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師工作壓力之意涵與理論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教師工作壓力之意涵與理論

壹、教師工作壓力之意涵

一、壓力之定義

「壓力」(stress)一辭來自拉丁文的 stringere,意指辛苦艱困。早期「壓 力」一詞常使用於物理或工程學方面,而後來漸使用於個體方面,指外力對個體 所產生的影響,心理學家漢斯.西耶(Hans Selye) 首先使用「壓力」一辭來形容 潛在的傷害力量。他同時還用「緊張狀態」 (state of stress) 來形容身體為 應付強大壓力的情境而做出的改變。

Cartwright 與 Cooper (1997) 指出現在由於社會的變遷與進步,漸重視心 理問題,對壓力的詮釋與研究於是趨於多元 (引自張麗琪,2000) 。就心理學家 的觀點言,通常都會從三個層面來界定壓力:1.視壓力為刺激事件(來源)2.視壓 力為反應狀態(作用)3.視壓力為從刺激到反應的歷程。

詳言之,心理學將壓力分三層面加以解釋:

(一)將壓力視為刺激事件:從刺激事件的觀點,壓力是指一種會令人再適應以致 引起某些反應的刺激事件。Morris (1990) 認為,「壓力是指會引起緊張或 威脅,並且個人必須去改變或調適的環 境事件。」從這個定義得知,並非 所有的刺激或環境事件都是壓力,只有那些會引起不愉快經驗,且須令人去 改變自己的行為和習慣的刺激或環境事件,才可稱為是壓力。

(二)將壓力視為反應狀態:從反應狀態的觀點,壓力是指因某些令人須再適應以 獲得個人之平衡狀態的刺激,所引起的反應。張春興 (1992) 指出:「壓力 是指個體生理與心理上感受到威脅時的一種緊張狀態,此緊張狀態使人在 情緒上產生不愉快甚至痛苦的感受。」易言之,壓力反應包括心理反應,

例如:緊張、焦慮、害怕、憂慮、不安;生理反應,有心跳加快、血壓上 升、頭冒冷汗、口乾舌燥、手腳發抖等。

(三)將壓力視為從刺激到反應的歷程:從歷程的觀點,壓力是指評估事件、衡鑑 潛在反應,及對事件反應的歷程。同樣的情境、事件對某些人而言為壓力 源、但對某些人來說卻是稀鬆平常;而相同的壓力源,有些人表現明顯強 烈的反應有些人雖激起淡淡漣漪,反應卻是平平。

近些年來心理學家在對壓力下定義時,都會強調它是個人與環境之間的關 係、溝通與交互作用 (Launier 與 Lazarus,1978;Ogden,1996;Taylor,1986) 。 最近又有學者 (Sarafino,2002) 更進一步指出,壓力是一種涵蓋壓力源

(stressors) 與緊張 (strains) 的歷程;此種歷程意味著,人與環境之間彼此 相互影響下,會持續不斷的交互作用與適應 (引自周文欽、孫敏華、張德聰,

2004) 。

綜合上述對壓力所下的定義得知,狹義的壓力是指一種刺激事件,亦是一種 反應狀態;廣義壓力則指刺激、反應與外在環境交互作用下的一種歷程,個體對 壓力的認知與經驗不同決定壓力的程度存在與否,所以壓力有高度的主觀性。總 而言之,任何能夠引發個體生理及心理常態反應的刺激,皆可視為壓力。茲將國 內外學者對壓力之定義整理如表 2-1、2-2 所示:

表 2-1 國內學者對壓力之定義

學者 年代 壓力之定義

杜昌霖 2005 人與環境互動的結果,因為對環境無法完全控制,而造成 個人心理或生理的緊張狀態。

李勝彰 2003 壓力是個體與環境互動、知覺環境刺激、超過個體負荷,

而產生緊張狀態。

吳俐錦 2006 個體對舊有的認知經驗及知覺對資訊的掌控,當任何一方 之力大於另一方而致失衡時,則壓力的感受將因應而生。

林瑞真 2005 個體面對不同的情境或環境變化刺激下感受到不安全或威 脅的感覺,引發情緒上或生理、心理的反應,表現出緊張、

不安、焦慮、挫折或苦惱的反應現象,嚴重者可能導致新 血管疾病、高血壓甚至自殺的一種歷程。

洪朱璋 2003 個體與環境的互動下,面對某種具威脅性的情境時,因一 時無法消除威脅、脫離困境而產生緊張、煩惱、恐懼、不 安、痛苦等負面的心理感受,並因而引起情緒上和心理上 的反應。

