為朝拜方向;「齋」為齋戒,在伊斯蘭曆(回曆)中的九月 為齋戒月,當月日出至日落間不得進食,藉此約束私慾和控制慾望;「課」為 天課,每位穆斯林依個人資產、能力,依固定比率將其捐出,救濟貧窮,性質. 政 治 大 足夠財力的穆斯林男女,一生都至少到聖地麥加朝聖一次。而穆斯林在朝覲期 立 並非如慈善施捨,而是作為穆斯林的義務;「朝」為朝覲,任何身體健康,有. ‧ 國. 學. 間和朝覲後能確實認真遵行教規者被尊稱為「哈智」。. 伊斯蘭的信仰是融入於日常生活中,五功是穆斯林的基本生活五大準則,. ‧. 也是實踐信仰之根源。在《古蘭經》及其他聖訓中也可以看到其他物質、精神 上的生活原則和規範,包括婚、喪、生、死等人類生命經驗。. Nat. sit. y. 伊斯蘭的六大信德中,「真主安拉」是創造世界萬物唯一的主,是信仰之. er. io. 根;「天使」10在伊斯蘭的信仰中是被創造出來服務安拉,人類一般無法看見;. al. v i n Ch 的形式,先後降示四部經典給四位先知,分別是摩西《討拉特》 (舊約)、大衛 engchi U n. 從安拉創造人類始祖亞當開始,真主將戒律和禁令降示於人類,後來通過啟示. 《宰普爾》(詩篇)、耶穌《引支勒》(新約)、穆罕默德《古蘭經》;11伊斯蘭信 仰中,人的一生可分為今世與後世,人類在今世所做所為,將決定後世是進天 園還是火獄,是伊斯蘭最重要的生命觀;「前定」12指的是安拉早已注定過去、. 9. 穆斯林五功與六大信德介紹見於趙錫麟、張中復(2019) 〈緒論-回教的基本內涵及其傳入中 國的歷史背景與軌跡〉 ,收入於趙錫麟、張中復主編《主命的傳承與延續-回教在台灣的發揚和 展望》 ,頁 2-3。 10 伊斯蘭信仰中,天使的職務各有不同。 《古蘭經》裡有記載,有些天使的是負責將真理傳達 給人類、有些是負責保護人類、有些是記載人類的言行。 11 《古蘭經》是最後一部經典,主要因為其他三部經典遺失、殘缺。經典啟示也如同律法的實 施功效,故穆斯林雖然尊重其他三部經典,但是仍以《古蘭經》為唯一信仰與尊奉的經典。 12 學者們解釋前定是安拉將人類行為分成「被強制的行為」 、 「可選擇的信為」 ,前者安拉早已 注定好,後者則將人類的意志與安拉的意志做了區別,呼應人類今世的行為將影響後世去處。 穆斯林信仰的「前定」與俗稱「宿命論」的說法並不相同。因為每個人的前定都是安拉的機 密,人類並不知曉,在此前提之下,每一個人應當盡其責任,選擇正當的生活方式。因此穆斯 8. DOI:10.6814/NCCU202000129.

(15) 未來會發生什麼事,包括人類的身體構造、壽命長短、生死等事皆為「絕對」 的前定,早已注定好(奧斯曼.努日.托普巴希,2015,頁 102)。. 第二節 伊斯蘭的生命觀 伊斯蘭的生命觀,可參考《古蘭經》第 3 章第 185 節:「每個有生命的都會 嚐到死亡的滋味。在復生日,你們才得享受你們完整的報酬。誰得遠離火獄, 而進入天園,誰就成功了。」(馬超賢譯註,2016,頁 74)從這段經文印證, 伊斯蘭的生命觀,就是「萬物皆有一死」,雖然人皆有一死,但是生命旅程並不 會因為身體死亡而結束。 在伊斯蘭信仰裡,生命有五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安拉創造靈魂;第二階. 政 治 大 生命;第三階段,也就是現在存在的世界,亦稱今世。人在今世的所作所為會 立 段人的形體在母親的子宮孕育。人類在出生時,由天使吹入靈魂,形成完整的. ‧ 國. 學. 影響歸真後的去處;第四階段,當人歸真死亡後,身體暫且待在墳墓裡;最後 一階段,復活日時所有的死者都會被喚醒復活,接受審判,並將依據今世的行. ‧. 為進入天園或是火獄(奧斯曼.努日.托普巴希,2015,頁 92-95)。如上所 述,伊斯蘭的六大信德中,「信後世」是很重要的生命觀,後世更是穆斯林的歸. Nat. sit er. io. 驗。. y. 宿,故對穆斯林來說,人的生命階段中,今世是短暫的,是生命到後世前的考. al. v i n Ch 結合;生命旅程經歷五大階段,人在今世的行為將影響後世去處,以下分別細 engchi U n. 由上所述,可以整理出穆斯林的生命觀有兩大特色:生命是靈魂與肉體的. 述。. 一、生命:靈魂與肉體的結合 穆斯林相信人皆有靈魂,人類在出生時由天使吹入靈魂,使之與肉體結 合。母體中的胎兒在第 120 天的時候,天使奉安拉之命將靈魂送入胎兒與肉體 結合。穆聖說:「你們每個人的原質被儲藏在自己母腹中,四十日初有形狀,再 四十日成為血塊,再四十日成為肉團。之後,安拉派一天使,讓他書寫四件 事:給養、壽命、行為、薄命還是有福,然後給他吹入靈魂。」(穆薩、余崇仁 譯,2009,頁 679)。. 林禁止卜卦、算命。 9. DOI:10.6814/NCCU202000129.

