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學者對教學實踐的檢討

第四章 衛星影像應用於教學之實踐結果

第三節 教學者對教學實踐的檢討

經由三個課程的教學實踐,利用衛星影像作為教學素材,除了提供學生不 一樣的學習視野外,也較容易引起學生的注意力。但教學過程中也發現,在進 行衛星影像判讀的教學活動時,或許因學生的先備知識不足,大部分學生對於 影像的判讀有困難,以下分別就三個課程教學實踐進行檢討。

壹、「衛星影像認識位置」教學與省思 一、幫助學生由具體事實,理解較抽象概念

在課程設計之初,期望學生能藉由操作 Google Earth 對於地理更感興趣,

並且運用此工具的實際展示,幫助學生理解較抽象的概念,從中也學習到操作 google Earth 的技能。因而設計學生學習由近而遠的教學活動,從學生所熟悉的 生活周遭環境做為學習起點,再延伸到臺灣與周圍國家的關係,進一步分析位 置對臺灣的影響,學習循序漸進,讓學生對於自己生活的環境更加了解。

二、引導學生發掘問題,善用網路資源工具

如何善加利用數位資源活化教學,是可以發展的教學策略之一,從學生回 饋中也發現,媒體素材相較之下,也能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只要學生願意學,

沒有教不會的學生,相信孩子,一定有能力完成,甚至超過我們的想像。透過 這樣的課程設計,不僅讓學生將抽象概念具體化,也可以活化教學,更能培養 學生探究之興趣以及研究、創造和處理資訊之能力的課程目標。

三、透過學生評量作業,了解學生學習成果

大部分學生能具備操作 google Earth 的技能,但在延伸性學習的評量試題 上,請從自然環境或人文環境分析位置對臺灣與夏威夷的影響,大部分的學生 無法完成,未來在題目的設計上需再修正。

四、教學活動實踐檢討,作為教學改進參考

學生需花時間練習,在有限時間內要完成,實有困難,未來教學上可結合 電腦課,以解決時間上的不足。

貳、「衛星影像認識家鄉」教學與省思 一、學生藉由分組討論,進行團隊合作學習

從學生回饋中,大多學生表示藉由分組討論,集思廣益,有較好學習效果,

且由小組長帶領全組一起討論,讓小組成員有較深刻之學習印象。

二、透過比對多張地圖,瞭解學校土地變化

因受限於學生學習經驗不足,學生一開始不習慣看古地圖與衛星影像,但 在老師的解說後,慢慢習慣閱讀古地圖,也能根據題目內容,討論出可能的答 案。在學習過程中,多數學生均表示,藉由此活動,對新莊區市早期發展有概 略的認識。也透過這次教學活動,對百年前的學校的土地利用(稻田),留下深 刻印象。

三、透過學生評量作業,了解學生學習成果

大部分的學生在比對多張影像的判讀上,無法完成,未來適時在不同單 元,設計加深、加廣的學習內容,以增強統整歸納的能力。

四、教學活動實踐檢討,檢視未來教學改進

部分學生反映討論時間太短,未來可以將此活動延長為 1.5 節,以讓學生 有充足時間討論,並有較多檢討時間。

參、「衛星影像判識小學堂」教學與省思 一、教導影像判釋原則,有助學生判釋影像

設計衛星影像的判釋課程,主要目的讓學生熟悉與日常生活經驗中地表景 觀,並且對於自己生長的土地有所了解。而在課程實施後,從學生們的學習回 饋中,超乎了我的預期,學生們不僅更了解衛星的功能與利用,同時對提升判 釋地表景觀的能力有所助益。

二、透過觀察地表景觀,培養問題意識能力

衛星影像除了容易辨別地表景物外,也可清楚的看到地表上土地利用情 形;藉由衛星影像的觀察,引發問題,學生針對問題思考、發表自己的看法,

因此學生所穫得的是啟發性知識,而不是瑣碎的知識。

三、透過學生評量作業,了解學生學習成果

大部分的學生無法達成設定的評量標準,未來在評量設計上,可先從學生 最熟悉地區的景觀為主,再逐漸加深加廣。

四、教學活動實踐檢討,檢視未來教學改進

學生因第一次接觸此類課程以及先備知識不足的情況下,要在短時間內要 完成評量試題,對大部分學生而言,實屬困難。未來可結合不同單元的學習內 容,適時加入衛星影像的教學,增強學生對地表景觀的識讀能力,讓學生學習 內容更加多元。

經由三次的教學實踐,可以再改善部分:

一、上課前應再次確認設備及網路的穩定性。

二、每個活動的評量試題,必須跟學生說明清楚,以免學生不知如何回答。

三、課程時間的安排上,可適度的調配與協調上課之時間,讓學生學習具有連 貫性。

四、小組討論時,教師應適時引導學生思考,以免討論過程無法掌握重點。

五、在課程準備上,平時可多方面蒐集相關影像素材,適時作為課程的補充性 及延伸性的教材內容,例如:日本 311 地震,八八風災,災前、災後的比 較與省思,在教學上更能加深加廣,提供學生進一步延伸性的學習。