張茂源 2002 個體在與外界刺激互動下,經過個人評估,感到身心無法 負荷時,所做的負面情感反應。

張郁芬 2001 當個體面對外在環境刺激時,依據其人格特質、認知歷程 或過去經驗,加以評估其與環境的關係,是否造成過度負 荷或個人資源無法應付的情況。

黃義良 1999 個體對週遭環境的改變或要求,知覺到具有威脅性,壓迫 性,經由個人特質與心理為仲介歷程後,內心所產生消極 與負面的情感。

馮意雄 2006 壓力是個人與環境互動的結果。

曾錦泉 2004 個體的生理及心理反應其狀態,為個人與環境互動之結 果,此結果造成身心不平衡或不愉快之現象。

郭耀輝 2004 個人與外在環境互動的過程中,受到外界刺激或內在需求 的影響,心理及生理上產生緊張或受到威脅等反應,必須 重新調適的現象。

陳廷楷 2003 個體與內外在環境交互作用產生身心不平衡之狀態,且引 起不愉悅的感覺,並產生緊張、被壓迫、焦慮不安及倦怠 的狀態。

陳蓮妃 2003 個體生存於環境之中,隨時接受環境的刺激,對環境作反 應,因個體認知與壓力經驗的不同,決定壓力的程度。

謝菊英 2002 個人在面對具有威脅性刺激情境中,一時無法消除威脅脫 離困境時的一種被壓迫的感受。

表 2-2 國外學者對壓力之定義

學者 年代 壓力之定義

Albertson 與 Kagan

1987 由個人知覺到環境的威脅而喚起生理及心理的 緊張,一種高負荷狀態。

Greenberg 與 Baron

1997 個體在面對外界壓力源時,情緒、認知和生理三 方面的交互作用所產生的一種反應模式。

Robbins 1996 壓力是個體面臨和他所欲求事物,有關之機會、

限制或要求,而又知覺到其結果充滿不確定性及 重要性時的一種動力狀態。

據上表 2-1、2-2 國內外學者對壓力的定義可知,大部分學者採用廣義的壓 力是一種歷程的觀點。綜觀上述定義,本研究對「壓力」一詞的認定,採廣義看 法,即壓力是人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並且在個人對壓力的適應結果中,將會 產生生理、心理與行為上的差異。

二、教師工作壓力之定義

探討教師工作壓力的定義,先由工作壓力說明起。Kahn (1964) 最早探討工 作中的壓力問題,而不同學者對工作壓力的認定各有不同,舉凡在工作上、職場 上的不當、不適的壓迫或負擔或因與之有關的因素,以致影響工作者本身的生理 狀況失調、心理狀況失衡的現象,亦即凡因工作的關係所引起的任何令人心神困 擾、緊張鬱悶等不愉悅的感覺,都歸因於工作壓力 (引自黃宏建,2002) 。

陳蓮妃 (2003) 亦將工作壓力視為:(一)一種壓力的反應,因工作壓力源所 引起的任何生理、心理的反應與行為;(二)一種壓力的來源,工作場所裡任何會 引起壓力的事件都是工作壓力源;(三)一種個人與環境互動之後,個人知覺到工 作環境要求與個人資源有差距的歷程。

源於工作壓力之教師工作壓力研究近年來都是備受關切、矚目的問題,原因 是社會政經與教育改革的不穩定狀況,教師增能計畫趕不上大環境的變化,更帶 給教師莫大的壓力、焦慮和挑戰,如大規模的學習成就測驗壓力、少子化造成的 超額教師壓力、教師專業評鑑壓力等。而各學者對於教師工作壓力的解釋與見解 略有不同,茲將國內外教師工作壓力定義整理如表 2-3、2- 4 所示:

表 2-3 國內學者對教師工作壓力之定義

由上述定義看來,造成教師工作壓力的原因為教學環境中的人、事、物,當 教師評估到環境要求超出自己的能力負荷時,會引起教師產生不愉快或負面情緒 反應。本研究亦認為「教師工作壓力」來源之ㄧ,即教師在其工作環境中知覺到 威脅與困擾,所引發個人在生理、心理及行為的改變。

貳、教師工作壓力來源

一、壓力來源

所謂壓力源係指會引起個體反應的原因或來源,依 Cooper (1996) 之分類,

其壓力來源區分為六部份:1. 工作本身內在因素 2. 組織角色 3. 工作中人際關 係 4. 生涯發展 5. 組織架構與氣氛 6. 工作、家庭交界點。

而 Compas (1987) 提出壓力的來源有三:

(一)尖銳緊急的壓力源:包括 1. 主要生活事件;2. 日常瑣事;3. 規範的事件;4.

不規則的事件;5. 生活的改變等。

(二)長期的壓力源:包括 1. 剝奪或不合的環境條件;2. 不利於個人創造的環 境;3. 債務;4. 一再發生的事件等。

(三)人際間互動的壓力源:包括個人與父母、同儕和同事間的互動溝通;不合理 念的相處,常有長期的壓力等。

Benner(1984)認為,壓力的來源,可能包括來自於心理的、生理的、社會領 域等各層面,一般而言,生活中的改變都有可能成為壓力的來源。朱敬先(1995 認為,壓力事件包含五大類:1. 重要生活事件; 2. 生活小困擾;3. 災變事件;

4. 長期的社會事件;5. 心理困擾等。而前四項屬於外在事件,而第五項屬於心 理因素困擾 (引自張麗琪,2000) 。

張春興 (2006) 將壓力的來源區分為三大類:1. 生活改變:個人日常生活 秩序的重要改變;2. 生活瑣事: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且無法避免的瑣事;3. 心 理因素:個人內心的心理問題,主要為挫折與心理衝突。

馮觀富 (1996) 提出成年人的生活中常見壓力源有:1. 人生缺乏意義;2.

工作不穩定;3. 期望過高;4. 角色衝突;5. 在期限下工作;6. 工作負擔過重;

7. 不會放鬆自己;8. 一種沒有解決清楚的人際關係;9. 不完整的自尊;10. 對 他人缺乏瞭解;11. A 型性格;12. 複雜與單調的環境;13. 完美主義;14. 缺 乏耐心;15. 剛硬的個性;16. 脾氣爆躁;17. 缺乏幽默;18. 喜歡拿自己和別 人比較;19.缺乏自信 (引自陳淑娟,2002) 。

據上述學者提出與壓力源相關之見解,得知,壓力並非完全是外來的、身外 為三個層面,分別為:個人層面 (individuelle ebene) 、學校層面(schulebene)

,以及系統層面 (systemebene) (引自張炳煌,2006) 。在每一層面下,分別包 括許多造成教師工作壓力的因素。下列整理國內外學者對教師工作壓力來源之見

表 2-6 國外學者對教師工作壓力來源之研究

學者 年代 研究對象 教師工作壓力來源

學者 年代 研究對象 教師工作壓力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