(16) 《古蘭經》第32章第7到9節:「安拉說:『祂完善祂所造化的萬物,祂最初 用泥土創造的人,然後祂用無用微弱的精液的精華創造他的後裔。然後,祂使他 健全並把靈魂吹入他的體內。祂為你們創造了耳-聽覺、目-視覺、心-思維。』」 (馬仲剛譯註,2000,頁415)安拉用泥土創造人類,人類出生由天使吹入靈魂。 而人終將一死,而這個死指的是「身體的死亡」,人身體死亡後,身體暫且待在 墳墓裡;復活日時所有的死者都會被喚醒復活,接受審判,並將依據今世的行為, 決定後世進入天園或是火獄。 二、復活審判兩世觀(今世、後世) 從上述的穆斯林靈魂觀簡述,「死亡」是人類必經的過程,但並非終點。. 治 政 將進入永恆天園或是火獄的時空,一切都是人在今世的選擇。 大 「伊斯蘭」建立在 立 人與自己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人與萬物、人與時間與空間的關係之上,人 「伊斯蘭」論及「今世」的生活制度也談到「後世」的善惡審判,人類歸真後. ‧ 國. 學. 與一切的關係是以「信安拉」的關係為基礎,而產生了個人與社會的功修,建 立今世與後世兼顧的人生觀。. ‧. 馬孝棋(2011)提到,伊斯蘭的六大信德中,「信後世」不斷出現,高達. y. Nat. 141 次(頁 22)。穆斯林也相信,人類的原鄉是天園,為了要在歸真後進入天. io. sit. 園,必得在今世努力實踐伊斯蘭信仰與善功。是故《古蘭經》以「死亡生命. n. al. er. 觀」強化穆斯林的「宗教意識」,使穆斯林在今世生活中實踐伊斯蘭。. 第三節 伊斯蘭殯葬文化. Ch. engchi. i n U. v. 伊斯蘭以後世觀強化宗教意識,穆斯林歸真時,顯現出來的「殯葬文化」 特色,也就是死亡文化中的儀式,除了反映伊斯蘭的信仰,也鞏固穆斯林對於 伊斯蘭文化的認同。 「穆斯林」從生到死都遵從經典《古蘭經》、《穆罕默德聖訓》裡的規範。其 中殯葬文化能突顯穆斯林的宗教認同和生死觀念,原因有二,其一,穆斯林歸 真後稱為亡人,亡人的喪葬都必須經由穆斯林處理,其二,處理亡人並非家屬 自己的事,穆斯林教胞都有義務及責任幫助亡人殯喪。從上述的文化現象,可 以體現死亡對於穆斯林宗教認同相當重要。 穆斯林的殯葬文化以《古蘭經》、《穆罕默德聖訓》為最高依據。如創作動. 10. DOI:10.6814/NCCU202000129.

(17) 機所提,本文聚焦於筆者家庭「泰緬華僑穆斯林」,因此,在介紹伊斯蘭殯葬儀 式中,會先介紹伊斯蘭經典提及的規範,再扼要摘錄中國穆斯林殯葬儀式的多 樣性,最後回到台灣目前穆斯林殯葬現況。 一、經典《古蘭經》、《穆罕默德聖訓》中提到的殯葬儀式 穆斯林稱人過世為「歸真」、「無常」,過世之人稱為「亡人」。「土葬」是最 為人熟知的穆斯林殯葬特色,也是穆斯林唯一的正常的下葬方式。根據《古蘭 經》第 2 章第 56 節,安拉說:「我從大地創造了你們,我使你們復返於大地, 我再一次使你從大地復活。」(馬堅譯,1997,頁 310)在前一節「伊斯蘭的生 命觀」裡提到,安拉用泥土創造最初的人類,天使吹入靈魂,靈肉一體,在大 地世界生活一段後歸真,由天使收回靈魂,再從死亡中復活,最後進入後世審. 政 治 大 穆斯林相信安拉用泥土創造身體,人歸真時也應「入土為安」 ,故土葬 立. 判。. ‧ 國. 學. 是最適合處理遺體的方式。穆斯林對待亡人的態度,必須維護亡人身體不被毀 損,故葬之以禮,以「土葬」為最尊重亡人的身體與處理方式,順其為土,不. ‧. 須採用「其他方式」將亡人身體化為灰燼(馬孝棋,2011,頁 63)。 以「火」燃燒亡人身體,是伊斯蘭禁止的下葬方式。根據《古蘭經》第 2. Nat. sit. y. 章 24 節:「如果你們不能作,你們必定不能作。那麼,你們當防備火獄,那是. er. io. 用人和石做燃料的,它已為不信者預備好了。」(馬超賢譯註,2016,頁 4)在. al. v i n Ch 「快速」、「簡樸」、「肅穆」是穆斯林在殯葬時的大原則。穆斯林歸真到下 engchi U n. 伊斯蘭信仰中,火容易讓人連結到後世的火獄,是背逆伊斯蘭者當受的懲罰。. 葬,以三日內為佳,實則是愈快愈好,亡人在哪裡歸真,就應當葬在當地的穆 斯林墓園。「白拉爾之子塔里海病了,穆聖看望他時說:『我看塔里海將歸真, 如果他去世時,你們通知我,你們速辦喪事。因為穆斯林的屍體不該久放家 中。』」(散伊德.薩比格,2004,頁 264)從親屬角度而言,亡人久留不下葬會 影響原本的生活,甚至會造成身心疲憊,進而影響到社會經濟、安寧、交通、 衛生等,都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馬孝棋,2011,頁 63)。 整個殯葬的過程,也不應講求排場,更禁止殯葬商業交易。在生死面前, 眾人平等。所有穆斯林,非關生前社會階級、性別,在歸真時,所經歷的過 程、儀式皆相同。 上述為殯葬的主要原則。實際穆斯林歸真到下葬,經歷的過程大概會從斷 11. DOI:10.6814/NCCU202000129.

