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教師工作適應

教學是一項複雜的工作,且教師是執行教學工作的主要角色,所 以教師是影響教學成效的關鍵。Cruickshank & Haefele(2001)列出 優 良 教 師 的 特 徵 是 專 業 、 具 有 分 析 、 省 思 能 力 且 能 隨 機 應 變 (diversity-responsive)(引自 Strong,2003)。但是大部份的教師面 臨教育政策、課程改革與教學典範轉移時,都會引發教師教學的適應 困難(鍾靜、朱建正,1995;彭欣怡,2000;黃雅莉,2002;羅綸新,

2002)。本節由適應定義和理論背景切入,進而探討工作適應相關理 論與影響因素,希望能藉由工作適應理論的整理助於我對研究議題可 以形成更完整的思考架構。

壹、適應的定義與理論背景

「 適 應 」 一 詞 概 念 複 雜 被 應 用 的 層 面 廣 泛 , 且 在 英 文 中 adaptation 和 adjustment 皆被翻譯為適應。但適應一詞是源自達爾 文的進化論篇像生物為了生存而改變自己的演進過程,但後來心理學 家採用則是 adjustment 一詞(Atwater,1990;張春興,1991),因 為 adjustment 相較於 adaptation 可以彰顯個體具有主動運用資源、

方法來改變自己與情境的關係。所以我的研究指的「教學適應」即為

「adjustment in teaching」,以下整理與適應相關之定義、理論和 內涵,以幫助我瞭解欲探討研究議題之核心元素。

一、Piaget 社會認知發展理論中的適應定義

Piaget 採用適應(adaptation)的角度來論述認知發展理論 與內在心理歷程的改變,主要以同化(assimilation)、調適

(accommodation)為適應歷程中的主要途徑 (張春興,1991) 。 同化是指個體以原有基模或認知結構為基礎,吸收新知的歷程,

也就是個體面臨新情境刺激時,微調原有基模便可以因應。調適 指個體面對新情境刺激時,原有認知結構無法有效因應,個體須

改變原有認知結構或基模來符合情境條件以保持平衡,也就是個 體必須主動大幅調整原有基模或放棄舊基模、建立新基模 (張春 興,1991) 。

同化與調適是相互配合的,當個體面臨新的情境刺激時,個 體通常會先採用「同化」來因應,當原有的知識結構或基模無法 有效因應時,個體才會啟動「調適」以調整原有知識結構與基模 甚至進而創造新基模來因應情境需求。適應則是當個體在因應新 情境的歷程中,經由持續「短暫失衡→同化或調適→適應→短暫 平 衡 」 的 動 態 歷 程 來 達 到 個 體 與 情 境 的 平 衡 。 經 過 調 適 (accommodation)歷程後,個體會對於新的情境刺激會漸漸具有 預測及控制的能力。當個體經歷調適歷程後,個體能力將會有顯 著性的提昇 (張春興,1991) 。

二、Atwater(1990)定義「適應」是個體與情境逐漸達成合諧的過 程,這種歷程是動態且持續的(引自方祥州,2005)。

三、張春興(1992)《教育心理學辭典》中對於適應的定義有三種,第 一指個體在面臨困難情境時,為達成目標克服障礙達成需求的行 動歷程;第二指的是個體為與情境保持平衡狀態的行為反應;第 三是說個體為達成目標或滿足需求的內在行為改變歷程,例如:

信念、態度、期望、價值…等(張春興,1991) 。

四、Lazarus(1976)認為適應囊括兩種不同層次的內涵:其一適應是 一種結果成效的狀態,以個體在情境中適應良好與否為衡量標準;

其二適應是探索個體在不同情境中如何適應與影響其適應的因 素,所以將適應視為個體在情境中連續因應調整的動態歷程 (引 自彭欣怡,2000;黃雅莉,2002)。

綜而言之,適應包涵的面向不只是個體外在所採取的行動或因應 策略,亦包含內在信念、態度價值的改變,以保持個體與情境平衡的

歷程。而我的研究中對適應的定義為:國中國文教師如何學習使用培 養語文素養能力為主的「國文精進課程」來教導低成就學生之適應歷 程。因為國文老師同時面臨異於以往的學習對象、課程內容和教學方 法,所以我的研究中希望瞭解教師在殊異的教學情境中是否會有不同 的調適方法、策略、影響其適應的相關因素與如何保持教學工作適應 的動態歷程。

貳、工作適應定義與理論 一、工作適應的定義

(一) 王鍾和、李勤川及陽琪工作適應之定義

王鍾和、李勤川及陽琪(1991)定義工作適應有三個要素:

職業成熟、工作穩定性與工作滿意程度。而判斷工作適應程度的 參考指標有除了考量個體工作表現與實際年齡發展水準間的符合 程度之外,仍參考個體工作穩定和滿意度為衡量工作適應的參考 指標。

(二) Herschensohn 工作適應理論

Herschensohn(1996)提出工作適應其實是個體在與情境交 互作用下產生的結果,而個體在工作適應中的重要元素,即是工 作能力、工作性格和工作目標。工作能力包括了工作習慣、工作 專業能力與身心特質、工作人際智慧。工作習慣是個人習以為常 的一種行為模式。工作性格包括個體對於自己身為工作者的自我 概念、工作動機、工作成就感。

