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衛星影像與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綱要的連結

第二節 衛星影像的判釋

遙測(Remote Sensing RS)就字面上來看,Sensing 是感覺或感知的意思,

好比人的視覺、聽覺、味覺、觸覺等一樣。Romote 具有空間的概念,雖然有遙 遠的意思,後引伸為不接觸。簡單地說遙感只限於在視覺。(潘國樑,2006:

1)

陳秀汾(1997)指出,判釋影像就是要求學生進行視覺的再認知。而再認知 是由「看」的知覺連結到分類與命名的認知過程。視覺的再認知過程,又分兩 部分,先從事知覺資料的初步組織,再與記憶中各種已經過組織的知覺相比 較。(陳秀汾,1997:5)

一、衛星影像的判釋方法

一般而言,衛星影像的判釋方法可分為:直接判釋、比對判釋及推理判釋 等三種方法。直接判釋就是判釋人員馬上可以辨認出影像上的物體或現象;判 釋依據主要來自於生活的經驗與體認;像是看到影像就可以識別出山谷、河 流、水庫、海岸、機場、道路、農地等,這些影像的形狀是生活上比較熟悉的。

比對判釋預先需要建立一套地物的影像特徵,且編製成標準圖樣,再根據標準 圖樣與未知的東西做比對,並將特徵類似的影像歸類為同一類;例如植物或岩 石的區分,皆採取比對判釋的方法。另外,推理判釋的方法,判釋者需要具備

邏輯的思考與判斷的能力,或利用物體的相關性或人類行為的習慣性,間接來 推測。例如海洋中的大煙囪可能是屬於一座發電廠;道路突然中斷,隔一段距 離之後又再出現,有可能是遇到隧道。上述方法中,一般衛星影像的判釋,以 推理的方法最常採用。(潘國樑,2006:87-88)

二、衛星影像判釋的基本要素

推理判釋是遙測影像基本判讀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判釋者可以依循一些線 索來判釋,如目標物本身特性、大小、形狀、圖形或與周圍環境之關係等,以 下分別敘述判釋的基本要素(Interpretation Elements):

1.顏色/灰調(Color/Tone)

例如:桃園台地上的埤塘,在影像上是一塊一塊的灰色。

圖 2-5 桃園台地埤塘影像(2008 年) 圖片來源:Google Earth 2.組織(Texture)

例如:這些草原好像被貓抓過的痕跡,就是高爾夫球場。

圖 2-6 桃園縣楊梅市揚昇高爾夫球場影像(2013 年) 圖片來源:Google Earth

3.形狀(Shape)

例如:樹枝狀彎曲的湖泊就是水庫。

圖 2-7 烏山頭水庫影像(2013 年) 圖片來源:Google Earth

4.大小(Size)

例如:物體較粗者為高速公路,較小者的為一般道路。

圖 2-8 中山高速公路影像(2103 年) 圖片來源:Google Earth

5.排列關係

例如:呈現一排排整齊的樹叢,就是果園。

圖 2-9 苗栗縣三灣鄉果園影像(2013 年) 圖片來源:Google Earth

6.陰影(Shadow)

例如:黑色處是陰影不是崩塌。

圖 2-10 臺東縣大武溪影像

圖片來源:國立中央大學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 7.地理位置與周圍環境的關聯性

例如:台南市七股區漁塭

圖 2-11 臺南市七股區魚塭影像(2013 年) 圖片來源:Google Earth

例如:雲林縣麥寮鄉台塑六輕

圖 2-12 雲林縣麥寮鄉台塑六輕影像(2013 年) 圖片來源:Google Earth

在顏色與形狀上是學生在判釋影像中主要考量的因素,其中在水體與田地 的判釋中,顏色是影響學生判釋最主要的因素,所以若是以假色影像教學,應 特別注意水體與植被顏色的解說,若在沒有解說的情況下,國小學生判釋衛星 影像有相當的困難,但可由航照圖判釋出許多物體。(陳秀汾,1997:112)

陳秀汾(1997)研究結果也顯示,學生判釋影像的能力大致隨年級的增加而 增加;因此如何透過衛星影像為素材,設計符合學生學習的影像判釋內容,在 國中階段是可以實施的教學策略之一。

然衛星影像與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綱要的相關性又是如何,以下將進一步加 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