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雄市國民小學兼任組長教師 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高雄市國民小學兼任組長教師 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

Copied!
20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系(所)

學校行政碩士班論文

指導教授:張俊紳 博士

高雄市國民小學兼任組長教師 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

研究生:吳俐錦 撰

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八月

(2)

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系(所)

學校行政碩士班論文

高雄市國民小學兼任組長教師 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

研究生:吳俐錦 撰 指導教授:張俊紳 博士

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八月

(3)
(4)
(5)
(6)

謝 辭

『感恩的心,感謝有你,伴我一生,讓我有勇氣做我自己,

感恩的心,感謝命運,花開花落,我一樣會珍惜……』

提筆寫謝辭的當下,記憶庫中彌封多年的歌突然跳躍出,原來一切皆因為 有「你」……

回首二年前重拾書本進入研究所時的欣喜,中途經歷了煩惱、矛盾與退縮,

而至今日論文順利完成之喜悅,有如登山,平地望山,昂首舉步,信心滿滿,

殊不知山高路艱,放棄與回頭的意念再三迴盪。但是,因為有「你」的陪伴,

所以天藍地闊、磅礡瀑布、潺潺流水、鳥語花香等美景得以盡收眼裡,原來一 切是這麼得美好!

因為有你—長者—指導教授 張俊紳老師是我首先要感謝的人,不僅因為 老師對我論文嚴謹的指導及悉心的斧正,更因為在老師的身上看到了學術的深 度學養,學到了應對進退的做人處世基本禮儀,而老師的平易近人、謙沖自牧 的學者風範,更是我人生路途中最好的學習典範。同時,也要感謝口試委員舒 緒緯老師及廖本裕老師細心指正與精闢的建議,啟迪了我多元思考空間,並開 拓了我的視野,讓我體悟到研究的深奧與學術殿堂的真、善、美。再者,感謝 在研究所二年多期間授過課的老師無私的付出,使我在研究所生涯中充實並且 不虛此行。另外,感謝屏東教育大學陳正昌老師及明正國小許詩旺主任,對我 統計上疑點的指導,使我在做中學時能一一克服。還有,感謝陽明國小的鄭麗 慧主任與田福連主任不時的鼓勵與支援,使我問卷調查能順利完成。

因為有你—好友—敏惠、真鳳、嘉品、淑伶、瀞慧、郁婷、家禎、玟靜、

郁荃、文娟、奉庭、維真、瓊楓、招香、畯城、維序、邇翰、子芸……感謝您 們不時的打氣與熱心的鼎力協助,才能使論文順利完成。

因為有你—受訪者—感謝您們在本次研究中參與填寫問卷,因為您們的付 出,而豐富並成就了這份論文的內容。

因為有你—家人—爸爸、媽媽、兄弟姐妹們,感謝您們的支持、鼓勵與包 容,讓我能不畏山高路艱,得以突破重重障礙,追求自己的夢想。

最後,在此感恩陪我走過生命歲月的所有人,深深地獻上一鞠躬。

(7)

高雄市國民小學兼任組長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

摘 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高雄市國民小學兼任組長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現況及探討 不同職責與個人背景變項、個人特質教師在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差異分析、探討個人 背景變項及個人特質對教師工作壓力及個人背景變項、個人特質與教師工作壓力對因應 策略的解釋力,並綜合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可行之建議。

研究方法以問卷調查法為主,以高雄市 87 所公立國民小學組長及教師為研究對象,

兼任組長教師採普查方式進行,共 995 人;未兼任組長教師的取樣以學校規模採分層隨 機抽樣,共抽取 200 人,並以自編之「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兼任組長的工作壓力與因應 策略問卷」為研究工具,發出問卷 1195 份,回收 987 份,有效樣本 950 份,有效問卷 回收率 80%,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及逐步多元迴歸等進行分析處理。

為使研究結果更具深度及廣度,故輔以半結構式訪談八位不同學校規模的兼任組長教 師。

本研究獲得之結論如下:

一、 目前國民小學組長與教師的工作壓力知覺為中等程度,以問題取向為壓力的 因應策略。

二、 國民小學未兼任組長級任教師在工作壓力上的知覺高於兼任組長教師。

三、 國民小學兼組長教師在因應策略上的使用高於未兼任組長的級任教師。

四、 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的知覺會因專業資格與職責的不同而異。

五、 教師背景變項中之年齡及服務年資係工作壓力知覺的主要因素。

六、 教師背景變項中之性別、婚姻狀況、服務年資及學校規模係採取因應策略的 主要因素。

七、 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的知覺會因個人價值觀程度與職責的不同而異。

八、 教師不同程度個人特質中的個人信念係工作壓力知覺的主要因素。

九、 教師不同程度的人際關係、專業知能、工作負荷及決策參與等壓力係採取因 應策略的主要因素。

十、 教師個人背景變項及個人特質對工作壓力具有解釋力。

十一、教師個人背景變項、個人特質及工作壓力對因應策略具有解釋力。

根據上述之結論,提出下列幾點建議:

一、對學校及有關行政機關方面之建議:(一)降低教師授課節數,以均衡工作負 荷。(二)推動教學專業與行政專職,減輕工作壓力。(三)降低每班學生數,減少級任 教師工作壓力。(四)建立教師的師徒制機制。

二、對國民小學組長與教師之建議:(一)加強問題取向及折衷取向的壓力因應能 力。(二)導正消極情緒取向的壓力反應方式,加強正向紓壓的輔導。(三)建立隨時迎 接目標與期望不符的心理調適策略。(四)加強服務年資 5 年以下教師專業知能的充實。

三、對後續研究之建議:(一)研究樣本方面,擴大研究範圍及對象。(二)研究變 項方面,增加其他研究變項。(三)研究工具方面,宜配合教育環境變遷不斷修正問卷

(8)

Strategies Teacher Simultaneous Work as Chief Used to Cope with Work Stress in Kaohsiung Municipal Elementary Schools

Abstract

The study is to find what strategies a teacher simultaneously work as chief used to cope with work stress; to explore how different duties and personal background affect the strategies used; to explore how explainable personal background, personality and work stress to

strategies they applied.

The study conducted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995 subjects were from 87 municipal elementary schools. The subjects include teachers and chiefs. Teacher simultaneous chief used census method; general teachers were selected from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of school size, a total of 200 subjects. The survey tool was a questionnaire designed by the author -

Strategies the Teacher Simultaneous Work as Chief Used to Cope with Work Stress in Kaohsiung Municipal Elementary Schools. Of 1195 questionnaires sent, 987 returned, and

950 are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The effective response rate is 80 percent. The data were analyzed through descriptive analysis, two-way ANOVA,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and semi-structural interview with eight schools of different sizes’ concurrent administrative teachers.

The research concludes:

1. The level of work stress that chief and teacher perceived is moderate;

problem-oriented approach is the strategy chosen to cope with stress.

2. General teacher perceives stress more sensitive than concurrent administrative teacher.

3. Concurrent administrative teacher uses coping strategies more often than general teacher.

4. Key elements of perceiving stress are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and responsible duty.

5. Holding teacher background as given, elements of perceiving stress are age and year of teaching.

6. Holding teacher background as given, factors affecting coping strategies chosen are gender, marital status, years of teaching, and school size.

7. Work stress of different teachers is influenced by personal values and assigned duty.

8. Personal belief is a factor in perceiving stress.

9. Social relationship,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working load are the main reasons they select coping strategies.

10. Teacher background and personality are explainable to work stress.

11. Teacher background, personality, and work stress are explainable to coping strategy.

From conclusion, the author suggests schools and government authorities to reduce teachers’ workload, promote full-time administrative staff, reduce number of students per class, and establishes mentor-mentee program. Suggestions to chiefs and teachers are increase the ability to cope with stress of problem-oriented approach and dual approach; focus on the positive side and reduce passive moods; increase the abilities to adjust to disappointments;

professional trainings for teachers with service history of five years and less.

For future research, the author suggests to increase the number of samples and increas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Survey questions are context specific; adjustment should be made when used at another scenario. Different strategy approaches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the future.

