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表受試者省略的成分。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 []表受試者省略的成分。 "

Copied!
7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四章 漢、日組口語語篇敘述模式

本章將就漢語母語者(以下簡稱 T 組)與日籍高級漢語受試者(以下簡 稱 JA 組)與中級漢語受試者(以下簡稱 JI 組),在看圖說故事的測試中所 產生的口語語料庫,分析漢日敘述模式的差異。在 4.1 中,我們將說明漢、

日受試者進行敘述時,所使用句子的過程傾向;在 4.2 中,說明三組受試者 的口語語篇結構;在 4.3 中,說明三組受試者在敘述人稱上的使用傾向;在 4.4 中,說明三組受試者使用名詞指稱上的使用情形。

4.1 漢、日組敘述句之動詞及物性過程分析

4.1.1 敘述句之動詞及物性過程分析說明

我們對於語料在動詞及物性過程的分析上,是根據 Halliday(1985)的 功能語法理論中的「動詞及物性過程」理論為架構。根據這個理論:人類能 使用語言建構與描述現實世界與內心世界所發生的一切。透過語言,我們的 經驗能以一個一個的「過程」(process)模式呈現,Halliday 將這些過程根據

「語義邏輯」區分成六個過程:物質過程(material process)、心理過程(mental process)、關係過程(relational process)、言語過程(verbal process)、行為 過程(behavioral process)與存在過程(existential process)。人們在現實世 界與內心世界所發生的一切,都能用以上六個過程概括說明。

我們依照這個框架,將漢、日組的語料按照組別、題材分別計數,以下

(2)

說明六大過程分類方式,並舉例說明。

(1) 物質過程(

material process)

「物質過程」表示做某件事的過程,該過程表達某人(或動物)做了什 麼事。「做某件事的過程」是指「某人(或動物)做了什麼?」,我們可以用 這樣的問句形式檢驗句子是否為「物質過程」。請看以下受試者語料:

  T1 (4.21) 他坐下來看書

  J1 (1.28) 地球人坐飛機到別的星球去

T1 (4.21)的句子可以回答「小男孩做了什麼?」,J1 (1.28)的句子則 可以回答「地球人做了什麼?」所以這兩句都是「物質過程」

大部分的「物質過程」可以是具體的「動作」,也可能「抽象意義」的 動詞表現,我們以「孩子傷了媽媽的心。」為例,我們檢驗該句可以回答「孩 子做了什麼?」,所以這是一個「物質過程」,但「傷(某人的心)」是一個 抽象的概念,請看以下語料:

T3 (1.11) [地球人]28就好像預先設定目標

我們一樣檢驗該句可以回答「地球人做了什麼?」,所以這也是一個「物 質過程」,但「設定(目標)」是一個抽象的概念。

(2) 心理過程(

mental process

28

[]表受試者省略的成分。

(3)

「心理過程」表示「感知」「情感」和「認知」等心理活動的過程,表 示一個具有人格特質的「感覺者」感知到客觀的「現象」。被感知的「現象」

可以是被感覺到、想到或見到的事物(thing)或事實(fact)。請看以下受試 者語料:

J11 (1.10) 他們看見.看到了很多大樓很多車子很多飛機什麼的(感知)

T8 (4.10) 也不會關心到旁邊的車子      (情感)

T2 (1.6) 結果他們覺得很訝異      (認知)

(3) 關係過程(

relational process

「關係過程」是反映事物間處於何種關係的過程,也就是表達「是」或

「屬於」等關係的過程,也就是指出某個實體具有的身份與屬性,即「某事 物是∼」與「某事物有∼特質」。請參考以下受試者語料:

T5 (1.9) 潛水艇就是那邊的飛機厚 (是∼)

J1 (1.10) 然後天空啊黑黑的 (有∼特質)

(4)言語過程(

verbal process)

「言語過程」指「言談者」(說話者)有意識地將某個訊息傳達給「對 象」(受話對象)的過程。這裡說「有意識地」是指所傳達的訊息必須具有 意義,請看以下受試者語料:

(4)

T5 (4.2) 有一天呢他從家裡出門的時候他跟媽媽說再見

J7 (4.1) 這小子說媽媽我要出門喔

以上兩句的「言談者」都是小男孩,「言談對象」都是媽媽,T5 (4.2) 所 傳達的有意義訊息是「再見」,J7 (4.1)則是「我要出門喔」

(5)行為過程(

behavioral process

「行為過程」是人類生理與心理行為的過程,諸如呼吸、咳嗽、嘆息、

作夢、哭笑等。在六種過程中,行為過程本身的語義特徵不明顯,介於「物 質過程」與「心理過程」之間。

請見以下受試者語料:

T18 (4.6) 嗯他就走走走走

T26 (4.10) 然後他就繼續走繼續走

(6)存在過程(

existential process

「存在過程」表示某些事物存在或發生的過程,在每個存在過程中,都 有一個「存在物」。請參考以下受試者語料:

  T1 (4.22) 可是發生火災了  (火災是存在物)

J1 (1.13) 那然後有一個小小的池.池水嗎  (池子是存在物)

以上 T1 (4.22)是「事件發生」的過程,「火災」是該過程的存在物;

(5)

J1 (1.13)是「事物存在」的過程,「池子」是該過程的存在物。

進行分析的過程中,有些語料屬於句子不完整、語意不明、或為受試者 對實驗者的提問的句子都列為無效句,我們不列入計數29

4.1.2 漢、日組敘述句之動詞及物性過程使用分析

漢、日受試者在四格圖片語篇中所使用的過程與比例,可由下表 4-1 表 示:

表 4-1 漢、日組四格圖片使用過程比例      (單位:%)

題材 組別 排序

1 2 3 4 5 6

T 組

物質(49) 心理(18) 關係(17) 存在(6) 言語(5) 行為(3)

JA 組

物質(46) 心理(20) 關係(19) 存在(10) 言語(2) 行為(1)

JI 組

物質(40) 心理(25) 關係(15) 存在(12) 言語(4) 行為(1)

上表中,三組受試者在四格圖片的語篇中所使用到的六大過程,按照在

29 以下三種類型的句子不列入分析:

(1) 句子不完整:J14 (1.5) 就是說他們很有很有.忘記了

(2) 語義不明:J8 (1.4) 也許讓我們傷害的這樣子吧

(3) 受試者的提問:J2 (4.11) 然後他要說第一個畫面嗎或者不用

(6)

四格圖片語篇中使用比例的高低,由高到低排序,可以發現:漢語母語者(T 組)、高級漢語學習者(JA 組)與中級漢語學習者(JI)組在四格語篇中所 使用的過程比例排序相同,依次為:物質、心理、關係、存在、言談、行為。

三組受試者都以「物質過程」使用的最多,我們在 3.2.2 討論過:四格 圖片內容大概是一個沈迷於書本的小男孩,卻能每每逢凶化吉的過程。四格 的連貫圖片形式提供受試者一個基本的事件或故事架構,連貫的圖片形式,