美國教育學家艾德格.戴爾(Edgar dale)曾提出學習金字塔理論,依學習金 字塔理論,光聽老師授課,兩週後只會記得 5%的內容;若老師使用多媒體視 聽教材,兩週後則可記得 20%;如果學習者本身參與討論,兩週後則可記得 50%。如果親身實驗,兩週後則可記得 75%;如果將所學教給別人,兩週後則 可記得 90%。由此可見,學習方法不同,學習效果大不一樣。

第四節 小結

面對資訊爆炸、科技發達、社會變遷迅速的時代以及新世代的學生,讓學 習者成為學習的主角,若能營造一個可以活用知識、團隊學習的環境,提供學 生更適切的學習內容及更有深度且合適的多元評量方式,藉由各種圖像的觀 察,培養學生多元能力,將衛星影像融入教學是可以進行的教學策略之一。

就文獻回顧,多數的研究普遍肯定 Google Earth 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 能引發學生普遍的興趣以及提升教師教學成效。本研究經學生問卷分析結果,

有 64.58%覺得進行「衛星影像」教學後,有助於提升學習的動機(如圖 4-21),

有 66.66%覺得進行「衛星影像」教學後,有助於提升學習地理的興趣(如圖 4-22);我對衛星影像教學或 Google Earth 教學活動,在學習上的收穫上,這項 調查中也發現,有 27.78%學生,覺得有喚起學習熱情,有 68.75%學生,覺得 能提升地理知識,有 52.08%的學生,覺得能提升學習技巧(圖 5-1)。

圖 5-1 學生對衛星影像在教學上收穫之意見

透過三個班級全體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的內容顯示(如表 4-1),雖然有 65.63%的學生對教師進行衛星影像教學策略,均表示支持,但也有 31.25%學 生表示普通(無意見)(圖 4-26),我會再次瀏覽「Google Earth」網站,學習相 關內容,這項調查中,覺得普通(無意見)的有 47.92%(圖 4-24);我會再次瀏 覽「台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了解其它地區的變遷,覺得普通(無意見)的有 43.75%(圖 4-25),顯示學生對於衛星影像仍有不熟悉。從上述課程經課室觀 察、學生問卷及心得分享,分析原因如下:

一、先備知識較不足

衛星影像認識位置教學,學生經學習後,由評量檢測發現,四題全對的 學生,共有 25 人達 C 等級,未達 C 等級共 71 人(表 4-1)。在分析位置對臺灣 與夏威夷發展的影響,也僅有 25 人達 C 等級,有高達 71 人,未能達到 C 等 級(表 4-1),分析原因,學生尚未學習到大洋洲,以致影響學生作答表現,未 來在設計評量試題上可再修正。

二、轉譯圖表能力較弱

由台灣百年歷史地圖看新莊區的變遷,經評量檢測發現,五題全對的學 生,共有 11 人達 B 等級,未達 B 等級有 21 人(表 4-2)。在判讀中平國中周遭 日治時期土地利用及出現的聚落名稱,有高達 84.38%的學生,達到 C 等級,

僅 15.62%的學生,未達 C 等級(圖 4-6),顯示大部分的學生,對於圖例的判 讀算簡單。

其次,利用 1921 年日治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及對照 2011 年福衛二號 衛星影像,寫出三條道路相當於現在路名名稱,有高達 53.13%的學生,未達 C 等級,僅有 46.87%的學生達 C 等級(圖 4-8),由數據顯示,大部分的學生,

對於比較與轉譯地圖、綜合歸納的能力較弱。

三、判釋能力訓練不足

衛星影像判讀小學堂,經由評量檢測發現,兩題全對的學生,僅有 15 人 達 C 等級,未達 C 等級高達 81 人(表 4-3)。其中在賓果遊戲的評量,有高達 94.79%學生,未達到 C 等級,僅 5.21%的學生達 C 等級(圖 4-12)。

在連連看評量上,依影像中地表景觀代號,填入所在縣市正確位置,有 高達 79.17%學生,未達 C 等級,僅 20.83%學生達 C 等級(圖 4-12),從以上

數據顯示,大部分學生對衛星影像的判釋是有困難的,分析原因,學生較缺 乏此類課程的訓練機會或是教師解說不夠清楚,以致影響學生學習表現。未 來在同一份評量試題上可以針對七八九年級學生,同時教學,以比對判釋能 力是否隨著學習階段的不同,有更好的學習表現。

本研究從上述學生學習成效分析,衛星影像融入教學,能提升學生學習 地理的興趣,是值得推廣的教學活動,也是有意義的學習,透過衛星影像的 教學活動,讓學生實際操作,教師配合課程內容設計認識家鄉的生活環境,

不但學生課堂反應熱烈,整個活動過程算是有效教學策略的呈現。

時代在變、社會在變、教學方法也要改變,面對新時代的學習,老師的 角色必須要轉型,從工業時代的知識傳授者要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

並提供學生多元與深度的評量,引導學生活用各種學習資源,給學生的學習 是全方位的學習,不只是建立在知識的層面,更應包括技能、情意方面,培 養學生帶著走的能力,才能確保學生成功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