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敘述人稱分析說明

在文檔中 []表受試者省略的成分。 (頁 32-35)

4.3 漢、日組敘述人稱使用分析

4.3.1 敘述人稱分析說明

我們在敘述人稱的分析上分為:「第一人稱」敘述立場與「第三人稱」

敘述立場(詳見 3.4.1)。我們對「第一人稱」敘述立場的分析又分為兩種類 型:一種是敘述者(我)以旁觀者的立場對所敘述的人物、事件發表議論,

稱為「A 型」;另一種是敘述者成為事件的參與者,此時敘述者與事件主角

(我或我們)立場合一,敘述自己所經歷的事件,以及在事件當時的經歷感 受,稱為「B 型」。「第三人稱」敘述立場是敘述者站在旁觀的立場,客觀的

(不加入個人議論)敘述事件經過與人物行為。請參考以下例子:

T7(4.1)31嗯我覺得這是有一個人拿著一本書

T30(1.6)所以我們就對就拿出我們的武器對著他們

T1(4.7)然後他沒有注意到那個陽台掉落的花盆

T7(4.1)的語料是以敘述者的立場,對事件發表議論,是使用「第一 人稱敘述立場 A 型」;而在 T30(1.6)的語料中,敘述者變成事件中的人物,

敘述自己的經歷,是使用「第一人稱敘述立場 B 型」;T1(4.7)的語料是敘 述者站在旁觀者立場敘述事件發發展,是使用「第三人稱敘述立場」。

我們先將漢語母語者與日籍漢語學習者的口語敘述語篇,以句子32為單

31 T7 為受試者代號,(4.1)表題材 4 的第 2 句。

32 句子的劃分詳見第三章,P。

位將每句的敘述人稱標示出來。第三敘述人稱標註為「3」,第一敘述人稱 A 型標註為「1a」,第一人稱 B 型標註為「1b」,以此進行計數。在分析的過程 中,有些語料看似第一敘述人稱,但實為受試者對實驗者的發問,請參考以 下例子:

J6 (4.2) 他怎麼說.他出門以後.一個花瓶.怎麼說我不知道 J6 (4.7) 還有這個.我不知道怎麼說這個

J26 (4.9) 就是司機還是.我不瞭解這個圖片是什麼 J27 (4.1) 學校的公車.學校的公車跟.我不知道怎麼說

上述例子中劃底線的部分,表示受試者向實驗者發問的部分,這種情形 大多發生在日籍受試者的語篇中,會產生這樣的句子大多由於受試者漢語詞 彙的知識有限所致;再者,且這類句子並不是敘述語篇發展的主要內容,故 不列入計數。

我們計數的原則為每位受試者在四格圖片或單格圖片的語篇中,使用一 次或一次以上第一人稱敘述立場,不論句數多寡皆計數為一人次。採用這樣 的方式乃基於以下考慮:一般情況下,當我們進行敘述時,敘述的立場(或 人稱)是不會隨意改變,但為符合敘述者的特殊需求時(如插入議論、引入 對話等),才會轉換敘述立場,但轉換上可能由第三人稱敘述立場轉換為第 一人稱 A 型或 B 型立場,或由第一人稱 A 型或 B 型立場轉換為第三人稱敘述 立場,不太可能發生 A 型與 B 型敘述立場間的轉換(不包括敘述者使用「轉 述語」33),否則隨意轉換敘述人稱將導致聽者理解錯誤。因此,受試者在語

33 「轉述語」是敘述者在語篇中報導人物話語的部分。見趙毅衡(1998),P152。

篇中只要使用了一次或一次以上的第一敘述人稱句,都表示敘述者在敘述過

T 組

T1.T2.T3.T7.

T12.T14.T18.

T20.T26.T29.

T1.T3.T6.T8. T1、T2、T3、T7、T12、T14、T18、T20、T26、T29、T27、T29(共 10 人)使 用「A 型」敘述人稱進行敘述,在 JI 組與 JA 組的 30 人中,均無人使用該型敘述立場。

在文檔中 []表受試者省略的成分。 (頁 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