(18) 氣前到下葬後。首先,在亡人歸真前,會在其身邊提醒臨終者念「清真言」,中 譯內容是「萬物非主,唯有真主」;斷氣之後脫去身上世俗衣服,包括義肢、假 牙,順好四肢,使其臉面向右(朝向麥加天房),抹閉雙眼。亡人家屬需要報 喪,聞者是穆斯林,就必須要說:「我們確是安拉所有,我們必定只歸於祂。」 (馬堅譯,1997,頁 24) 下葬前須為亡人潔淨身體,做大小淨,是亡人在世的最後一次潔淨儀式。 亡人的子女有義務親自幫忙,其他親屬、穆斯林也可協助。洗法原則:從上到 下,先右後左清洗全身,洗 3-5 次為佳。穆斯林相信,透過洗亡人的身體,洗 滌亡人的過錯,以潔淨的身體回歸安拉。 亡人洗畢之後,以凱凡布13包裹全身,男子用三塊、女子用五塊,從頭到. 政 治 大 殯禮之處。穆聖(安拉賜福他安寧)說:「你們穿衣服,最好選用白色布料。同 立 腳包裹全身,不露身體任何部位,亡人放置於木板箱(經匣)平躺,抬運至站. ‧ 國. 學. 樣,你們務必用白布給亡人做屍衣。」(散伊德.薩比格,2004,頁 276) 其中,木板箱(經匣)並非棺木,並非下葬之用,只是為了方便搬運及維. ‧. 護死者尊嚴。木板箱不會入坑,且可重複使用,僅是亡人抬運時平躺之處。 將亡人抬至殯禮舉辦之處後,會舉行莊嚴肅穆的殯禮,是穆斯林為亡人向. Nat. sit. y. 安拉祈求赦免罪過的站禮,場地以當地清真寺大殿為主。禁設禮堂、不放置亡. er. io. 人肖像,不向亡人下跪,家屬不披麻帶孝。穆聖(安拉賜福他安寧)說:「只要. al. v i n Ch 受他們的說情。」(伊瑪目腦威‧葉哈雅著/艾乃斯‧馬風德譯,1980,頁 engchi U n. 一個穆斯林去世後有四十個沒有以物配主的人為他站殯禮,安拉一定為他而接. 236). 殯禮結束後,將抬送亡人至穆斯林墓園。伊斯蘭鼓勵穆斯林積極參加殯 禮,送亡人之人當走在亡人後方,並要不斷的唸祈禱文:「求安拉寬恕我們自己 和亡人。」根據聖訓記載,穆斯林對亡人的禮貌是,當見到了亡人抬過來時要 站立起來,穆聖(安拉賜福他安寧)說:「你們見到亡人抬過來時立即站起 來。」(散伊德.薩比格,2004,頁 297-298) 送至墓園後,將亡人從經匣中取出,放入墳穴,在安葬亡人時,念:「奉安 拉之尊名與使者的聖行開始」。亡人下坑時頭要面向麥加的方向,輕放入內,不 放任何陪葬物品,之後覆蓋墓穴。通常以當地教長率眾向安拉祈禱祈求寬恕。 13. 包裹亡人身體的白色大布,稱凱凡布。 12. DOI:10.6814/NCCU202000129.

(19) 穆斯林歸真時,家屬不披麻帶孝、也嚴禁兒女嚎哭失態,相反的是鼓勵親屬以 祈禱懷念亡人。 亡人歸真下土後即脫離今世,不再能夠和生前的親朋好友有任何往來,進 入後世。對於家人來說,「提念祈禱」是唯一能做的。穆聖每次埋葬亡人已畢, 他就站到墳前說:「你們要給你們的同胞求恕饒,給他求安定,他現在是迫切需 要祈禱的啊。」(伊瑪目腦威‧葉哈雅著/艾乃斯‧馬風德譯,1980,頁 293) 而穆斯林歸真後,並無特定節日追思逝者,也不會有祭祀祖先等行為。家 屬紀念亡人的方式,通常是向安拉祈禱為主。對於亡人家屬來說,祈禱就是最 好「搭救亡人」的方式,搭救亡人在後世能進天園。穆聖《聖訓》:「一個人去 世後,他的善功將中斷。除非三件工作:永久性施捨、有益于人類的知識、清. 政 治 大 239)以這點來看,在伊斯蘭裡,亡人歸真後物質與今世家屬脫離,但在信仰精 立 廉的兒女的祈禱。」(伊瑪目腦威‧葉哈雅著/艾乃斯‧馬風德譯,1980,頁. ‧ 國. 二、中國穆斯林的喪葬禮俗. 學. 神層面上,家屬透過祈禱紀念家人是緊密連結的。. ‧. 伊斯蘭傳入中國一千三百多年,元代因蒙古統治版圖拓展,來自中亞、波 斯、阿拉伯各階層的穆斯林,逐漸移入中國定居,當時在中國的穆斯林稱為. Nat. sit. y. 「色目人」(趙秋蒂,2012,頁 11)。13 世紀以前,伊斯蘭的穆斯林並無中文名. er. io. 稱,「回回」一詞出現的確切時間,也無定論。14明清兩代,伊斯蘭在中國發展. al. v i n Ch 與之通婚得先入教伊斯蘭,反而壯大了穆斯林集團(頁 e n g c h i U 12);清代征服回疆 n. 與當朝政治多有衝突。明代雖然實行漢化政策,但因為穆斯林婚姻律法,外族. 後,設立回城、漢城,以律法禁止回漢通婚。伊斯蘭教在中國的發展開始紮根 當地。其中,在清真寺培養阿訇的教育體系稱為「經堂教育」,又稱「寺育教 育」,起源於中世紀伊斯蘭世界「麥德萊賽」(Madrasah)。以清真寺為中心的寺 院教育,在中國結合私塾特色,培養當地穆斯林人才,穩固地方宗教發展。大 約從明代開始,中國回教逐漸成形,邁向在地經堂教育的發展(趙秋蒂, 2010,頁 167)。 由於伊斯蘭在中國發展的時空跨度大,不同時期的政治、歷史因素塑造了 十分多樣化的穆斯林少數族群。清代開始,西亞與中亞的蘇非派思想傳入西北. 14. 關於「回回」一詞是否源自於「回紇」的音轉,學者有爭論,可見趙秋蒂(2012) , 《臨夏宗 派-中國穆斯林的宗教民族學》,頁 12。 13. DOI:10.6814/NCCU202000129.

