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漢、日受試者在名詞指稱上的差異

在文檔中 []表受試者省略的成分。 (頁 63-68)

4.4 漢、日組名詞指稱使用分析

4.4.5 漢、日受試者在名詞指稱上的差異

根據 4.4.4,我們發現漢、日受試者在名詞指稱上的差異:

進行敘述時,對於同一對象的指稱上,漢語受試者較日籍受試者傾向於 配合敘述的發展,產生具特色的個別化名詞指稱;日籍受試者傾向在敘述時 保持對於同一對象使用固定的名詞指稱。

我們根據表 4-3(詳見 4.2.1,P)發現在五個項目中,漢語受試者對於同 一目標的指稱種類多於日籍受試者,請參考受試者 T15、T18、T30、J1、J2、

J16 的語料:

T15 (1.1) 有一次英國人呢搭乘太空梭到達某個星球  (功能類)

(1.2) 然後這些太空人一下太空艙之時看到一個非常非常奇妙的

畫面  (形象類)

T18 (4.7) ㄟ過馬路的時候也一邊看書,  (形象類)

(4.8) 可能在看漫畫書或還是什麼吧!  (功能類)

(4.9) 啊.啊故事書。  (功能類)

  T30 (4.2) 然後他拿了一本他最喜歡的漫畫書出去,  (功能類)

(4.5) 然後呢.他過馬路還在看他喜歡看的書,  (形象類)

(4.13) 結果他還在看.看他喜歡看的東西。  (功能類)

J1 (4.11) 因為他看一本書,  (形象類)

(4.21) 他也還在看那本書,  (形象類)

J2 (1.1) 那個四個人地球人坐他太空船去到了別的星球  (形象類)

(1.2) 然後遇到外星人  (形象類)

(1.3) 當然他們在這個星球地球人算是外星人  (形象類)

(1.4) 然後遇到了他們地球人遇到的外星人的樣子跟地球人有一點 不一樣  (形象類)

  J16 (4.3) 那他走路的時候也看書,  (形象類)

(4.4) 坐車的時候也看書,  (形象類)

(4.11) 繼續看書, (形象類)

根據上述語料劃底線的部分,我們可以發現漢語受試者對於同一目標使 用了不同的指稱,這些指稱包括了包括形象類與功能類的指稱(詳見表 4-4(1)~(5),P),日籍受試者對同一目標的指稱則相當一致,都是形象類的指 稱。我們進一步觀察受試者的語料,發現漢語受試者進行敘述時,會隨著故 事的進展,改變事物的指稱,有從抽象到具體,請參考 T1 的語料:

T1 (4.9)然後到他走到巴士站的時候他光注重注意著看著他的那個讀         物 (功能類)

(4.21)可是這個小男孩還是非常專注的在讀他的書(形象類)

(4.27)他看著這本是是什麼童話冒險童話冒險故事書(功能類)

我們根據漢語受試者 T1 的語料,在(4.9)中受試者指出目標 B 的內容,

是相當抽象的說法,在(4.21)中則著重目標 B 的形象上,也照應前面所說 的「讀物」,在(4.27)很具體的指出目標 B 是一本「童話冒險故事書」。我 們推測漢語受試者在語篇中對同一事物改變指稱,可能的原因,是漢語受試 者在語篇進行的同時,對所指稱的事物累積了更多的線索,使得被指稱的事 物更具體化了,隨著語篇的進展,敘述者將自己對被指稱事物的理解或認 識,反映在指稱上,因此會產生指稱由抽象轉換為具體的現象。

漢語受試者語篇的指稱變換也有從具體到抽象,請參考的語料,請參考 T25 的語料:

T25 (4.1) 就是有一個小男孩買了一本漫畫書吧或雜誌 (特徵詞)

(4.9) 然後大家覺得那本書實在太好看了 (統稱詞)

根據 T25 的語料,(4.1)使用具有個別特徵「漫畫書、雜誌」,到了(4.9)

變為「書」,在語篇上具有照應的功能,即照應前面的「漫畫書、雜誌」。

反觀日籍受試者在名詞指稱上的表現,在單一語篇中相當一致,沒有發 生在單一語篇中轉換指稱的情形,這顯示日籍受試者在使用指稱上比較單 一,日籍受試者使用指稱注重的是被指稱事物概念的傳達。

