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故事志工團體之相關研究

目前關於說故事義工、說故事團體之研究有十三篇,其研究發現如下:

一、彭桂香(2000)的「說故事人與說故事活動研究─以『東師實小故事媽媽團 長』為例」。

彭桂香之研究,以東師實小故事媽媽團長為研究對象,運用觀察、訪談的方 式,瞭解說故事人的培訓經歷、角色功能,並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分析說故事實作 過程中的技巧方式,最後再以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的兒童哲學理念為基礎,檢 視、探討故事媽媽在國小教室裡推行「故事、思考與討論」的實作情況。該篇研 究主要的重點在於了解研究對象的現場實作情況,並分析說故事的技巧與方法。

二、賴添發(2003)的「校園說故事義工活動現況與推展之研究─以台南縣市為 例」。

賴添發之研究,以大台南地區公立國民小學之校園說故事義工為研究對象,

該研究除了蒐集相關的文獻進行分析與探討外,以編製問卷、對研究對象進行問 卷普查為其主要的研究方式。研究結論為:校園說故事義工的個人背景有同質且 集中之現象,且部分校園說故事義工的參與動機及工作滿意度,因不同背景因素 而有所不同,校園說故事義工的參與動機與工作滿意度之間有非常密切的關係,

且部分的背景變項及參與動機層面可以預測工作滿意度。其研究建議分列如下:

(一)對相關行政機關的建議 1、大力宣傳校園說故事義務工作。

2、完整的規劃及建立制度,協助學校推展校園說故事義務工作。

(二)對學校的建議

1、人性化的管理,暸解故事義工的需求並給予協助,營造和諧氣氛。

2、提供故事義工之間的經驗分享交流與互動合作機會。

3、規劃研習進修課程,加強教育訓練及提供新知。

4、表揚優秀的故事義工,激勵工作士氣。

(三)對學校教師的建議

1、尊重、溝通及協助故事義工進行活動。

2、告知子女就讀狀況及教養知識,做好親職教育。

(四)對校園說故事義工的建議 1、主動反應需求,積極參與學習,

2、做義工當作是休閒活動,亦可促成自我肯定。

三、陳珮甄(2004)的「國民小學說故事義工團體之研究─以花蓮故事媽媽團為 例」。

陳珮甄之研究探討花蓮故事媽媽團之發展歷程、運作情形,其從事說故事活 動之推廣與人員培訓之情況,並探討團員於校園中從事說故事服務,校方之看法 與態度。最後對於花蓮故事媽媽團未來發展,及向關注說故事義工團體,與有心 培訓、建立校園故事義工隊之人士給予建議。其研究結論如下:

(一)團務組織運作方面研究發現,故事團為一自主、自助、自願的義工團體,

因此在組織分工上,無法要求團員履行其分工角色,而團員本身的家庭主婦身 分,又影響了其參與團務運作的可能,加上「故事媽媽」這個角色是很自由的。

因此,想要「有效」組織這群故事義工,使故事團的組織分工更上軌道,事實上,

還有很大的空間可以努力。

(二)團長之角色與功能研究發現,團長於故事團中,其溝通者、支持者、資源 的尋求者與立基於團體決策上之帶領者這四個角色與功能,於故事團的運作過程 中特別地顯著。但就一位有效的團體領導者來講,我們不可忽略其人格特質的部 份,團長是故事團的領導者,其人格特性非常重要,必須具有誠懇、尊重、熱忱,

有親和力、包容力,及善於公關社交、能解決人際衝突及各種行政問題,如此才 能影響別人。

(三)團員之參與研究發現,影響團員(不論新舊)參與故事團之因有:在故事團 中可獲得自我成長、故事團的課程活動符合她的預期、家人對其從事故事義工服 務給予支持、團體的凝聚力強、團員間有濃厚的情誼,及認同說故事的理念及故 事團的目標等。而會影響團員(不論新舊)淡出、離開故事團之因有:已無法從故 事團中獲得成長、生涯規劃改變、故事團不符合當初的預期、家人沒有給予支持、

目前沒有從事說故事的服務、團員情誼對其吸引力不強、沒有時間……等因素。

(四)團內活動課程之安排根據觀察發現,團員們對於手工課程的反應,明顯較 其他課程來得熱烈。因此,手工課程於故事團的內部凝聚上,確實有其不可忽視 的吸引力。故事團中的讀書會,就其討論的題材來看,仍不脫說故事的領域;但

在討論的層面上,由於負責老師能觸及團員們的自我探索層面,且因負責老師個 人豐厚的學識涵養、幽默的言談,以及在讀書會中善於引導團員進行思考,所以 團員們會踴躍參與故事團的讀書會活動,這一點對於增進故事團的凝聚力來說,

