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師休閒行為之意涵與理論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教師休閒行為之意涵與理論

休閒活動的功能應是多元廣泛的,其本身具有放鬆調劑身心、體驗、滿足需 求的功能,可讓教師減緩教學壓力促進教學效能。本節共分成三個部份,先介紹 休閒的意涵,再探討休閒行為的理論及教師休閒行為之相關研究。

壹、 休閒的意涵

一、休閒的定義

有關休閒的定義,各方學者研究略有不同可以發現休閒所涵蓋的定義雖然非 常之廣泛,綜合各學者的看法,歸納以下幾種「語源與語義」、「時間」、「活 動」、「心裡」、「整體性」來界定休閒。:

(一)語源與語義

「休閒」一詞的英文是leisure,係源自拉丁文的licere,意指「被允許」(to be permitted)或「自由」(to be free)(Kraus,1990)。而拉丁文licere 又源自於希 臘文shole 或skole 均為休閒,其涵意是不受限制的行動、擺脫工作後所獲得的自 由時間及活動。另希臘字schole,在古希臘時期,被視為一種「學習活動」,並且 具有精神啟蒙的積極意義(施天保,2004)。

從上述字源的解釋歸納,可知休閒是指在閒暇時間自由的運用時間,從是可 以放鬆身心的活動,且這些活動可能具有特別意義或是從中可以體驗到樂趣。

(二)時間的觀點

Brightbill (1960) 定義休閒為:自由、不被佔據的時間,一個人可隨其所好,

任意從事有益身心的活動即為休閒。張禕芸(2008)認為,從時間觀點來看,休 閒指的是可自由支配的時間,在這期間,人們不受制於任何外界加諸自身的義務。

綜合以上國內外專家學者以時間觀點對休閒的定義可知,休閒是排除工作時 間以外,個人所剩餘的可以自由運用的時間。劉泳倫(2003)稱之為「剩餘時間 的休閒觀」。

(三)活動的觀點

Kelly (1978) 曾將休閒廣泛的定義為:「一種為了休閒本身為主的自由選擇性 活動」。陳錦和、林清白、林恩賜(2008)認為休閒活動是不被外界在環境的約 束,使得身心愉快、滿足下,從中獲得額外的經驗,並能自由選擇從事各種之活 動形式,其最終目的在增強休閒,且自由選擇增進個人休閒能力及知識,以利休

閒活動之參與。社會學辭典(Dictionary of Sociology)指出:休閒活動為在空閒時 間所從事的任何活動;這種活動是不拘束且令人感到快樂,它是可供個人發展生 理、心理或應用創造能力的活動(黃立賢,1997)。

綜合以上國內外專家學者以活動觀點對休閒的定義可知,休閒是一種與工作、

義務無關,可以依個人自由意識選擇滿足需求與喜愛的活動。

(四)心理的觀點

休閒活動後個人除了可放鬆身心,解除某些負面情緒,或是過於承重負擔的 情緒,紓解生活壓力外,並可促進心理的健康,追求自我實現,達成人生的目標

(廖淑容,2011)。Csikszentmihalyi(1997) 指出,當個人在從事休閒活動時,

內心會充滿愉快、充實的感覺,個人希望與想法完全同步時,稱為「心流經驗」

(flowexperience),也就是運動家所謂「處於巔峰」。張玉玲(1998)認為休閒 是一種心靈層面的狀態狀態也是一種態度更是心智上的狀態,和空間、時間與活 動並無相關連性,是一種純屬個體內在的心理感受和態度。簡順勇(2008)認為,

休閒及是個人在閒暇時間讓個體心靈上獲得滿足,並且獲得充實感。張禕芸(2008)

認為,休閒的是一種空閒、放鬆、無壓力、心靈沉靜的一種狀態。

綜合以上述國內外學者對於以心理上的休閒定義可知,休閒是一種無拘無束 可以讓人放鬆,毫無壓力感的一種狀態。

(五)整體性的觀點

朱明謙(2001)認為休閒的意義,並不單只是在於活動和時間的形式,而是 在於對休閒執行者本身的意義為何,也就是個人主觀的經驗和心理狀態。

近年來,許多學者的研究者認為休閒是一種多元且複雜的概念,並且難以用 單一的概念或是單一的層面加以清楚的說明,所以對休閒的詮釋大都以多元、整 體的概念。如Kelly(1996)認為「休閒」應包括三個意涵:1.平時生活中所放鬆 的一種態度。2.並非工作、是一種活動、可依照個人意願做選擇,非義務性。3.休 閒是生活、工作、家庭以外的時間。張宮熊(2002)認為休閒是個人或群體以自 願且非強迫的方式,用自由選擇的活動,滿足自我心理或生理慾望的非工作性質 活動。張清源 (2004)認為休閒是一種自由狀態,是追求個人興趣的自由,並非 單純為餘暇時間的活動,能滿足心理與生理及提振精神與恢復體力的活動。

綜合以上國內外專家學者以不同對休閒的定義的觀點,如果用特定貨是片面 觀點無法完整的定義出休閒。因此本研究將休閒定義為在非工作的自由閒暇時間

中,個體自主支配時間,選擇所欲從事的活動,並從活動中獲得身心的放鬆、愉 悅、自信、滿足等體驗。

貳、 休閒行為的理論

休閒行為理論則是說明休閒與人類其他經驗間的關係。對於這方面有許多觀 點加以論述如下:

一、社會階層論(The Socialclass, Race, Occupation Theory)

