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四節 教學設計

本研究採用單一受試研究的 A-B-A’設計,同一研究參與者在接受實驗教學處 理前、後,皆接受觀察與評量。單一受試不同於團體設計的地方在於:(1)只研 究單一個人而非研究一群人,(2)研究的結果,根基於重複蒐集同一個個體的資 訊,(3)在一段時間內,對單一個別處理(王文科,1999)。本研究設計如表 3-5 與圖 3-3 所示,Y1、Y2 依次代表教學前所進行的大前測及教學後的大後測,施測 內容為林寶貴、黃玉枝、黃桂君與宣崇慧(2009)編製之「修訂學齡兒童語言障 礙評量表」當中的口語表達分測驗;Z1、Z2 代表每組故事第一節課教學前的小前 測和第三節課教學後的小後測;X1、X2、X3、X4 代表教學中的看圖說故事活動;

O1、O2、O3、O4 表示教學過程中的觀察與記錄。在實驗處理期間,研究者依自 編的故事結構教學活動教案(附錄六)進行活動,每組故事教學一開始即先進行

38

39

每一組圖片教學的第一節課開始,先讓研究參與者獨立看圖說一次故事,同 時填寫「口語表達紀錄表(小前測)」,做為起點行為的依據。此時不做任何提示或 教學,八組圖片教學皆如此。

二、四階段活動

每次教學皆一次呈現四張圖,指導孩子觀察故事中的每個細節,包含人物、

時間或地點、事情的開始、發生的問題、最後的結局等,再以從中了解到的啟發 作為總結,藉此讓學生練習對事件的完整描述。每一組圖片於每節課教學中,皆 分四階段進行。

(一)第一階段:問答引導;研究者以問答的方式,引導研究參與者觀察圖片 中的細節,包含故事人物(who)、情境(where or when)、發生什麼事情(what)、

原因(why)、結果如何(how)等,逐一做說明,確認研究參與者理解圖片故 事內容。

(二)第二階段:示範;研究者示範一遍完整講述故事,同時指著圖片請研究 參與者仔細看內容。此時特別注意速度放慢、口齒清晰,並確認研究參 與者完全專注其中,一有分心就重新示範一遍。

(三)第三階段:口語提示;研究者請研究參與者自己看圖講一遍故事。在此 階段,研究參與者講述不完整時,研究者立即給予口語提示,並請研究 參與者再從頭講一遍。

(四)第四階段:獨立完成;研究者請研究參與者自己看圖講一遍故事。在此 階段,研究者不提供任何說明或提示,讓研究參與者獨立講完該組圖片 故事,作為形成性評量。

三、小後測

於每一組圖片教學的第三節課最後進行,讓研究參與者獨立看圖說一次故事,

同時填寫「口語表達紀錄表(小後測)」,做為與小前測比較的依據。此時不做任何 提示或教學,八組圖片教學皆如此。

40

四、口語表達測驗

於每兩週教學活動結束後,進行「修訂學齡兒童語言障礙評量表」的口語表 達分測驗,評量研究參與者在實驗教學期間的口語表達情形變化,八週共評量四 次。

參、維持期(A’)

八週的教學活動結束後,於結束之後的第二、四週各進行一次「修訂學齡兒 童語言障礙評量表」的口語表達分測驗,評量研究參與者之口語表達能力,探究 在教學過後是否有維持效果,此時只讓研究參與者自由發揮,不提供任何提示或 解答。

41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