KEYWORDS: work stress, coping strategy

(9)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研究的範圍與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教師工作壓力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9

第二節 教師因應策略的理論與相關研究………32

第三節 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關係………4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45

第二節 研究假設與問題 ……… 46

第三節 研究方法 ………47

第四節 研究對象 ………48

第五節 研究工具 ………50

第六節 資料處理 ………6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67

第一節 不同個人背景變項教師在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差異分析…67 第二節 不同職責教師與個人特質在工作壓力上之差異分析 ………105

第三節 不同職責教師與工作壓力在因應策略上之差異分析 ………112

第四節 個人背景變項及個人特質對教師工作壓力的解釋力 ………122

第五節 個人背景變項、個人特質及教師工作壓力對因應策略的 解釋力 ………128

第六節 兼任組長教師的壓力與調適 ……… 13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45

第一節 研究發現結論 ………145

第二節 建議 ………150

(10)

參考資料 ……… 156

一 中文部份 ………156 二 英文部份 ………162

附錄

附錄一 專家效度委託函………165 附錄二 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兼任組長的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調查問卷

(專家修訂用) ………166 附錄三 「工作壓力量表」專家效度分析表………177 附錄四 「因應策略量表」專家效度分析表………178 附錄五 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兼任組長的工作壓力及因應策略問卷

(預試用) ………179 附錄六 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兼任組長的工作壓力及因應策略問卷

(正式用) ………185

(11)

表 次

表 1 國內外學者定義壓力是一種刺激型態一覽表………11

表 2 國內外學者定義壓力是一種反應型態一覽表………13

表 3 國內外學者定義壓力是一種刺激與反應互動型態一覽表………16

表 4 教師工作壓力來源表………24

表 5 教師工作壓力來源歸類表………26

表 6 國內教師工作壓力之相關研究表………27

表 7 國內外學者對因應定義一覽表………32

表 8 國內教師因應策略之測量因素表………36

表 9 樣本百分比摘要表………48

表 10 研究樣本回收表………49

表 11 受試者基本資料統計表………50

表 12 專家學者意見調名冊(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表………53

表 13 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預試問卷樣本分布一覽表………54

表 14 國民小學教師兼任組長「工作壓力」之項目分析摘要表………56

表 15 國民小學教師兼任組長的工作壓力問卷因素及α係數摘要表………57

表 16 國民小學教師兼任組長「因應策略」之項目分析摘要表………60

表 17 國民小學教師兼任組長的因應策略問卷因素及α係數摘要表………62

表 18 國民小學組長與教師工作壓力之現況分析摘要表………68

表 19 不同職責與性別的教師在工作壓力整體及各層面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71

表 20 不同職責與年齡的教師在工作壓力整體及各層面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72

表 21 不同職責與婚姻狀況教師在工作壓力整體及各層面之差異分析摘要………74

表 22 不同職責與子女數教師在工作壓力整體及各層面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75

表 23 不同職責與服務年資教師在工作壓力整體及各層面之差異分析摘要表………77

表 24 不同職責與最高學歷教師在工作壓力整體及各層面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79

表 25 不同職責與專業資格教師在工作壓力整體及各層面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80

表 26 不同職責與(曾)任組長年資教師在工作壓力整體及各層面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3

表 27 不同職責與學校規模教師在工作壓力整體及各層面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85

表 28 不同個人背景變項在工作壓力的顯著情形綜合表………87

表 29 國民小學組長與教師因應策略之現況分析摘要表 ………89

表 30 不同職責與性別教師在因應策略整體及各層面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90

表 31 不同職責與年齡教師在因應策略整體及各層面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92

表 32 不同職責與婚姻狀況教師在因應策略整體及各層面之差異分析摘要………93

表 33 不同職責與子女數教師在因應策略整體及各層面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94

表 34 不同職責與服務年資教師在因應策略整體及各層面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96

表 35 不同職責與最高學歷教師在因應策略整體及各層面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98

表 36 不同職責與專業資格教師在因應策略整體及各層面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99

(12)

表 37 不同職責與(曾)任組長年資的教師在因應策略整體及各層面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00

表 38 不同職責與學校規模教師在因應策略整體及各層面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02

表 39 不同個人背景變項在因應策略的顯著情形綜合表………104

表 40 不同職責與人格特質在工作壓力各分層面之分析摘要表………106

表 41 不同職責與個人信念在工作壓力各分層面之分析摘要表………107

表 42 不同職責與個人價值觀在工作壓力各分層面之分析摘要表………109

表 43 不同程度之個人特質在工作壓力上差異情形綜合摘要表………111

表 44 不同職責與人際關係在因應策略各層面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13

表 45 不同職責與專業知識在因應策略各層面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15

表 46 不同職責與工作肯定在因應策略各層面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17

表 47 不同職責與工作負荷在因應策略各層面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18

表 48 不同職責與決策參與在因應策略各層面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20

表 49 不同程度之工作壓力在因應策略顯著差異情形綜合摘要表………121

表 50 個人特質自變項的相關表………123

表 51 教師個人背景變項及個人特質對工作壓力之迴歸分析表………124

表 52 工作壓力自變項的相關表………128

表 53 教師個人背景變項、個人特質及工作壓力對因應策略之迴歸分析表………129

表 54 半結構式訪談受訪者背景資料分析摘要表………134

圖 次

圖一 刺激論壓力模型圖 ………12

圖二 一般適應性症狀 ………15

圖三 互動論壓力模式 ………16

圖四 Kyriacou 和 Sutcliffe 的教師工作壓力模式圖………20

圖五 Tellenback、Brenner 和 Lofgren 的教師工作壓力模式圖………21

圖六 Moracco 和 McFadden 的教師工作壓力模式 ………23

圖七 本研究架構圖………45

圖八 職稱與專業資格在人際關係的交互作用………81

圖九 職稱與專業資格在整體工作壓力的交互作………81

圖十 職稱與個人價值觀在工作肯定的交互作用 ………109

(13)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瞭解國小兼任組長教師的工作壓力及其與因應策略的

關係,最後根據研究的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作為教育主管機關之參考。

本章共分為研究動機、研究目的、名詞釋義、研究範圍與限制等四部分。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英國著名教育學者鮑爾福( Graham Balfour )曾說:學校行政的功能在 使適當的學生,於國家財力所及與學生最能受惠的條件下,從適當的教 師,接受適當的教育(引自蔡璧煌,1989,頁 76)。由此觀之,行政是 服務,學生是主體;行政是手段,而教學是目的,這才是學校行政的目 標。然而現行國小行政組織過度科層體制化,專任職員缺乏,而教師兼 主任、組長、及兼辦重要行政工作為數眾多,每校兼任行政工作的教師 至少佔了全校教師配罝的三成以上,其不僅佔了每班教師編制員額的部 份教學人力,而且因其未能專任行政工作,導致行政效能的降低,再者 由教師兼辦非教學相關的行政工作,如學校工程的發包、審核以及採購、

修繕…等等,是否違背了教育的本質?或剝奪學生的受教之質與量?令 人深省!

教改會於 2000 年曾明確的指出:台灣的中小學教育問題之根源,一 為教師之專業能力不受重視;二為教育組織嚴密的科層體制化所造成的 學校體制設計之不當所致(引自劉焜輝,1984,頁 72)。故知,目前國 內的學校行政與教學上的衝突,主要在於我國行之有年的教師兼任行政 工作的學校行政模式所致。再者,依據教育部(2001a)「修正國民教育 法施行細則」中的行政組織設置標準及「台灣省各縣市國小教師每週授 課分鐘數(節數)」中指出:學校規模六至十二班,教師十至十八人,置

(14)

主任、組長四人,佔全校教師的22.2%~40%;十三至二十四班的 學校,教師十九至三十六人,置有主任、組長十一人,佔全校教師的3 0.6%~57.9%;二十五至四十八班的學校,教師三十八至五十四 人,而主任、組長也達到十六人之配置,佔全校教師的29.6%~42.