使敘述者能專注於單一的敘述重點(一格圖片一個敘述重點),而且圖片使 得事件本身呈現動態的推演。如果我們將四圖片視為一個「客觀存在的已然 事件」,我們可以預期受試者在四格圖片的語篇的敘述,將把敘述重點放在 說明圖片中的人物「做了什麼?」所以,三組受試者在四格圖片的語篇中使 用較多的「物質過程」是合理的結果。

另外,三組受試者在「四格圖片」語篇中的表現也符合 Halliday(1985)

的理論,以「物質、心理、關係」為使用的最多的三大過程。由於受試者是 看圖說話,四格圖片給了受試者一個固定的敘述框架,在某種程度上已經限 制了受試者的敘述傾向,使得三組受試者所產生的語篇在過程傾向上相似,

我們並不能就此推論漢語受試者與日籍受試者在敘述傾向上相似,只能說三 組受試者對四格圖片的理解與敘述是相當一致的。

另外,我們發現按照使用比例排序的前四種過程:「物質」「心理」「關 係」與「存在」,高級漢語學習者(JA 組)的使用比例均較中級漢語學習者

(JA 組)接近漢語母語者(T 組)

漢、日受試者在單格圖片語篇中所使用的過程與比例,可由下表 4-2 表

(7)

示:

表 4-2 漢、日組單格圖片使用過程比例      (單位:%)

題材 組別 排序

1 2 3 4 5 6

T 組

關係(36) 物質(26) 心理(16) 存在(15) 言語(2) 行為(2)

JA 組

關係(35) 存在(27) 物質(22) 心理(8) 行為(3) 言語(2)

JI 組

關係(34) 物質(24) 存在(20) 心理(19) 言語(2) 行為(0)

上表中,三組受試者在單格圖片的語篇中所使用到的六大過程,按照在 語篇中使用比例的高低,由高到低排序,可以發現:漢語母語者(T 組)使 用的比例依序為:關係、物質、心理、存在、言語、行為;高級漢語學習者

(JA 組)使用比例依序為:關係、存在、物質、心理、行為、言語;中級 漢語學習者(JI 組)的使用比例為:關係、物質、存在、心理、言語、行為。

三組受試者都以「關係過程」使用的最多,我們在 3.2.2 討論過:四格 圖片內容大概是內容大概是在一個外太空星球上,人類與外星人相遇的情 況。單格圖片呈現一個靜態的點,受試者必須自己選擇事件的敘述主線與敘 述的焦點,可以是事件的「狀態或結果」,也可以是事件的「動態過程」。相 對於四格圖片提供受試者大概的敘述主線,受試者必須自行架構事件的發 展, 在敘述時必須對事件進行「定義」,要說明場景與參與者的屬性、狀態 等。「關係過程」表達的就是身份辨識與屬性分類的過程,即表達「是什麼」

或「怎麼樣」的關係過程。所以,三組受試者在單格圖片的語篇中使用較多 的「關係過程」是合理的結果。

(8)

在「單格圖片」語篇中,漢語母語者使用的最多的三大過程仍是:「物 質、心理、關係」,但高級漢語學習者與中籍漢語學習者使用的最多的三個 過程都是:「物質、關係、存在」,這是與漢語受試者的敘述傾向表現不同的 地方,也與日籍受試者的在四格圖片語篇中的表現不同。

我們首先要考慮到不同的語言可能存在的不同敘述傾向,一種語言中所 重視的,可能是另一語言毫不關心的。Halliday 的理論本來就是用來解釋英 語的敘述傾上而產生的,前面提到四格圖片已經給受試者一個敘述框架,所 以在這個框架下的傾向應當是相似的。

然而,在單格圖片的語篇中,由於受試者必須自行決定要敘述的內容,

所產生的內容必定是敘述者覺得最重要的部分,可能事件的過程,也可能傾 向事件的狀態或結果。所以我們可以推論:受試者所產生的單格圖片語篇,

應該是符合自己母語的敘述傾向。

另外,在漢語受試者所產生的單格圖片語篇中,使用的最多的三個過程 為:「物質、心理、關係」,大致符合 Halliday 的理論,但與兩組日籍受試者 的單格圖片語篇使用的最多的三個過程不完全相同,所以我們是否可以假 設:是否漢語受試者與日籍受試者在敘述模式不同。

當然,我們還要考慮這是否與日籍受試者的漢語中介語能力有關,根據 語言習得理論:越早學到的語言形式越容易出現在學習者的使用當中,特別 是那些結構簡單,又與自己的母語對應的形式。所以,我們必須考慮觀察日 籍受試者在使用的過程傾向與其漢語能力的關係。關於這一點,我們將在後 面進行更深入的討論。

(9)

三組受試者在四格圖片的語篇中,六種過程的使用比例排序相同,但在 單格圖片的語篇中,六種過程的使用比例發生不同的排序,根據表 4-2,我 們發現使用比例排序不同的過程為「物質」「心理」「存在」三種過程,另 外,三組受試者字「言語」與「行為」過程的使用比例排序也不盡相同,但 因此兩種過程在各組語篇中所佔比例很小(約佔總使用比例的 0~3%),所 以,以下只就三組受試者在「物質」「心理」「存在」的使用傾向上,進行 比較與分析。

4.1.2.1 物質過程

受試者使用「物質過程」說明圖片中人物的行為、動作或發生的事件。

三組漢、日受試者在四格與單格圖片語篇中所使用的物質過程比例,可由下 表 4-3 表示:

表 4-3 漢日組物質過程使用比例 

題材 組別 T 組 JA 組 JI 組

四格 49%(1) 46%(1) 40%(1)

單格 26%(2) 22%(3) 24%(2)

  根據表 4-3,三組受試者在四格圖片的語篇中所使用最多的都是「物質過 程」(括號中的數字表示物質過程在各組語料中的使用比例高低的排序),漢 語受試者(T 組)的使用比例,佔四格語篇總句數的 49%,高於高級漢語學 習者(JA 組)的 46%,與中級漢語學習者(JI 組)的 40%。

在單格圖片的語篇中,T 組受試者「物質過程」的使用比例佔單格語篇

(10)

總句數的 26%,使用比例為第二位,也高於 JA 組的 22%,使用比例為第三 位;與 JI 組 24%,使用比例為第二位。

不論在四格或單格圖片的語篇中,T 組受試者使用「物質過程」的比例 都高於 JA 組與 JI 組受試者。前面提到受試者使用「物質過程」描述人物的 動作與行為等,所以,受試者要有描述這些動作、行為的漢語知識。

T 組受試者使用物質過程比例高於 JA、JI 組,是否與日籍受試者的漢語 能力有關,還是與漢、日語的敘述傾向有關。

JI 組在四格圖片的語篇中,所使用的物質過程的比例(佔 40%)低於 JA 組(佔 46%);但在單格圖片的語篇中,JI 組使用物質過程的比例(22%)

卻高於 JA 組(24%)

我們試著找出 JA 組與 JI 組在四格與單格語篇中,使用「物質過程」表 現相反的原因,請看以下高級漢語學習者 J2 與中級漢語學習者 J4 在四格圖 片語篇中使用物質過程的語料:

J2 (4.1) 有一個男孩子啊要出門 (1.家門前)

(4.2) 然後要去好像要去上課吧 (1.家門前)

(4.4) 所以離開家裡       (1.家門前)

