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論文之研究結果分析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二節 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論文之研究結果分析

自 2004 年至 2013 年,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相關研究已累積不少數量,本研 究之研究對象總計為 330 篇論文。本節將以不同研究主題進行分類,根據教師專 業發展評鑑論文的研究結果進行分析。研究者將論文依照八個研究主題進行劃分,

第一類為指標規準、第二類為政策脈絡、第三類為推動與執行、第四類為教師觀 感、第五類為教育領導、第六類為學校組織、第七類為後設評鑑,以及第八類為 比較研究。以下分別針對研究結果進行分析與討論。

一、指標規準

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在指標規準的研究共計 14 篇,依照研究面向可再區分為:

指標之建構共 5 篇、評鑑準則之權重分析與選用共 7 篇,及指標之指引共 2 篇。

研究者依其研究結果分述如下。

(一)指標之建構

林松柏(2005)繼續前一年翁福元、林松柏(2004)的研究,將其發展的評 鑑指標建構更為完備,核心指標分為教師個人信念、課程專業知能、教學專業知 能、人際關係互動與生涯發展規劃等五大層面,以及十四個向度,另將教師劃分 階段指標;廖修輝(2010)建構國民小學教學輔導教師專業素養指標,包括課程 與教學專業知能、教學輔導專業知能、教學輔導專業成長、教學輔導信念與態度 等四個層面,以及十一個向度;同年,葉麗錦(2010)則以儒家思想建構評鑑指 標,指標分為人師與經師兩大領域,以及教師專業內涵、專業態度、品德修養、

淑世化民等四大層面。上述關於指標的建構,研究發現皆重視教師的專業知能、

教學知能,以及教師個人素養與成長。

73

(二)評鑑準則之權重分析與選用

學校推行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計畫所採用的指標,乃由學校參考教育部提供之 指標,自行決定選用的指標準則。謝慶家(2009)和李淑麗(2010)透過問卷調 查分析教師(含行政人員)對評鑑指標之權重值,即指標準則中最重視的項目。

整體而言(教師及行政人員),權重比例最高的為課程設計與教學,權重比例最低 的為研究進修與發展;研究結果也出現不同類型教育人員對於權重比率在排序上 持不同意見(張東慈,2008),李淑麗(2010)發現教師重課程設計與教學及班 級經營與輔導,行政人員則重課程設計與教學及敬業精神及態度。

蔣冠倫(2009)則建構一套語意查詢系統,教師可輸入關鍵字查詢所需資料,

獲取最適合自身的評鑑規準,以利進行後續的評鑑工作。

各校在指標的選用上若出現疑慮,表示教師對指標瞭解程度不深,導致學校 在推行時出現困境。潘文福(2012)和賴可歆(2010)研究在個案學校採層級分 析的方式,發展出學校本位的指標規準選用輔助程序,供他校推行計畫時參考。

研究發展出的指標規準選用輔助程序可以歸納為蒐集、分析、凝聚共識、應 用、修正等五項程序。1.版本規準蒐集:蒐集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版本,組織個案學 校教師的焦點團體;2.排序與層級分析:評鑑版本規準選用排序與規準重要性比較 問卷分析;3.凝聚選用共識:焦點團體成員討論與確認選用評鑑版本、規準間權重;

4.檢核表應用:用版本規準權重值來建構個案學校可使用的具體評鑑檢核表;5.學 校本位化修正:從焦點團體檢討檢核表的正確性、認同感與使用時機方法。林子 筠(2009)透過分析不同類型教育人員,對評鑑指標有不同的詮釋,必須以開放 性對話及理性論辯歷程尋求相互理解,進而達成共識。

(三)指標之指引

兩篇關於指標指引的研究,邱淑菁(2013)藉由決策實驗室分析法,說明教 師執行層面的準則首重專業倫理規範的改善,當中最重要的準則為推動校務,第

74

二為教學事務;賴光真(2013)則針對教師教學事務方面提出具體的參考指南,

分別為展現課程設計能力、研擬適切的教學計畫、精熟任教學科領域知識、清楚 呈現教材內容、運用有效教學技巧、應用良好溝通技巧、運用學習評量評估學習 成效等七項。

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論文在指標規準的研究上包括指標的建構、指標的選用,

以及指標的指引,顯示學校在執行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時,對評鑑指標理解與選用 的重要性。2006 年教育部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計畫指標的選用版本多元,且由 各校自行決定,研究發現評鑑指標的版本雖不同,但評鑑指標的內涵大多雷同,

與現今教育部版本之四個層面不謀而合,包括課程設計與教學、班級經營與輔導、

研究發展與進修、敬業精神及態度等。評鑑指標的選用上,最為核心的理念為理 解與溝通。教師執行評鑑計畫前首先理解評鑑指標,透過與教學夥伴不斷的對話 辯證,學校組織團團隊間也須搭起共同協商的橋樑,才有利於教師專業發展評鑑 的順利推動。