1%。由以上的數字比例中可以看出,兼任行政工作之教師所佔教師人 力之比例偏高,所以造成教學與行政工作之重疊,以及教學與行政的分 工不清。況且目前國內教師兼任行政工作的同時,又必須依據民國 83 年「台灣省各縣市國小教師每週授課分鐘數(節數)」規定之授課節數授 課(每周 12 節以上)。所以,兼任行政工作之教師每天不僅受制於處理 科層體制下之各類繁瑣工作,並且尚須準備教學的工作,分身乏術之下,

導致教學品質與專業之無法兼顧,是在所難免也,因而造成教師專業與 內部行政組織之認知上的衝突與受人質疑及非議之處。

國內有關教師工作壓力的研究頗多,尤其在針對教師或行政人員的 研究結果中,均發現有中等或相當程度的壓力感受(李黛華,2001;李 彥君,2001;吳明順,2002;吳錦隆,2001;宋禮彰,2001;邱義烜,

2001;林保豊,2002;林月娜,2003;林金生,2003;林昭男,2001;莊 中興,2001;陳蓮妃,2003;黃宏建,2002;曾吉雄,2000;曾國光,

2001;廖翌妙,2002;蔡澍勳,2001;謝菊英,2001;韓繼成,2002)。

但是上述學者的研究對象都是以校長、主任或教師為主,至於針對國民 小學之教師兼任組長的工作壓力之研究尚屬闕如,只有宋禮彰(2001)

針對台灣省中部四縣市的國民小學校長、主任及「組長」共 810 人的研 究樣本中有提及教師兼任組長的壓力感受的研究。所以對於學校類型多 變,且以大型學校佔總學校數的 70%以上的高雄市之教師兼任組長的工 作壓力感受如何尚無學者研究探討,故有待更進一步的探究。再者,從 上述教師工作壓力的相關研究中可知,大都以教師或行政人員為單一的 研究對象,尚未見同時研究教師與行政人員的壓力比較,雖然相關研究 結果皆明確顯示出教師或行政人員有工作壓力存在,特別以行政人員為

(15)

研究對象者,其假設大多認為兼行政職教師的壓力較大,是否如此,亦 即兼行政職教師對於工作壓力的感受大於未兼行政職的教師?是值得更 進一步探討的議題。因此本研究於探討行政人員(兼任組長)的工作壓 力同時,更將未兼任組長之級科教師的工作壓力感受列入考驗比較中,

以使本研究能獲得更深、更廣以及更全面的研究結果,這樣的研究結果 才能更具學術參考的價值。

根據國內外許多學者之研究中顯示:適當的工作壓力刺激能幫助個 體激發潛能並提高工作表現,但過高的壓力卻會使個體工作表現走下坡 終至崩潰(李彥君,2001;吳錦隆,2001;宋禮彰,2001;林月娜,2003;

林金生,2003;莊中興,2001;陳蓮妃,2003;曾國光,2001;廖翌妙,

2002;)。Selye (1956)指出:任何一種壓力都可以是良壓力,也可以是劣 壓力,就要看個人如何運用他面對的生活壓力而定。也就是說,壓力刺 激不僅影響了個體生理部分,亦造成個體心理的影響。Frech(1994)等人 也認為:工作壓力是個人能力與工作要求,或個人需求與工作環境之間 不能適度配合所產生的一種狀態。曾國光(2001)認為:工作壓力是個 人能力或人格特質與外在環境需求交互作用後,產生差異,促使個體在 心理、生理上產生一種脫離正常狀態的現象。至於教師兼任組長的工作 壓力是否對個體有正向的影響,亦或負向之影響,實令人深思。

從文獻中可知壓力理論中的另一重要概念,就是對於工作壓力的因 應(coping)(Folkman & Lazarus, 1984)。Lazarus 和 Launier (1978)認 為:因應是個人在行動和內心上的努力,以處理環境和內在的要求或衝 突,而這些要求或衝突是足以對個人資源構成重荷的。Billings 和 Moss (1984)認為:因應是個人針對特定事件所做的行為反應。所以,當教師 兼任組長者所承受的壓力超出其因應能力時,其身心各方面所產生之反 應如何?以及教師兼任組長因工作壓力所產生之工作緊張,是如何嘗試 以各種方式因應壓力?而當因應措施無效時,是否會造成工作倦怠亦或 其他?引發研究者的興趣。

(16)

至於有關因應技巧方面,從文獻中可知大都以問題取向、情緒取向 及折衷取向等三大方面來加以分類之(謝琇玲,1990;鄧柑謀,1991;

林秀靜,1998;廖翌妙,2002;吳明順,2002;林金生,2003),然而目 前針對因應策略所作研究的學者尚不多,更遑論有關於教師兼任組長的 工作壓力之因應策略。其實在這競爭的世界中,壓力充斥,不少人更受 壓力所苦,研究者從九十三年度接任學校規模九十五班的兼任組長工 作,更有感於教師兼任組長的工作是既專業又瑣碎,如何於「行政專職」

與「教師專業」中取得平衡,落實行政是服務,學生是主體,行政是手 段,而教學是目的的教育理念,是本研究的重點。是故,希望根據研究 結果,能提出若干建議供兼任組長工作的教師調適其壓力,以及有關主 管和行政人員協助降低兼任組長工作教師的壓力之參考,以避免本末倒 置,使兼任組長之教師因工作壓力及無適當的因應策略而導致學生受教 權之受損。更希望從兼任組長與未兼任組長教師的工作壓力比較中,了 解其間的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的差異性,以作為政府相關單位修改教育 政策的參考依據。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根據以上的研究動機,本研究旨在探討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兼任組 長的工作壓力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其具體的研究目的如下:

一、探討國民小學組長與教師工作壓力影響因素之間的差異。

二、探討國民小學組長與教師面對工作壓力時的因應策略。

三、探討不同壓力感受教師及組長的因應策略。

四、分析教師個人背景變項、個人特質、工作壓力對教師壓力因應策 略的解釋力。

(17)

五、研究結果做為國民小學教師因應工作壓力策略的參考。

第三節 名詞釋義 一、工作壓力

工作壓力顧名思義是個人因工作關係而產生壓力,乃是從壓力的定 義衍生出來的。Frech(1974)等人認為:工作壓力是個人能力與工作要求;

或個人需求與工作環境之間不能適度配合所產生的一種狀態。也就是 說,工作壓力係指教師在從事與教學有關的工作時,對工作之負面感受 所產生的反應,而這些反應使教師感到困擾。即工作壓力是對壓力源所 產生的生理、心理反應及個人與環境互動後,所知覺到工作環境要求與 個人現有資源間的差距大小所造成。根據以上觀點,本研究的工作壓力 係指國民小學兼任組長之教師與工作環境互動歷程中,所產生具有威脅 性、壓迫性的身、心知覺一種被壓迫的感受或緊張狀態。而本研究的「工 作壓力」是指研究者自編之「國民小學組長與教師工作壓力感受問卷」

之得分,國民小學組長與教師在該問卷所得分數表示其壓力程度; 得分 愈高,表示兼任組長工作之教師所感受的工作壓力愈大;反之,則所感 受之壓力愈小。

二、因應策略

當需求與可用資源之間產生不平衡時,壓力自會因應而生,而應付 此不平衡之策略也將隨之而起。也就是當面臨工作壓力情境時,為避免 焦慮和受傷而在認知層面;或是行為層面;亦或兩者兼採之工作壓力的 因應方式,所以,因應是個體與環境互動時,在認知及行為上不斷地努

(18)

力,去處理對個人具有嚴重負荷的外在或內在特定要求。根據以上的觀 點,本研究所指的因應策略係指國民小學組長與教師在與工作環境互動 時,為避免內外在的工作負荷,而在認知及行為上所做的積極與消極的 努力,包括「問題取向」、「情緒取向」及「折衷取向」等三種因應策略。

而本研究的的因應策略係指研究者自編之「國民小學組長與教師因應策 略問卷」之得分,所得分數愈高,表示該因應策略層面的使用頻率愈高;

反之,則愈低。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依據上述的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將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分 述如下:

一、研究對象

因為高雄市九十四學年度公立國民小學 87 所中,有 67 所是屬於超 過 25 班之大型學校,約佔總學校數的 77%,異於其他縣市學校規模之比 例,且研究者任教於高雄市之國民小學,故本研究係以九十四學年度現 任高雄市公立國民小學之兼任各處室組長之教師為問卷主要調查之對象