(4.5) 他那個他帶一個好像報紙     (1.家門前)

(4.6) 帶報紙出門了     (1.家門前)

(11)

(4.12) 那接下來他走路過馬路也看那個報紙雜誌  (2.馬路上)

(4.15) 然後過馬路 (2.馬路上)

(4.16) 然後接下來他搭乘公車了 (3.公車上)

(4.17)然後車子裡面在公車上也一直看那個雜誌  (3.公車上)

(4.21) 到了學校  (4.教室裡)

(4.22)他一直看那個雜誌 (4.教室裡)

(4.24)現然後在消防人員那個努力消火  (4.教室裡)

(4.26)然後一直看著雜誌那本雜誌  (4.教室裡)

J4 (4.1) 他要去學學校的時候,他拿著一本雜誌,     (1.家門前)

(4.2) 只是他太專心看它了,      (1.家門前)

(4.4) 比如說過馬路的時候,被車子差一點撞倒,      (2.馬路上)

受試者 J2(JA 組)在四格圖片中共 13 句使用物質過程,J4 (JI 組)

僅使用 3 句物質過程,我們再看每句語料後括號中的場景,一格圖片是一個 場景,四格圖片共有四個場景:家門前、馬路上、公車上、教室裡。我們可 以看出受試者 J2 對於每格圖片,使用了不只一個物質過程。反觀受試者 J4 使用物質過程的句子共 3 句,一格圖片不超過 2 句,甚至缺少描述第三格公 車上與第四格教室裡的物質過程,我們在其他受試者的語料中也發現這樣組

(12)

間個別受試者差異懸殊的例子。

可能造成差異的原因,來自於兩組受試者對於四格圖片中每格圖片的描 述仔細程度有關。由於 JA 組的漢語能力較 JI 組為高,在敘述人物複雜動作 與行為的語法知識也高於 JI 組,所以對於同一格圖片,JA 組受試者可以描 述圖片中每個小事件的詳細過程;而 JI 組受試者在漢語知識有限的情況 下,只能在事件過程中,選擇某一個動作、行為或狀態進行描述。

儘管 JA 組受試者使用「物質過程」的比例高於 JI 組,而接近母語 T 組,

但仍低於 T 組。這也是與受試者的漢語能力有關嗎?

在單格圖片的語篇中,我們漢語學習者與中級漢語學習者在單格圖片語 篇中使用物質過程的比例,兩者間的差異較四格語篇更小,在語料中也沒有 發現如四格圖片語篇中個別受試者間懸殊差異的例子。

我們在前面提到,由於單格圖片提供受試者的資訊有限,受試者必須自 行決定要敘述的內容,所產生的內容必定是敘述者覺得最重要的部分,所以 產生的單格圖片語篇,應該是符合自己母語的敘述傾向。

根據上述的分析,我們推論: 在自然敘述的狀況下,漢語受試者使用

「物質過程」的傾向高於日籍受試者。

關於以上的漢語受試者的敘述傾向,我們將於 4.1.3 中討論。

4.1.2.2 心理過程

(13)

受試者使用「心理過程」敘述圖片中人物、或受試者自己在「感知」「情 感」和「認知」上的心理活動的過程。

三組漢、日受試者在四格與單格圖片語篇中所使用的心理過程的比例,

可由下表 4-4 表示:

表 4-4 漢日組心理過程使用比例

題材 組別 T 組 JA 組 JI 組

四格 18%(2) 20%(2) 25%(2) 單格 16%(3) 8%(4) 19%(4)

根據表 4-4,在四格圖片中,三組受試者「心理過程」的使用比例均為 語篇的第二位,且 JA 組與 JI 組的使用比例(分別為 20%、25%)高於 T 組 受試者的 18%。

在四格圖片中,使用「心理過程」的句子集中在小男孩是否發現危險(感 知活動)、小孩子或其他人物的情感反應(情感活動),以及敘述者對事件或 人物的看法(認知活動)的描述上。請見受試者 J29 與 T30 的語料:

(一)家門前

J29 (4.5) 有一天他出去的時候花盆落下來 (物質)

(4.6) 可是他什麼都不在乎 (心理)

T30(4.3) 嗯盆栽就掉下來 (物質)

(4.4)可是居然沒有砸到他 (物質)

(14)

 (二)馬路上

J29 (4.7) 然後走路的時候他一直看書  (物質)

(4.8) 不在乎旁邊旁邊走的汽車開的汽車開的車 (心理)

T30 (4.5) 然後呢他過馬路還在看他喜歡看的書 (物質)

(4.6) 嗯.差點被車撞到 (物質)

(三)公車上

J29 (4.9) 還有他坐搭 BUS 的時候也不在乎 (心理)

T30 (4.8) 結果.他又坐上了公車 (物質)

以上我們按照四格圖片中的情景,將 J29 在「家門前」「馬路上」與「公 車上」使用到「心理過程」的句子抽出,為使語料語意完整,所以將所抽出 的「心理過程」的前一句語料一併抽出。另外,我們在 T30 的語料中尋找與 J29 所抽出語料語意相對應的句子互相比較。

我們發現在第一組的語料中,J29 使用「心理過程」來說明小男孩沒發 現花瓶掉落,而 T30 使用「物質過程」,強調男孩沒被花瓶打到;在第二組 的語料中,J29 一樣使用「心理過程」說明小男孩沒注意到車子該過他身旁,

T30 使用「物質過程」說明男孩沒被車撞到;在第三組的語料中,J29 使用

「心理過程」來說明小男孩坐車當時漫不經心的狀態,而 T30 則使用「物質 過程」,強調男孩坐上公車的過程。

其實,J29 與 T3 所描述的事件的內涵是相同的,但兩人選擇了不同的

(15)

過程描述。產生這樣的現象,我們一樣要考慮:是否與日籍受試者的漢語程 度有關,還是與漢日的語言傾向不同有關。

觀察 J29 所使用的「心理過程」的句子都是「不在乎」,J29 中級漢語 學習者,漢語程度有限,很可能是 J29 不會使用與所敘述情境相關「動詞」

的形式,所以迴避使用「物質過程」,而以形式簡單「心理過程」進行描述。

但漢語程度較高的高級漢語學習者的情況與中級學習者在「心理過程」的使 用上,會有不同的情況嗎?請看其他日籍受試者在四格圖片語篇中的「心理 過程」

JA 組

J2 (4.13) 然後他也完全沒有注意看到那個車子過來對

J3 (4.5) 可是他還是沒有發現那個車子

J8 (4.5) 那他看起來報紙走路的時候什麼都事情不在乎

JI 組

J4 (4.8) 他也沒發現

J11 (4.15) 可是他不知道這件事

我們觀察其他日籍受試者在四格圖片語篇中的「心理過程」,不論是高 級漢語學習者,還是中級漢語學習者,幾乎大部分的句子都集中在:小男孩 沒發現危險的狀態上,所使用的形式也相當一致地集中於:沒發現、不知道、

(16)

