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教育當局近年為提昇教育品質、改善學生學習能力落後之相關 問題,從 1995 年迄今持續實施「教育優先區計畫」、「攜手計劃課後 扶助」、「夜光天使-課後照顧專案」、「國中基測提升方案」…等方案 針對弱勢、高風險家庭、學業低成就學生增加其學習機會,以期改 善其學習品質與成效(教育部,2007;教育部,2010)。100 學年度 申請課後扶助或相關補救教育計劃的學生約接近 20 萬人次,佔國中 小教育階段全體學生約 10%左右。且近五年內教育部投入相關補救 教學經費超過 35 億元,每年平均 7 億元以上。除了補救教學的大量 經費和人力的挹注,近年也提倡將差異化教學落實於一般教學中,

不論是差異化教學或補救教學,都是希望將「多層次學習支援系 統」的概念落實於教育現場,提供不同學習需求的學生適性的學習 支持。

然而,近日多則報導文章由教授、現場教師投書紛紛表達多年 推動的補救教學成效不如預期,投書內容大致如下:首先,強調補 救教學執行有困難,政策訂定的訪視目標與實務現場有落差;再 者,提出補救教學的根本問題是家庭教育失能、師資非原班導師難 以對症下藥;最後,聚焦於數萬國中生無法領到畢業證書,因此認 為整體補救教學成效低落,甚至萌生開教育倒車的思想,提議回到 過往能力分班的想法(黃龍雄,2015;尤翔霆,2015;呂健吉,

2015)。綜合上述文章看法,猜想也許是社會大眾對於補救教學有過 度急切的期待,忽略接受補救教學的成效是需要長期持續投入的狀 況。

除了新聞報導,過去研究的確指出補救教學缺乏長期有系統的 成效評鑑、師資培訓機制,同時以往補救教學約莫七成以上以幫助

學生完成課後作業為主,國中階段的補救教學時間亦成為正式學科 的授課時間之延伸。以前的補救教學尚未被重視,因此未特別針對 補救教學教師給予職前訓練,加上補救教學方式大多以克內教材為 主,教法以增加練習次數和持續重教不會的內容為主,未因應學生 需求給予個別化的補救教學策略 (洪儷瑜,2001;陳淑麗、熊同 鑫,2007;陳淑麗,2009) 。

其實現今補救教學現場仍有些懸而未決的困難。例如:補救教 師流動率高、專業能力良莠不齊、師生之間熟悉度不足和缺乏適性 的補救教材……等的挑戰。當面對補救教學是需要更專業的教學能 力的師資擔任,但大部分卻由授課經驗尚淺、對學校生態不熟的新 手或代課老師兼任,正式補救教學最大的隱憂。而若學校或教育當 局能針對補救教學可能發生的難題,給予適當的協助和支持,便可 以讓補救教學有更好的成效。

然而,近年來的補救教學開始注入了更多活水,有更多政府、

民間機構投注心力於補救教學的課程規劃、教材設計、師資培訓和 成效追蹤,而這的確也引發了補救教學的目標爭議、教材研發和師 資培訓,研習課程之大量開辦,以培訓足夠的補救師資來提高教學 品質。從近期補救教學的研習主題,不難發現以往教學現場的需求 是在於撰寫補救教學教材、教案的工作坊,然而現在則轉趨培養補 救教師的教學策略專業能力。

因此師大研發團隊開始著手發展一套系統性且有實徵證據的課 程,這套「標準介入式」的補救教材,又稱為「語文精進教材」的 考量是希望藉由一套詳盡教學步驟的教材,來讓教師可以在不熟補 救教學策略之前,仍可依教案中之教學流程提示,而維持一定的補 救教學品質。而教師使用教材的過程中,也因為持續使用有效的教 學策略,而達成教學能力之進步。試行過程中也輔以適當教學策略

和持續的專業支持,以減少試用教師的挫敗感,來維持穩定的教學 信心與品質。過程中提供老師教材、培訓和輔導機制是希望讓教師 採用標準介入教材後,減少教材編制負擔和確保補救教學的品質。

然而,剛開始協辦說明會時,原本預期年輕教師剛從學校畢 業,應是學習最新教學方法的生力軍,但現場的新進教師反應教學 法未曾在師培的過程中出現;而教學已十多年資深教師應該會有機 會接觸各種研習,而聽過和試用相關的教學策略。然而這樣的預期 與我在研究場域中看見得有些落差。因為眾多國中國文補救教學教 師面對這一套「標準介入」的語文精進教材時,不論年資深淺都認 為這是一套需要重新適應的新教材教法。這樣的結果著實令人倍感 意外,因此也引發我想要更深入瞭解這些國中國文老師使用這套新 教材─語文精進教材時,同時與一群國中語文低成就學生交互作用 後,會面臨哪些困難、挑戰和我也想了解個案教師跨越困境的歷程 為何,這正是本研究想探索的問題。

簡言之,我的研究是想探討教師採用標準介入教材教學時,教 學歷程中所面臨的問題。同時也想瞭解問題背後影響的因素與教師 因應的策略或方式。我的研究個案教師有 3 位,皆是採用「國中語 文精進課程」的補救教學教師,「國中語文精進課程」乃由專家學者 領導的研發團隊編制,歷經教學實驗階段 3 年以上。試用階段的過 程中持續的教學實驗均證實這套以有效教學成分所設計的教材,能 提升學生在閱讀理解與學習成就。教學對象則是攜手計畫的低成就 或弱勢學生。以下將說明我的研究動機,接下來之第二節說明我的 研究目的及研究問題,第三節則為名詞釋義。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壹、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索國中語文補救教學教師使用標準介入教材之教 學適應歷程的全貌。我希望透過深度訪談和相關文件資料,瞭解教 師使用「標準介入教材」進行補救教學之適應歷程。從教學適應歷 程中,還原補救教室原貌,以探討教師所面臨挑戰、困難與影響適 應的因素與因應困難的方式。

貳、研究問題

1. 教師以「標準介入課程」進行補救教學之適應歷程為何?

2. 教師以「標準介入課程」進行補救教學,所面臨的挑戰與困難為何?

第三節 名詞釋義

壹、 國中語文精進課程

本研究所指之「國中語文精進課程」亦即台灣師大教評中心洪 儷瑜教授團隊所研發之「標準化補救教材」。這套課程是針對弱勢偏 遠地區之低成就學生,研擬具有實證研究根據之系統化補救教材。

教學目標是以提升國中語文低成就學生的語文能力、學習動機,進 而改善其學習成效與增加成功經驗。

教材於 98 學年度研發迄今已進行兩階段的實驗教學,確定教材 之教學成效與現場之可行性。並於 100 學年度起擴大試用範疇北區 有宜蘭、新北市 12 所國中,南區為高雄、屏東共 2 所國中,以廣徵 試用的補救教學老師之教學成效與回饋,以提高現場之可行性。

本課程除了提供教材與教學資源,也安排輔導會議以提升教師 補救教學的專業知能。教師每月需定期參與教學輔導會議,以即時 討論教學和教材使用狀況,讓教師能更快掌握教材核心。(洪儷瑜、

陳秀芬,2012;偏遠地區教育機會與品質提升計畫之第二階段期末 報告,2012)

貳、 教學適應

本研究的教學適應是指國中教師採用語文精進教材進行補救教 學時,運用適當的方法或策略,彈性調整或適應的歷程。

相關文件