(不包含校長、主任等行政主管人員),並採叢集隨機抽樣的方式進行。

為使研究結果更具學術價值,兼顧兼任組長與未兼任組長教師的工作壓 力與因應策略的差異性,故亦依學校規模所占百分比的 2 倍方式(見表 9),採叢集隨機抽樣抽取 200 名未兼組長工作之教師(級任與科任)為 問卷調查對象。在研究的廣度及深度方面以一般性、同質性為主,較無 法顧及樣本的個別特殊因素,因此本研究中特別輔以半結構式的訪談,

深入探討研究對象在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的差異,以補問卷調查之不足。

(19)

二、研究變項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小學兼任組長教師知覺工作壓力的情形與面對 工作壓力時所採用的因應策略之現況,並藉以分析其相關性。所謂工作 壓力是指兼任組長教師在組長工作相關層面上所知覺到的壓力情形。因 應策略則是兼任組長教師在面對工作壓力上所採用的因應情形。至於背 景變項方面,依研究者所蒐集到的相關文獻之研究背景變項之類別,故 本研究僅探討兼任組長教師的性別、婚姻、年齡、服務年資、教育背景

(最高學歷)、(曾)任組長年資、學校規模等變項,至於在教師的工作 壓力來源及其所採用之因應策略的層面相當廣泛,而本研究在工作壓力 方面依所蒐集之相關文獻歸納後,故僅從「工作負荷」、「人際關係」、「決 策參與」、「工作肯定」與「專業知能」等五個因素來探討,而因應策略 亦僅從「問題取向」、「情緒取向」與「折衷取向」等三個層面去分析,

而其他變項則不在本研究探討的範圍內,無法兼顧所有層面,如組織目 標不明確、生理層面…等。因此,本研究為求得更深更廣的研究結果,

故特別將個人特質等中介變項也列入本研究的變項中,以增加研究的學 術價值。

(20)
(2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依據教育部民國八十八年七月二十九日頒布之細則第十七條規定如 下(教育部,2001b):十二班以下者,設教導、總務二處及輔導室或輔導 教師。教導處設教務、訓導二組,必要時得置資訊教師。十三班至二十 四班者,設教務、訓導、總務三處及輔導室或輔導教師。教務處設教學、

註冊、資訊三組;訓導處設訓育、體育、衛生三組;總務處設文書、事 務二組。二十五班以上者,設教務、訓導、總務三處及輔導室。教務處 設教學、註冊、設備、資訊四組;訓導處設訓育、生活教育、體育、衛 生四組;總務處設文書、事務、出納三組;輔導室得設輔導、資料二組。

六十班以上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直轄市、縣(市)主管教育行政機 關得訂定辦法,充實行政人員。並於九十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修訂,改由 直轄市、縣(市)主管教育行政機關視需要於國民小學各處下設組辦事。

由以上法條可知,在國內所有的國民小學都設有組長之職,且必須 由教師來加以兼任,且每校最少有二人~十三人之組長職位需由教師加 以兼任。本章將針對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的理論及相關的研究加以 探究,共分為三節,分別為教師工作壓力的理論與相關研究;因應策略 的理論與相關研究及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的相關研究等。

第一節 教師工作壓力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本節將針對教師在工作壓力的意義與理論及其相關之研究加以探討 分析。

(22)

壹、壓力與工作壓力的意義

「壓力」( stress)一詞,原為工程學、力學之專門用語,用來表示物 體受到外力作用所產生的一種抗力(黃義良,1999)。在工程學,所謂壓 力,意指直接施予物體之任何外力;在力學,所謂壓力之操作型定義為 單位面積上所承受之力(蔡純姿,1998)。而 Cannon 首先將壓力的概念 應用在人的生理上,他認為:壓力是指個人受寒冷、缺乏氧氣及其他環 境壓力的影響,在最初或低度的壓力源下尚能抵擋,但是在高強度或持 續的生理壓力源下,則會產生妨害,長期下去會導致生物系統的崩潰(引 自江欣霓,2002),於是開啟了將壓力一詞應用於社會科學之門。

壓力等於是一個人身心力量所花費的程度,在個人所能接受的範圍 內,使用的身心力量可以累積更多能量,同時也使得個人的生活的滿意 度昇高(張宏文、邱文芳,1996)。Selye 是最早將壓力引進社會科學領 域加以研究的先驅,他指出:任何一種壓力都可以是良壓力,也可以是 劣壓力,就要看個人如何運用他面對的生活壓力而定。他認為:不同的 壓力刺激下引發的反應,都具有共同的性質-能引起恢復正常狀態的需 求;而壓力源對個體構成威脅時,個體必須耗費額外的生理或心理能量 予以因應(Selye , 1980)。此概念更明確的指出:壓力刺激不僅影響了個 體生理部分,亦造成個體心理的影響。

壓力的定義眾說紛紜,研究者根據國內外文獻整理壓力的定義中,

可將壓力歸納為三大類:

一、壓力是一種刺激型態:

壓力是普遍存在於人類之一種對內外在負向的刺激時,心理與生理 的反應,而壓力感受與刺激的強弱,也因個人特質與心理的中介歷程後,

而產生程度不一的結果。以下將國內外學者定義為壓力是一種刺激型態 整理如表 1:

(23)

由表 1 國內外學者對壓力的定義中可知:這個論點取向偏重工程和 物理學領域的壓力定義,而虎克定律最能說明此一論點,即物體負荷力 超出了彈性限度,則永遠變形;反之,則將恢復原形,而物體不同,其 承受外力的彈性限度亦異。是故,此論點強調壓力產生的壓力源

(stressor),把外界的刺激視為壓力,是引發個體內在壓力反應的前導因 素。Burke & Weir (1980)認為:壓力是一種發生在個體身上的內外在負 性的刺激;謝菊英(2002)也認為,壓力是個人在面對具有威脅性刺激 情境中,一時無法消除威脅脫離困境時的一種被壓迫的感受。壓力是當 個體對周遭環境的改變或要求,知覺到具有威脅性、壓迫性,經由個人 特質與心理為中介歷程後,內心所產生消極與負面的感覺(黃義良,

1999)。

表 1 國內外學者定義壓力是一種刺激型態一覽表

年代 研究者 壓力的定義

1966 Lazarus 壓力是一種普遍存在於動物和人類的現象,它產生強烈及苦 惱的經驗,且明顯的對行為有極大的影響。

1975 Ivancevich 壓力是個人為適應週遭環境變化的一種反應。

1976 Cooper

& Marshall

壓力是表示環境因素衝擊於個人的直接影響及個人對於壓力 源的反應等現象。

1978 Cox 壓力是存在於個體所知覺的環境需求與所知覺的反應能力之 間的不平衡。

1979 Fineman 壓力是高度焦慮經驗的一種狀態。

1980 Mclean 壓力界定為一股力量,一旦形成會對個人產生重大的災禍,

這股來自外界的負擔可能會超重,進而造成無可挽救的傷害。

1980 Burke & Weir

壓力是一種發生在個體身上的內外在負性的刺激。

1981 Pearlin 壓力並非壓力來源單獨作用,而是混合其他生活事件、自我 概念的結果。

1984 Kaplan & Stein

壓力係為一種由個體知覺環境的要求具威脅性,而引發生理 及心理緊張的狀態。

1995 張春興 壓力是個人在面對具有威脅性之刺激情境中,一時無法消除 脫離困境時的一種被壓迫的感受。

1996 邱憲義 壓力是知覺情境有礙其表現,所產生的負向情感,而影響其

(24)

生理與心理狀況。

1997 呂秀華 壓力係個人所知覺的由外在刺激引起的緊張狀態。

1999 黃義良 壓力是當個體對周遭環境的改變或要求,知覺到具有威脅 性、壓迫性,經由個人特質與心理為中介歷程後,內心所產 生消極與負面的感覺。

2000 賴倩瑜、陳 瑞蘭、林惠 琦、吳佳 珍、沈麗惠

壓力係個體與外界環境互動時,所產生會使個體感到某種程 度不適的緊張或現象。

2001 曾國光 壓力是個體遇到威脅或困難情況時,其心理所呈現的一種不 平衡狀態。

2002 謝菊英 壓力是個人在面對具有威脅性刺激情境中,一時無法消除威 脅脫離困境時的一種被壓迫的感受。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視壓力為一種刺激者,強調外在環境的刺激所導致的壓力情境,而 且,又因個體的差異性之存在,面對壓力的容忍度亦不相同而所知覺的 歷程及處理的方式亦異,從圖一可知(引自莊中興,2001):壓力來自於 外在環境的刺激,於是有機體自會以心理的緊張及生理的疲倦來反應壓 力。也就是說,只有在有機體感到外界的威脅與壓迫性時,才會產生的 心理與生理不平衡之狀態,也才的產生壓力反應。所以說,壓力是一種 刺激型態。