沒看到、不注意等。高級漢語學習者(JA 組)並沒有因為漢語能力較高,

在四格圖片中有不同於中級漢語學習者(JI 組)表現。

我們再對照日籍受試者的同一語篇的日語語料,發現:大部分的受試者 幾乎毫無例外的使用了「気づく」、「気をつける」「気にする」等說法(相 當於漢語中的「察覺」或「發現」)。雖然受試者的日語語篇是在漢語語篇後 才說的,但是受試者使用的是自己的母語,對選擇各過程的句法形式沒有困 難,在自我監控上也較低,再加上受試者完成漢語語篇後,平均有兩到三分 鐘的時間間隔,根據所以我們可以推測日籍受試者的日語語篇受到漢語語篇 的影響很小,是符合日本人自然敘述的傾向。

根據以上的分析,我們推論:在自然敘述的狀況下,日籍受試者使用「心 理過程」的傾向高於漢語受試者。

關於以上的日籍受試者的敘述傾向,我們將於 4.1.3 中討論。

4.1.2.4 存在過程

漢、日受試者在四格與單格圖片語篇中所使用的存在過程比例,可由下 表 4-5 表示:

表 4-5 漢、日組存在過程使用比例

題材 組別 T 組 JA 組 JI 組

四格 6%(4) 10%(4) 12%(4) 單格 15%(4) 27%(2) 20%(3)

(17)

根據表 4-5,三組受試者在四格圖片的語篇中所使用「存在過程」,均為 六種過程中的第四位,但 T 組受試者使用存在過程的比例,佔四格圖片語篇 總句數的 6%,低於 JA 組的 10%與 JA、JI 組的 12%。

在單格圖片的語篇中,T 組受試者使用「存在過程」的比例為六種過程 中的第四位,JA 組的使用比例佔第二位,JI 組的使用比例佔第三位;T 組受 試者存在過程的比例,佔單格語篇總句數的 15%仍低於 JA 組的 27%與 JI 組的 20%。

不論在四格或單格圖片的語篇中,T 組受試者使用「存在過程」的比例 都低於 JA 組與 JI 組受試者。「存在過程」表示事物存在或發生的過程,敘 述者用「存在過程」表示事件的背景說明與事件發展狀態,是一個靜態點的 敘述。

我們發現日籍受試者在四格或單格的語篇中,使用「存在過程」的比例 都高於漢語受試者,這表示日籍受試者較漢語受試者偏好說明事件發生的場 景、事件人物狀態,這一點在單格圖片的語篇中特別明顯。請見以下語料:

T3 (1.4) 所以都每個人都拿著武器 (物質)

T18 (1.4) 然後他們坐了太空船 (物質)

J3 (1.3) 這個星球裡面有好像有不可思議的生物 (存在)

J20 (1.5) 那個畫上有四位的從地球來的宇宙船的司機   (存在)

在單格圖片語篇中,日籍受試者比漢語受試者使用了更多「存在過程」

(18)

描述環境、人物的外貌或事件中的某一狀態。漢語受試者則選擇了「物質 過程」描述人物的動作或行為。

由此可知,在相同的敘述條件下,日籍受試者(J 組)在進行敘述時,

較漢語受試者(T 組)更傾向使用「存在過程」。又在四格圖片的語篇中,JA 組使用的「存在過程」高於 JI 組。

  根據以上的分析,我們推論:在自然敘述的狀況下,日籍受試者使用「存 在過程」的傾向高於漢語受試者。

關於以上的漢語受試者的敘述傾向,我們將於 4.1.3 中討論。

4.1.3 漢、日組敘述句之動詞及物性過程傾向討論

根據以上討論,我們根據漢、日受試者在敘述句之動詞及物性過程,發 現了兩者在敘述上的不同傾向:

(1) 在自然敘述的狀況下,漢語受試者使用「物質過程」的傾向高於日 籍受試者。

(2) 在自然敘述的狀況下,漢語受試者使用「心理過程」的傾向高於日 籍受試者。

(3) 在自然敘述的狀況下,漢語受試者使用「存在過程」的傾向高於日 籍受試者。

(19)

根據 Halliday(1985)的動詞及物性理論,「物質過程」表示做某件事的 過程,該過程表達某人或動物做了什麼事,或表達事件的發生的過程。敘述 者使用「物質過程」描述人物的行為,特別是動態(動作)行為。

在前面的分析當中,我們發現漢語受試者不論在四格或單格語篇中,使 用「物質過程」的比例都高於日籍受試者,這表示不論在敘述者不能控制事 件發展的四格圖片中,還是敘述者可以主導事件發展的單格圖片中,漢語受 試者都以事件的發展或人物的行為為敘述主軸。

根據 Halliday(1985)的理論,「心理過程」表示表示「感知」、「情感」和

「認知」等心理活動的過程,心理活動是內在的感知過程,這種過程是一種 狀態。在前面的分析,我們發現:日籍受試者在四格圖片的語篇中,使用的

「心理過程」高於漢與受試者。四格圖片呈現的一個完整事件的動態過程,

在 4.1.2.2 中,我們發現漢語受試者使用「物質過程」描述的動作、事件事 件,日籍受試者以「心理過程」呈現。

「存在過程」表示事物存在或發生的過程,敘述者用「存在過程」表示 事件的背景說明與事件發展狀態,是一個靜態點的敘述。我們發現日籍受試 者在四格或單格的語篇中,使用「存在過程」的例都高於漢語受試者,這表 示日籍受試者較漢語受試者偏好說明事件發生的場景、參與者與狀態,這一 點在單格圖片的語篇中特別明顯。

根據以上討論,我們根據漢、日三組受試者在句子過程傾向上表現的差 異,可以推論了兩者在敘述上的不同傾向:

(20)

進行敘述時,漢語受試者強調事件發生的過程與人物的行為,是一個動 態過程的敘述;日籍受試者則強調事件的場景、事件結果與狀態,包括人物 內在情感的感知狀態,是一個靜態點的呈現。

以下我們將從語言結構與敘述者心理兩方面來探討這樣的差異:

(一)語言結構

1. 存在句為主的日語

根據金谷武洋(2003)主張;日語是存在語(「ある語」),從詞彙到句 子都有存在句的結構,即使是動態性的內容,仍選擇以「存在句」的語意,

表達「有∼狀態」的意涵。相較之下,漢語母語者,則將敘述焦點放在「某 人做了某事」上,至於「存在句」的使用不如日籍受試者廣泛。

大野晉(1974)的詞頻研究,他針對十四本日語古籍進行統計,發現在 23,880 個單詞中,使用的最多的詞彙是「あり」(就是現代日語中的「ある」),

共使用了 9,034 次。與「ある」就是一個表存在動詞,其他與「ある」結合 的詞彙也表示「有∼」的語意。也證明了「存在句」結構在日語中所佔有的 地位。

日籍受試者進行敘述時,因日語的類型傾向,在「存在過程」使用的比 例上應該是高於漢語母語者的。

2. 漢語的存在句習得快

(21)

根據施家煒(1998)30根據中介語語料庫,針對外國學生對於現代漢語 句式習得順序進行研究,排出了 22 類現代漢語句式順序。發現「表領有」

與「存在」意的「有字句」的習得順序為第三與第四,僅次於「是字句」。

T3:S+有+N(詞組)         你有一個蘋果。

T4:方位詞組++有+N(詞組)      黑板上寫有一個漢字。

「有字句」教授在初學漢語的階段,結構也不複雜,在第二語不穩定的 狀態下,習得較早的句子在敘述時,使用的頻率高。。

(二)敘述心理

1. 日本人重視場所

金谷武洋(2003)除了從句法結構上指出日語是「存在語」,以日語進 行敘述時,比起事件中的人物或件的過程,事件發生的背景或環境,更值得 注意。

我們可以瞭解日語從敘述心理上,就是以場所為重的語言。所以我們可 以推論日籍受試者進行敘述時,較漢語受試者更傾向於「場所」的描寫,而 使用了更多的「存在過程」。

30施家煒(1998)〈外國留學生 22 類現代和語句式的習得順序研究〉《世界漢語》4:34-41.