(三)Dawis 工作適應之定義

Dawis 和 Lofquist(1984)提出工作適應理論(The Theory of Work Adjustment)。它重視於個體的個別差異,說明工作適應 是指個體需求與情境的增強回饋、個體專業技能表現和情境或任 務條件要求一致與否,可預測個體工作適應結果。所以工作適應 的定義可説是個人與工作環境的互動調適達成平衡循環的狀態

(引自王玉珍,2007)。

二、工作適應理論

(一) Dawis & Lofquist 工作適應理論

Dawis & Lofquist (1984)說明從個人和工作情境的互動來 說,當個人在工作情境中獲得生理與心理的需求時,即得到個體 需要的滿足感(satisfaction)。根據 Dawis & Lofquist 所提出 的理論,工作適應即為個體的價值觀、能力等與工作環境的期待 調合程度。而個人的專業知能、技術與表現,達成工作職務要求 時,即個人滿足了工作情境職務的勝任(satisfactoriness)要求。

因此個人對於工作適應的行為始於工作職務滿足個體需求及

 勉強留任原職  被調職或離職

表 2-2-1 整理自 Dawis &Lofquist(1984)工作適應理論 由此看來,個體工作適應的定義,即為工作職務要求與個體需求 達成滿足或適配的狀態,且願意持續穩定投入或參與工作。Dawis &

Lofquist 工作適應理論更進一步說明,個體如何在工作情境中的而 有不同回應類型,亦即四種工作適應類型(adjustment style)包括 彈性(flexibility)、主動性(activeness)、反應性(reactiveness)、 以及堅持度亦可稱為耐受度(perseverance),這些層面都是呈現個 體與工作情境間的關係。彈性是指個體能忍受工作情境中困難、衝突 或挫折的能力;在面對挑戰、困頓或挫折的工作情境,個體嘗試改變 工作情境(work environment structure)的行為屬於主動性因應;反 之 , 嘗 試 調 整 自 己 在 面 對 工 作 的 人 格 結 構 (work personality structure)則是反應性因應。而堅持度或耐受性則表示個體面對各方 挑 戰和 挫折 時到轉 換其 他工 作之前 能忍 受多 久的能 力 (Dawis &

Lofquist,1984)。

(二) Herschensohn 的工作適應模式

根據 Herschensohn(1996)的說法,工作適應其實是個體在與 環境相互作用下,所產生的結果。具體而言,個體的工作適應包含 個人的次級系統(工作能力、工作性格、工作目標)與工作情境之 交互影響。工作情境包含組織文化與期待行為、職務要求及專業必 備知能與技能、工作者的回饋報酬;而工作適應包括工作角色行 為、任務表現、工作者的滿意度。系統內因素是交互決定影響的動 態歷程,符合此一理論之重點,若是有任何因素造成狀態不平衡,

則得整個系統就會持續調整、改變到達平衡狀況。

綜合上述理論,個人專業知能、技術、技能與工作表現能達到工

作情境的要求成的即為工作適應的程度。如果個體能辨別當前需要改 變的是積極性地去改變工作情境或調整自我的工作人格結構,並據此 呈現有效且適當的因應行為,並可以維持從事工作時間,即可提升對 工作的適應程度。

有鑑於此將工作適應理論的概念運用在教育場域中,教師由教學 與班級經營中包括師生互動、學習動機、學習成效、教學氣氛…等得 到獲得教學工作中的滿足、成就感。同時教師亦依此來評價自我的專 業知能、技能在教學情境是否勝任。

因此,教師在教學專業知能、技能的自我或他人評價即為教學工 作場域中的勝任感(satisfactoriness)要素;而師生互動情形、學習 動機、學習成效、教學氣氛則是滿足感(satisfaction)的來源。我們 可以預期若教師的勝任感與滿足感能達成平衡和諧的狀態,即可稱為 工作適應狀況良好;反之則會出現工作適應不良並產生工作壓力甚至 離開補救教學工作領域。

而我的研究欲探討國中國文教師使用「國中語文精進課程」進行 補救教學的過程中會產生何種適應困難或挑戰,並進而瞭解老師如何 在進行自我調適或適應的方式。由上述工作理論而言,若教師面臨適 應困難與挑戰時,能辨識困難、挑戰的性質,並且能據此暸解需要調 整的是自我的教學知能、技能,還是工作情境時,就更能有助於使用 國中語文精進課程來進行補救教學的工作。因此我的研究亦可提供其 他欲採用「國中語文精進課程」的教師了解教學歷程中,若產生預期 中的落差時,應如何因應或適應才能突破教學歷程中的阻礙。的面對 挑戰或挫折時之型態,並可持續投入語文補救教學的工作。

參、教師教學適應

Anderson(1983)專家教師是經過認知階段、連結階段和自動 化階段三個層次的連續發展歷程。關於教師教學適應的相關文獻 中,探討教學適應議題時尚未有專門相對應的名詞,以教學決定

(teaching Decision-making)、教學轉化(teaching

translation)、教學改變(teaching change)…等為標題或關鍵字。

且因教學適應囊括的內涵甚廣,包含教師面臨新教育政策、新課程 教材、初任教師面對教育現場震撼的衝擊、工作環境或職務調動之

且因教學適應囊括的內涵甚廣,包含教師面臨新教育政策、新課程 教材、初任教師面對教育現場震撼的衝擊、工作環境或職務調動之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