是一項特殊的助力。

(五)資源與經費來源方面研究發現,團費、回饋金與贊助金為故事團經費收入 之主要來源。在開闢財源方面,故事團曾經嘗試過以參與園遊會、跳蚤市場的方 式,來籌措經費。以上種種方式都是故事團的財力來源之一,但其中還是以團員 每年所繳交之團費為最主要的收入。支出方面,因故事團歷年來之聚會地點,多 半商借公有設施或成員提供之場地,因此並沒有固定的場地費需要支出;而以往 佔故事團支出項目第一位的講師費,近年來,故事團於安排團內進修課程、活動 時,因妥善利用團內的人力資源,為團內的財務支出,節省了一筆可觀的講師費。

(六)故事團的講師團員於對外分享過程中,建立了自信心、成就感,也加強其 對於說故事之使命感。

四、孫鳳吟(2004)的「故事媽媽的社會支持之探究─以高雄縣中崙社區快樂故 事劇團為例」。

孫鳳吟之研究針對故事媽媽的社會支持進行探究,期待瞭解故事媽媽在參與 戲劇培訓時及進入社區階段,所遭遇的困難及家人和社區培訓機構的支持為何?

該研究採質性研究法,以半結構式訪談大綱進行深度訪談發現當她們接觸戲劇之 後,和孩子的互動變得更好,因此,學習故事戲劇可改變自己的個性也豐富生命 的色彩。

另從該研究發現:

(一)故事媽媽不管在培訓期間或進入社區階段,遭遇到的阻礙包括先生父權心態 的障礙、子女的照顧與壓力、婦女本身情感表達的障礙以及家務分工等四部分。

(二)培訓階段家人支持薄弱,家務分工實質性需求仍舊缺乏、情感性支持嚴重不

足以及訊息性的支持缺乏;社區培訓機構則提供強力之多元性的支持,如「關 愛」、「鼓勵」、「安心」的關懷行動。

(三) 在進入社區階段家人支持較培訓期間明顯偏高,家人給予較多的情感性支 持如「關愛」、「肯定」、「窩心」與「安心」;在訊息性支持則以「指正」居 多,雖有人可暫時分擔孩子的照顧,但卻是自己想辦法解決居多,家務有人稍微 協助,孩子自己照顧自己和代替媽媽處理困難均成為實質支持;但仍是有條件的 尊重。進入社區階段社區培訓機構提供強力支持系統,首以情感性的支持偏多,

次為實質性支持,再則為訊息性的支持,溫暖體恤關愛提供支持、提供鼓勵建立 信心,賦予任務、表達肯定,以及社區培訓機構給予故事媽媽「窩心」的感受,

人際互動產生愉悅和感動,供訊息支持,以及鼓勵故事媽媽參與相關培訓,相互 成就,發現生命的可能性。

(四)家庭主婦故事媽媽的學習特性包括:起初學習是為家人而非為自己,是以家 庭角色功能的學習需求為其優先,學習時間與生命週期、家庭週期息息相關,有 些因先生的鼓勵參與培訓,然而起初參與時相當缺乏自信,參與學習時以妻母角 色不衝突為考量,但也會因參與說故事與家庭角色的衝突而造成心理的不安,當 時間有衝突則以小孩優先,多利用先生外出工作時、有空時參與排戲演練,在劇 團中人際互動重於戲劇練習,藉此結交朋友拓展人際網路,卻因著參加戲劇改變 自己,帶來家中的祝福。

五、盧彥芬(2004)的「故事媽媽照鏡子」。

盧彥芬之研究,以其從事故事媽媽的生命經驗、成長歷程及個人經驗故事為 主要架構,探討近年來逐漸蔚為風尚的故事媽媽說故事活動,並且反省其參加團 體組織而成為帶領人或講師後,個人不同角色轉換之心路歷程。藉由資料的蒐集 與整理,探詢台灣各地故事媽媽團體組織的發展軌跡,檢視、探究故事媽媽團體 組織,因地方屬性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經營機制及困境。同時蒐集台灣地區各「故

事媽媽」團體的組織時間,及發展歷程加以紀錄,整理其十年來的發展軌跡。

六、許杏如(2005)的「故事媽媽的生活經驗-以「雲林故事人」為例」。

許杏如之研究透過半結構式的深度訪談蒐集文本資料,受訪對象是「雲林故 事人」的六位故事媽媽。描述由於要陪伴孩子而走入故事大門,在親子共讀路上 藉由說故事為孩子種下閱讀的種子,也為親子關係紮根;描述故事媽媽們說故事 素材多選擇繪本,重視說故事時與孩子的互動與討論,希望從中引發孩子的多元 智慧與培養良好品格;述說用故事耕耘“文化沙漠”的故事媽媽,參與說故事歷 程中的歡喜、遇到挫折之際應對的態度,以及參加研習充電的收穫與回饋的感恩 心情;故事媽媽從說故事歷程中持續學習成長,開展了個人的自信,也影響了家 庭經營,帶著樂觀與自信的態度,在志願服務的路程中,傳遞愛與感動。

七、王文姬(2005)的「女性志工意識覺醒與增能 : 以土城國小故事媽媽為例」。

七、王文姬(2005)的「女性志工意識覺醒與增能 : 以土城國小故事媽媽為例」。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