(22)

4.2 漢、日組語篇結構分析

4.2.1 敘述語篇結構分析說明

我們在語篇結構的分析上,採用 Labov(1972)的語篇結構分析理論,

將一個完整敘述語篇分為:點題(abstract)、指向(orientation)、進展

(complicating action)、評議(evaluation)、結局(result or resolution)、回應

(coda)等六各部分。

(1) 點題(abstract)

    敘述者在敘述故事之前對故事內容做簡要的概括,用於說明這個故事 的內容是什麼,大多數的敘事結構都有「點題」這一部分。以下說明這六個 部分的結構與內涵:

(2) 指向(orientation)

在點題之後,敘述者對於時間、地點、人物、活動,或環境等,做類似 介紹性的描述稱為「指向」,主要用以表明事件發生的時空場景,以及介紹 人物。

(3) 進展(complicating action)

「進展」是敘事結構中最核心的部分,指故事(事件)本身的發生與進 展,說明發生了什麼。

(4) 評議(evaluation)

(23)

「評議」敘述者對故事發展的原因、故事的要點、敘述故事的目的、以 及對人物或行為等的評論,也包括引入他人(敘述者以外)對故事中有關情 況的評論等等。

(5) 結局(result or resolution)

「結局」指一系列事件的結束,這一部分所描述的是故事的結果、結局,

其中包括人物的下場、目的的實現或失敗等。

(6) 回應(coda)

「回應」是在敘事結構的結尾,往往用一兩句話表示故事的結束,敘述 者用這一、兩句話來接應主題,使聽者對敘述有一個完整的瞭解,或敘述者 表達故事已經結束的句子。「回應」結構與「結局」結構不同,「結局」指所 敘述事件發展的最後結果,「回應」則是敘述者發表對所敘述事件的整體性 結論。

我們依照以上標準,將受試者語料按照組別、題材分別計數,逐句分析。

關於語篇結構的分析範例,請參考漢語受試者 T2 的語料:

題材-句序號

語料 語篇結構

1.1 這張圖看起來有點像是地球人 點題

1.2 然後坐著太空船到了某個不知名的星球 點題

1.3 然後到那邊降落之後 進展

1.4 突然發現一些嗯那邊當地比較特殊的生物 進展

(24)

1.5 然後一些特殊的環境吧 進展

1.6 結果他們覺得很訝異 進展

1.7 然後就是有戒心吧 進展

1.8 就拿著武器 進展

1.9 最先起碼拿著他的武器來那個捍衛自己的安全 評議 1.10 然後就變成大家準備跟當地的生物溝通 進展

1.11 了解一下狀況吧 結局

1.12 嗯 回應

我們根據受試者的語料進行分析,漢、日受試者語篇結構分析結果如下 表 4-7:

表 4-6-1 漢、日受試者語篇結構分析         (單位:句)

T 組(30 人) J 組(15 人)

四格 單格 四格 單格

組別

題材

過程 句數 % 句數 % 句數 % 句數 %

點題

9 2 36 11 9 2 30 8

指向

30 6 80 25 20 5 120 34

進展

351 70 88 27 341 77 72 20

(25)

評議

64 13 83 26 36 8 108 30

結局

22 4 10 3 13 3 1 1

回應

21 4 23 7 18 4 19 5

無效

3 1 3 1 4 1 6 2

總計 500 100 323 100

441 100 356 100

【表格說明】以 T 組為例,30 位受試者共產生 500 句語料,其中點題結構 9 句,佔總句 數 2%;指向結構 30 句,佔總句數 6%;進展結構 351 句,佔總句數 70%;評議結構 64 句;

佔總句數 13%;結局結構 22 句,佔總句數 4%;回應結構 21 句,佔總句數 4%;無效句 3 句,佔總句數 1%,其他以此類推。

●表 4-6-2 中高級受試者語篇結構分析      (單位:句)

JI 組(15 人) JA 組(15 人)

四格 單格 四格 單格

組別

題材

過程 句數 % 句數 % 句數 % 句數 %

點題

5 2 16 10 4 2 14 7

指向

12 5 34 23 8 4 86 41

進展

186 80 31 21 155 75 41 20

(26)

評議

13 6 55 37 23 11 53 25

結局

8 3 1 1 5 2 0 0

回應

8 3 7 5 10 5 12 6

無效

1 1 4 3 3 1 2 1

總計

233 100 148 100 208 100 208 100

以下再先根據表 4-7,將三組受試者敘述語篇結構使用比例由高到低排 列成表 4-8:

●表 4-7 漢、日受試者敘述具動詞及物性過程使用比例    (單位:%)

題材 組別 排序

1 2 3 4 5 6

T 進展(70) 評議(13) 指向(6) 結局(4) 回應(4) 點題(2)

J 組 進展(77) 評議(8) 指向(5) 回應(4) 結局(3) 點題(2)

JI 組 進展(80) 評議(6) 指向(5) 結局(3) 回應(3) 點題(2)

JA 組 進展(75) 評議(11) 回應(5) 指向(4) 點題(2) 結局(2)

T 組 進展(27) 評議(26) 指向(25) 點題(11) 回應(7) 結局(3)

J 組 指向(34) 評議(30) 進展(20) 點題(8) 回應(5) 結局(1)

JI 組 評議(37) 指向(23) 進展(21) 點題(10) 回應(5) 結局(1)

(27)

JA 組 指向(41) 評議(25) 進展(20) 點題(7) 回應(6) 結局(0)

【表格說明】以 T 組為例,在四格圖片的語篇中,受試者使用的語篇結構由多到少,依次 為:進展(佔總句數的 70%)、評議(佔 13%)、指向(佔 6%)、結局(佔 4%)、回應(佔 4%)、點題(佔 2%),其他以此類推。

根據上表 4-7,漢語受試者產生的「四格圖片」語篇共 500 句,其中點 題 9 句、指向 30 句、進展 351 句、評議 64 句、結局 22 句、回應 21 句、無 效 3 句;產生「單格圖片」語篇共 323 句,其中點題 36 句、指向 80 句、進 展 88 句、評議 83 句、結局 10 句、回應 23 句、無效 3 句。

日籍受試者產生的「四格圖片」語篇共 441 句,其中點題 9 句、指向 20 句、進展 341 句、評議 36 句、結局 13 句、回應 18 句、無效 4 句;產生