(20) 地區,更出現了門宦、宗派化的現象。15本小節將扼要介紹穆斯林少數族群及 中國回族宗派化中不一樣的殯葬禮俗。 根據 2010 年中國人口普調結果,回族人口數達一千零五十萬人。除了回族 外,還認定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塔吉克族、烏茲別克族、塔塔 爾族、撒拉、東鄉、保安族等九個穆斯林少數民族。16在殯葬禮儀中,少數穆 斯林族群部分吸取中國當地殯葬風俗特色,發展出獨特的喪葬禮儀,以下根據 楊啟辰、楊華(1999)的整理,摘述中國各民族不同的殯葬禮儀。 維吾爾族會在歸真穆斯林的墓地周圍築起墓牆,牆頭用土塊疊成花紋,稱 為「麻札」;維吾爾族也融入中國「服喪」觀,亡人親屬要「服孝」7 天,男子 以白紗布束腰,女子用白紗巾戴頭,並在亡人歸真周年,舉行「乃孜爾」儀. 政 治 大. 式,以抓飯、點心招待親友,並請阿訇到場念經祈禱(楊啟辰、楊華,1999,. 立. 頁 131-132)。. ‧ 國. 學. 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塔吉克族、烏茲別克族、塔塔爾族,皆有哭喪 歌、子女服孝、歸真後七天、十天、一周年紀念儀式。有別於一般穆斯林以速. ‧. 葬為原則,亡人歸真何處就葬該處,塔吉克族人對不幸死於他鄉之人,必須運 回家鄉下葬,此外,家裡如有人歸真,為悼念,家裡三天不開火(楊啟辰、楊. Nat. sit. y. 華,1999,頁 136)。. er. io. 伊斯蘭進入中國後,如今有數個宗派並存。17普遍熟知的為傳統穆斯林. al. 「格底木」18、「蘇菲門宦」19等,宗派化的現象也反映在殯葬禮儀上。格底木. n. v i n Ch 在回教基本的喪葬禮俗外,受到中國儒家思想中的「孝親」 、「禮」影響較深, engchi U 形成具有在地化特徵的回民喪葬禮俗。「格底木」十分重視「開經」、「圓經」, 亡人家屬會請阿訇在清真寺、家中誦經,甚至在亡人歸真忌日請阿訇開經。20 另外,格底木在為亡人清洗前以及站殯禮前會有「傳香儀式」。過程是眾人. 15. 中國伊斯蘭宗派化現象,見趙錫麟、張中復〈緒論-回教的基本內涵及其傳入中國的歷史背景 與軌跡〉 ,頁 10-11。 16 中國回族人數統計及少數民族名稱,見前註,頁 7-8。 17 中國各宗派源頭都來自於國外,又各宗派皆不同程度受到中國傳統文化影響。其中中國穆斯 林群居的西北地區是宗派區別十分明顯。詳見趙秋蒂(2012) , 《臨夏宗派-中國穆斯林的宗教 民族學》。 18 「格底木」又稱老教、遵古派,是人數較多的主派流別,在宗教禮俗上亦深受漢文化影響。 19 「蘇菲門宦」乃是蘇菲教團在中國形成的特殊宗別,在清代中後期在西北地區快速發展,形 成眾多門宦。關於格底木、門宦等宗派論述並非本文重點,此段引述見於高磊(2019) 〈宗教生 活與禮俗的現代適應及其挑戰〉 ,頁 309。 20 同前註。 14. DOI:10.6814/NCCU202000129.

(21) 圍成一圈,點燃炷香,順時針傳遞並口唸讚詞。21事實上,傳香指的是在殯葬 儀式過程中燃燒薰香,並非對著墳墓祭拜,而是純萃取「香」味。部分學者認 為香味易受天使喜愛,是可以為亡人求饒恕的;但有部分學者認為燃香有道 教、佛教習俗影響,因此禁止(馬孝棋,2011,頁 62)。 上述的的殯葬禮俗普遍存在於中國各地。由於台灣早期穆斯林移民來自中 國各省回族,因此早期在葬禮儀式上承接「格底木」影響,但隨著時間及環境 轉變,也產生了許多改革及變化。 三、台灣穆斯林與殯葬文化 (一)台灣穆斯林遷入及群聚地 台灣穆斯林信仰中心「清真寺」多隨著穆斯林遷入而建立,大台北地區以. 政 治 大 座清真寺,分別為台北兩座、桃園龍岡清真寺、大園清真寺、台中清真寺、高 立 台北清真寺、台北文化清真寺(俗稱為大寺、小寺)為主。目前全台灣共有 9. ‧ 國. 學. 雄清真寺、台南清真寺、東港清真寺、宜蘭南方澳清真寺,各寺皆有教長,負 責該寺教務,並以當地清真寺為中心,形成不同的穆斯林宗教生活圈。. ‧. 各個清真寺群聚的族群不同。本小節將介紹環繞龍岡清真寺的僑民群居地 以及以中永和一代的聚落雲南裔穆斯林。中壢忠貞新村多有信仰伊斯蘭教的滇. Nat. sit. y. 緬軍眷,由於軍眷多有穆斯林,有去清真寺禮拜的需求,因此在 1963 年首先建. er. io. 立中壢龍岡清真寺。此後泰緬僑民漸漸遷入,來源有二,其一是當地已有鄉. al. v i n Ch 區,就職機會多,而物價也相較台北低廉,因此形成以龍崗清真寺為中心的生 engchi U n. 親,飲食、語言、宗教文化等相近,故自然群聚;其二,該處鄰近中壢工業. 活圈。22. 大台北地區情況較不同。中和興南路、華新街一帶以緬甸華僑居多,華新 街更有「緬甸街」一稱。會偏好群居於此,主要是因為親人互相照應,來台後 逐漸被親人安排居住於此地,擴大遍佈中和、永和一帶。23發展至今也包含來 自泰國、印尼、菲律賓、越南等東南亞移民、移工,形成東南亞文化聚落。 中壢、中永和兩地區是台灣雲南裔泰緬僑民穆斯林群聚之地。中壢多為來 自泰國的僑民;中永和多來自緬甸。事實上現已難區分來自哪裡,因為兩者歷 21. 同前註,頁 310。 龍岡清真寺的建立見於于嘉明(2019) 〈泰緬雲南裔穆斯林來台定居發展的特色〉 ,頁 411。 23 根據于嘉明 2016 年田野調查結果,居住在中、永和一帶的雲南裔穆斯林大約有 70 戶。見前 註,頁 412。 22. 15. DOI:10.6814/NCCU202000129.

