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教師專業成長理論分析

教育的成效關係國家民族命脈之延續,教育的成敗繫於教師素質的良窳,世 界各國以提昇教師素質為教育努力目標(黃權松,2002)。教師是教育改革的主 體與動力,教育品質的關鍵也在於教師,則教師專業發展成為眾所關注的焦點。

探究近來教師專業成長研究之文獻發現,專業成長(professional growth)、專業 發展(professional development)與在職進修(inservice education)等概念重疊,

部分亦有歧異之處,本研究將上述相關概念採用歐用生(1996)觀點視為同義,

可以互換。本節旨在探討教師專業成長相關理論,茲以教師專業成長的意涵、內 涵、相關理論、成長模式加以說明。

壹、教師專業成長的意涵

時代的更替與進步,社會的分工趨於細密性,精緻化及專業化的觀念愈受重 視,教師工作也朝向專業化、專門職業方向發展。在講求專業的社會中,教師的 專業能力,必須不斷成長,才能在這變化不斷的環境中,成為重要的教育園丁。

一、專業的意義

「專業」(profession)是指社會上的工作或行業分化的情形,每一項工作 或行業都有它特殊的知識、技能、態度與規範,則稱此工作或行業為一種專業(呂 錘卿,2000)。在歐洲中古時期大學興起時,具有專門性與學術性學問的法學、

醫學及神學三大專業,為專業觀念的起源,當時的老師都是博士(doctor),演 變到後來成稱為「專業」(魏建忠,2001)。1948年美國教育協會(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NEA)更將專業化之標準明確界定為具有特殊的知識技能、屬於高

研究者

(年代) 專業的意義

謝文全

(1991)

認為專業應具有以下特點:1.經過長期專門訓練,運用專門知識 和技能;2.強調服務重於謀利;3.視工作為永久性職業;4.享有 相當獨立自主性;5.建立專業團體;6.遵守專業倫理信條;7.不 斷接受在職進修教育。

蕭秀玉

(2004)

專業是經過長期的培養與訓練,以獲得專門知識、技能,有專 業倫理、精神,在工作中不斷學習、進修。

Benveniste

(1987)

專業的特徵是:1.以科學知識為基礎的技術;2.持續的進修與訓 練;3.控制與選擇專業成員;4.遵守工作倫理規範;5.具有服務 的熱忱;6.有專業的組織。

Larson

(1977)

專業可從三個層面來探討:1.認知層面:在工作領域所應具備的 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及精通此類知能的運用能力;2.規範層面:

包含專業人員服務精神和特有的倫理道德;3.評鑑層面:比較專 業與其他職業的差異,用以強調專業的自主與聲望的特徵。

資料來源:研究者彙整

綜合上表論點,研究者將「專業」歸納為:是一種具有專門知能與學識能力 的職業,經由職前有系統性的培養及長期的訓練,形成專門技術,並在任職中持 續進修、精進,追求專業成長,秉持著熱忱、奉獻的精神服務社會,除了具有專 業自主能力與精確的診斷提供服務,並能遵守職業倫理與道德規範,獲得社會的 尊重與認同。

二、教師專業成長的定義

近年來教育政策的變動,教育改革的推展,教師具備的能力及扮演的角色有 相當大的改變,老師不但是課程的傳授者,更應是課程的設計者與發展者;不只 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應是知識的創造者與引導者。身為教師也當是學習者,應時 時充實自我,不斷專精成長,提升專業教學能力,引發學生學習動機,引領學生 建構知識,才能因應社會與教育的變遷,勝任其教學工作,所以,專業成長對於 教師來說,是一種需求,也是一種責任。

黃昆輝(1980)認為教師專業成長是指教師基於教學工作時,在專業知能及 品德修養獲得增長的機會。

高強華(1988)提出教師專業成長可藉由正式的進修管道、研習期間的人際 交往與溝通、參加專業組織的活動、研討會、閱讀期刊、寫作出版、參觀訪問、

研習、參與課程設計、協同研究、教具製作、同儕互動及向師長專家請益等方式 進行。

李俊湖(1992)指出教師專業成長是指教師從事教學工作時,參加由政府學 校機關所舉辦的教育性進修活動或自行主動參與各種非正式的活動,以引導教師 對自我教學的反省,並了解、增進教學之知識、技能及態度,其目的為促進個人 自我實現,改進學校專業文化,以達成學校教育目標及增進學校教育的品質。