「單格圖片」語篇共 356 句,其中點題 30 句、指向 120 句、進展 72 句、評 議 108 句、結局 1 句、回應 19 句、無效 6 句。

4.2.2 漢語受試者敘述語篇結構使用情形

根據上表 4-8,在漢語受試者「四格圖片」的敘述語篇中,使用最多的 是進展(佔總句數 70%)、其次為評議(佔 13%)、指向(佔 6%)、結局與 回應(皆佔 4%)、點題(佔 2%)。

在漢語受試者「單格圖片」的敘述語篇中,使用最多的是進展(佔總句

(28)

數 27%)、其次為評議(佔 26%)、指向(佔 25%)、點題(佔 11%)、回應

(佔 7%)、結局(佔 3%)

這樣的結果顯示,不論在四格圖片語篇中,母語者以「進展句」、為構 成語篇最大部分;在單格圖片的語篇中「進展句」「評議句」與「指向句」

為構成語篇的三大部分。

「進展句」是敘述者用以表示事件本身的發生、進展;「評議句」是敘 述者對故事發展的原因、故事的要點、進展、動作、人物等有關情況的的評 論;「指向句」則是敘述者用以表明事件發生的時空場景,以及介紹人物。

由此可知,在四格圖片的語篇中,漢語受試者進行敘述時,以事件的發 展與人物行為為敘述主軸;在單格圖片的語篇中,漢語受試者除了事件的發 展與人物行為的敘述外,對於事件背景、參與人物也花了一定的篇幅介紹,

並提出自己對事件的評論與看法。

4.2.3 日籍受試者敘述語篇結構使用情形

根據上表 4-8,我們可以發現在日籍受試者(J 組)在「四格圖片」的敘 述語篇中,使用最多的過程是進展結構(佔總句數 77%)、其次為評議結構

(佔 8%)、指向結構(佔 5%)、回應結構(佔 4%)、結局結構(佔 2%)、

點題結構(佔 2%);在「單格圖片」的敘述語篇中,使用最多的過程是指 向結構(佔總句數 34%)、其次為評議結構(佔 30%)、進展結構(佔 20%)、

點題結構(佔 8%)、回應結構(佔 5%)、結局結構(佔 1%)。

在 J 組受試者中,中級漢語學習者(JI 組)在「四格圖片」的敘述語篇 中,使用最多的是進展(佔總句數 80%)、其次為評議(佔 6%)、指向(佔

(29)

5%)、結局與回應(皆佔 3%)、點題(皆佔 2%);在「單格圖片」的敘述 語篇中,使用最多的是評議(佔總句數 37%)、其次為指向(佔 23%)、進 展(佔 21%)、點題(佔 10%)、回應(佔 5%)、結局(佔 1%)。

高級漢語學習者(JA 組)在「四格圖片」的敘述語篇中,使用最多的 是進展(佔總句數 75%)、其次為評議(佔 11%)、回應(佔 5%)、指向(佔 4%)、點題與結局(皆佔 32%);在「單格圖片」的敘述語篇中,使用最多 的是指向(佔總句數 41%)、其次為評議(佔 25%)、進展(佔 20%)、點題

(佔 7%)、回應(佔 6%)、結局(佔 0%)。

這樣的結果顯示,在「四格圖片」的語篇中,日籍受試者以「進展」為 構成語篇的最主要結構(JI 組佔 80%、JA 組 75%),但在「單格圖片」的語 篇中中,「評議」、「指向」與「進展」為構成語篇的三大部分,這三個部分 加起來超過整個語篇的 80%以上(JI 組佔 81%、JA 佔 86%),但「評議」

與「指向」結構兩部分已佔語篇 50%以上(JI 組佔 60%、JA 佔 66%)。

由此可知,在「四格圖片」的語篇中,日籍受試者進行敘述時,以事件 的發展為敘述重心。在「單格圖片」的語篇中,日籍受試者用了一半以上的 篇幅介紹事件內容的時空背景與人物,以及敘述者對事件或人物的看法。

4.2.4 漢、日受試者在敘述語篇結構差異

以下整理漢、日受試者在敘述句過程的異同點整理如下:

(一)相異點:

(30)

1. 在四格圖片的語篇中,J 組受試者使用的「進展」結構高於 T 組受試者;

但在單格圖片的語篇中,J 組受試者使用的「進展」結構低於 T 組受試者。

2. 在四格圖片的語篇中,J 組受試者使用的「評議」結構低於 T 組受試者;

但在單格圖片的語篇中,J 組受試者使用的「評議」結構高於 T 組受試者。

3. 在四格圖片的語篇中,J 組受試者使用的「指向」結構與 T 組受試者相當;

但在單格圖片的語篇中,J 組受試者使用的「指向」結構明顯高於 T 組受試 者。

根據上表 4-8,在四格圖片的語篇中,J 組受試者使用「進展」結構(佔 語篇 77%)高於 T 組的使用比例(佔 70%);J 組使用的「評議」結構(佔 總語篇的 8%)低於 T 組受試者使用的比例(佔 13%);J 組使用的「指向」

結構(佔總語篇的 5%)略低於 T 組受試者使用的比例(佔 6%)

在單圖片的語篇中,J 組受試者使用「進展」結構(佔語篇 20%)低於 T 組的使用比例(佔 27%);J 組使用的「評議」結構(佔總語篇的 30%)高 於 T 組受試者使用的比例(佔 27%);J 組使用的「指向」結構(佔語篇的 34%)高於 T 組受試者使用的比例(佔 25%)。

由此可知,日籍受試者在四格圖片的語篇中,較漢語受試者在事件的進 行或人物的行為上做了更多的敘述,但較漢語受試者少發表對事件或人物的 議論。在單格題片的語篇中,日籍受試者較漢語受試者對於事件的時空背景 與人物介紹上做了更多的敘述,而較漢語受試者少針對事件發展或人物行為 進行敘述。

(31)

(二)相同點

1. 在四格圖片的語篇中,T 組受試者與 J 組受試者使用的最多的為「進展」

結構。

2. 在單格圖片的語篇中,T 組受試者與 J 組受試者使用的最多的為「進展」、

「評議」與「指向」結構。

「進展」結構是表達動作者做了某件事的過程;「評議」結構是敘述者 事件發展與人物行為、動機等情況的評論;「指向」結構則是用以表明事件 發生的時空場景,以及介紹人物。漢語受試者與日籍受試者在「四格圖片」

死「單格圖片」的語篇中,所使用的主要以「進展」結構為主;在「單格圖 片」的語篇中,所使用的主要以「進展」「評議」與「指向」結構為主,這 表示「四格圖片」的語篇的敘述重點為事件發展,「單格圖片」的語篇的敘 述重點除了事件的發展之外、事件的時空背景、參與人物的介紹與敘述者的 評論也是重點。

根據上述討論,將漢、日受試者(T、J 組),以及中、高級漢語學習者

(JI、JA 組)在敘述語篇結構上的差異整理如下:

在「四格圖片」語篇中,J 組受試者較 T 組使用了更多的「進展」結構;

在單格語篇中,但在「單格圖片」中,T 組受試者較 J 組使用了更多的「進 展」結構;在「單格圖片」中,J 組受試者較 T 組受試者使用了更多的「評 議」結構,但在「四格圖片」中。T 組受試者較 J 組受試者使用了更多的「評 議」結構。

