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故事志工參與服務之動機

本節由動機之定義談起,進而探討故事志工參與服務之動機。

壹、動機之定義

動機是引領個體行為的因素之ㄧ,國內外教育心理學者對於學習者之學習動 機探討亦有諸多立論,其論點也因學派不同而有不同的詮釋,以下僅就行為取向 學派、需求層次理論、現代心理學(張春興,1995)、教育心理學(張文哲譯,

2005)與教育百科辭典(顏慶祥、潘維玲主編,2002)等理論與書籍,對動機之 定義詮釋說明如下:

行為取向學習理論學者(Bandura,1986;Wielkiewicz,1995)指出過去曾 被增強的行為會比從未被增強或曾被懲罰的行為更可能重複出現;動機的概念應 與此原則有密切關係;該理論取向的學者強調,學生是學會透過做功課來獲得他 喜歡的結果(引自張文哲譯:教育心理學,2005)。

Maslow提出需求層次理論(hierarchy of needs),其偏愛滿足需求的動機 概念,將人之需求分為匱乏需求(包含:生理、安全、愛與隸屬、自尊等需求)

與成長需求(包含:知的、美的與自我實現的需求)(引自張文哲譯:教育心理

學,2005),其各種需求之內涵(顏慶祥、潘維玲主編,2002)如下:

1.生理需求:維持生存及延續種族的需求。

2.安全需求:希求保護、免於威脅,從而獲得安全感的需求。

3.愛與隸屬的需求:被人接納、愛護、關注、鼓勵及支持。

4.自尊需求:獲取並維護個人自尊心的一切需求。

5.知的需求:理解事物的需求(即學習動機)。

6.美的需求:對美好事物欣賞的需求。

7.自我實現的需求:人生存在的終極目的。

各層需求除高低之分,尚有前後順序之別,只有低層需求獲得滿足後,高一層的 需求才會產生(引自張文哲譯:教育心理學,2005)。

張春興(1995)指出動機是促使個體從事各種活動的內在原因;是指引起個 體活動,維持已引起的活動,並促使該活動朝向某一目標進行的內在作用,因此,

動機之涵義包含四個要點:

1.動機本身不屬於行為活動,它只是一種促動行為活動的內在作用。

2.促動行為活動後,具有導向作用與維持作用。例如:飢餓動機會導引產生 覓食行為,如果覓食活動沒有結果,飢餓未能解除,由動機促動之覓食活 動仍將持續進行。

3.動機是行為的原因,個體某種行為活動所持續的時間,端視是否達到目的 使動機獲得滿足而定。

4.動機是處於自變項與依變項之間的中介變項。

Slavin 在其教育心理學一書中指出動機是引起、引導、並在一段時間內維持 個人行為的一種內在歷程(引自張文哲譯,2005)。用非學術性的話來說,動機 就是,會使你去做,繼續做,並且會使你朝某個方向去努力的東西。一個人會不 會有動機去做某一件事情,會受許多因素的影響,諸如個體本身之人格特質、作

業本身之內在特質與作業以外的因素等等。

綜合上列學者對動機之見解,本研究將動機定義為:動機是引起並維持個體 從事某一活動的內在原因,它會因個人之需求或驅力之不同而改變,而影響行為 動機的因素包括個人之人格特質(如對學業、運動或社會活動有興趣者,其喜歡 閱讀、運動與社會活動之行為動機較強)、活動本身之內在特質(如活動本身具 有之知性、感性、趣味性較能激發個體學習之動機)與其他(如他人的鼓舞)等。

因此,個人追求自我成長之內在人格特質、故事志工工作之活動本身的意義性與 其他足以鼓舞其參與活動之外在因素,都可能是引發故事志工參與服務之動機。

貳、故事志工參與服務之主要動機

茲以志工參與服務之動機及故事志工參與服務動機之研究,分述如下:

林利俐(2002)在家長參與學校志工組織個案研究中列出志工家長的參與動 機,主要有親職動力再出發、社會接觸的需求、回饋他人、表達社會責任、自我 學習與成長、反映他人期望以及照顧關懷子女等等。

賴玫凰(2002)發現參與志願服務的主婦志工以雙親、有子女的中年家庭主 婦居多,其參與動機以自我導向最強烈,與督導間的互動情形傾向認同性與情感 性的關係,並以心理面的組織承諾最高。

王文姬(2005)指出婦女參與志工服務的動機:一是追求自我長:希望藉由 服務過程,擴展人際視野,學習親子教養方式、夫妻相處之道等對家庭有益的訊 息,並能在服務中使自己潛能發揮,滿足成就感,提升精神層面的生活。二是貢 獻社會:希望盡一己之力幫助他人回饋社會,只在乎付出不計回報。三是孩子大 了,有多餘的時間加入志工行列。

何俊賢(2005)指出學校女性志工之參與動機為增進知能、成就肯定、自我 成長、服務他人、社會認同等六種層面。

王麗玲(2006)指出參與故事媽媽團體的主要動機是配偶的支持、教養經驗

的交流、人際關係拓展、自信感,而為了改變生活現狀及重新檢視自我及夫妻與 親子關係等也都是參與故事媽媽團體的動機。

張碧如(2005)之「家庭主婦參與團體之心路歷程-以花蓮故事媽媽為例」

研究結果發現:家庭主婦投入團體的考量和她們家庭主婦的角色有關,但投入團 體後,因為自我成長的感受及友情的支持,讓她們願意繼續投入。其研究也建議 婦女成長團體的設計應考慮其家庭的特別需求,而為了讓更多人理解與體諒,家 庭主婦的心路歷程的研究應該受到重視。

Meier 和 Stutzer (2008)指出從事志工對自己生活滿意度較高,Astray 和 Barron-Lopez-de-Roda (2008)研究指出志工表現於短期時受到先前經驗、動機、

性別、宗教態度的影響,於中期時則受到社會支持的影響。

綜合上述,故事志工參與的動機包括:家庭與子女、自我實現、逃避或刺激、

求知興趣、職業進展、社會服務、外界期望、社交關係。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