沈翠蓮(1994)指出專業成長是教師在教學生涯中,主動積極參與各種學習 進修活動,使個人在教學知能、班級經營、學生輔導和人際溝通等四方面,能更 加成長的歷程。

劉春榮(1998)認為教師為適應教育改革、滿足心理需求、符合生涯發展規 劃,參與學習進修活動,以提昇個人專業知識、增進工作態度。

王有煌(2003)認為教師在教育工作生涯中,經由參與各種正式與非正式的 教育性研習活動,以期引導自我反省、思考與瞭解,進而充實新的專業教育知能,

使其有效地執行教學工作、正確合理做出專業的判斷、促進專業組織成長,以提 高教學品質與學校效能,達成教育目標。

蕭秀玉(2004)指出教師在個人教學生涯中,以自願、積極、主動的態度,

參與各種協助教師增進專業能力的活動,以提升其專業知能,包括教學知能、班 級經營技巧、學生輔導知能、專業態度及研究發展的能力等,達成教師個人的成 長及自我實現的歷程。

施琬琳(2006)認為教師專業成長應是教師在教學的生涯當中,利用各種機 會與管道,不斷地進修、學習,藉以充實專業知識及技能,並提昇專業的態度與 精神。

周紋如(2008)認為教師經由職前或職中的訓練、進修,持續參與多樣化學 習、實驗,內在或外在分析與自我評估,利用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在教學知能、

班級經營、學生輔導和人際溝通等方面,作主動、積極且持續的自我成長發展的 歷程,促使教師專業知識、技能與態度的提升與增進,以及個人的自我實現,進 而提升教學成效與品質,促進組織發展,達成學校教育發展的目標。

蔡義德(2010)提出教師乃是一種專業工作,教師即是持續不斷發展的個體,

教師在職場生涯,應不斷的精進探討相關知能,進而提升專業本質及專業表現,

並進一步幫助學生個人品格與智能的發展,以達成學校教學目標,為不斷評估與 改進的連續性歷程。

Ellis(1984)認為專業成長是指教師經由不斷的學習、實驗、分析與自我評 估,而改善本身在教學及各種相關的學習活動,使自己在教學風格、教室經營、

課程內容、課程設計、教材運用及新教學法的應用更加純熟。

Tindill 與 Coplin(1989)認為教師專業成長為教師充實專業自我的歷程,

其中包含由專業協會、專業發展協會、當地或外地教師協會所提供的多種進修活 動,由教師自我選擇的參與。

Duke(1990)指出,專業成長不僅是事實知識的獲得,更重要的它是一種 動態的學習歷程,使其自我對新事物有所了解或熟悉。

Guskey(2000)提出專業成長有三個特徵:1.它是一個有目標的過程;2.它 是一個持續進行的過程;3.它是一個有系統的過程。因此,將專業成長定義為:

來增進教育人員專業知識、技能和態度的一連串過程與活動。

綜合以上研究者對教師專業成長的定義,本研究將教師專業成長歸納為態 度、歷程、形式與目的四個層面加以說明:

(一)就成長的態度而言

教師專業成長是指教師以主動的精神、積極的態度與持續的反思,增進自我 知能與專業素養,在工作中以熱忱教學展現出專業的態度,能自發性的進修,提 升自我的專業能力。

(二)就成長的歷程而言

教師專業成長是指教師在教職生涯中,為改善教學品質,提升教育績效,不 斷參與各種活動、階段性的學習、相互溝通協調,增進自我專業知識,提升專業 技巧與專業態度,達到個人專業成長的目的,是一種持續的動態學習歷程。

(三)就成長的形式而言

教師專業的成長途徑是多元的,可透過正式的進修管道,包含:教育行政單 位或學校舉辦的研習課程、各種學術研討會、學位或學分取得;非正式的活動,

包含:閱讀期刊、參與課程設計、向師長請益、同儕對話、自我反省思考、參觀

訪問、參加專業組織與策略聯盟等方式,只要能促進教師各層面的成長,都是教 師專業成長活動。

(四)就成長的目的而言

教師專業成長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個人的自我實現,進而達成學校教育的教學 目標。以個人而言,藉由參與各種進修管道,增進教師的專業知識、技能、態度、

行為,活化教師思維、創新教學方法、改善學習環境、提升教學效能,促使個人 自我成長。以學校而言,因教師專業效能的提升,學生獲得更好的學習品質與學 習成效,教師間有良性互動,使得組織文化氣氛更為融洽,促進學校效能提昇,

利於推動教育目標與教育理念的實現。

綜上歸納,研究者將教師專業成長定義為:教師於教學生涯中,基於教學活 動上的需求,以主動、積極與持續的態度,不斷參與多元化的進修學習,協助教 師在課程教學設計、班級經營管理、學生輔導知能、專業態度及精神、人際溝通 協調及研究發展等方面專業能力之提升,進而改善學生學習成效,促進生涯發展 與終身學習的意願,達成自我專業化,實現學校目標的歷程。

貳、教師專業成長的內涵

教師的專業內涵乃指身為一位教師必須具備的專業條件,在教學生涯中運用 所具備的專業知能,解決實務情境中各種複雜問題。教師具有自主性及獨特性,

具備的專門知識、技能、能力及態度也有所不同,國內外研究者對教師專業成長

具備的專門知識、技能、能力及態度也有所不同,國內外研究者對教師專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