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師工作壓力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教師工作壓力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本節將針對教師在工作壓力的意義與理論及其相關之研究加以探討 分析。

壹、壓力與工作壓力的意義

「壓力」( stress)一詞,原為工程學、力學之專門用語,用來表示物 體受到外力作用所產生的一種抗力(黃義良,1999)。在工程學,所謂壓 力,意指直接施予物體之任何外力;在力學,所謂壓力之操作型定義為 單位面積上所承受之力(蔡純姿,1998)。而 Cannon 首先將壓力的概念 應用在人的生理上,他認為:壓力是指個人受寒冷、缺乏氧氣及其他環 境壓力的影響,在最初或低度的壓力源下尚能抵擋,但是在高強度或持 續的生理壓力源下,則會產生妨害,長期下去會導致生物系統的崩潰(引 自江欣霓,2002),於是開啟了將壓力一詞應用於社會科學之門。

壓力等於是一個人身心力量所花費的程度,在個人所能接受的範圍 內,使用的身心力量可以累積更多能量,同時也使得個人的生活的滿意 度昇高(張宏文、邱文芳,1996)。Selye 是最早將壓力引進社會科學領 域加以研究的先驅,他指出:任何一種壓力都可以是良壓力,也可以是 劣壓力,就要看個人如何運用他面對的生活壓力而定。他認為:不同的 壓力刺激下引發的反應,都具有共同的性質-能引起恢復正常狀態的需 求;而壓力源對個體構成威脅時,個體必須耗費額外的生理或心理能量 予以因應(Selye , 1980)。此概念更明確的指出:壓力刺激不僅影響了個 體生理部分,亦造成個體心理的影響。

壓力的定義眾說紛紜,研究者根據國內外文獻整理壓力的定義中,

可將壓力歸納為三大類:

一、壓力是一種刺激型態:

壓力是普遍存在於人類之一種對內外在負向的刺激時,心理與生理 的反應,而壓力感受與刺激的強弱,也因個人特質與心理的中介歷程後,

而產生程度不一的結果。以下將國內外學者定義為壓力是一種刺激型態 整理如表 1:

由表 1 國內外學者對壓力的定義中可知:這個論點取向偏重工程和 物理學領域的壓力定義,而虎克定律最能說明此一論點,即物體負荷力 超出了彈性限度,則永遠變形;反之,則將恢復原形,而物體不同,其 承受外力的彈性限度亦異。是故,此論點強調壓力產生的壓力源

(stressor),把外界的刺激視為壓力,是引發個體內在壓力反應的前導因 素。Burke & Weir (1980)認為:壓力是一種發生在個體身上的內外在負 性的刺激;謝菊英(2002)也認為,壓力是個人在面對具有威脅性刺激 情境中,一時無法消除威脅脫離困境時的一種被壓迫的感受。壓力是當 個體對周遭環境的改變或要求,知覺到具有威脅性、壓迫性,經由個人 特質與心理為中介歷程後,內心所產生消極與負面的感覺(黃義良,

1999)。

表 1 國內外學者定義壓力是一種刺激型態一覽表

年代 研究者 壓力的定義

1966 Lazarus 壓力是一種普遍存在於動物和人類的現象,它產生強烈及苦 惱的經驗,且明顯的對行為有極大的影響。

1975 Ivancevich 壓力是個人為適應週遭環境變化的一種反應。

1976 Cooper

& Marshall

壓力是表示環境因素衝擊於個人的直接影響及個人對於壓力 源的反應等現象。

1978 Cox 壓力是存在於個體所知覺的環境需求與所知覺的反應能力之 間的不平衡。

1979 Fineman 壓力是高度焦慮經驗的一種狀態。

1980 Mclean 壓力界定為一股力量,一旦形成會對個人產生重大的災禍,

這股來自外界的負擔可能會超重,進而造成無可挽救的傷害。

1980 Burke & Weir

壓力是一種發生在個體身上的內外在負性的刺激。

1981 Pearlin 壓力並非壓力來源單獨作用,而是混合其他生活事件、自我 概念的結果。

1984 Kaplan & Stein

壓力係為一種由個體知覺環境的要求具威脅性,而引發生理 及心理緊張的狀態。

1995 張春興 壓力是個人在面對具有威脅性之刺激情境中,一時無法消除 脫離困境時的一種被壓迫的感受。

1996 邱憲義 壓力是知覺情境有礙其表現,所產生的負向情感,而影響其

生理與心理狀況。

1997 呂秀華 壓力係個人所知覺的由外在刺激引起的緊張狀態。

1999 黃義良 壓力是當個體對周遭環境的改變或要求,知覺到具有威脅 性、壓迫性,經由個人特質與心理為中介歷程後,內心所產 生消極與負面的感覺。

2000 賴倩瑜、陳 瑞蘭、林惠 琦、吳佳 珍、沈麗惠

壓力係個體與外界環境互動時,所產生會使個體感到某種程 度不適的緊張或現象。

2001 曾國光 壓力是個體遇到威脅或困難情況時,其心理所呈現的一種不 平衡狀態。

2002 謝菊英 壓力是個人在面對具有威脅性刺激情境中,一時無法消除威 脅脫離困境時的一種被壓迫的感受。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視壓力為一種刺激者,強調外在環境的刺激所導致的壓力情境,而 且,又因個體的差異性之存在,面對壓力的容忍度亦不相同而所知覺的 歷程及處理的方式亦異,從圖一可知(引自莊中興,2001):壓力來自於 外在環境的刺激,於是有機體自會以心理的緊張及生理的疲倦來反應壓 力。也就是說,只有在有機體感到外界的威脅與壓迫性時,才會產生的 心理與生理不平衡之狀態,也才的產生壓力反應。所以說,壓力是一種 刺激型態。