另外,日籍受試者在目標 A「小男孩」上,有 6 位(J3、J4、J8、J11、

J15、J30)沒有使用名詞指稱,而用第三人稱代詞「他」指稱;母語使用者 只有 1 位(T17)使用「他」指稱小男孩。在目標 D「外星人」上,有 3 位

(J4、J10、J16)沒有使用名詞指稱,而用第三人稱代詞「他」指稱;母語 使用者有 2 位(T3、T26)使用「他」指稱小男孩。

上述的受試者沒有使用名詞指稱人、物,而使用代詞「他」指稱小男孩 或外星人,這裡的代詞在語篇中具有照應的功能,及照應圖片中的小男孩與 外星人。另一種可能,是受試者在敘述的當時將施測者納入對話的範圍,對 於受試者(敘述者)與實驗者(聽者)來說,「小男孩」與「外星人」是第 三者,故以「他」來指稱。

根據以上討論,我們根據漢、日受試者在名詞指稱上表現的差異,我們 將從語言能力與敘述者心理兩方面來探討這樣的差異:

(一) 語言能力

  根據前一章的分析,我們發現日籍受試者在每一項目上使用的名詞指稱 種類數少於漢語受試者,我們可以假設這是日籍受試者在每一項目上相關的

漢語詞彙知識有限所致。

根據 Brown(1958)關於事物命名過程的的研究,成人初教幼兒使用的 詞彙通常都是成人在日常生活上使用頻率最高、範圍最廣的詞彙,這些詞彙 屬於詞彙分類層次中「屬」的層次,這一層次的詞數量最多,是心理上最顯 著的,可能是兒童最早學習的分類單位。我們也可以據此推測,在一般情況 下,這一層次的詞彙也是外語學習者最早學習到的詞彙。

因此,我們可以假設日籍受試者對於相關漢語詞彙所知有限的情況下,

只能使用有限的詞彙指稱事物,無法使用更具特徵的詞彙進行指稱。這也是 為什麼日籍受試者使用的指稱大量集中在形象類的指稱上。

(二) 敘述者心理

在金谷武洋(2003)的研究中說明了日語是強調”在某處發生了什麼 事?”或者在”某處有何狀態存在”,重視事件的客觀存在狀態。相對地,

日語對於事件中出現的各別人、事、物並不是那麼注重,這一點也可從受試 者的訪談中看出:

實驗者:為什麼想要形容他們(外星人)的樣子?

受試者 J19:因為就是外星人就是不一樣,有奇怪的樣子,不用解釋,

我的重點在他們的這個表情很困擾,不能與別人溝通這樣子的情形,……

這一點也與 Mihm(1991)所做的德、日敘述研究中發現相似:日語注

重事件的最後結果與狀態。

所以,我們可以推測:在兩組測試圖片中,日籍受試者的敘述焦點會放 在圖片中所呈現的事件狀態與結果,對於圖片中的人、物不會做具體的描述。

另外,我們也討論過日本人習慣隱藏個人意見的傾向,這樣的傾向反映 在敘述上,對於敘述中所使用的名詞指稱,因為圖片中也沒有明確的指示,

所以日籍受試者在表達時,也只要求達到傳達事物基本概念,達到指稱的功 能,所以日籍受試者在表達態度上是客觀的。

從上面的討論,我們發現漢語受試者進行敘述的同時,不斷地根據新的 資訊,進行推論,這可由名詞指稱的具體化看出;日籍受試者在語篇使用的 名詞指稱始終具有一致性。敘述的過程,不僅是陳述事件,也是說服聽者,

取得認同的過程,漢語受試者在敘述的過程中,不僅傳達訊息,說服聽者,

潛意識裡也說服自己,根據語篇進展,組織更具體可信的資訊,以達到說服 聽者的目的。反觀日籍受試者,在敘述過程中,提供所有訊息,對於所提供 的訊息保持客觀,對於所提供的線索,不進行加工,留給聽者自行判斷。

4.5 小結

以下我們將根據以上的討論,在漢、日口語與篇的敘述傾向及造成漢、

日差異的原因兩方面做成結論;

在文檔中 []表受試者省略的成分。 (頁 6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