刺 激 反 應

環 境 機 體 圖一 刺激論壓力模型圖

資料來源:高級職業學校特殊教育班教師工作壓力之研究。莊中興(2001)。11 頁。

壓 力

壓力反應 緊 張 疲 勞

(25)

二、壓力是一種反應型態:

以 Selye(1956)為首的學者們,持壓力是一種反應型態的理論,其認 為壓力是個人對人與環境中的要求、限制與機會所產生的主觀知覺,而 身體為了重新恢復正常,所產生的一種非特定的反應。以下將國內外學 者持壓力是一種反應型態的看法整理如表 2:

陳蓮妃(2003)認為:壓力是個體生存於環境之中,隨時接受環境 的刺激、對環境作反應。而林幸霞(1997)也認為:壓力是指任何會使 個體身心產生不舒服感覺的情境或反應,也就是任何會打破個體身心恒 常狀態,引起身心不平衡的情境或反應。王以仁(1992)、王秋絨(1981) 、 郭旭修(1982)與莊勝發(1999)認為:壓力是個人與環境互動時感到 威脅,以致產生個人行為失調之反應狀態。是故,此派學者將壓力視為 一種反應或反應型式,主要是受到 Selye 壓力理論的影響,認為壓力是 個體對外界壓力源的生理或心理上的反應,也就是說,壓力是個體因外 在要求的一種非特定性的生理反應歷程,稱之為「一般適應症候群」。

表 2 國內外學者定義壓力是一種反應型態一覽表

年代 研究者 壓力的定義

1956 Selye 壓力是身體為了滿足需要所產生的一種非特定的反應。

1960 Arnold 壓力是一種需要以超常的反應克服負面的情緒、目標的障礙、

壓迫感以及要求,並妨礙正常功能的情況。

1970 Kagan 壓力是有機體準備採取行動的生理狀態。

1980 Ivancevich & Mattson

壓力是一種適應反應,此種反應是以個人特質和心理歷程為仲 介。

1981 Blau 壓力為個人與環境之間的一種關係,而個人能力與環境要求之 間不能配合的結果。

1983 Everly

& Schermerhorn

壓力是個人對環境中的要求、限制與機會所產生的主觀知覺,

進而發生正向或負向反應狀態。

1988 Lutton 壓力係指個人面對刺激時,為重新恢復正常狀況所做的反應。

1988 Hobfoll 壓力係個體面臨到以下情境時,所產生的反應:

1、覺察到失去資源網路的恐懼。

(26)

2、真正失去資源網路。

3、缺乏資源(資源指的是個體認為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物、

人格特質及事物等)。

1993 Compas, Oroason & Grant

壓力係指個體對客觀存在的生活事件(壓力源),導致個體產生 不舒適的感受。

1981 王秋絨 壓力是個人與環境互動時發生的不平衡現象,以致產生個人行 為失調的狀況。

1982 郭旭修 壓力係指個人面對刺激時,為重新恢復正常狀況所做的反應。

1992 王以仁 壓力是個體預期未來可能發生的不安或威脅有所知覺,因而對 有機體產生刺激、警告或使其行動。

1997 林杏霞 壓力是指任何會使個體身心產生不舒服感覺的情境或反應,也 就是任何會打破個體身心恒常狀態,引起身心不平衡的情境或 反應

1999 莊勝發 壓力是個的對環境中具有威脅性的刺激,經由認知後,所產生 的反應。

2003 陳蓮妃 壓力是個體生存於環境之中,隨時接受環境的刺激、對環境作 反應,因個體認知與壓力經驗的不同,決定壓力的程度。

2003 陳秀玉 壓力是包括生物化學上、生理上、行為上與心理上的改變。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Selye 於 1979 年的研究中認為壓力的反應歷程可分為三個階段:

(一) 警覺反應期(stage of alarm reaction ):是身體於震驚後,個體知 覺暴露於有害的刺激中,便會準備應付或逃避。

(二) 抵抗期(stage of resistance):當經歷第一階段後,個體仍知覺壓 力的存在,乃嘗試耗費額外的的生理或心理能量來調適或修補 創傷,以便有效的適應壓力。

(三) 耗竭期(stage of exhaustion):即經歷了第二階段後,壓力持續 存在,創傷無法復原,導致個體身心的耗竭,終至崩潰死亡,

如圖二(引自莊中興,2001)所示:

(27)

正常抗拒之程度

圖二 一般適應性症狀

資料來源:高級職業學校特殊教育班教師工作壓力之研究。莊中興(2001)。12 頁。

由圖二可知,持壓力為一種反應論的觀點之學者認為,導致壓力反 應的刺激為壓力源,而個體的非獨特性反應才是壓力。是故持此論點的 學者,將壓力源視為自變項;而壓力視為依變項,著重個體在任何的壓 力源中,對壓力所經歷的一系列生理反應。

三、壓力是一種刺激與反應的互動型態:

這一派學者持壓力是一種刺激與反應的互動型態,認為壓力不僅是 刺激也是一種反應,即壓力是一種個人與環境間的交互作用互動過程,

而個體依其人格特質、認知歷程及過去經驗加入評估與反應的動態系統。

採取此一論點的學者認為,壓力是環境的刺激與個體交互作用的結 果,並將壓力視為個體就「環境要求」和「因應資源」作為認知評估的 結果,強調環境刺激雙向互動的重要性(見表 3)。

Lazarus 與 Folkman (1984) 為此論點的代表人物,認為壓力不僅是刺 激,也是一種反應。若為偏重環境因素,即視壓力為外在的刺激事件;

若為偏重個人因素,即視壓力為個人反應,所以壓力是個人和環境交互 作用的結果。如圖三(引自莊中興,2001):

驚覺階段 抵抗階段 耗竭階段

(28)

圖三 互動論壓力模式

資料來源:高級職業學校特殊教育班教師工作壓力之研究。莊中興(2001)。13 頁。

表 3 國內外學者定義壓力是一種刺激與反應互動型態一覽表

年代 研究者 壓力定義

1962 Mcchanic 壓力是對有機體施力要求的刺激及有機體處理它的能力之 間的差距,此一差距為有機體所能知覺的程度之函數。

1976 McGrath 壓力為個人與環境的交互作用,影響個人面臨某種需求、束 縛或採取行動。

1976 Wild

& Hans

壓力不僅是特殊有害的刺激對個體所造成的直接影響,同時 也是無害的環境刺激與有機體為了順利處理這些刺激時失 敗的經驗之間的交互作用,因而導致緊張不斷的增加。

1984 Lazarus & Folkman

壓力不僅是刺激,也是一種反應,所謂壓力係指個體對環境 需求的負荷超過身心適應的程度。

1994 Greenberg 壓力是一種壓力因素與壓力反應的組合。

1986 林幸台 壓力不僅與個人生理反應有關且涉及心理上的反應,尤其是 個人對該情境的認知及投入程度更具重要性。

1986 周立勳 壓力係個體對外界的要求或特定事件的刺激時,其身心適應 的反應; 而此種反應是以個人過去的經驗、人格特質或心理 認知歷程為媒介。

1987 趙傑夫 壓力係外在、客觀環境或事件對個體的要求,而個體知覺其 能力與環境要求之間不能平衡的結果。

1991 吳英璋 壓力是人與環境不斷互動過程中的動態系統。

1991 張明麗 壓力係個體為適應內外在環境,產生的一種特殊結果。

1992 井敏珠 壓力是個人與環境間的交互作用,個人對其本身與環境中特

威 脅 知覺的因素 認知的評估

適應策略

(29)

殊情境之關係,產生主觀知覺,加以評估後,情境要求超出 其資源的情況。

1995 江鴻鈞 壓力是個體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亦即壓力是外在環境或 事件對個體要求而個體知覺能力與環境不能平衡的結果。