刺 激 反 應

環 境 機 體 圖一 刺激論壓力模型圖

資料來源:高級職業學校特殊教育班教師工作壓力之研究。莊中興(2001)。11 頁。

壓 力

壓力反應 緊 張 疲 勞

二、壓力是一種反應型態:

以 Selye(1956)為首的學者們,持壓力是一種反應型態的理論,其認 為壓力是個人對人與環境中的要求、限制與機會所產生的主觀知覺,而 身體為了重新恢復正常,所產生的一種非特定的反應。以下將國內外學 者持壓力是一種反應型態的看法整理如表 2:

陳蓮妃(2003)認為:壓力是個體生存於環境之中,隨時接受環境 的刺激、對環境作反應。而林幸霞(1997)也認為:壓力是指任何會使 個體身心產生不舒服感覺的情境或反應,也就是任何會打破個體身心恒 常狀態,引起身心不平衡的情境或反應。王以仁(1992)、王秋絨(1981) 、 郭旭修(1982)與莊勝發(1999)認為:壓力是個人與環境互動時感到 威脅,以致產生個人行為失調之反應狀態。是故,此派學者將壓力視為 一種反應或反應型式,主要是受到 Selye 壓力理論的影響,認為壓力是 個體對外界壓力源的生理或心理上的反應,也就是說,壓力是個體因外 在要求的一種非特定性的生理反應歷程,稱之為「一般適應症候群」。

表 2 國內外學者定義壓力是一種反應型態一覽表

年代 研究者 壓力的定義

1956 Selye 壓力是身體為了滿足需要所產生的一種非特定的反應。

1960 Arnold 壓力是一種需要以超常的反應克服負面的情緒、目標的障礙、

壓迫感以及要求,並妨礙正常功能的情況。

1970 Kagan 壓力是有機體準備採取行動的生理狀態。

1980 Ivancevich & Mattson

壓力是一種適應反應,此種反應是以個人特質和心理歷程為仲 介。

1981 Blau 壓力為個人與環境之間的一種關係,而個人能力與環境要求之 間不能配合的結果。

1983 Everly

& Schermerhorn

壓力是個人對環境中的要求、限制與機會所產生的主觀知覺,

進而發生正向或負向反應狀態。

1988 Lutton 壓力係指個人面對刺激時,為重新恢復正常狀況所做的反應。

1988 Hobfoll 壓力係個體面臨到以下情境時,所產生的反應:

1、覺察到失去資源網路的恐懼。

2、真正失去資源網路。

3、缺乏資源(資源指的是個體認為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物、

人格特質及事物等)。

1993 Compas, Oroason & Grant

壓力係指個體對客觀存在的生活事件(壓力源),導致個體產生 不舒適的感受。

1981 王秋絨 壓力是個人與環境互動時發生的不平衡現象,以致產生個人行 為失調的狀況。

1982 郭旭修 壓力係指個人面對刺激時,為重新恢復正常狀況所做的反應。

1992 王以仁 壓力是個體預期未來可能發生的不安或威脅有所知覺,因而對 有機體產生刺激、警告或使其行動。

1997 林杏霞 壓力是指任何會使個體身心產生不舒服感覺的情境或反應,也 就是任何會打破個體身心恒常狀態,引起身心不平衡的情境或 反應

1999 莊勝發 壓力是個的對環境中具有威脅性的刺激,經由認知後,所產生 的反應。

2003 陳蓮妃 壓力是個體生存於環境之中,隨時接受環境的刺激、對環境作 反應,因個體認知與壓力經驗的不同,決定壓力的程度。

2003 陳秀玉 壓力是包括生物化學上、生理上、行為上與心理上的改變。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Selye 於 1979 年的研究中認為壓力的反應歷程可分為三個階段:

(一) 警覺反應期(stage of alarm reaction ):是身體於震驚後,個體知 覺暴露於有害的刺激中,便會準備應付或逃避。

(二) 抵抗期(stage of resistance):當經歷第一階段後,個體仍知覺壓 力的存在,乃嘗試耗費額外的的生理或心理能量來調適或修補 創傷,以便有效的適應壓力。

(三) 耗竭期(stage of exhaustion):即經歷了第二階段後,壓力持續 存在,創傷無法復原,導致個體身心的耗竭,終至崩潰死亡,

如圖二(引自莊中興,2001)所示:

正常抗拒之程度

圖二 一般適應性症狀

資料來源:高級職業學校特殊教育班教師工作壓力之研究。莊中興(2001)。12 頁。

由圖二可知,持壓力為一種反應論的觀點之學者認為,導致壓力反 應的刺激為壓力源,而個體的非獨特性反應才是壓力。是故持此論點的 學者,將壓力源視為自變項;而壓力視為依變項,著重個體在任何的壓 力源中,對壓力所經歷的一系列生理反應。

三、壓力是一種刺激與反應的互動型態:

這一派學者持壓力是一種刺激與反應的互動型態,認為壓力不僅是 刺激也是一種反應,即壓力是一種個人與環境間的交互作用互動過程,

而個體依其人格特質、認知歷程及過去經驗加入評估與反應的動態系統。

而個體依其人格特質、認知歷程及過去經驗加入評估與反應的動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