(22) 史淵源複雜,有許多泰國的雲南裔穆斯林事實上也是從緬甸遷過去。儘管來源 地不同,但是社群群聚的「強連結性」則頗相似,除了僑民身份外,共同的雲 南裔穆斯林的雙重少數族群身份,使居民為了相照應而住在一起(于嘉明, 2009)。兩者的群聚型態稍有不同,中壢地區主要是環寺而居(龍岡清真寺), 中永和則稍為發散(頁 20)。雖然中永和無清真寺,24主要還是以台北清真寺、 台北文化清真寺為信仰中心,也是下一代宗教教育的中心,但由於居住距離並 不遠,不需在婚喪喜慶、宗教節日時才能相聚,平時即能保持濃厚感情連結。 宗教教育傳承上,台北清真寺先實行「兒童經文班」,其他縣市清真寺也陸 續跟進,包括龍岡清真寺、台中清真寺、高雄清真寺。筆者自幼住在中和興南 路一帶,國小一年級開始,就進入台北清真寺兒童假日經文班,上課地點就是. 政 治 大 明,以學習層級分成低、中、高級班,有考試、期末、畢業等,並配合台灣學 立. 台北清真寺,學習阿拉伯文、《古蘭經》念誦、學習宗教知識等。經文班制度分. ‧ 國. 學. 校教育,每年舉辦冬令營、夏令營。筆者自兒童經文班畢業後,又與相同年紀 的同學進入青年會,舉辦活動,延續宗教生活圈。. ‧. 伊斯蘭以《古蘭經》為生活準則,實行一套特有的生活規範,從出生到死 亡皆遵行。由於台灣穆斯林屬少數,因飲食習慣、宗教生活習性,為了強調自. Nat. sit. y. 己的穆斯林身份,與「清真寺」的連結就相當重要,也具有意義。以生活在大. al. er. io. 台北地區的穆斯林來說,出生、結婚、死亡皆與台北清真寺、文化清真寺緊密. v. n. 連結,再者,由於僑居地移入社群性的高度連結,在喪葬文化上,教親彼此照 應的現象也相當明顯。. Ch. (二)台灣穆斯林殯葬文化現況. engchi. i n U. 早期遷台的中國回族大多承接中國「格底木」的殯葬禮俗。但隨著政治歷 史變遷,許多台灣穆斯林菁英前往中東回教國家,如利比亞、沙烏地阿拉伯學 習伊斯蘭知識。回台後,對於殯葬儀式有許多改革與討論(高磊,2019,頁 313-316)。事實上,台灣的穆斯林殯葬文化目前大致遵循前述的《古蘭經》經 典原則與儀式。實際是如何運作,以下根據筆者田野紀錄詳述。 據筆者經驗以及田野紀錄,目前大台北地區是由馬國昌先生、台北清真寺 總幹事王夢龍先生協助處理穆斯林殯葬事宜。當有穆斯林歸真時,會與熟悉殯. 24. 2014 年中永和「新北市穆斯林活動中心籌備處」 ,開始運作。由雲南裔穆斯林籌辦成立, 2016 年停止運作。見前註,頁 421。 16. DOI:10.6814/NCCU202000129.

(23) 葬事務的教親一起協助,將大體送往台北清真寺洗水房,如果歸真時是傍晚過 後,通常會放置一夜,以不超過七十二小時為原則。放置一夜後,隔天由寺內 教親,以遵循伊斯蘭經典的方式,為亡人洗大體、穿凱凡布、送至六張犁回教 墓園。除了家屬外,有空的教親也會參與,協助家屬。台北清真寺現今也會利 用社群媒體臉書,通知穆斯林社群有穆斯林歸真、何時舉辦殯禮,方便教親前 往幫忙。 目前全台灣的公有回教墓園有台北市六張犁回教公墓、白沙灣回教墓園、 台中大肚山回教公墓、高雄市杉林歸真園區、台南市政府第一示範公墓之回教 公墓。其中大台北地區歸真穆斯林主要葬於六張犁回教墓園。該墓園隸屬台北 市政府,民國 38 年由中國回教協會25與台北市政府簽訂使用權,主要供新竹以. 政 治 大 會管理,墓地則由墳場管理人蔣先生處理。近年六張犁回教墓園墓穴飽和, 立. 北地區的穆斯林使用,約可容納 2000 墓位。目前穆斯林穴位統一由中國回教協. ‧ 國. 至於長期解決之道,需要從長計議,暫無定論。. 學. 2008 年,中國回教協會決議以「輪葬」26的方法,暫時紓解墓位不夠的情況,. ‧. 由於穆斯林族群在台灣社會裡是少數,伊斯蘭宗教雖有規範,但並未強 制。宗教信仰深淺、遷入來源地文化、台灣當地文化等皆會影響台灣穆斯林實. Nat. sit. y. 踐伊斯蘭。根據筆者經驗與紀錄,在台灣現行的穆斯林殯葬儀式中,六張犁回. er. io. 教墓園採「直坑」。27而在墓碑的安排上,則非常多樣,有些墓碑會完整寫出亡. al. v i n Ch 幾年,有改革呼籲穆斯林墓碑應簡化,僅留亡人中文名、經名,甚至主張墓碑 engchi U n. 人中文名字、經名(阿拉伯文名字)、出生及歸真時間,後代家屬姓名等。但近. 乃是漢化影響,應回到穆罕默德聖人時代,連墓碑都不要有。然而,筆者家族 目前的做法,墓碑上保留中文名、經名。 亡人歸真後,雖然中國部分穆斯林有守孝的行為,但台灣地區目前並沒有 守孝行為。據筆者家庭經驗,親人歸真的頭七天,家族內部不開火煮飯,詢問 家族長輩,因為不希望亡人歸真後下火獄,所以才不開火,但此行為只是家族 親戚間的習慣及習俗,並非是聖訓規定,聖訓中是鼓勵親友近鄰聚餐。此外,. 25. 中國回教協會目前設立於台北清真寺內,負責台灣穆斯林對外相關事務。1938 年設立於中國 武漢漢口市,由白崇禧擔任理事長,1949 年在台灣復會。 26 墓穴循環使用,依據穴位埋葬歸真亡人的時間長短,將部分的墓位重新整理,騰出空位。 27 所謂直坑不是站立安葬,而是直接將亡人平躺在穴位中。由於六張犁回教墓園是山坡地,故 多採直坑,實為適地而應。 17. DOI:10.6814/NCCU202000129.

