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教師壓力因應策略理論之探討

「壓力因應」一詞所代表的意義,並無一致的看法,且時常與克服(mastery)、

防衛(defence)、適應(adaptation)等詞彙混用。張春興(1996) 認為壓力因應是 個體在遭遇困難時,所採取的一些較為積極的應付手段,方式會因情境不同而有 所不同,包括行為與思想,是有目的的意識行為。陸洛(1996)則認為是個體不斷 的經由認知和行為兩方面來管理、協調,重建個人與環境之間的平衡。李世同(2007) 是個體與環境互動過程中,面對壓力或困擾時,在認知、情緒、行為所採取的處 理方式或解決方法。歐慧敏、曾玉芳(2009)則認為壓力因應是指個體面對超過 其所擁有資源能力的內外在情境或問題時,為免於產生壓力、焦慮、威脅、害怕 或其他身心疾病,而透認知改變或行為努力去處理情境或問題的動態歷程。

綜合上述,本研究對壓力因應定義是「個體知覺環境改變而造成壓力時,經 由認知與行為的處理模式,建構一個個體生理及心理與環境互動新平衡的動態歷 程。」

貳、壓力因應策略的理論

依據心理學與社會學及相關研究的文獻,整理歸納有關壓力因應理論的模 式,大致可分為三種,茲分述如下:

一、人格特質學派的因應理論

人格特質導向學派是由心理學家 L.Pervin 於 1983 年所提出,認為個人人 格的形成是極為複雜的過程,包括先天遺傳至後天的教育,都會對人格的養成造 成或大或小的影響,也因此個體的個別差異也大。人格特質是影響因應行為選擇 的重要因素,其主要的特徵可歸納為下列四種(蕭志清,2007):

(一)先天遺傳的人格特徵:個人先天的本質受遺傳決定,如基因、智商、性別、

種族、容貌、體裁等,這些特徵會影響個人的作為,在面對壓力時 也會影響 個人不同的因應行為。

(二)環境性的人格:如民族性、個人生活史、環境競爭經驗等,會影響在生

存競爭激烈的環境中,產生如緊張、焦慮、壓力等心理症狀的差異,同時

27

也影響其因應行為。

(三)社會性的人格:如領導、道德觀、價值取向等,會影響心理的發展與因應行 為的模式。

(四)教育性人格特質:有助於增進人際關係,建構出個人情緒性、認知性、行為 性等因應方式。

二、互動學派的因應理論:

Lazarus 和 Folkman (1984)提出「個體與環境互動」壓力因應模式,如 圖 2-12 所示。

圖 2-12 Lazarus 和 Folkman「個體、環境互動」壓力因應模式

(轉引自陳青勇,2001,p.69) 環境系統

物理的、

政策的、

超人氣、

社會氣氛 等因素

認知評價 壓力性

環境 社會性 資源

健康與 因應反應 幸福

個人系統 社會背景 健康 因應壓力 功能

27

28

此派學者認為壓力與因應是一種動態的過程,當個人與環境要求失衡後產生 壓力,個體使用因應策略以期處理壓力,故兩者之間產生的交互作用是互動而非 單向的〈林翠芸,2008〉。Lazarus 和 Folkman(1984)依據「個體、環境互動」

壓力因應模式,提出「面對問題、疏離、自我控制、尋求社會支持、接受責任、

逃避、有計劃解決問題、正向再評估」八種不同因應策略之因應策略量表,作為 壓力因應之參考。認知能力愈高者,會選擇「面對問題」的因應策略;反之愈低 者,則傾向選擇「逃避」的因應行為。

三、認知評估學派的因應理論

認知評估因應理論是由 Lazarus 和 Folkman(1984)提出,此學派認為壓力因 應的過程與認知都是評估的動態過程。其模式如圖 2-13 所示。 Lazarus 和 Folkman 指出認知模式的評估有三個過程:第一個過程為「可能發生的壓力事件」:

包括影響個人的重大生活事件、日常困擾等,其涵蓋範圍很廣;第二個過程是「初 級認知評估」:評估壓力事件對個人的意義,判斷其是否具有威脅性或引發危險 的後果;第三個過程是「次級認知評估」:指個人面對壓力刺激時,其所採取的 選 擇 與 因 應 方 式 , 以 克 服 或 防 止 傷 害 。 初級認知評估又可分成三種類型:第一類型是「無關的事件」指事件發生與 個人利益、身心健康無關,此時評估會做出「無關的」評估;第二類型為「正面 的事件」指事件的結果可能帶來好結果、對自己有利的時候,會做出「正面的評 估」;第三類型是「壓力的事件」指事件對個人現在或未來的幸福不利的事件。

壓力事件依情形可再分為「傷害或喪失」、「威脅」與「挑戰」三種類型。「傷 害或喪失的評估」類型是表示已發生而無法阻止的傷害如車禍、生病、權益被剝 奪、自尊心受損等,因而產生憤怒、厭惡、失望或難過等情緒;「威脅評估」類 型是指個人預期會發生但未發生的傷害,這個傷害可以避免或是可能無法避免,

因而會有焦慮、擔心、害怕的情緒;「挑戰評估」類型是指將壓力評估為對個人 有 助 益, 如可 獲得 成長 的機 會, 因而 會 產生 有 信心 、希 望、 興趣 的感 覺 。

29

30

第四節 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實徵性研究

本節先論述教師工作壓力的相關研究,再探究教師壓力因應策略,最後針對

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相關之研究加以評析,並將之歸納整理分析,作為本研 究架構的基礎。