1996 程一民 壓力是指個體面對刺激事件時,個人評估此一關係對他造成 負荷或個人資源無法應付且危及個人福祉及身心健康反應。

2001 張郁芬 當個體面對環境刺激時,依據其人格特質、認知歷程或過去 經驗,加以評估其與環境的關係,是否會造成過度負荷或個 人資源無法應付的情況。

2002 江欣霓 壓力是「刺激---反應取向」。

2003 林金生 壓力是刺激與反應的互動。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上所述,各學者在探討壓力的意義時,都是先從可見的外在生理 反應著手,進而深入探討造成壓力的生理與心理因素。所以,壓力是一 種外在刺激與內在反應之間的拉拒,它是動態的;刺激與反應之間的強 弱取決於個體舊有的認知經驗及知覺對資訊的掌控,當任何一方之力大 於另一方而致失衡時,則壓力的感受將因應而生。故本研究者認為採互 動型態的觀點來研究壓力是較為恰當的。

至於「工作壓力」乃是從壓力的定義衍生出來的,Frech(1994)等人 認為:工作壓力是個人能力與工作要求;或個人需求與工作環境之間不 能適度配合所產生的一種狀態。曾國光(2001)認為:工作壓力是個人 能力或人格特質與外在環境需求交互作用後,產生差異,促使個體在心 理、生理上產生一種脫離正常狀態的現象。吳宗立(1996)認為凡與工 作有關的因素而引起的壓力,均稱為工作壓力,它具備有三個條件:第 一,它是外在環境的要求與個人內在的能力與需求交互作用下,產生的 差異與不平衡狀態。第二,它已經造成個體身心狀況脫離正常功能而引 起主觀不愉快的感覺的心理反應。第三,這些工作壓力反應,必須因工 作有關的因素而引起。而國內學者朱敬先(1992)進而將工作壓力的定

(30)

義歸納為:一、工作壓力是由於個人需要與個人資源不能相配合所造成;

二、工作壓力是足以干擾個人的工作環境特性;三、工作壓力是個人在 紊亂環境中產生的反應。是故「工作壓力」可視為:一、一種壓力的反 應,因工作壓力源所引起的任何生理、心理的反應與行為;二、一種壓 力的來源,工作場所裡任何會引起壓力的事件都是工作壓力源;三、一 種個人與環境互動之後,個人知覺到工作環境要求與個人資源有差距的 歷程(陳蓮妃,2003)。

綜上所述可知,各學者對於工作壓力的意義,不外乎強調個體面對 外在的刺激時的身心反應,以及所採取的行動,並產生因應的行為。而 因個體的人格特質之異,所以工作壓力的產生歷程以及個體對工作壓力 的反應亦有很大的個別差異存在。因此,本研究將工作壓力定義為:當 個體與工作環境互動時,面對工作情境強過個人所擁有的身心資源,而 知覺生理與心理受威脅而無法脫離時,所產生的一種身心被壓迫的狀態。

貳、教師工作壓力的相關理論

因國內國民小學的組織中之組長是由教師加以兼任,所以組長亦視 為教師一職,故本研究只針對教師的工作壓力之相關理論來做文獻的探 究。而關於教師工作壓力的理論模式有很多種,以下針對各學者所提出 之教師工作壓力模式,敘述如后:

一、Kyriacou 和 Sutcliffe 的教師工作壓力模式

Kyriacou 和 Sutcliffe(1978)是最早提出教師工作壓力的學者,他們 認為教師的工作壓力來自於環境的要求,而這種要求可能來自於他人,

也可能來自於自己。而教師工作壓力即是教師在從事與教育工作時,對

(31)

工作的負向反應(如:緊張、困擾沮喪、挫折與憤怒等)。於是 Kyriacou 和 Sutcliffe(1978)提出教師工作壓力模式,如圖四所示:首先,物理與心 理的可能壓力源透過教師認知評估後成為實際的壓力源,產生教師的壓 力反應,如果教師能透過良好的壓力因應策略,則實際的壓力源程度將 可降至最低;若無法經由適應機轉紓解的壓力持續存在,則壓力將對教 師的生理、心理及行為產生影響,而在壓力的長期影響下,將產生慢性 壓力症狀,諸如:心身症、心臟病、胃潰瘍以及心理疾病……等等。

在此模式中有四條回饋線:(a)(4)到(2)表示教師所採取的因應策略,影響 壓力源的評估; (b)(5)到(2)表示教師對壓力的反應,也會影響壓力源的評 估; (c)(6)到(8)到(2)表示長期的壓力所導致的慢性症狀造成「非職業的壓 力源」,而導致對壓力的評估; (d)(5)到(7)表示教師過去處理壓力的經驗,

造成個人的特質,而間接影響到所使用的因應策略及對壓力的評估。

壓力源來自於生理與物理情境,也就是個體知覺與環境的交互作 用,至個體在加入評估後的實際感受。然而,亦可知,教師的壓力反應 除實際的壓力源以外,尚須加入教師的個人特質,如人格、需要、適應 能力、信念、態度及價值系統等,最後產生教師的心理、生理與行為上 的反應,若壓力過大,則導致慢性壓力症的反應。

(32)

圖四 Kyriacou 和 Sutcliffe 的教師工作壓力模式圖

資料來源: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關係之研究。陳榮茂(2002)。18 頁。

二、Tellenback、Brenner 和 Lofgren 的教師工作壓 力模式

Tellenback 等人(1983)修正 Kyriacou 和 Sutcliffe 的教師工作壓力模式 而提出新的教師工作壓力模式,如圖五所示。

(7) 教師的個人特質 教師的屬性變項、人格、需 要、適應能力、信念、態度、

價值系統

(1) 可能的 壓力源 物理 的、心理 的

(2) 評估 威脅個 人自尊 和安全

(3) 實際的 壓力源

(4) 因應 作用

(5) 教師壓 力反應 心理 的、生理 的、行為

(6) 慢性壓 力症 心身 症、心藏 病、心理

(8) 非職業的壓力

a

b

c

d

(33)

圖五 Tellenback、Brenner 和 Lofgren 的教師工作壓力模式圖 資料來源:國小教師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身心健康之研究。張郁芬

(2001)。19 頁。

根據 Tellenback 等人(1983)所提出的教師工作壓力模式可知:

(一) 教師的工作壓力源來自於學校鄰近地區、教師特質與非職業壓 力源的交互作用,而產生多元的壓力來源。

(二) 教師所採取的因應機制之適當與否,是直接影響實際的壓力 源、一般性緊張與身心健康之高低狀態的重要因素。

(三) 持續的工作壓力造成緊張、身心疾病等不利工作的不良影響,

終至退出工作。

許多學者將壓力解釋為「人」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而此模 式的特點在於將「學校鄰近地區」歸為壓力源之一。因學校鄰近地區之

(1) 學校鄰近 地區特質

(2) 教師特質

(3) 可能的 壓力源

(4) 實際的 壓力源

(5) 一般性 緊張

(6) 身 心 健 康

(7) 退 出

非職業性 的壓力源

評 估

因應機 制

(34)

特質不同,都可能造成教師的工作壓力之來源。面對此壓力源時,若教 師無良好的適應機制,則最後終將因無法承受壓力而導致退出工作場所。

三、Moracco 和 McFadden 的教師工作壓力模式

由 Moracco 和 McFadden 於 1982 年提出的教師工作壓力模式中,如 圖六所示,可以發現包含了四個要點(林金生,2003):

(一) 校內及校外的社會環境同樣是教師壓力的主要來源。如圖六中 所顯示的家庭、社會及潛在的壓力源,都會直接或間接造成教師不同程 度的工作壓力,而且這此壓力來源也會因為中介因素的影響,而使個體 產生不同的壓力感受。

(二) 潛在工作壓力和實際工作壓力是不同層面的概念。潛在的工作 壓力是指教師的工作本身,是一種客觀存在的象現;而其經由教師個人 的主觀評估後,轉化為具體的工作壓力。

(三) 中介因素。包含評估機轉與因應機轉。前者決定實際壓力的來 源,它受到教師特質的影響;而後者則是決定壓力的減少與否,若壓力 過重或過久,因應機轉終將匱乏,而產生生理、心理之疾病。