(24) 亡人歸真後幾天也會在家中薰香,但並未有祭拜動作,也不會以香祭拜歸真祖 先,只是讓室內保有薰香氣味、去除異味。有許多長老因教義無特別規定,所 以反對薰香,認為是學習「祭祖燒香」,但這些作法目前在筆者家族,以及台灣 泰緬雲南裔穆斯林的家庭中都非常普遍。 而搭救亡人「過乜帖」也有許多不同作法。根據上一章節,中國不同少數 穆斯林族群有不同的過乜帖作法,據馬孝棋(2011)調查,台北清真寺目前的 做法是在每次主麻拜(周五聚禮)後會向在禮拜大殿的教親宣佈家屬為亡人 「過乜帖」的名單,帶領禮拜的教親念經祈禱;在中南部的清真寺就不同,亡 人的家屬會給清真寺阿訇「黑底耶」(禮金),有的歸阿訇所有,有的就給清真 寺當做「索得克」(Swadqah,施捨)沒有一定的規定。除了在念經、捐錢上有. 政 治 大 真一年等紀念日「做好事」 立,包括捐錢給清真寺濟貧、捐濟教內長輩、請台北清 不同作法,根據筆者經驗,台北地區,尤其是泰緬僑民穆斯林族群會在亡人歸. ‧ 國. 學. 真寺經學班的小朋友吃飯、清掃亡人墳等。筆者家族做法並無制式規定。 六張犁回教公墓由墳場管理工人整理墳地,部分墳地因久未清理雜草橫. ‧. 生。有些家屬子女會在請阿訇念經祈禱時,順便清掃墓地,或是委託墳場管理 人幫忙清掃。穆斯林並無特定的掃墓日期,不會在清明節前往掃墓、更不會祭. Nat. sit. y. 拜祖先,但伊斯蘭鼓勵教親走墳掃墓,思考生命歸宿。搭救亡人「過乜帖」就. er. io. 是親人對於亡人表達思念的方法,「做好事」是情感的具體展現,沒有制式的規. al. v i n Ch 實世界的連結,但也鼓勵亡人子女「施捨」 。家屬無法馬上斷開對亡人 e n g c、「祈禱」 hi U n. 定,也沒有特定的行程日期。伊斯蘭在生命觀上雖然強調亡人歸真後斷開與現. 的情感,是人性之常。本文期望能展現在宗教傳播本質上「思念家人」的共通 人性。. 18. DOI:10.6814/NCCU202000129.

(25) 第參章 創作論述. 第一節 為何寫報導文學 「報導文學」為本院碩士班「新聞與資訊傳播」專業學程畢業作品的一 種,雖然報導文學在最終呈現方式與「學術論文」不同,但從挑選議題、檢閱 文獻資料,以及進入田野採訪、蒐集資料到呈現成果,過程講求「依據事實」、 「歸納社會經驗現象」,「累積及傳播社會知識」,與社會科學的學術論文精神相 通。此外報導文學能讓筆者發揮創意寫景、寫情,讓讀者容易理解,是一般學. 政 治 大. 術論文難以達到之處。以下細述「學術論文」與「報導文學作品」異同之處: 一、相同處. 立. (一)目的與價值面. ‧ 國. 學. 社會科學研究從命題、觀察社會現象、強調變項到最後研究結論、建議, 有其嚴謹的流程(Babbie, 2015 /林秀雲譯,2016,頁 6-8)。報導文學雖無「形. ‧. 式上」規範的流程,但也要經過命題、搜集資料、歸納資料、呈現結果的紮實. y. Nat. 過程。而撰寫目的,都是要探究社會的「真實」。. io. sit. 學術研究講求研究價值與貢獻,奠基於前人的研究,追求「新意」,甚至對. n. al. er. 社會問題提出建議。施君蘭(2001)指出,在新聞領域中,若僅對某一事件、. i n U. v. 人物、議題,做介紹性的敘述,只能算純淨式新聞,但若對人生某段時間,或. Ch. engchi. 影響一生的某些事鑽硏探究,能成就一篇相當有問題意識且有探究功能的報 導。 本文以穆斯林殯葬文化為主題,從個人的生命經驗,探究台灣穆斯林的真 實生活。關於伊斯蘭殯葬的議題,近期最完整的在地學術研究就數馬孝棋 (2011)〈殯葬文化對宗教意識與族群認同的影響-以台灣北部地區穆斯林為 例〉,是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除了學術研究外,有少數關於伊斯 蘭教葬禮的報導,但較為片面,2017 年 7 月 31 日,政界人士劉文雄歸真,伊 斯蘭葬禮中的土葬、簡葬、速葬等與台灣殯葬習俗大相逕庭的宗教儀式,頓時 受到注目,28長期對穆斯林陌生的台灣社會得以認識伊斯蘭文化。本文以報導 28. 當時有媒體報導回教葬禮的特色,見賀桂芬, 〈劉文雄的回教葬禮,反映什麼樣的伊斯蘭價 值觀?〉 , 《天下獨立評論》 ,2017/8/3。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5956 19. DOI:10.6814/NCCU202000129.

(26) 文學為創作目標,希望奠基於過去的學術研究,和片斷的新聞報導,紀錄穆斯 林長輩歸真的家庭書寫。 (二)執行與邏輯面 如上所述,報導與學術論文有著同樣的撰寫過程,可粗分為擬定題目、整 理文獻、蒐集資料、整理分析資料、呈現結果。先說擬定題目,不管是學術論 文或是報導文學,或從社會現象,或從個人觀察經驗著手,擬定題目前會先將 有興趣的問題縮減範圍成可操作的題目。本篇從自我生命經驗著手,從台灣穆 斯林大範圍中,聚焦在殯葬文化上。 擬定題目後到整理分析資料之前,不管是學術論文或報導文學,皆會將相 關的文獻資料整理歸納,作為之後分析的基礎。本篇論文在文獻整理及資料搜. 政 治 大 的傳播變遷,也將中國、台灣現有的相關學術研究結果一併整理。此外,由於 立 集分成兩大塊。先整理穆斯林的殯葬文化,除了伊斯蘭經文的整理、由於宗教. ‧ 國. 學. 議題與自身相關,也把個人經驗納為資料的一部分,作為之後撰寫的背景與知 識(見第壹章)。其二,與學術論文常見的蒐集資料方式相同,將結合自我民族. ‧. 誌、田野調查和深度訪談作為進一步搜集資料的方式。要詳細採訪的人、地 點、事件,會在下方的採訪計畫交代。上述兩塊皆是撰寫報導文學之前的工. Nat. sit. y. 作,寫作階段也將與蒐集的資料持續對話與相扣。. al. er. io. 從上述的過程可發現,不管是學術論文或是報導,從問題的發現到文獻整. v. n. 理到資料呈現,都相當重視知識以及資料編排的邏輯。楊逵(1937)在〈報告 文學問答〉29中提到:. Ch. engchi. i n U. 報導文學要作為文學的話,必須要有某種結構。不過此處 必須注意的是,結構絕非虛構。. 報導文學的結構和描寫的必要性,和文學其他任何文類是 一樣的。…報導文學特別強調的是,不在於省略結構和描寫 的麻煩,而是要排除虛假的結構、冗長的描寫以及作家的自 以為是。. 29. 楊逵〈報告文學問答〉原以日文刊登在《台灣新文學》第二卷第五號。本文引用收錄於彭小 妍編著《楊逵全集》第九卷《詩文卷》 ,頁 522-528。 20. DOI:10.6814/NCCU202000129.

