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白浪島老師的教學適應歷程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三節 白浪島老師的教學適應歷程

壹、 白浪島老師的個人特質速寫

某次與個案三老師訪談告一段落之際,我提出想參觀她的教 室,想去看方才談話裡提到的班遊資料與照片。老師立即頷首同意 大方的帶我前去。走進教室後,一眼就望見後頭佈告欄上的「班遊 紀實」看板,老師說:「……我跟他們(補救班學生)說,我們要去旅行,要 去看達利。其實他們也不知道那個「達利」是什麼……,只知道約好的那天要 自己坐公車到首都客運集合,到台北車站再轉搭捷運去看達利(畫展)……。看 完再逛師大、師大夜市和 24 小時的誠品書店……。」(L-2-3-Bi2-75)。這些 孩子不只不認識達利,也沒看過畫展,甚至連去台北都是第一次,

更別說走進大學校園裡的教室看看。或許這些東西離這群孩子太 遠,除了輾轉的轉車再轉車之外,更因這些事物都是遠超乎原生家 庭與生活經驗的事。

不過,這正是她想帶這群後山的孩子們去這趟旅行的原因:「我 想讓他們知道有大學這件事,我帶他們去師大校園裡的教室看看,跟他們說這 就是大學。……所以不論以後有沒機會走進大學,他們都會知道這是大學,然 後人家是這樣過日子的……」(L-2-3-Bi2-75)。抱持著想讓班級學生看見 未來的夢想,想讓他們願意為了夢想而燃起努力的希望,就是這趟 旅行的起點與終點……。

當個案三老師神色飛揚得描述著她的想法時,流露的教育熱忱 讓人聯想起一個關於 20 世紀初「國家英雄」、「教育理想」以及「島 嶼」的故事:「1900 年貝登堡先生在梅富根城戰役獲得成功後,成為家喻戶 曉的國家英雄。結束軍旅生活的他,在 1907 年 6 月回到英國,不料竟看見戰後 的首都倫敦竟然有三分之一的人營養不良,有數以千計的少年淪為乞丐。一個 個瑟縮街角,撐著下巴、臉色蒼白、雙膝蹲地的青少年,讓他頓時下定決心要 卯足全力幫助他們。

他以當年在梅富根城戰役中組織「少年隊」的經驗為新教育實驗的藍圖,

籌畫這世上首次的青少年實驗露營。1907 年 7 月他和從軍好友兩人帶著約 20 位孩子登上英國的白浪島8(Brownsea Island),希望孩子學會領導和被領導、

觀察大自然的能力和野外生活技能……等等。

貝登堡先生選擇白浪島為基地是因幼時曾到過此處,島上四周林木茂盛,

中央有塊平坦的草地,露營營地則在島的西南方。也因為白浪島孤立於大陸之 外,有著原始面貌,對孩子可以產生一定的『生存壓力』,但又離本島近,後勤 補給很便利,非常適合教育訓練。」(引自教育大辭書、維基百科網站)。白浪 島不只是童軍教育的發源地,更是這場教育實驗之重要基地。白浪 島更象徵著孩子在島上成長的經歷,包含著觀察、探索、挑戰和堅 持的過程,也是貝登堡先生教育藍圖中的烏托邦。

除了回想 20 多個孩子充滿活力的登上「白浪島」展開露營學習 的景象;更想到這座島本身就是活教材,島嶼的地理條件自然而然 就形成眾多的考驗。讓人聯想到不遠長途舟車勞頓,興沖沖帶著孩 子們去看畫展、逛大學校園和誠品書局的個案三老師對教育也有著 相同的熱忱。藉著旅遊教育讓學生多看、多聽、多參與,引發他們 自主、熱衷學習的心,勇於跨出現實的藩籬,追逐自己的夢想。

因此我將個案三老師匿名為白浪島,因為這座島嶼的象徵著個 案三老師對於補救教學的思想與價值觀,第三個個案故事就以曾發 生在白浪島上的成功教育實驗事蹟為基調蔓延展開……。

8白浪島是世界童軍運動的發源地,位於英格蘭南部海岸的威特島西方約二十哩的蒲耳港 (Poole Harbour),此島長約一哩半,寬約四分之三哩,島上林木茂盛,中央有一塊平坦的 草地,營地在島西南方,岸邊有一間儲藏物品的空茅屋,緊依著茅屋的是廚房。一九○七 年七月二十九日至八月九日,貝登堡(Robert Stephenson Smyth, Baden Powell, 1857~1941) 和他的好友麥克拉倫(Kenneth Mclaren)召募了二十名青年,其中若干名是青年輕騎兵團 (Boys' Brigade)的成員,其他大部分是倫敦市郊的小學生、工農子弟及少數就讀貴族學校的 學生,他們在此島進行童軍實驗露營。貝氏將二十個人編作四個小隊,每隊指定一個能幹 的青年當小隊長,嘗試露營的生活,每天從事烹飪、偵察、追蹤、斥堠、結繩、救護、森 林技巧、自然研究等活動,結果非常成功,這帶給貝登堡很大的信心,童軍運動由此而萌 芽、成長,並迅速在世界各地擴展。這一次的露營,可說是第一次的世界童軍活動。當時 參加活動的二十名青少年,就是世界第一團的童子軍。這一次長期的露營,也就是世界童

貳、 白浪島老師的學習背景與工作經驗

白浪島老師以往讀書最喜歡的就是國文學科,從大學到碩士班 也都是就讀中文系,所以可見其對中國文學與國文教學之愛好:「大 學念高師大中文系,後來當老師之後又去念台師大暑期中文碩士」 。(E-10-1-Bi2-45)。除了擔任國中國文老師十多年,還擔任過導師、童軍團老 師

文史科老師和教學組長。多元而豐富的教學與行政經驗將白浪 島老師型塑為一位樂觀正向、勇於改變和活力十足的老師:「當老師 已經 12 年,主要教國文,但也會配合學校搭課上過歷史、地理、公民和童軍之 類的。因為國文老師大部份會兼導師及其他科目零星的配課。」(A-1-3-Bi1-1)。

當我問起為何白浪島老師談起教學總洋溢著熱忱和動能時,她 提起夏山學校一書與母親對她的叮嚀:「國中最喜歡的書是夏山學校,書 裡提到老師和學生的個別談話如果順利,或許不一定會有直接影響,但會在心 裡種下某種幼苗……。所以我們班就有很多個別師生談話,……聊的內容都是 沒有威脅性的。而且可能因為我媽媽是幼稚園老師,她都會一直提醒我一定要 注意孩子的心理活動……。」(A-1-5-Bi2-46)。所以白浪島老師在帶班或 教學的過程中,都十分重視學生的反應與態度,讓他們能在合理範 圍內有選擇的彈性與自由:「其實我個別談話的目的是很單純是想要跟學生 分享我的想法,然後也很單純地讓他也分享他的想法。就是我要知道你到底在 想什麼,你怎麼想我才會關鍵於我怎麼做。」。(L-2-2-Bi2-48)。她的教育信 念是讓孩子擁有充分的自主和信任,引導他們自律負責,讓學習自 然而然下產生,能發自內心認同老師的教導。白浪島老師認為對於 學生品格與情意的涵養比認知學習更為重要:「我跟家長說時,都會提 到我希望我的女兒學會那些品格,那我就希望你的兒子也學會。我希望我女兒 被怎麼樣對待,我就會給學生怎麼樣的對待,因為他們就是我在學校的小 孩……」(L-2-5-Bi2-52)。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