認為休閒是一種地位象徵,社會區分為若干高低不同層級的歷程和現象,與 社會階層、社會地位、教育程度、職業等因素有關。

二、後遺休閒理論 (The Spillover Leisure Theory)

瓦蘭斯基(Wilensky)所提出的基本觀念,休閒和工作是接續發展的,或是為其 結果。如果工作使人感覺非常興奮或刺激,那麼工作者會持續這樣的感覺,而選 擇較使人刺激或興奮的休閒方式,但是如果你的工作是相當單調無趣,你也會將 那無趣的或單調的工作慣例,帶到無趣的休閒生活中。

三、熟悉理論(The Familiarity Theory)

熟悉理論將休閒行為與習慣相連,有些人已在社會生存中尋找到一條適合自 己的生活道路,其安全感遠勝於不安全感而來的可能收穫。熟悉理論將休閒行為 與慣例、習性相連,休閒者因習慣或安於某習慣而從事某種休閒。當個人從事某 項休閒活動而能帶來輕鬆愉悅的經驗或滿足其需求時,這樣的感覺就如同「操作 制約」般,常會產生盡可能重製經驗的驅力,因而養成個人特殊的休閒嗜好。

四、補償理論(The Compensatory Theory)

此理論為最常被提到的休閒行為理論,其基本概念為,休閒與工作相關聯,

同時又令人費解的不相關聯。工作被視為生活中的主力,而休閒則被視為工作無 聊後的補償;如現在人們工作忙碌了相當長時間,常以旅遊散心作為鬆弛自我、

補償獎勵自己之前一段時間的忙碌。

五、個人社交理論(Personal Community Theory)

休閒行為有很高的機會受到同儕團體影響,可能與相同年齡、、同學、同事、

工作環境。其所呈現的休閒行為形式多是因為某個已然熟知且熱衷該活動的人所 啟發。

從上論述得知,熟悉理論把休閒行為與習慣相連;個人社交理論認為休閒行

為有相當高的機率受到同儕的影響;補償理論和後遺休閒理論解釋一個人的休閒 參與,都是因為和工作經驗有相關連,因此把休閒活動判定為工作的結果;將休 閒視為放鬆、娛樂及個人發展的休閒理論是最廣泛而折衷的,此理論把個理論菁 華試圖統整起來。因此休閒活動的參與行為可以依據休閒相關的理論基礎尋求相 關的行為因素。其休閒理論的重要性在於它幫助我們瞭解何以選擇特定休閒行 為。

參、 休閒行為類型

休閒活動所包含的類型相當廣泛,分類方式也各有不同。一般用來分類的方

式大致可分為主觀分類法、因素分析法 、多元尺度評量法等三種(張宮熊,2002;

劉永淪,2003;楊怡寧,2007)

一、主觀分類法 (Subjectivity Analysis)

依照研究者主觀的看法,將休閒活動做歸類及命名的動作。分類方式可依照 研究者個人方法及所需休閒類型來區分,與研究主題相符,如依興趣活動、文化 活動、休閒目的特質,所以此方式是較為主觀。

二、因素分析法 (Factor Analysis)

透過電腦統計、文獻探討、實地訪問等方式,將研究對象所從事的休閒活動 頻率與程度加以分類製作成量表,並施以統計方法進行因素分析來加以分類,選 出具有顯著代表性的因素,以歸類性質相近的活動項目。

三、多元尺度評定法 (Multidimension Scaling,簡稱MDS)

MDS法是將所列出之休閒活動兩兩配對,形成多組相對的休閒活動,並由受 測者依照自己對此兩種活動相似性之感覺加以評定,並可由受測者說明其相似處。

此法所分類的結果較簡單,一般只分為二、三個類型,藉此瞭解每一類型休閒活 動的特性,但問卷較為複雜,耗時較久也較難填答,所以較少人採用。

在各種分類法當中皆各有優缺點。因此本研究綜合了些許研究法,本研究將 搜集之相關資料歸納整理如下表2-7:

表 2-7

國內外學者對於休閒活動分類

分類方法 學者 年代

主觀分類法

呂佩珊 2006

胡家欣 2000

陳中雲 2001

楊怡寧 2007

連婷治 1998

聶夢玲 2004

羅明訓 1999

因素分析法

文崇一 1988

李文題 2001

陳艷麗 2003

孫謹杓 2006

Allen 與 Buchanan 1982 Bongguk 1995

多元尺度評定法 董永貞 1991

肆、 休閒功能與效益

休閒的功能與效益方面有許多學者做過許多相關研究,學者多數都認人休閒 會對人有增進其它效能。蔡文毅(2003)指出休閒可以對人們心靈提供淨化功效、放 鬆身心、增加涵養,對家庭亦有促進家庭和諧,對國家具有提升經濟成長的功能。

以及余嬪 (1999),採用Eill與Bishop (1979) 的論點認為休閒有四種功能:

一、淨化:是消除不良情緒的心理因素,提供舒緩心理上的負擔、削減心裡壓力,

它幫助我們維持情緒的平衡。

二、放鬆:休閒活動再放鬆的部分有兩大功效,第一種是「恢復」,個體參與休 閒活動是可以恢復個人心靈、精神、肉體上的疲勞。第二種放鬆是指的是個體參 與休閒活動,是為了從其一些活動中「逃避」出來。

三、補償:休閒活動弭平、修補一些個人心理上的不平衡,讓人可以體驗到在工 作環境上所無法提供的補償效果。

三、補償:休閒活動弭平、修補一些個人心理上的不平衡,讓人可以體驗到在工 作環境上所無法提供的補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