壹、教師工作壓力之實徵性研究 一、教師工作壓力來源

本研究在第二節探究教師工作壓力的理論得知:教師所面臨的工作壓力肇因 於外在環境改變及個人內在特質的交互作同而形成。兼任行政職務教師除了要因 應 12 年國教教學變革外,還須處理例行的行政工作及推行 12 年國教政策,因而 部分教師工作量大增,而導致沉重的工作負擔。

周文欽等人(2010)將工作壓力的來源分為:(1)與工作特性有關的,工作性 質為高度緊張和大量業務,由於擔負零缺失的任務,所以最容易感受到工作壓力;

(2)與工作角色有關的,若工作者認為能力無法適當發揮,抑鬱不得志,將容易產 生工作壓力;(3)與人際關係有關的,工作者在職場無法與同事或上司相處融洽,

有溝通上的障礙,容易產生工作壓力;(4)與職場發展有關的,若在職場上看不到 未來的發展性與苦無晉升的機會,容易造成自我及來自他人的壓力;(5)與家庭影 響有關的,繁重的工作量,常工作者無法兼顧工作與家庭,再加上身心的疲累,

極容易導致工作壓力。

兼任行政職務教師工作壓力來源的研究,各家學者的看法及觀點稍有差異,

如吳宗立(1996)指出國中兼任行政教師的工作壓力來源有:行政負荷、人際關 係、決策參與、工作肯定、專業知能等。邱從益(2004) 研究高雄市國中兼任行政 職務教師的工作壓力來源有:組織中校長要求、人際關係、專業知能、行政負荷、

內在衝突。徐永明(2005) 研究桃、竹、苗國中兼任行政教師的工作壓力來源有:

行政負荷、角色期許、人際關係、校務決策、上級壓力。黃紹峰(2007)研究南投 縣國小兼任行政職務教師,研究發現工作壓力來源有:工作負荷、上級壓力、內

31

在衝突、專業知能、人際關係。林克泓(2008)研究對象是臺北市國民小學兼任行 政工作教師,研究結果發現工作壓力來源有人際關係、專業知能、工作負荷、時 間壓力。

綜合上述學者對兼任行政職務教師工作壓力來源的探討發現:兼任行政職務 教師的工作壓力來源是多方面的,且隨著研究對象的生活背景、人格特質或社會 經驗的不同,教師感受到的工作壓力也不同。因此,本研究在設計問卷時所涵蓋 的教師壓力的來源因素為人際關係、專業知能、工作負荷、上級壓力與內在衝突 等。茲扼要敘述其內容如下:

(一)人際關係層面

在推展例行工作與十二年國教工作上,與校長、行政、同事、家長、學生之 間的溝通協調及互動過程中,教師所感受到的壓力。

(二)工作負荷層面

除教學外,教師還需承辦校內、校外各項活動的工作,包括行政事務、十二 年國教教改相關措施、業務考評、工作成果之書面資料彙整及其他臨時交辦事項,

因工作份量太大以致無法在一定時間內如期完成,或因超過個人能力而產生心理 負擔,感受到的工作壓力。

(三)專業知能層面

在專業法令、專業知識(含十二年國教)、專業成長的需求、學校行政、校務 推展、資訊科技運用能力等,教師由於專業能不足所造成的壓力感受。

(四)上級壓力層面

為達成教育行政機關及校長的規定與績效要求,有關臨時交辦事項等工作 時,教師所感受到的壓力。

(五)內在衝突層面

教師在工作環境中,因個人理想與現實的距問題所造成的壓力,包括角色衝 突、角色模糊、角色期望、工作與家庭生活的衝突等問題。

二、影響兼任行政職務教師工作壓力之相關研究 (一)性別與兼任行政職務教師工作壓力之研究

32

洪文章(2005)研究彰化縣兼任行政教師與林克泓(2008) 研究臺北市國民小 學兼任行政工作教師,都指出男性教師工作壓力的感受顯著大於女性。反之,李 世同(2007)研究臺北市國小兼任組長的教師與莊淑灣(2005)研究中部地區國民 小學主任,則都指出女性教師的工作壓力的感受顯著大於男性,陳宥均(2010) 研究臺北市國中教師兼行政職務,其工作壓力也是女性高於男性。然而吳增聰 (2006)以彰化縣、雲林縣國小總務主任為研究對象與施春明(2006)研究臺北市國 小兼任行政教師,都指出其工作壓力的感受不因性別而有所差異。

(二)年齡與教師工作壓力之研究

李怡芬(2007)研究指出三十五歲以下的教務主任壓力高於三十六至四十歲 和四十六歲以上的教務主任,張育成(2009)研究臺北市國小兼任行政職務教師發 現年輕者壓力較大。莊淑灣(2005)研究中部地區國民小學主任指出三十一至四十 歲及四十一至五十歲感受到的壓力較大;陳宥均(2010)研究臺北市國中與蘇俊雄 (2012)研究台南市指出不同年齡之國民小學教師兼任行政職務在整體工作壓力

李怡芬(2007)研究指出三十五歲以下的教務主任壓力高於三十六至四十歲 和四十六歲以上的教務主任,張育成(2009)研究臺北市國小兼任行政職務教師發 現年輕者壓力較大。莊淑灣(2005)研究中部地區國民小學主任指出三十一至四十 歲及四十一至五十歲感受到的壓力較大;陳宥均(2010)研究臺北市國中與蘇俊雄 (2012)研究台南市指出不同年齡之國民小學教師兼任行政職務在整體工作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