(27) 由此證明,報導文學除了在前半期資料蒐集重視研究發想的邏輯,到後半 期實際寫作,更須依據資料事實,重視情節安排的結構邏輯,並非任由筆者將 虛構凌駕於結構之上。 二、相異處 (一)寫作的表現方式 報導文學與學術論文最大的不同在最終成果的寫作表現手法上。「胡菊人認 為在語言邏輯上,前者善用描述、具象和呈現等文學語言;後者以解釋性分 析、統計等語言為主。」(轉引自彭家發,1986)。文學語言描述的對象不外乎 人物、事件、議題,形式則相當彈性和多元,可以是散文、小說或新聞形式。. 政 治 大 認為,報導文學與其他文類最大的不同,在於媒合報導敘事,特別是形式、結 立 另依據作者的創作,視角可以是全觀,或者是第一人稱觀點。林淇瀁(2013). ‧ 國. 學. 構、對話和情境。因此,在書寫策略上,作者要注意的是「寫作形式的選擇」、 「內容結構的安排」、「敘述與對話的鋪陳」以及「情境和現實的呼應」。. 意,吸取其他文類之長,運用對話和白描寫景寫情。. Nat. sit. y. (二)目標群眾與傳播效果. ‧. 總結來說,報導文學強調文學性的筆調,以傳達情感。形式上可以發揮創. er. io. 寫作,寫給誰看?過去關於學術論文與新聞報導目標讀者的論述認為,學. al. v i n Ch 研究者。相對的,報導面對的讀者是普羅大眾,知識門檻較低。陳善捷 engchi U n. 術論文有一定的閱讀知識門檻,需要一定的知識脈絡,讀者多是專家或是學術. (1983)指出,學位論文常以指導教授為讀者,但教授與一般讀者不同,指導 教授閱讀論文的脈絡如同「持續的對話」,並不困難,可是對於初見的讀者,情 況完全不同,建議作者應將讀者考慮進去。 不管學術論文或報導文學,知識的生產皆涉及對話,因此,「與誰對話」應 該回歸到議題內容去設定。比起學術論文較為艱澀的語言結構編排及一定的知 識脈絡,報導文學強調的是向閱聽眾傳播資訊、知識,甚至是情感,內容自然 會更考慮讀者。表現手法須運用多樣的形式以及文學式的筆調,使艱澀的議題 易懂,讓傳播效果更大。 回到本篇關注的核心議題「穆斯林殯葬文化」,台灣過去關於穆斯林的研究 數量不多,但是質深,可從中了解台灣穆斯林的不同面相。如蘇怡文(2002) 21. DOI:10.6814/NCCU202000129.

(28) 〈伊斯蘭教台灣的發展與變遷〉以中國各省穆斯林遷移至台灣後,第二代的穆 斯林如何在台灣適應、發展;于嘉明(2009)〈在台泰緬雲南籍穆斯林的族群認 同〉以人類學民族誌的方式記錄台灣穆斯林中「泰緬雲南籍」一支的發展、于 嘉明(2017)〈多元共生下的當代台灣穆斯林〉是較為近期台灣穆斯林多元族群 的現況發展;馬孝棋(2011)〈殯葬文化對宗教意識與族群認同的影響-以台灣 北部地區穆斯林為例〉描寫台灣穆斯林在殯葬文化中與台灣在地信仰的衝突、 適應。 上述研究不乏從民族遷移、宗教儀式文化等角度探討台灣穆斯林發展,研 究方法上多為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中的「田野觀察」、「人類學民族誌」等。本案 並非民族系或阿拉伯語系的畢業作品,關注面向不是純粹的宗教現象及伊斯蘭. 政 治 大 顯現的文學書寫。比起論文的形式,報導文學更能讓筆者訴諸情感,發揮空間 立 經典規範,而是從穆斯林殯葬文化和生死觀,探討人在宗教生活下人性情感的. ‧ 國. 學. 較廣。. 根據政大傳播學院「報導文學」課(教師林元輝)課程手冊:「一般新聞稿. ‧. 受實證典範影響,標榜客觀公正,文體機械呆板,多敘事,少寫景,從來忌諱 報導感情,但感情實存於人世,且是人生的重要內容,不處理,如何寫實?」. Nat. sit. y. 穆斯林是台灣少數宗教族群,一般純淨式新聞報導難以深入探討其宗教文化上. al. er. io. 人性深邃的情感。筆者的寫作動機與目的,核心是「情感表達」,不管從語言表. v. n. 現形式、可讀性、傳播效果來看,報導文學都是本議題最適當的呈現方式。. 第二節 進程規畫. Ch. engchi. i n U. 如開章創作動機所述,本篇將從「穆斯林殯葬文化」切入,書寫在台灣生 活穆斯林的生命經驗。根據文獻資料,台灣穆斯林來源多元,有 1949 年隨政府 遷台的中國各省回族,到後來的泰緬歸僑及東南亞移工移民,各族群雖然同樣 生活在台灣,但內部的文化相當多元。本篇聚焦在泰緬華人在台的穆斯林族 群,除了筆者自身的生命經驗之外,泰緬華人穆斯林社群在地紮根較深(約為 1960 年代後陸續來台),家族在台傳承大部分已到第二代、三代,甚至是四 代。此外,泰緬華人穆斯林社群緊密度高,與台北清真寺、台北文化清真寺自 成一宗教文化生活圈。 根據文獻資料,台灣北部泰緬華人穆斯林的殯葬文化,涉及的相關單位包 22. DOI:10.6814/NCCU202000129.