(32)

4.3 漢、日組敘述人稱使用分析

4.3.1 敘述人稱分析說明

我們在敘述人稱的分析上分為:「第一人稱」敘述立場與「第三人稱」

敘述立場(詳見 3.4.1)。我們對「第一人稱」敘述立場的分析又分為兩種類 型:一種是敘述者(我)以旁觀者的立場對所敘述的人物、事件發表議論,

稱為「A 型」;另一種是敘述者成為事件的參與者,此時敘述者與事件主角

(我或我們)立場合一,敘述自己所經歷的事件,以及在事件當時的經歷感 受,稱為「B 型」「第三人稱」敘述立場是敘述者站在旁觀的立場,客觀的

(不加入個人議論)敘述事件經過與人物行為。請參考以下例子:

T7(4.1)31嗯我覺得這是有一個人拿著一本書

T30(1.6)所以我們就對就拿出我們的武器對著他們

T1(4.7)然後他沒有注意到那個陽台掉落的花盆

T7(4.1)的語料是以敘述者的立場,對事件發表議論,是使用「第一 人稱敘述立場 A 型」;而在 T30(1.6)的語料中,敘述者變成事件中的人物,

敘述自己的經歷,是使用「第一人稱敘述立場 B 型」;T1(4.7)的語料是敘 述者站在旁觀者立場敘述事件發發展,是使用「第三人稱敘述立場」。

我們先將漢語母語者與日籍漢語學習者的口語敘述語篇,以句子32為單

31 T7 為受試者代號,(4.1)表題材 4 的第 2 句。

32 句子的劃分詳見第三章,P。

(33)

位將每句的敘述人稱標示出來。第三敘述人稱標註為「3」,第一敘述人稱 A 型標註為「1a」,第一人稱 B 型標註為「1b」,以此進行計數。在分析的過程 中,有些語料看似第一敘述人稱,但實為受試者對實驗者的發問,請參考以 下例子:

J6 (4.2) 他怎麼說.他出門以後.一個花瓶.怎麼說我不知道 J6 (4.7) 還有這個.我不知道怎麼說這個

J26 (4.9) 就是司機還是.我不瞭解這個圖片是什麼 J27 (4.1) 學校的公車.學校的公車跟.我不知道怎麼說

上述例子中劃底線的部分,表示受試者向實驗者發問的部分,這種情形 大多發生在日籍受試者的語篇中,會產生這樣的句子大多由於受試者漢語詞 彙的知識有限所致;再者,且這類句子並不是敘述語篇發展的主要內容,故 不列入計數。

我們計數的原則為每位受試者在四格圖片或單格圖片的語篇中,使用一 次或一次以上第一人稱敘述立場,不論句數多寡皆計數為一人次。採用這樣 的方式乃基於以下考慮:一般情況下,當我們進行敘述時,敘述的立場(或 人稱)是不會隨意改變,但為符合敘述者的特殊需求時(如插入議論、引入 對話等),才會轉換敘述立場,但轉換上可能由第三人稱敘述立場轉換為第 一人稱 A 型或 B 型立場,或由第一人稱 A 型或 B 型立場轉換為第三人稱敘述 立場,不太可能發生 A 型與 B 型敘述立場間的轉換(不包括敘述者使用「轉 述語」33,否則隨意轉換敘述人稱將導致聽者理解錯誤。因此,受試者在語

33 「轉述語」是敘述者在語篇中報導人物話語的部分。見趙毅衡(1998),P152。

(34)

篇中只要使用了一次或一次以上的第一敘述人稱句,都表示敘述者在敘述過 程中在心理上已投射了這樣的敘述立場。

以下將漢、日受試者使用敘述人稱(立場)的情形整理為表 4-1:

● 表 4-8漢、日受試者口語敘述語篇敘述人稱使用情形     (單位:人次)

第三人稱 第一人稱 A 型 第一人 B 型

四格 單格 總計 四格 單格 總計 類型 

 題材 組別

四格 單格

T 組 30 30 10 33 7 23 17 28 0 0 2 7 2 3 J 組 30 30 0 0 9 30 9 15 0 0 8 27 8 13

JI 組 15 15 0 0 4 27 4 13 0 0 6 40 6 20 JA 組 15 15 0 0 5 33 5 17 0 0 2 13 2 7

【表格說明】以「第一人稱 A 型」為例,在單格圖片的語篇中,T 組的 30 人中,有 7 人 使用「A 型」敘述立場進行敘述(佔該組人數的 23%);J 組 30 人中,有 9 人使用(佔該 組人數的 30%),其中包括 JI 組 4 人(佔該組人數的 27%)與 JA 組 5 人(佔該組人數的 33%),其他以此類推。

我們再將使用第一人稱敘述立場「A 型」與「B 型」的受試者,按照組 別整理如表 4-2:

● 表 4-9漢、日受試者口語敘述語篇中第一人稱敘述立場使用情形 第一人稱敘述立場 A 型 第一人稱敘述立場 B 型 類 型    

   題材

組別 四格圖片 單格圖片 四格圖片 單格圖片

(35)

T 組

T1.T2.T3.T7.

T12.T14.T18.

T20.T26.T29.

T1.T3.T6.T8.

T12.T26. T27. T22.T30

JI 組

J5.J8. J9. J15.

J4.J7.J8.J11.

J12.J13.

JA 組

J16,J18,J20,J22 J24.

J21,J26

【表格說明】以「第一人稱敘述立場 A 型」為例,在四格圖片的語篇中,在 T 組中,受試 T1、T2、T3、T7、T12、T14、T18、T20、T26、T29、T27、T29(共 10 人)使 用「A 型」敘述人稱進行敘述,在 JI 組與 JA 組的 30 人中,均無人使用該型敘述立場。

我們根據表 4-9,發現三十位漢語母語者與三十位日籍受試者在四格圖片或單 格圖片的語篇中都使用了「第三人稱」敘述立場,這是由於受試者的任務為依圖 敘述故事,所敘述的內容為他人的經歷或事件,故在語篇中大量使用第三敘述人 稱。

4.3.2 漢語受試者敘述人稱使用情形

根據上表 4-8,漢語母語者使用「第一人稱敘述立場 A 型」共 22 人次,

其中敘述四格圖片的語篇為 10 人次、敘述單格圖片的語篇為 12 人次。漢語 受試者使用「第一人稱 A 型」敘述立場的句子,以敘述者的立場對事件、人 物的評論或背景交代,請參考以下例子:

T1 (4.28) 其實我覺得他的生活也是充滿了冒險

(36)

T3 (4.1) 就是說他剛就是這是一個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專注做事很專注 的人

T12 (1.1) 我覺得這是在講一部電影ㄟ

T26 (4.20) 然後我覺得這個人有點麻木不仁吧

上述語料劃底線的部分,表示受試者以敘述者立場對事件或人物發表的 種種議論。

漢語母語者在使用第一人稱敘述立場「B 型」共 2 人次,全都是敘述單 格圖片的語篇,在四格圖片的語篇中,沒有該類型的句子。漢語受試者使用

「B 型」敘述立場的句子,表示敘述者是將自己投射為事件中的人物進行敘 述,請參考以下例子:

