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三角校正

資料蒐集的方式以觀察和晤談為主,文件分析為輔。各類資料蒐 集方法的運用說明如下。

壹、 資料蒐集方法 一、觀察法

我的觀察範圍首先是針對輔導會議現場的討論狀況,及有疑問處 觀看個案教師的教學影帶,以輔助我釐清個案老師可能的教學問題。

其次,在與教師進行開放性訪談中,也會把所看到、聽到的肢體或其 他非言談性的訊息記錄在研究省思札記中,以求蒐集的觀察資料可以 真實且完整呈現現場原貌。

研究紀錄的方式包括研究者現場觀察筆記、作者省思札記與錄影 與照片…等,除了在現場書寫現場筆記外,離開現場後,我會盡快寫 省思札記,紀錄當天觀察的整體想法、對某些教學事件的感受、以及 被現場現象促發的困惑或聯想到的理論…等。

二、訪談法

如果說教學影片觀察可以看到教師如何詮釋語文精進課程的課 程忠實度之外顯行為;而訪談就可以了解教師在課程詮釋、教學調整 時的思考歷程與反應。這代表著他們在課程詮釋和教學調整的行動所 隱含的意義,而這些正是我的研究中所關心的重要訊息。因此,除了 教室、影片觀察,我希望與參與個案研究的老師協商訪談的時間和地 點,每次訪談的時間約2~3小時,共2~3次。

由於質性研究強調真實呈現個案語言及發生現象的意義分析與再 現(Yin著,尚榮安譯,2001)。因此我希望訪談過程中可以藉由錄音 幫助我日後分析資料和撰寫研究報告,因此希望事先徵求參與研究的 老師同意我錄音的做法。雖然錄音可以協助我儘可能的完整紀錄訪談 內容,但訪談過程中的表情與肢體語言則是錄音無法捕捉到的,因此 在訪談中我也會進行訪談紀錄,以便與錄音內容進行交互之檢驗。

貳、 研究工具

各種蒐集資料的過程中,「我」的角色不時現身,包涵個人特 質、學歷、經歷與生活經驗都會牽涉其中。陳向明(2002)指出「研 究者」的個人因素包涵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文化背景、角色 意識、看問題的角度、生活經驗…等,都會對研究的過程和結果產 生影響。

我會在研究過程中讓它們成為自己研究助力,也對這些因素保 持足夠警醒和敏感度,因為質性研究中研究者本身就是資料蒐集的 工具,因此要能從多方角度去思考我於研究角色的問題,才能磨練 成具有敏感度的分析者,進而從事觀察、訪談、分析、選擇、協 調、詮釋及歸納…等資料處理工作(黃政傑,1996)。

參、 資料處理與分析

研究者藉由參與觀察,對教師行為加以記錄,並對所蒐集的資 料進行分析與詮釋;並於觀察結束後針對其動機和行為改變進行深 度訪談,以瞭解師生內心真正的想法與觀點,最後,研究者輔以教 學或督導過程中所有文件資料,作為分析和探討研究結果的相關依 據,並針對觀察、深度訪談與文件分析進行交叉檢證。

一、資料轉錄

每位個案老師首次接受訪談之前,就已先行徵得其在訪談時,

接受錄音的同意。當訪談後,再將錄音資料轉譯為文字稿,並於文 字稿中刪除語氣詞或增補肢體動作和聲音表情……等,轉錄成文字 稿後送給受訪者確認後即成為分析文本。

二、資料編碼

我會將訪談逐字稿中的每一筆語意段落資料給予依序編號。資 料編碼的方式是依照「語意概念、研究個案、資料取得方式」之順 序。每一位研究個案,皆賦予一個代碼,例如:「琥珀」代碼為

「P」、「白浪島」代碼為「b」和「浮島」代碼為「f」。資料取得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