(29) 括台北清真寺及六張犁回教墓園管理處,也是本文最重要的消息來源。首先, 台灣北部穆斯林歸真主要由台北清真寺(中國回教協會)、文化清真寺協助家屬 處理殯葬事宜,主要負責殯葬相關事務的是馬國昌、王夢龍,兩者在泰緬穆斯 林圈為熱心公眾事務的人物。除了穆斯林歸真事宜外,舉凡開齋節、宰牲節或 是其他聯誼活動,皆有許多穆斯林參與。 上述消息來源,為本文的主要材料基底,但報導文學最重要是人物、事 件、場景。筆者原預期能找到一個泰緬穆斯林家庭,在台灣紮根已三代,並與 台灣泰緬穆斯林生活圈有密切來往,為最主要登場的故事人物。時間軸從該家 庭中一位穆斯林歸真到下葬的過程為主要敘事過程,並以文獻提到伊斯蘭殯葬 九大步驟為時序推展關鍵,呈現歸真前到歸真後的過程,進而帶出泰緬穆斯林. 政 治 大 筆者在 2017 年修林元輝師「報導文學」課程時,即以此題目撰寫課堂作 立. 華僑生命經驗。. ‧ 國. 學. 業,當時的田野過程中,在尋找能符合筆者案例的人物就有困難,最後結合多 個案例,導致最後呈現較為混亂。經元輝師建議,及重新探討文獻多方思量. ‧. 下,如創作動機所述,本篇改以「我」出發,最觸動筆者想寫這一題目的初衷 就是對自己家庭的「感情」,不假外求,故以筆者家庭為故事核心,進行家庭書. Nat. sit. y. 寫。以 2013 年外公歸真為主要事件,將以外公歸真前一天到葬禮結束後為主要. al. er. io. 推進時間軸。從一個人生命的最後一天切入,記錄外公的生命故事,並帶出台. v. n. 灣穆斯林歸真時的景貌,家人又是如何面對,讓讀者能了解台灣北部穆斯林生 活經驗。 一、報導計畫. Ch. engchi. i n U. 本文在第貳章文獻探討部分掌握了穆斯林殯葬儀式,及台灣穆斯林文化現 況,會以其為創作材料基底。另會進入田野訪問,包括家庭回憶紀錄、蒐集家 族老照片,以及實際參與穆斯林歸真殯儀、下葬。 (一). 主旨. 以台灣穆斯林第三代孫女的視角(筆者),從和外公的兒時回憶為故事切入 點,帶出外公家的移民故事。並以馬家生命故事場景為舞台,聚焦在外公葬禮 細節。從移民的生命故事為背景,最後聚焦葬禮,目的在反映穆斯林的生死觀 念,生為追求現實幸福,努力實踐信仰為後世準備;亡人不礙子孫生計,死非 生命的終結,以入天園為念。而生死為安拉的前定,人無法得知,只能努力在 23. DOI:10.6814/NCCU202000129.

(30) 今世實踐伊斯蘭信仰。 筆者將以自我經驗為視角,觀察穆斯林看待生命的態度。筆者家庭屬泰緬 穆斯林僑民,如第貳章所述,泰緬華僑穆斯林移民至台灣後社群情感連結度 高,在中、永和與台北清真寺自成一宗教文化圈,這一脈絡的移民在台灣紮根 後已來到了第二、三代,在宗教、文化習俗上已經自成一個圈子,從中可看出 台灣伊斯蘭傳播的一面。 (二). 個案簡介. 此作品以筆者外公馬全忠一家為描繪對象。首先簡單介紹個案人物如下: 馬全忠 1932 年在雲南「沙甸」出生,20 歲後至緬甸工作,後認識馬安培(筆 者外婆),分別在緬甸當陽、東枝多城市定居。有 7 位子女,1989 全家取得台. 政 治 大 7 位子女中,依年齡順序為馬駿雄、馬潔鳳(筆者母親) 、馬潔敏、馬潔芬 立. 灣身分證,遷移來台。. ‧ 國. 學. (養女)、馬駿偉、馬駿武、馬駿程。馬潔芬為馬全忠在緬甸時家庭的幫工,輾 轉變成家人來到台灣,食、宿習慣與家庭融合,但在宗教信仰上並未皈依伊斯. ‧. 蘭。1989 年來台後,子女各自組成家庭,家庭結構不斷重組。4 位兒子馬駿 雄、馬駿偉、馬駿武、馬駿程陸續移民美國休士頓。馬駿偉 2013 年 9 月於休士. Nat. sit. y. 頓歸真,僅在馬全忠歸真前兩個月。. er. io. 馬全忠歸真前後,家庭結構狀態是馬全忠、馬安培與女兒馬潔鳳一家(筆. al. v i n Ch 收到病危通知後,馬駿雄、馬駿武、馬駿程返台探親,並在馬全忠歸真 14 天後 engchi U n. 者、筆者父親、弟弟)、馬潔敏、馬潔芬及一名印尼移工同住。11 月初在醫院. 離台。故事線即以馬全忠子女返台到馬全忠過世後為主軸,從中帶出過去(雲 南、緬甸,最後移民到台灣)和未來的馬家故事。 (三). 資料蒐集. 本篇消息來源分成兩大部分(如表 1),第一是馬全忠一家(筆者家庭), 是主要個案,以家族訪談回憶、家族老照片為主要集材方式,蒐集家族回憶、 家屬面對親人歸真時的情感、如何與其他穆斯林社群互動等;第二是台北清真 寺總幹事王夢龍,王先生與筆者家庭熟識,投入於台灣北部穆斯林歸真葬儀相 關事務,將以此條線蒐集及記錄下葬過程的細節;以及實際參與穆斯林歸真時 的葬禮過程。. 24. DOI:10.6814/NCCU20200012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基督教此時早已是羅馬的國教,在東歐地區中可 以說是最有組織與影響力的宗教,以君士坦丁堡為中

基督教此時早已是羅馬的國教,在東歐地區中可 以說是最有組織與影響力的宗教,以君士坦丁堡為中

東協 10 國與中國、日本、韓國、紐西蘭、澳洲等 5 國在 15 日簽署「區域全面經

中國 歷史 歷史 地理 生活與 社會.

約千年的時間 二十世紀初及以後 約百多年的時間 中國古代史 中國近世史 中國近現代史. 政治史 文化史

本書立足中華文化大背景,較為深入系統地分析研究了回族傳統法文化的形成基礎、發展歷

有一種觀點說:沒有一種事物叫中華文化的精神價值。回顧中國歷史,中華

2015 年中國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副主任何亞非在接受採訪時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