(四) 回饋圈。Moracco 和 McFadden 的教師工作壓力模式圖中有四個 回饋圈:(a)表示壓力與因應機轉之間的關係;(b)表示教師本身經過因應 機轉、評估機轉後,所知覺到更多壓力事件;(c)與(b)有關,表示教師若 長期處於壓力下會產生身心的倦怠及身心的疾病,此時若壓力持續出 現,則教師可能會需要家庭及親人的支持與協助;(d)則表示教師過去處 理壓力的成功與否的經驗以及其社會資源的支持與否,均會影響現今的 評估結果以及對於壓力事件的決定。

(35)

圖六 Moracco 和 McFadden 的教師工作壓力模式

資 料來 源 : 國 民中 學 輔 導 教師 工 作 壓 力、 因 應 策 略與 負 向 情 緒經 驗 之 研 究。 林 金 生

(2003)。20 頁。

參、教師工作壓力的來源

工作即生活; 生活即工作,是當今每一個職場上的人的生活寫照,

於是「工作壓力」自然而然的成為現代人生活的一部份。因為每一個職 場的要求不盡相同,故工作壓力也相異,而「學校」是一個同質性高且 封閉的職場,又背負著教育下一代的重責大任,然而近年來卻因著社會 的變遷; 教育水準的普及化; 家庭結構的改變,使教師面臨接踵而至的 工作壓力,如前所述的三個理論可知,教師的工作壓力來源十分複雜,

社會

工 作

家庭 (1)

潛 在 的 壓 力

(2) 評估機 轉威脅 自尊

(3) 實際壓 力源為 教師知 覺

(4) 因應機 轉用來 減低壓 力

(5) 壓 力 的 徵 兆

(6) 長期倦怠 身心疾病 (7)個人特質

(經驗、人 格、價值觀)

a

d

b c

(36)

並非只是單純的因素所致,可能是多種因素交互而成,於是對於教師的 工作壓力之研究,近年來吸引了非常多的人之興趣,而探討教師的工作 壓力之來源也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茲將國內各學者針對教師工作壓力 的來源之研究,整理如表 4

表 4 教師工作壓力來源表

年代 研究者 研究對象 教師工作壓力來源

1984 劉焜輝 學生、學校行政人員、學校環境、教師本身 1985 蔡先口 台北縣國中教師 學生不良行為、教師人際關係、角色期望、

工作負荷、學校風氣、行政支援不足 1987 林玟玟 台北市國中教師 學生、學校組織、工作負荷、角色人際關係 1988 單小琳 台北市國中教師 行政支持不佳、學生表現不良、工作量太

重、教學輔導欠缺、專業成長不足、違反教 學原理

1989 蔡璧煌 台北縣市國中教師 工作負荷及時間的調適不均

1990 謝琇玲 高雄縣市國中教師 角色方面、工作負荷、時間分配、教學方面 1992 張德聰 職業上之要求及工作特性、社會的期望、工 作負荷、缺乏參與感、工作情境、角色衝突、

角色負荷、人格特質、人際關係

1993 林思妙 高雄市國中教師 學生不良行為、教學成就、過重工作、新的 教育措施

1997 葉龍源 我國國小主任 上級壓力、行政負荷、人際關係、本身內在 衝突、決策參與

1999 黃義良 台南縣國小 人際關係、專業知能、工作負荷、時間壓力 兼行政教師

1999 陳聖芳 台東地區國小教師 工作本身、進修機會、工作報酬

2001 林昭男 國小初任主任 內在衝突、工作負荷、人際關係、專業知 能、變革適應

2002 江欣霓 高雄市公立國小教師 工作負荷、行政支援、學生教學、個人 發展、違反教育原理、人際關係 2002 陳榮茂 國小教師 人際關係、自我期許、家長互動、教學活

動、專業成長、工 作負擔

2003 林月娜 高雄市國小 工作肯定、專業知能工作負荷、人際關係 專任行政人員

2003 陳蓮妃 台灣區國中訓導主任 工作負荷、學生管教、專業知能、人際 關係、社區家長問題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37)

綜上可知,教師的工作壓力來源從 1984 年劉焜輝所研究的結果:學 生、學校行政人員、學校環境及教師本身,而至 2003 年陳蓮妃針對台灣 區國中訓導主任工作壓力來源所研究的結果:工作負荷、學生管教、專 業知能、人際關係、社區家長問題等,可以明顯的看出行政人員的工作 壓力來源已從校內的學生、教師和行政人員的壓力,慢慢將壓力源轉移 至來自家長、社區等校外,工作壓力來源的範圍已越擴越大,已明顯可 看出教師的工作壓力來源的多元與複雜化。可知教育政策的變革、專業 成長、學生的管教、親師溝通及社區的投入教育工作等,衍然已成為目 前教師工作壓力的最大來源。

茲將表 4 之國內各學者對教師工作壓力來源的研究結果,歸納分類 統計如表 5:

根據表 5 歸納國內各學者有關教師工作壓力來源的研究結果可發 現,教師工作壓力來源的複雜性與多樣性,且其來源並非是單一向度或 單一因素的; 而是同時有多元性、多面性的因素所組成,雖有不同之處,

但也可發現很多相似點。然而,其中較為各學者所探討的層面包含:人 際關係、工作負荷、學生方面、專業知能、行政支援、組織環境等。尤 其在「工作負荷」這項的統計結果,更高居其他教師工作壓力來源之冠,

可見,未兼行政工作之教師的工作負荷已是所有教師壓力來源之首。而 根據表 5 的統計可知,教師的工作壓力層面除人際關係、工作負荷及專 業知能所占比例較高外,其他來自學生、上級、家長及教師本身甚至工 作報酬等的壓力亦多,參著以上學者的問卷內容後,皆與教師對工作的 肯定之認知有關,故將其歸納成工作肯定層面。至於決策層面雖只有三 位學者將其納為工作壓力來源的層面,但因兼任組長教師處於主管與教 師的中介者,故其對於是否能有決策參與亦相當重要。故本研究在探討 兼任組長之教師工作壓力來源時,根據文獻探討結果,將兼任組長工作 之教師的工作壓力源來自決策參與、人際關係、工作負荷、工作肯定及

(38)

專業知能等五個層面來加以探討。

表 5 教師工作壓力來源歸類表 研究者 人際關係

學生

工作負荷 角色方面 專業知能 行政支援 教學方面 教師本身 組織環境 時間分配 家長問題 上級壓力 決策參與 工作報酬

劉焜 輝 ★ ★ ★ ★

蔡先 口 ★ ★ ★ ★ ★ ★

林玟 玟 ★ ★ ★ ★ ★

單小 琳 ★ ★ ★ ★ ★

蔡璧 煌 ★ ★

謝琇 玲 ★ ★ ★ ★

張德 聰 ★ ★ ★ ★ ★

林思 妙 ★ ★ ★

葉龍 源 ★ ★ ★ ★ ★

黃義 良 ★ ★ ★ ★

陳聖 芳 ★ ★ ★

林昭 男 ★ ★ ★ ★ ★

江欣 霓 ★ ★ ★ ★ ★ ★

陳榮 茂 ★ ★ ★ ★ ★ ★

林月 娜 ★ ★ ★ ★

陳蓮 妃 ★ ★ ★ ★ ★

計 10 7 15 4 7 5 3 4 5 4 2 1 3 1 資料來源:研究者根據表四整理而成

(39)

肆、教師工作壓力的相關研究

國內有關教師的工作壓力研究之相關論文非常豐富,本研究將蒐集 到之近五年的教師工作壓力相關研究所得之研究發現歸納如表 6:

表 6 國內教師工作壓力之相關研究表 年代 研究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研究發現