二、政策脈絡

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論文在政策脈絡之研究共 5 篇,張硯凱(2010)和黃新民

(2010)描述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形成背景與脈絡;廖修寬(2012)則陳述教師 專業發展評鑑計畫的內涵,與應積極成立法源基礎;鄭文淵(2012)將教師專業 發展評鑑政策制定過程分為五階段,探究相關研究的概況與趨勢;陳金逢(2012)

探討中小學不適任教師機制。研究者將針對研究結果進行分析與討論,分為背景 與過程、不適任教師機制兩部分,以下分述說明。

(一)背景與過程

1990 年代,由於社會分工和生產技術的複雜化,知識和專業成為專業人員的

75

重要內容,知識、專業與績效成為社會的共識及相關政策的重要目的。教師的專 業素質也漸漸引起社會大眾關注,而教師專業的改變不僅在教學技術和教學觀,

是教師制度與專業化的連結。另外,學生受教權利及教師自身權益的公共議題產 生,這一股動力促使國內推動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制度。

為回應社會對教師素質的要求,起初在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研擬上,考量形 成性評鑑及總結性評鑑,以形成性評鑑提升教師專業成長,以總結性評鑑執行教 師分級與淘汰機制。經過不同利益團體(包括行政人員代表、教師會代表、專家 學者代表,及家長代表)多次協商與溝通,總結性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制度於目前 推動並不可行,加上草案未於立法院三讀通過,教育部於是以試辦計畫推行教師 專業發展評鑑,對處在臺灣社會中尚未存有評鑑觀念之教師,以漸進的方式推動 形成性之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計畫,目的為改善教師教學,協助教師專業發展,暫 時與教師分級、考績制度,及不適任教師淘汰機制脫鉤。教師部試辦教師專業發 展評鑑計畫採自願參與原則,期望在入法之前,建構完整的制度以及配套措施,

並取得教師的信任,待評鑑入法後順利推動教師專業發展評鑑。

(二)不適任教師處理機制

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在政策制定過程中,唯家長代表堅持應以總結性評鑑方式 作為不適任教師的淘汰機制。綜觀規範教師之法條中,教師法有明文規定若違反 十一款行為要件可解聘、停聘或不續聘教師,作為淘汰教師的機制。但其中第七 款及第九款中提及之「行為不檢有損師道」、「教學不力」、「不能勝任工作」等,

並無具體認定標準,導致不適任教師淘汰率低,家長團體於是挺身維護學生的受 教權。陳金逢(2012)整理許多案例及判決書,將「行為不檢有損師道」、「教學 不力」、「不能勝任工作」等類型化與具體化,建立不適任教師之認定參考基準。

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政策於制定過程中,必定歷經許多波折,來自四面八方不 同團體的立場,經過多次協商會議的討論與互動,以較多數人的立場達成共識。

76

政策制定者(教育部)為回應多數人之共識,以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計畫推行,

在評鑑入法前完整制度與配套措施之規劃。目前,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制度與不適 任教師機制脫鉤,但有學者認為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是預防不適任教師的機制,在 淘汰教師前多一道輔導措施。也許未來評鑑仍會朝著總結性方向前進,教師應以 提升自己專業素質為目標,不斷進修學習成長。

三、推動與執行

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論文在推動與執行之研究主題上,論文數量共 160 篇,研 究者依其研究目的區分為實施現況共 48 篇;實施歷程共 40 篇;運用策略共 6 篇;

資料蒐集共 4 篇;實施成效共 25 篇;實施困境共 37 篇等五個部分。以下分別進 行說明。

(一)實施現況

教師專發展評鑑論在實施現況之研究數量共 48 篇。整體而言,教師專業發展 評鑑在政策執行的狀況良好,程度在大多落實至全部落實之間。教師普遍認同政 策執行影響因素重要性,其中以執行內容因素、執行過程因素最佳。

透過教師對於專業發展評鑑計畫內容之意見,瞭解目前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 現況。整體而言,大多數教師對於學校辦理專業發展評鑑計畫,抱持贊成的態度,

肯定專業發展評鑑之實施成效,認同態度達中上程度。研究者整理相關研究,依 評鑑計畫內容分項說明之。

1.評鑑目的:多數教師認為評鑑目的為形成性目的,即以提升教學品質,促進 教師專業發展為主。

2.評鑑指標:多數教師參考教育部評鑑指標,並因應各校教師專業發展與需求,

修訂為合適之評鑑指標。

77

3.評鑑推動小組:多數學校之校內專業發展評鑑推動小組成員以「主任」、「教 師代表」為主。

4.評鑑內容:多數教師選擇之評鑑內容以「課程設計與教學」、「班級經營與輔 導」兩層面為主。

5.評鑑方式:多數教師選擇之評鑑方式以「自我評鑑」、「同儕評鑑」為主。

5.評鑑方式:多數教師選擇之評鑑方式以「自我評鑑」、「同儕評鑑」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