T22 (1.3) 就是生物也就跟長的跟我們不一樣

T30 (1.1) 啊應該說是我們去去登陸某個星球吧

上述語料劃底線的部分,表示受試者以事件人物的立場敘述,說明自己 的經歷與事件的進行當時的種種感受。

我們根據上表 4-8,發現漢語受試者使用第一人稱敘述立場「A 型」共 22 人次,其中四格圖片語篇有 10 人次(佔該組受試者的 33%),單格圖片 語篇 12 人次(佔該組受試者的 40%);使用第一人稱 B 型的只有 2 人次(佔 該組受試者的 7%),而且全部發生在單格圖片的語篇中。由此可知,漢語 受試者在進行敘述時,偏好以敘述者立場發表議論,而少有將自己投射為圖

(37)

片(或事件)主角進行敘述的情形。

另外,在漢語受試者中,沒有受試者同一語篇中同時使用「A 型」與「B 型」敘述立場的例子,表示沒有 T 組沒有受試者在敘述立場上,發生轉換混 亂的情形,而能保持一致的敘述立場。日籍受試者則有不同的表現,關於這 一點我們將在後面進行討論。

4.3.3 日籍受試者敘述人稱使用情形

根據上表 4-1,日籍受試者使用「第一敘述人稱 A 型」共 16 人次,其中 JI 組受試者 10 人次,發生在四格圖片語篇 1 人次(佔該組受試者的 3%),

單格圖片語篇 9 人次(佔該組受試者的 60%);JA 組受試者 6 人次(佔該組 受試者的 40%),全發生在單格語篇。日籍受試者使用「第一人稱 A 型」敘 述立場的句子,作為敘述者對事件、人物的評論或交代背景,請參考以下例 子:

J5 (1.2) 這個是我們常常看到漫畫

J8 (1.1) 我看這張畫時候.那個外星人對地球人有一點.有一點好的感覺

J9 (1.11) 這個圖教.告訴我們這樣的事情

J15 (1.4) 應該.我猜.猜猜的說.應該是將來的地球的事情吧

日籍受試者在使用「第一人稱敘述立場 B 型」共 8 人次,全都是敘述單 格圖片的語篇中,其中 JI 組 6 人次(佔該組受試者的 40%),JA 組 2 人次(佔 該組受試者的 13%),表示受試者是將自己投射為事件中的人物進行敘述,

(38)

請參考以下例子:

J1 (1.5) 所以我們慢慢的跟他們溝通

J7 (1.1) 我們人好奇有很大的好奇心

J22 (1.8) 然後手跟腳都跟我們不一樣

J26 (1.1) 好像是我們人類到其他的環球其他的外星的地方

由此可知,日籍受試者根據圖片進行敘述時,並不加入個人對事件的意 見或看法,極少使用「第一敘述人稱 A 型」,而是以「第一人稱 B 型」敘述 立場將自己的感情投射到事件人物身上,論及自身的經歷。

4.3.4 漢、日受試者在敘述人稱使用差異

以下整理漢、日受試者在敘述人稱使用上的差異整理如下:

(一)相異點:

1. 在四格圖片中,漢語受試者在第一敘述人稱「A 型」的使用上多於日籍受 試者。

由上表 4-1 可看出,漢語受試者在四格圖片的語篇中,共有 10 人次使用 第一敘述人稱「A 型」進行敘述(佔 T 組受試者 33%);日籍受試者 J 組僅 1 人使用使用了「A 型」敘述人稱進行敘述(佔 J 組受試者 3%),為 JI 組(中

(39)

級漢語學習者)受試者;日籍受試者 JA 組(高級漢語學習者)沒有人在四 格圖片的語篇中,使用「A 型」敘述人稱進行敘述。

由上可知,在事件發展已知或固定的情況下,漢語受試者在進行敘述 時,仍會加入自己對事件發展或人物行為的看法與意見;而日籍受試者則保 持旁觀者立場與客觀的敘述態度,不加入個人的議論或看法。

2. 在單格圖片中,漢語受試者在第一敘述人稱「A 型」的使用低於日籍受試 者。

由上表 4-8 可知,漢語受試者有 12 人在單格圖片的語篇中,使用「A 型」

敘述人稱(佔 T 組受試者 40%),;日籍受試者則有 15 人次使用「B 型」敘 述人稱(佔 J 組受試者 50%),其中 JI 組有 9 人(佔 JI 組受試者 60%),JA 組有 6 人(佔 JA 組受試者 40%)。T 組的使用比例與 JA 組相同,而低於 JI 組。

由上可知,在事件發展可由敘述者控制的情況下,日籍受試者較漢語受 試者有更高的比例,在進行敘述時,加入自己對事件發展或人物行為的主觀 看法。

3. 在單格圖片中,漢語受試者在第一敘述人稱「B 型」的使用少於日籍受試 者。

由上表 4-1 可知,漢語受試者有只 2 人在單格圖片的語篇中使用「B 型」

敘述人稱(佔 T 組受試者 7%),將自己投射為圖片中的人類團體,進行敘 述;日籍受試者則有 8 人次使用「B 型」敘述人稱(佔 J 組受試者 27%)

數據

表 4-11(1)                           (項目:小男孩)  T 組 JI 組 JA 組 組 別 項 目 類別  項目  人 次  項目  人次 項目  人次 1.小男孩 9  1.小男孩(兒子 35 ) 4 1.小男孩(兒子)  7  2.小孩子 7  2.小孩子 3  2.男生  3  3.小朋友 1  3.男生  1  3.小孩子 3 形象  4.學生 1  1.修飾語 36 +人  5  1.他  5  1.他  1  2.小明  4  2.先生  1  2.小明  1
表 4-11(3)                           (項目:太空人)  T 組 JI 組 JA 組 組別 項目  類別  項目  人 次  項目 人次 項目 人次 1.太空人 8  1.地球人 6  1.地球人 6  2.人類 8  2.人類(人間 39 ) 4 2.人類  2 形象  3.地球人 7  3.太空人 1  1.探險隊  2  1.修飾語+人  3  1.一個團體  1  2.探險的隊員  1  2.我們  1  2.宇宙船 40 司機  1  3.英國人  1  3.研究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2016年 非博彩業務使用面積 佔

第一步:在 VMware 按下 Install VMwave Tools 按下之後系統就會開啟安裝畫面給

結構化程式設計 是設計一個程式的一個技巧,此技巧就

該試驗偏離第四次通報,通報 1 位受試者,1 件 試驗偏離,原因為受試者用藥順從性低於 protocol 閾值(80%), study nurse

患者,使用口服 BIBF 1120 加標準 pemetrexed 療法,相較於 安慰劑加標準 pemetrexed 療法之功效與安全性的多中心、隨

畫分語言範疇(language categories),分析學者由於對語言的研究,發現

進行參考 使用兩個 T-BERD/MTS 2000 平臺與一個 OTDR 模組,其中包括雷

一、成績計算:以術科實作及面試之原始分數計算,術科實作成績佔 70%,面試成績佔 30% (術 科實作原始分數*70%+面試原始分數*30%,分數四捨五入至小數點第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