2000 曾吉雄 國小教師參與開放 教 育之工作壓力 及其因應策略研究

高雄市 82 所國 小 619 名教師

1.國小教師參與開放教育感 受到中下程度的工作壓 力,其中以「教材教法」

的工作壓力最大。

2001 曾國光 高級中等學校校長 工 工作壓力與專 業成長需求及其 相關之研究

台灣地區、台北 市、高雄市以及金 馬地區高中共 466 所

1.校長知覺的行政權責壓力 最大,其次是角色期望與 環境安全壓力。

2001 莊中興 高級職業學校特 殊教育班教師工 作壓力之研究

台、澎、金地區高 (中)職特殊教育班 教師 1314 人

1.工作壓力層面大小依序為

「專業職責」、「家長問題」、

「學生問題」、「在職進修」、

「工作負荷」

2001 吳錦隆 影響國中訓導主任 工作壓力與工作適 應相關因素之研究

北高兩市、台灣省 各縣市及金馬地 區、分層隨機抽樣 抽取約六成比例的 國中學校

1.影響工作壓力的主要因素 有成就取向、權術取向、

內控取向、性別、年齡、

年資

2.國中訓導主任工作壓力與 工作適應呈現負相關 2001 蔡澍勳 桃園縣國民小學總

務主任工作壓力、

因應方式與職業倦 怠關係之研究

桃園縣立之公立國 民小學總務主任

1.國民小學總務主任整體工 作壓力感受,屬於中等程 度。

2.對工作壓力的因應方式,

以採取「問題解決」、「邏 輯 思考」、「尋求支持」

的因應頻率最高。對職業 倦怠的感受並不高,傾向 中下程度。

2001 林昭男 國小初任主任工作 壓力與因應策略之 研究

服務於台灣省公立 國民小學,其主任 年資三年以內的主 任

1.國小初任主任的工作壓力 感受僅達中下程度,其中 以「工作負荷」的壓力最 大,而以「專業知能」的

(40)

壓力最小。

2. 國小初任主任面對工作 壓力時,採取因應策略的 頻率屬中高程度,其中以 採取「理性思考」之頻率 最高,而採取「延宕逃避」

之頻率最低。

2001 邱義烜 國民小學教師知覺 九年一貫課程實施 工作壓力與因應策 略之研究

台中縣(市)國民小 學 480 名教師為對 象

1.國小教師知學覺九年一貫 課程實施感受到工作壓力 在中下程度,其中以「時 間運用」層面所感受到的 壓力最大。

2001 李彥君 國民小學教師工作 壓力與情緒管理關 係之研究

以台灣省中部地區 六縣市之現職公立 國民小學教師 1095 人為對象

1.國小教師之工作壓力會因 個人背景變項的不同而 有所差異

2.國小教師之工作壓力會因 學校環境變項的不同而 有所差異。

3. 國小教師工作壓力與情 緒管理有顯著負相關。

2001 宋禮彰 組織變革中國民小 學行政人員工作壓 力及因應方式之研 究

台灣省中部四縣市 國民小學(校長、主 任、組長)共 810 人 為研究對象

1.國小行政人員在整體工作 的感受上是屬於中等程 度,其中以「專業知能」、

「行政負荷」、「人際處理」

及「上級要求」的壓力較 高,而在「本身內在衝突」

的壓力最小。

2001 謝菊英 高屏區國小女性校 長工作壓力與社會 支持之研究

高屏地區國民小學 之校長為研究母群 體

1.女性校長受「傳統文化」

因素之影響,工作壓力在

「性別刻板化」、「角色負 荷」上與男性校長相較,

有顯著差異。

2.國小女性校長工作壓力以 校長職責、行政限制、人 際關係、角色期望、角色 負荷,所知覺到的工作壓 力較高。

2001 李黛華 教育行政人員之教 改壓力、工作投入 及績效表現之研究

台灣地區(含北高 兩市)各縣市政府 教育局編制內教育 行政人員及借調教 師為對象

1.教育行政人員面臨中等程 度之教育改革壓力,致工 作投入及績效表現不佳。

2.教育行政人員知覺教改壓 力及工作投入與績效表現 具有顯著的正相關。

3.服務於台灣省之教育行政 人員,知覺較大的教育改 革壓力、在工作投入及績 效表現上均優於北、高兩 市。

(41)

2002 王延皊 學生事務主管工作 壓力之研究—以中 區大專院校為例

由 30 所中區大專院 校中,隨機抽取十 所學校為研究學 校,其次再分別由 各校選取一至二名 學務主管為深度訪 談之對象。其中一 級主管為七名,二 級主管為九名。

1.因學務工作的工作性質所 產生的壓力源中,以「工 作負荷量大」及「需處理 突發事件」是最多受訪感 受到的壓力來源。

2.「資源系統的不足」所產 生的壓力源中,缺乏經費 或經費不充裕是所有一級 學務主管共同感受到的最 大壓力源。

3.在「社會關係」的壓力中,

下屬、長官、學生間之關 係,是學務主管最大的壓 力源;五、來自心理的「內 在衝突」,會轉化為學務主 管們的心理壓力。

4. 「個人因素」會影響到 壓力感受的程度,其中人 格特質、年資與經驗、職 級是三個最主要的影響因 素。

5.「生涯規劃嚴重受阻」及

「缺乏上級政策支持」是 與學務工作相關的壓力源 中,最多的受訪者感受到 的壓力。

6.「學務工作邊緣化」是多 數學務主管共通的壓力。

7.在壓力源對學務主管所產 生的影響上,所有受訪者 的反應皆為負面。

8.調整工作方式或技巧,是 最多受訪者採用的壓力因 應方式。

2001 張郁芬 國小教師工作壓 力、社會支持與身 心健康之研究

嘉義縣市、雲林縣 之國小教師共 539 名為樣本

1.國小教師確有工作壓力,

但其壓力感受程度不高。

2.國小教師獲得的社會支持 頗高,主要來自家人支持。

3.國小教師的身心健康因任 教年資不同而有所差異,

發現資淺的國小教師的身 心健康較資深的國小教師 差。

4.工作壓力愈高的國小教 師,其身心健康愈差。

5.社會支持愈低的國小教 師,其身心健康愈差。

2003 江欣霓 國小教師工作壓 高雄市公立國民小 1.在「行政支持」層面上的

數據

表 16    國民小學教師兼任組長「因應策略」之項目分析摘要表  預試  問卷  題號  決斷值 CR  刪題後α值  備註 預試 問卷 題號  決斷值 CR  刪題後 α值  備註 c1  3.173**  .8617  c17  1.585  .8702  刪除 c2  4.735***  .8594  c18  2.053*  .8692  c3  3.613***  .8619  c19  4.739***  .8618  c4  3.246**  .8631  c20  5.461***  .8
表 17    國民小學教師兼任組長的因應策略問卷因素及α係數摘要表  預試 問 卷  題        號  因 素  因素  負荷 量  共同 性  解釋  變異 量  α係 數  正式 問 卷 題      號  c06  .796  .674  6  c03  .795  .649  3  c04  .793  .629  4  c01  .789  .629  1  c07  .774  .618  27.726% .9000  7  c05  .742  .595  5  c08  .715
表 20    不同職責與年齡教師在工作壓力整體及各層面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工作壓力層面  職責  年齡  交互作用  多重比較  (α=0.5)  人際關係  2.192  1.912  .321  -  專業知能  3.539*  1.763  1.680  級>兼  工作肯定  2.559  3.057*  .296  1>4;2>4;3>4  工作負荷  .252  1.104  .339  -  決策參與  8.197**  1.315  .348  級>兼;;級&
表 21    不同職責與婚姻狀況教師在工作壓力整體及各層面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工作壓力層面  職責  婚姻狀況  交互作用  多重比較  (α=0.5)  人際關係  .283  .239  .304  -  專業知能  .196  .229  .967  -  工作肯定  .593  .600  1.098  -  工作負荷  1.060  .271  .209  -  決策參與  1.558  1.621  .667  -  整體工作壓力  .790  .585  .455  -  *p<.0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Learn strategies to answer different types of questions.. • Manage the use of time

To explore different e-learning resources and strategies that can be used to successfully develop the language skills of students with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in the

This painting inspired me to explore personal styles for my self-portrait, or the characteristics that represent myself in my work, so that people will feel the work is unique and

• My primary goal is to provide you with teaching strategies to help students write more successful exam responses, with less stress. • My secondary goal is to provide you

Explore different e-learning resources and strategies that can be used to successfully develop the language skills of students with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in the..

In the work of Qian and Sejnowski a window of 13 secondary structure predictions is used as input to a fully connected structure-structure network with 40 hidden units.. Thus,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students in learning in inequalities with one unknown, as well as to collect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and errors in problem solving..

Through the enforcement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management,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this study uses RBAC (Role-Based Access Control) as the model to focus on diffe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